2022年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
卷A(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2、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根本保证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取得国家政权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文艺复兴运动
4、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5、实践是指()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 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9、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段话出现在()
A.资本论中
B.共产主义原理中
C.哥达纲领批判中
D.共产党宣言中
15、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
A.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16、“应当感谢你的对手,是他使你坚强起来。
”这句话告诉我们( )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C.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联系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
1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18、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
A.主权在民
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
C.分权制衡
D.自由.平等.博爱
19、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
A.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的基础上
B.建立在每个人的发展之上
C.旧式分工的消除
D.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
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三、辨析题
21、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22、“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四、简答题
23、何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4、为什么说垄断价格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新形式?
25、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26、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7、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28、简述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简要关系。
五、论述题
29、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C
5、D
6、C
7、C
8、D
9、C
10、A
11、D
12、C
13、B
14、D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6、BD
17、CD
18、ABCD
19、ABCD
20、ABCD
三、辨析题
21、答:该观点正确。
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畋,因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马克思
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一社会主义目标多样性。
具体分析如下:(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
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构成状况
的不同,革命传统的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
主义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
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2)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竖持“走自己的路”。
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22、答:错。
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
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
的体现而已
四、简答题
23、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
一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马克思
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为中心,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
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24、答:(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在任何商品生产条件下都发生作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a.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直接以它的价值为
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b.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
下波动。
c.在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
(2)垄断价格的含义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
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在垄断条件下,为争夺市
场占有率的竞争,为防止产品的积压,迫使垄断组织必须对市场的容量、价格与需求的关
系等进行估测,而不能任意定价。
但是,垄断价格的出现不违反价值规律。
(3)垄断价格的出现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原因
垄断价格的出现,使一些商品的价格经常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
但这并不否
定价值规律。
这是因为:
①垄断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
②垄断价格并没有完全改变全社会商品价格和价值总额的一致性。
③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
可见,垄断价格出现之后,价值规律并没有消失,只是其作用形式有所改变。
25、答:在认识论中,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人作为认识主体是知、情、意的统一整体,不仅有认知能力,还有情感和意志。
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
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
灵感等。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非理性因素的作
用如下:
(1)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辩证过程具有激活、驱动(动力、诱导、激发)和控制作用。
实践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力,也是认识活动的内驱力。
这种内驱力需要一种发达的媒介来强化、激发。
非理性因素通过对认识辩证过程激活和驱动作用,促使主体思维处于紧张和觉醒状态,以便形成关于客体的完整认识,实现认识的目标。
(2)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辩证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表现在促成思维定势的形成并解除思维定势。
(3)参照作用。
每一事物都有多方面的规定性。
人们在判定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时,是通过参照主体的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t把与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对象突出出来,
作为认识的客体。
(4)对善和美的价值追求。
26、答: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其原因分析如下:
①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
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②这两对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③这两对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④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⑤这两对矛盾运动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两个“一定要适合”的规律。
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是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
发展。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③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以至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
也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即政治和社会意识因素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
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
会向前发展。
27、答: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分别是: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
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
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
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
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2)量变质变规律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②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②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是倒退,但是,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④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
同时,又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28、答: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性。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
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矛盾。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
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五、论述题
29、答:(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资本主义终宄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内
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
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其历史必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
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
”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
如果说资本主
义的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形成,那么,资本的不断积累则为否定资本主义制
度自身准备了物质条件。
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
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资本的社会化是在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
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
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原因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
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①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不能期望在短时期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历程,才能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
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
③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3)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
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
”这是对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最精辟而辩证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