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高二(下)月考化学试卷(6月份)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表达方式正确的是()
A.氟化氢的电子式:B.HClO的结构式:H﹣Cl﹣O
C.甲基的电子式D.基态氧原子L层电子排布图:
2.具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原子,其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①3p轨道上只有一对成对电子的原子;②外围电子构型为3s23p6的原子;③其3p轨道为半满的原子;④正三价的阳离子结构与氖相同的原子.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3.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元素周期表中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②d区元素最后一个核外电子一定填充在s能级上
③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④同一周期自左至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增大.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①②③④
4.已知同周期两种非金属元素X、Y,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强于Y对应的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 m X强于H n Y
C.第一电离能可能Y大于X
D.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5.下列物质性质变化规律正确的是()
A.O、F、H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HI、HBr、HCl、HF的沸点依次降低
C.干冰、钠、冰的熔点依次降低
D.金属Na、Mg、Al的硬度依次降低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π键是由两个p电子“头碰头”重叠形成
B.σ键是镜面对称,而π键是轴对称
C.乙烷分子中的键全为σ键而乙烯分子中含σ键和π键
D.H2分子中含σ键而Cl2分子中还含π键
7.以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4 g P4含有P﹣P键的个数为4N A
B.1mol Na2O2晶体中含离子数为4N A
C.22.4LCH4的分子数为N A
D.26g C2H2中π键数目为2N A
8.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BF3 B.PCl5 C.HCl D.CF2Cl2
9.已知H﹣H键能为436kJ•mol﹣1,N﹣H键能为391kJ•mol﹣1,根据化学方程式:
N2+3H22NH3.1mol N2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kJ•mol﹣1那么N≡N键的键
能是()
A.431 kJ•mol﹣1 B.945.6 kJ•mol﹣1
C.649 kJ•mol﹣1 D.896 kJ•mol﹣1
10.有关杂化轨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杂化前后的轨道数不变,但轨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B.sp3、sp2、sp杂化轨道的夹角分别为109°28′、120°、180°
C.四面体形、三角锥形、V形分子的结构可以用sp3杂化轨道解释
D.杂化轨道全部参加形成化学键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丙烯分子中有8个σ键,1个π键
B.在晶体中,1个Si原子和2个O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
C.NCl3和BCl3分子中,中心原子都采用sp3杂化
D.在“冰→水→水蒸气→氧气和氢气”的变化过程中,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主要的相互作用依次是氢键、分子间作用力、极性键
12.膦(PH3)又称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关于PH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PH3的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
B.PH3分子中P原子采取sp2杂化
C.PH3分子中P原子上有1个孤电子对
D.PH3分子的立体构型是三角锥形
13.利用相似相溶原理不能解释的是()
A.I2微溶于水,易溶于CCl4;HCl易溶于水
B.在水中的溶解度:C2H5OH>CH3CH2CH2CH2CH2OH
C.不同的烃之间相互溶解
D.I2易溶于KI溶液中
14.关于氢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一个水分子内含有两个氢键
B.冰、水和水蒸气中都存在氢键
C.DNA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是通过氢键来实现的
D.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氢键所致
15.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合铜离子的模型如图1所示,1个水合铜离子中有4个配位键
B.CaF2晶体的晶胞如图2所示,每个CaF2晶胞平均占有4个Ca2+
C.H原子的电子云图如图3所示,H原子核外大多数电子在原子核附近运动
D.金属Cu中Cu原子堆积模型如图4,为最密堆积,每个Cu原子的配位数均为12
16.科学家最近研制出可望成为高效火箭推进剂的N(NO2)3(如图所示).已知该分子中N﹣N﹣N键角都是108.1°,下列有关N(NO2)3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中N、O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
B.分子中四个氧原子共平面
C.该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15.2g该物质含有6.02×1022个原子
17.有X、Y、Z、W、M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Z、W同周期,Z、M同主族;X+与M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Z2﹣>W﹣;Y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M两种元素只能形成X2M型化合物
B.由于W、Z、M元素的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所以其沸点依次降低
C.元素Y、Z、W的单质晶体属于同种类型的晶体
D.元素W和M的某些单质可作为水处理中的消毒剂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60气化和I2升华克服的作用力相同
B.甲酸甲酯和乙酸的分子式相同,它们的熔点相近
C.氯化钠和氯化氢溶于水时,破坏的化学键都是离子键
D.用作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的固体是分子晶体
19.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沸点:NH3>PH3>AsH3 B.熔点:Si3N4>NaCl>SiI4
C.酸性:HClO4>H2SO4>H3PO4 D.碱性:NaOH>Mg(OH)2>Al(OH)3
20.氮化硼(BN)晶体有多种相结构.六方相氮化硼是通常存在的稳定相,与石墨相似,具有层状结构,可作高温润滑剂.立方相氮化硼是超硬材料,有优异的耐磨性.它们的晶体结构如图所示.
关于这两种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立方相氮化硼含有σ键和π键,所以硬度大
B.六方相氮化硼层间作用力小,所以质地软
C.两种晶体中的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
D.两种晶体均为原子晶体
21.BF3与一定量水形成(H2O)2•BF3晶体Q,Q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R:
晶体Q中各种微粒间的作用力不涉及()
a.离子键b.共价键c.配位键d.金属键e.氢键f.范德华力.
A.abd B.ad C.acd D.bd
22.某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论断正确的是()A.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B.若碳原子质量为wg,则此原子的质量为(m+n)wg
C.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
23.在硅酸盐中,硅酸根通过共用顶角氧离子可形成岛状、链状、层状、骨架网状四大类结构型式(如图所示).其中表示SiO32﹣的是()
A.B.
C.D.
24.短周期元素E的氯化物ECl2的熔点为﹣78℃,沸点为59℃,分子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E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在ECl2中E与Cl之间形成共价键
C.E的一种氧化物为EO2
D.E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ⅣA族
二、填空题(共52分)
25.有下列8种晶体:
A.水晶B.冰醋酸C.白磷D.固态氩E.氯化铵F.铝G.金刚石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原子晶体的化合物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晶体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
(2)由存在非极性键晶体是,含有共价键的离子晶体是,属于分子晶体的单质是.
(3)在一定条件下能导电而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是,分子内存在化学键,但受热熔化时,化学键不发生变化的是,受热熔化,需克服共价键的
是.
26.(13分)(2015•黄冈模拟)W、M、X、Y、Z是周期表前36号元素中的四种常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M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X的某一种单质在高空大气层中保护人类免遭太阳光中紫外线强烈侵袭;Y的基态原子核外有6个原子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Z能形成红色的Z2O和黑色的ZO两种氧化物.
(1)Y3+基态的电子排布式可表示为.
(2)MX3﹣的空间构型(用文字描述).
(3)M可形成多种氢化物,其中MH3的碱性强于M2H4的原因是.
(4)根据等电子原理,WX分子的结构式为.
(5)1mol WX2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
(6)H2X分子中X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
(7)向Z2+的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可生成Z的配位数为4的配位离子,写出该配位离子的结构式.
27.(15分)(2014•扶沟县校级模拟)不锈钢以其优异的抗腐蚀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主要是由铁、铬、镍、铜、碳等元素所组成的合金.
Ⅰ.氯化铁溶液用于检验食用香精乙酰乙酸乙酯时,会生成紫色配合物,其配离子结构如图1所示.
(1)此配合物中,铁离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2)此配合物的﹣C2H5中C﹣H间形成化学键的原子轨道分别
是;.
Ⅱ、(1)已知CrO5中Cr为+6价,则CrO5的结构式为.
(2)金属镍粉在CO气流中轻微加热,生成无色挥发性液体Ni(CO)n,与Ni(CO)n中配体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的化学式为(写出一个即可).
(3)铜是第四周期最重要的过渡元素之一,其单质及化合物具有广泛用途.已知CuH晶体结构单元如图2所示.该化合物的密度为ρ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则该晶胞中Cu原子与H原子之间的最短距离为cm(用含ρ和N A的式子表示).
Ⅲ、硼元素在化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硼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永磁材料、超导材料、富燃料材料、复合材料等高新材料领域应用.
(1)三氟化硼在常温常压下为具有刺鼻恶臭和强刺激性的无色有毒腐蚀性气体,其分子的立体构型为,B原子的杂化类型为.
(2)磷化硼是一种受到高度关注的耐磨涂料,它可用作金属的表面保护层.如图3示意的是磷化硼的晶体结构单元,则磷化硼的化学式为,微粒间存在的作用力
为.
(3)正硼酸(H3BO3)是一种片层状结构白色晶体,层内的H3BO3分子间通过氢键相连(如图4).
①1mol H3BO3的晶体中有mol氢键.
②硼酸溶于水应生成弱电解质一水合硼酸H2O•B(OH)3,它电离生成少量[B(OH)4]﹣和的H+离子.则硼酸为元酸,[B(OH)4]﹣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
28.(15分)(2015•都江堰市校级模拟)周期表前四周期的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核外电子总数与其周期数相同,b的价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有3个,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d与c同族;e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但次外层有18个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1)b、c、d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填元素符号),e的价层电子排布图为.
(2)a和其它元素形成的二元共价化合物中,分子呈三角锥形,该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分子中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是
(填化学式,写出两种).
(3)这些元素形成的含氧酸中,分子的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的酸是;酸根呈三角锥结构的酸是.(填化学式)
(4)e和c形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如图1,则e离子的电荷为.(5)这5种元素形成的一种1:1型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呈四面体结构;阳离子呈轴向狭长的八面体结构(如图2所示).该化合物中阴离子为,阳离子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有;该化合物加热时首先失去的组分是,判断理由
是.
2014-2015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高二(下)月考化学试卷(6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表达方式正确的是()
A.氟化氢的电子式:B.HClO的结构式:H﹣Cl﹣O
C.甲基的电子式D.基态氧原子L层电子排布图:
考点:电子式;结构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分析:A.氟化氢为共价化合物;
B.次氯酸的中心原子是氧原子,分子中不存在氢氯键;
C.甲基中含有3个碳氢键,碳原子最外层含有7个电子;
D.2p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同时具有最低能量.
解答:解:A.氟化氢中不存在阴阳离子,其电子式不能标出电荷,氟化氢正确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B.次氯酸的中心原子是氧原子,正确的结构式为H﹣O﹣Cl,故B错误;
C.甲基为甲烷失去1个H原子形成的,碳原子最外层为7个电子,甲基的电子式为,故C正确;
D.氧原子的L层电子的2p轨道电子的自旋方向应该相同,基态氧原子L层电子排布图为
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化学用语的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常见化学用语的概念及书写原则,选项B中需要明确次氯酸的中心原子是O元素,为易错点.
2.具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原子,其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①3p轨道上只有一对成对电子的原子;②外围电子构型为3s23p6的原子;③其3p轨道为半满的原子;④正三价的阳离子结构与氖相同的原子.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考点: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
专题: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
分析:①3p轨道上只有一对成对电子的原子,则该元素为S;
②外围电子构型为3s23p6的原子,则该元素为Ar;
③其3p轨道为半充满的原子,则该元素为P;
④正三价的阳离子结构与氖相同的原子,则该元素为Al.
已知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第V A族和第VIA族反常,同周期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解答:解:①3p轨道上只有一对成对电子的原子,则该元素为S;
②外围电子构型为3s23p6的原子,则该元素为Ar;
③其3p轨道为半充满的原子,则该元素为P;
④正三价的阳离子结构与氖相同的原子,则该元素为Al.
已知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第V A族和第VIA族反常,同周期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所以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排列为Ar>P>S>Al,即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排列为:
②③①④,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的推断、核外电子排布、第一电离能比较等,侧重于基础知识点考查,难度不大,明确原子的电子排布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元素周期表中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②d区元素最后一个核外电子一定填充在s能级上
③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④同一周期自左至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增大.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
分析:①元素周期表中H元素在s区;
②d区元素最后一个核外电子可能填充在d能级上;
③原子半径大小与能层、核电荷数有关;
④同一周期自左至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增大,但p电子半满、s电子全满、半满为稳定结构.
解答:解:①元素周期表中H元素在s区,H为非金属元素,而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故错误;
②d区元素最后一个核外电子可能填充在d能级上,如Sc,可能填充在s能级上如Cr,故错误;
③原子半径大小与能层、核电荷数有关,相同能层时核电荷数大的原子半径小,故错误;
④元素越容易失电子,则元素的电离能越小,同一周期元素,元素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小,所以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呈增大趋势,但第IIA族和第V 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元素,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电离能与失电子难易程度、电子排布规律及原子半径比较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考查运用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熟练掌握元素周期律知识,题目难度不大.
4.已知同周期两种非金属元素X、Y,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强于Y对应的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 m X强于H n Y
C.第一电离能可能Y大于X
D.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分析:同周期元素,自左而右元素的电负性增强,电负性X>Y,故原子序数X>Y.A.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不是最高价含氧酸则不一定;
B.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
C.若Y的第一电离能失去的电子所处能级为半满稳定状态,其第一电离能可能高于X的第一电离能;
D.电负性表示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的大小,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越大.解答:解:同周期元素,自左而右元素的电负性增强,电负性X>Y,故原子序数X>Y.A.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不是最高价含氧酸则不一定,若非金属性
Cl>S,但HClO为弱酸,而硫酸为强酸,故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同周期自左而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故非金属性X>Y,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H m X强于H n Y,故B正确;
C.若Y的第一电离能失去的电子所处能级为半满稳定状态,其第一电离能可能高于X的第一电离能,如第一电离能P>S,故C正确;
D、电负性表示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的大小,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越大,电负性X>Y,键合电子偏向X原子,偏离Y原子,故X与Y形成化合物中,X显负价,Y显正价,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电离能、电负性等,难度不大,注意同周期元素中第一电离能异常情况.
5.下列物质性质变化规律正确的是()
A.O、F、H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HI、HBr、HCl、HF的沸点依次降低
C.干冰、钠、冰的熔点依次降低
D.金属Na、Mg、Al的硬度依次降低
考点: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一般来讲,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比相邻上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小;
B.分子晶体的沸点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要注意:如果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就使其沸点增大;
C.晶体熔点一般为金属晶体>分子晶体,钠常温下为固体,水常温下为液体,二氧化碳常温下为气体;
D.金属键越强,金属的硬度越大.
解答:解: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一般来讲,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比相邻上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小,所以O、F、H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A正确;
B.分子晶体的沸点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要注意:如果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就使其沸点增大,HF中能形成分子间氢键,导致其沸点增大,沸点:HF>HI>HBr>HCl,故B错误;
C.钠属于金属晶体,钠常温下为固体,干冰属于分子晶体,二氧化碳常温下是气体,冰属于分子晶体,水常温下为液体,所以熔点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干冰<冰<钠,故C错误;D.金属晶体中的阳离子半径越小,阳离子所带点电荷越多,则金属键越强,金属的硬度越大,Na、Mg、Al的金属键依次增大,则硬度依次增大,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晶体沸点的判断、晶体类型与物质熔点高低判断、原子半径的比较等,比较基础,掌握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π键是由两个p电子“头碰头”重叠形成
B.σ键是镜面对称,而π键是轴对称
C.乙烷分子中的键全为σ键而乙烯分子中含σ键和π键
D.H2分子中含σ键而Cl2分子中还含π键
考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A.π键为p电子“肩并肩”重叠形成;
B.σ键是球对称,π键为镜面对称;
C.乙烷分子中均为单键,乙烯中含C=C键,有1个π键;
D.氢气、氯气中均为共价单键.
解答:解:A.π键为p电子“肩并肩”重叠形成,而σ键为s或p电子“头碰头”重叠形成,故A错误;
B.σ键“头碰头”重叠为球对称,π键“肩并肩”重叠为镜面对称,故B错误;
C.乙烷分子中均为单键,乙烯中含C=C键,有1个π键,则乙烷分子中的键全为σ键而乙烯分子中含σ键和π键,故C正确;
D.氢气、氯气中均为共价单键,则H2分子中含σ键,Cl2分子中也含σ,均不含π键,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类型,注意判断共价键的一般规律及电子的重叠方式是解答的关键,选项B为解答的难点,侧重分子结构与性质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7.以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4 g P4含有P﹣P键的个数为4N A
B.1mol Na2O2晶体中含离子数为4N A
C.22.4LCH4的分子数为N A
D.26g C2H2中π键数目为2N 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A.124 g白磷(分子式为P4)的物质的量是1mol,白磷是正四面体型结构,分子中含有6个P﹣P共价键;
B.过氧化钠中含有2个钠离子和1个过氧根离子,1mol过氧化钠晶体中含有3mol离子;C.没有告诉在标准状况下,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
D.乙炔分子中含有1个碳碳三键,每个三键中含有2个π键.
解答:解:A.白磷是正四面体型结构,分子中含有6个P﹣P共价键,124 g白磷(分子式为P4)的物质的量是1mol,所以含有的P﹣P共价键数目为6 N A,故A错误;
B.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2mol钠离子和1mol过氧根离子,总共含有3mol离子,含离子数为3N A,故B错误;
C.不是标况下,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L甲烷的物质的量,故C错误;D.26g乙炔的物质的量为1mol,1mol乙炔分子中含有1mol碳碳三键,含有2molπ键,含有的π键数目为2N A,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与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明确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熟练掌握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A为易错点,需要注意白磷的分子结构.
8.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BF3 B.PCl5 C.HCl D.CF2Cl2
考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分析:在AB n型化合物中,中心元素A的族序数+成键数=8时,满足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含H元素的化合物一定不满足,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BF3中,B元素位于第IIIA族,3+3≠8,所有原子不能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故A错误;
B、PCl5中,P元素位于第V A族,5+5=10,所以所有原子不能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故B错误;
C、HCl中,H元素位于第IA族,则1+1≠8,所以所有原子不能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故C错误;
D、CF2Cl2,C元素位于IV A族,4+4=8,所以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故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8电子结构的判断,明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所处主族、成键数是解本题关键,再结合“中心元素A的族序数+成键数=8”来分析解答即可,难度不大.
9.已知H﹣H键能为436kJ•mol﹣1,N﹣H键能为391kJ•mol﹣1,根据化学方程式:
N2+3H22NH3.1mol N2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kJ•mol﹣1那么N≡N键的键
能是()
A.431 kJ•mol﹣1 B.945.6 kJ•mol﹣1
C.649 kJ•mol﹣1 D.896 kJ•mol﹣1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
分析:根据反应热△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以此解答.
解答:解:已知:H﹣H键能为436kJ/mol,H﹣N键能为391kJ/mol,令N≡N的键能为x,对于反应N2(g)+3H2(g)=2NH3(g)△H=﹣92.4kJ/mol,
反应热△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故x+3×436kJ/mol﹣2×3×391kJ/mol=﹣92.4kJ/mol,
解得:x=945.6 kJ/mol,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的有关计算,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的考查,难度中等,掌握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是关键.
10.有关杂化轨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杂化前后的轨道数不变,但轨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B.sp3、sp2、sp杂化轨道的夹角分别为109°28′、120°、180°
C.四面体形、三角锥形、V形分子的结构可以用sp3杂化轨道解释
D.杂化轨道全部参加形成化学键
考点: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A.原子轨道杂化前后轨道总数不变,但形状发生变化;
B.根据其空间构型判断夹角;
C.采用用sp3杂化的分子根据其含有的孤电子对个数确定其实际空间构型;
D.杂化轨道可以部分参加形成化学键.
解答:解:A.杂化前后的轨道数不变,杂化后,各个轨道尽可能分散、对称分布,导致轨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故A正确;
B.sp3、sp2、sp杂化轨道其空间构型分别是正四面体、平面三角形、直线型,所以其夹角分别为109°28′、120°、180°,故B正确;
C.部分四面体形、三角锥形、V形分子的结构可以用sp3杂化轨道解释,如甲烷、氨气分子、水分子,故C正确;
D.杂化轨道可以部分参加形成化学键,例如NH3中N发生了sp3杂化,形成了4个sp3杂化杂化轨道,但是只有3个参与形成化学键,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杂化,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确定分子空间构型及原子杂化方式的判断,难度中等.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丙烯分子中有8个σ键,1个π键
B.在晶体中,1个Si原子和2个O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
C.NCl3和BCl3分子中,中心原子都采用sp3杂化
D.在“冰→水→水蒸气→氧气和氢气”的变化过程中,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主要的相互作用依次是氢键、分子间作用力、极性键
考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分析:A.根据丙烯的结构简式CH3﹣CH=CH2判断;
B.硅形成四个Si﹣O键;
C.根据价层电子对判断;
D.冰→水→水蒸气的过程为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氢键,水蒸气→氧气和氢气是化学变化,破坏的是化学键,为极性键.
解答:解:A.C﹣C、C﹣H键均为σ键,C=C中一个σ键,一个π键,则丙烯分子有8个σ键,1个π键,故A正确;
B.在晶体中,1个Si原子和2个O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故B错误;
C.NCl3中N原子成3个N﹣Cl键,还有1对孤对电子,杂化轨道数是4,故N原子采取sp3杂化,BCl3分子中N原子成3个B﹣Cl键,没有孤对电子,杂化轨道数是3,故B原子采取sp2杂化,故C错误;
D.固态水中和液态水中含有氢键,当冰→水→水蒸气主要是氢键被破坏,但属于物理变化,共价键没有破坏,水蒸气→氧气和氢气,为化学变化,破坏的是极性共价键,另外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键,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键的形成、分类及判断的一般规律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结合实例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2.膦(PH3)又称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关于PH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PH3的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
B.PH3分子中P原子采取sp2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