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临床见习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临床见习指导
中医诊断学教研组
编写说明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和课程之间的桥梁课,主要内容有
“诊法”和“辨证”两大方面。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必须注重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医诊断学
临床见习指导》。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力求有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紧扣教学计划内容,进程和实验课内容的临床见习辅导讲义,明确每一次临床见习的目的、内容和必须了解的基本知识,把课堂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的目的,让学生根据“指导”,在每次见习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预习、充分准备。

熟悉见习的内容要求以保证见习的顺利进行和获得预期的效果,临床带教老师参考“指导”内容,熟悉同学的理解程度和掌握内容。

进行有目的的带教。

从而沟通讲课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之间的共同语言,密切课堂和临床之间的关系。

这本《中医诊断学临床见习指导》,是我们为完善“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而编写的配套参考教学文件。

我们热诚地希望各位临床老师对此提出宝贵意见,以保证“中医诊断学”的见习效果,提高“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

编者
1、见习前充分复习、预习。

仔细阅读“指导”,明确每次见习的目的、内容、要求。

掌握有关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基础理论知识。

2、见习过程中,要仔细观察。

用心体会,认真操作。

应做好详细记录。

按照带教老师的辅导进行认真的观察。

每次见习后必须独立完成见习报告,回校后交任课老师批改、讲评。

3、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见习时必须穿戴好工作衣帽。

保持诊室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嬉闹。

4、每次见习结束时,主动帮助整理诊室,打扫卫生,爱护公物,凡借用医院或学校的物品,除另有约定外,均须当次归还,如有损坏,应立即向带教老师说明情况,视情处理。

学生不得用医院处方笺和病历续页作记录纸。

5、尊敬带教老师和医院工作人员。

搞好团结,关心病人疾苦,态度和蔼,严肃认真,讲文明、讲礼貌,树立良好医德。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两个大部分。

“诊法”部分和“辨证”部分,前者是搜集、了解病人症状和体征的方法,简要归纳为:望、闻、问、切四种基本方法,简称为“四诊“;后者是将得来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思维和判断,得出“证”的概念,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完成诊治疾病的全过程,对这一全过程的文字记载,就是“病案”,现在统称为“病历”。

病历的书写质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掌握程度。

因此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目的要求】
1、学生通过见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使理论联系实际,在四诊合参,采集病史以及分析病机,进行辨证方面得到初步训练。

2、掌握脏腑病变,外感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较熟练地运用书本知识,分析主症形成的机理,对临床病例进行辨证。

【见习内容】
在复习有关生理功能的基础上,重点示教。

1、四诊方法及如何四诊合参。

2、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3、有关检查方法。

4、辨证要点的归纳,以及对各种体征的理论分析。

【见习形式】
每次见习由教师或临床医师带教,学生分成4—5人一组,于门诊或病房。

选择2-3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示教,让学生了解诊察疾病的全过程,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看病的练习(1-2例),记录并整理出病历,通过老师提问或讨论加深认识。

每次见习为3小时。

见习后填写“见习报告”一份,选出一例典型病例填写,形式如下:
中医诊断学临床见习报告
门诊号或住院号:姓名:性别:婚否:
年龄:职业:工作单位:
就诊时间:
问诊:
主诉:
病史(现病史及有关病史)
望、闻、切所得临床征象:
辨证分析:结合主诉、病史、分析症状或体征的机理。

诊断:证型
讨论:
1、与有关病症的鉴别(可暂不作要求)
2、病症的变化动向(可暂不作要求)
3、治疗法则
签全名:
记录日期:
注:1、第一次见习报告,不要求填写(辨证分析)、(诊断)、(讨论)三项。

从见习二起按全部要求填写。

2、每次见习报告,必须在当次见习的次日交给任课教师批阅、讲评。

见习一四诊临床操作
一、见习目的:
1、熟悉临床运用四诊搜集病史的方法,认识常见的症状、体征及临床
意义。

2、了解病房或门诊的诊疗程序,为以后的临床学习打下基础。

二、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四诊部分的全部内容。

要求掌握每一项所包含的意义。

门诊时,有些项目从简。

(一)问诊部分
1、一般常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藉贯、职业、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入院日期、病史陈述者、记录病史时间、发病节气、家属姓名、电话号码等。

2、主诉:病人就诊时自觉最痛苦的主要症状及时间。

(记录应简明扼要、一般不超过20字,最好10个字左右)。

3、现病史:较详细地记述发病时间,起病诱因,主要症状,伴随症状,治疗经过及反应,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

4、既往史:了解过去的健康和患病情况。

5、个人史:个人嗜好、喜恶、、性情及居住条件,劳动卫生、预防注射,妇女还应询问月经、婚育情况。

(妇女月经记录格式:初潮年龄月经天数末次行经时间/绝经年龄)
周期
6、家族史:了解病者家属成员的健康情况及已故成员的死亡原因。

门诊要点
1、态度和蔼,同情和理解病人,避免暗示和使用医学术语。

2、围绕主症逐步展开,参照“十问歌”的内容。

望诊中的望排泄物,闻诊中的听声音、嗅气味有些也是通过问诊得到的。

通过问诊,大体要明确
病因、病位、病变性质(寒热),邪正盛衰(虚实)。

3、有关系统问诊的技巧,在以后学习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外感热病时再加深理解并掌握。

(二)望诊部分
1、望全身:神、色、形、态。

神:神志是否清醒,精神如何,回答是否正确,从面目表情、语言气息、形体四肢、综合考虑。

色:主要是面色,包括色和泽
⑴色:赤、白、黄、青、黑。

⑵泽:鲜明、红润为佳,晦暗、枯槁为逆。

形:形体、高矮、胖瘦、强弱。

态:运动状态:行、卧、坐、立、弯腰等是否正常,有无异常表现。

2、分部望诊:
由上而下:头面、发、目、鼻、耳、唇口、齿、龈、颈、胸、腹背、皮肤、四肢、手足指(趾)甲,小儿还有食指络脉,鱼际络脉,在望唇口、齿时结合重点望舌。

主要包括:
神:从荣、枯来诊察
色:淡白、红、绛、紫
望舌质形:老、嫩、胖、瘦、大、小、裂纹、齿痕、芒刺
态:舌的运动强硬、痿软、颤动、吐弄、歪斜、短缩等。

色:白、黄、灰、黑
形:厚薄、腐腻、剥落、有根、无根
舌舌苔津液:多——润滑
少——糙、燥
3、望排泄物:大便、小便、呕吐物,某些部位不正常分泌物。

清稀——寒黄稠——热其它特殊表现
(三)闻诊部分(有些结合问诊)
1、听声音
2、嗅气味
(四)切诊部分
1、脉象:详细记述三部九候。

2、按诊:
(1)触摸:颈、腋、腹股沟、淋巴结(瘰、痂、瘿、瘤)
(2)腹部按诊:积聚痞块,喜按拒按,虚里跳动
(3)穴位按压:水肿、压痕等
(五)专科检查:(门诊转请有关科室)
(六)辨证
1、将上列四诊所得有诊断价值之体征、症状进行系统、全面、扼要归纳合叙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2、分析病因病机
3、提出治疗原则
4、提出护理要点
(七)现代医学辅助检查
(八)诊断
医生签全名
年月日时
说明:
1、第一次见习主要在(一)~(四);(五)~(八)的内容在以后再作要求。

2、门诊见习病历书写较简单(内容见前)
3、在可能情况下,带教老师对第(六)项作示范性指示。

见习二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一、见习目的:
1、将所学八纲知识,气血津液辨证知识用于临床,初步确立证型概念,反过来指导对四诊的临床资料收集。

2、熟悉气血津液病变的证型
3、熟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的临床特证和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的存在。

4、对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亡阴、亡阳,津液不足等证候应掌握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二、主要内容
(一)八纲辨证
1、从问诊寒热的有无、病程长短、望舌苔厚薄、切脉之浮沉分表里。

2、从寒热的孰轻孰重,喜恶之情(喜冷喜热),面色的白、赤、口渴与不渴,四肢冷热感觉,小便的白、或黄,舌的淡或红,脉的迟和数,分寒证、热证。

3、虚证强调正气不足方面,实证强调邪气亢盛方面,二者所属概念不同,以此分虚实,虚脉主虚证,实脉主实证。

4、阴证多指虚证、寒证、虚寒证,阳证多指实证、热证、表证。

5、八纲中的八类证候,应该兼杂,综合考虑。

(二)气血津液辨证的辨证要点:
注:在各证型中,有关舌、脉的方面参考四诊内容,不另叙述,但对该证候有决定意义的舌、脉仍然照写。

1、以功能不足为主,表现为全身或某一内脏机能活动低下为特点的为气虚,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动则加甚为辨证要点。

常有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胃气虚。

2、以物质不足为主,表现为濡养、滋润、灌溉作用减退为特点的为血
虚、阴虚和津液不足。

其临床辨证要点:
(1)以面、唇、爪甲部位的红色减退。

心失所养的失眠多梦,或肝失所养的手足发麻,目涩目花,冲任失所养的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等表现的为血虚,常有心血虚、肝血虚。

(2)以虚热内生现象,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表现的阴虚,常有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

(3)以口鼻、咽喉干燥,大便干燥为主要表现的是津液不足。

常有肺津不足,胃津不足,大肠液亏。

3、以功能不足,同时兼有寒象为主,以气虚见证和形寒肢冷,四肢不温为辨证要点的为阳虚。

常有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

4、以气虚见证和内脏下垂见症共见的为气陷。

常见证有脾气下陷。

5、以气虚见证和出血现象共见,血量多,色淡的为气不摄血。

常见证有脾不统血。

6、以攻窜不定的胀痛为临床表现的为气滞。

常见证有心、肺、肝、脾、胃等脏腑气机阻滞。

7、以固定性刺痛,或肿块、或肌肤甲错或出血紫暗有血块或舌质紫暗的为血淤。

8、以气机升降失常,气逆而上的称气逆。

常见证有肺、胃之气上逆和肝
的升发太过而为气逆。

9、以出血现象和热象为审证要点,出血鲜红的为血热证。

在内伤杂病和外感热病中均可能见到。

在外感热病中往往是“血分证”。

10、以局部的疼痛固定,得寒更剧,得温则舒为主要表现的为血寒证。

以手足部、肝经、胞宫等处常见。

11、以体内水液停聚,泛溢肌肤,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称为水肿。

(1)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续而可波及全身,皮肤薄而亮为特点的为阳水。

(2)以发病缓,来势徐,水肿先从足部开始,腰以下肿甚为特点,多属阴水。

12、痰症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症。

古人有“诸般怪证管属于痰”之说。

其临床表现多端,其判断依据一般为:吐痰或呕吐痰涎;或神昏时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或见痰核。

苔腻脉滑。

13、饮证是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所表现的病证。

(1)“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谓之痰饮”,这儿指胃肠饮停。

(2)“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这儿指渗出性胸膜炎一类病证。

(3)“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这儿指泛溢于四肢、肌肤之饮证,与水肿互参。

(4)“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这儿指饮停于肺。

以上水肿,痰饮病证,当需结合后面“脏腑辨证”和内科有关章节互参。

见习三脏腑辩证
一、见习目的:
1.通过见习,熟悉脏腑辩证知识在临床实际中的运用。

2.临床病证是复杂的,常几脏兼杂同病,脏腑辩证知识仅仅是基本证型,我们要灵活掌握,融会贯通。

二、见习要求:
1.复习并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规律,是掌握脏腑辩证的基本前提。

2.结合八纲辩证,病因辩证,气血津液辩证,做出正确的证型诊断。

三、辨证要点归纳
(一)与小肠病辩证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心烦、昏迷、神志异常、谵语、心痛为心的病变特征。

小肠的病变往往在心、脾、肝、肾中兼见,应于互参。

1、心悸怔忡,兼气虚见证为心气虚,脉虚或结代。

2、心气虚兼畏寒肢冷,舌淡胖为心阳虚。

本证可有心胸憋闷疼痛,乃阳气虚鼓动血行无力所致,其程度一般不重。

3、心阳虚兼见,亡阳见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或昏迷等虚脱亡阳症状,属心阳暴脱。

4、心悸怔忡兼失眠、多梦,同时有血虚见证为心血虚。

5、心悸怔忡,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心阴虚。

6、心烦失眠兼口舌生疮、疼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心火亢盛,其心烦失眠程度比心阴虚为甚,且有其它实为内炽见证。

7、心烦口渴,口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为心移热于小肠,属小肠实热证。

8、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剧烈,痛引肩背,手臂前侧为心脉痹阻。

(1)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紫点,脉涩的为心血淤阻。

(2)闷痛特甚,体胖痰多,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停聚,
(3)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属阴寒凝滞。

(4)胀痛发作与精神情志因素有关,多属气机郁滞。

上述四征,可以兼杂,很难截然分开,应综合考虑。

9、神志不清兼喉有痰声,舌苔白腻等症状的属痰迷心窍。

10、神志不清兼高热,喉间痰鸣、舌红、苔黄腻,甚至燥狂妄动等症状属痰火扰心。

11、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异常,相当于西医所讲的精神病一类病证,也属痰迷心窍。

其病理是病者尚安静,喃喃自语,舌苔白腻,脉滑为癫证,病理因素为“痰”;而燥狂多动,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打人毁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病理因素为“痰火”,应加以区别。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咳嗽、气喘、有痰、咯血等为肺的病变特征。

1、痰的辨证归纳
多——病久、内伤病多变

少——新病、外感病为多

黄——热

白——寒、痰湿

稀——饮证、寒证

稠——热证、痰浊
无痰:肺津伤化燥——干咳、呛咳
新病——感受外邪而致
痰少而粘,如胶珠或带血丝——阴伤化燥,肺失清润。

2、咳喘无力,声音低怯,神疲体倦,属肺气虚。

3、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兼口咽干燥,形体消瘦等阴虚内热症状,
甚则痰血,声音嘶哑,属肺阴虚。

4、咳嗽为主症,而又兼有恶寒发热的,为外邪犯肺。

(1)痰稀色白,恶寒重发热轻,鼻流清涕,脉浮紧,为风寒犯肺。

(2)咳嗽痰黄,兼身热恶寒,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为风热犯肺。

(3)干咳无痰或疾少而粘,不易咯出,兼身热恶寒、唇、舌、鼻、咽、皮肤干燥等症状的属燥邪犯肺。

5、咳喘突然发作,兼痰色稀白,形寒肢冷等寒象的属寒邪客肺。

6、咳嗽气喘息粗,兼痰稠色黄,状热、烦燥等里热证,甚者鼻翼扇动,属热邪壅肺,若以痰稠色黄为主,胸痛、舌红苔黄腻为痰热蕴肺Z、;若咳吐腥臭脓痰或脓血,为肺痈证。

7、咳嗽痰多,质稠色白易咯,兼胸闷、痰鸣,苔白腻等症状的属痰湿阻肺。

8、大肠病变的主要表现在大便的性状改变,但大便的异常又不全归于大肠病变。

(1)腹痛,下利赤白粘冻,里急后重,为大肠湿热证,湿热阻滞大肠,气血壅滞肠道,脂膜与血络俱受损伤所致。

(2)暴注下泄,色黄而臭,伴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等症为湿热中阻传化失常,其病位在脾,但亦与大肠有关。

以上(1)(2)两证,病因相同,但病位、病机有所不同,宜加以区分。

(3)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为大肠液亏,津液
不足。

(4)便泄无度或失禁脱肛,腹痛隐隐,喜热喜按,为肠虚滑泻,但与脾肾之阳气虚衰,不能温运有密切关系,不可单纯责之大肠。

(三)脾胃病辨证
腹胀腹痛,泄泻便溏,食欲异常,为脾的病变特征。

脘痛、呕吐、呛逆、嗳气为胃的病变特征。

辨证要点:
1、纳呆、腹胀、便溏、懒言、面色萎黄为脾气虚。

或有浮肿,或有消瘦。

2、脾气虚证兼畏寒肢冷,为脾阳虚。

3、头目眩晕,久泄脱肛,或内脏下垂为中气下陷。

4、出血现象,色淡而质稀,量多、伴少气乏力,为脾不统血
5、腹胀闷、食少,体困,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困脾。

本证与脾气虚有一虚一实之别,脾气虚也可能有温困、宜区分。

6、腹部痞胀痛,纳少身困,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蕴脾。

本证与寒湿困脾一为寒湿,一为湿热,从舌苔、脉象其它兼证可以区分。

7、寒湿困脾和湿热蕴脾二证都可能影响肝胆的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致黄疸。

临床当有阳黄、阴黄之分。

(1)面目肌肤发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或伴皮黄,或身热,汗出热不解,苔黄腻为阳黄。

(2)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为黄。

(2)仅有面色萎黄,而无目黄、肌黄、小便黄的不是黄疸,为脾色之外现。

8、知饥少食,干呕呃逆,舌红少律,苔剥或无,为胃阴虚。

9、脘部热痛,口臭龈肿,舌红苔黄为胃热。

10、胃脘冷痛,得热则舒,舌淡苔白为胃寒。

11、有伤食史,胃脘胀痛,嗳气,呕吐酸腐食臭为食滞胃脘。

12、便秘、泄泻、小便混浊,与脾有关系。

与大小肠亦有关系,具体证型具体考虑。

(四)肝胆病辨证
情志方面的抑郁或急燥易怒,肝经脉循行部位上的病变(乳房、少腹,外生殖器、两胁)胀痛。

眩、麻、抽、掣——为肝风的表现。

口苦发黄,惊悸失眠为胆的病变特征。

辨证要点:
1、两胁或肝经循行部位闷胀窜痛,住情抑郁或急躁易怒,为肝气郁结。

2、头痛厉害,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火上炎。

3、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头重足飘并见为肝阳上亢。

4、眩晕欲仆,抽搐、震颤为肝风内动、眩、麻、抽、掣。

(1)因高热而致,舌红苔黄为热动肝风。

(2)因阴液亏,经脉失养,舌红少苔,脉细弦为阴虚风动。

(3)因肝阳上亢无制而致,为肝阳化风。

(4)因血虚而经脉失养,苔淡脉细,为血虎生风。

5、少腹或睾丸坠胀疼痛,得热则缓,苔白滑为寒凝肝脉。

6、肝胆湿热证有几情况:
(1)胁部疼痛,口苦溲赤,舌红苔黄腻,为湿热蕴结肝胆。

(2)身黄、目黄、小便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胁痛为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

(3)男子阴囊湿疹,搔痒难忍或睾丸肿胀热痛,女子带下黄臭,外阴搔痒,为湿热下注。

7、目眩、干涩,筋爪失养,月经量少或衍期,为肝血不足。

8、胁肋灼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肝阴虚。

9、惊悸不寐,口苦呕恶,舌苔腻,为胆郁痰扰。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病临床特征: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阳萎遗精,不育,发育不良。

膀胱病特征:尿频、尿急、尿痛、尿中砂石。

辨证要点:
1、腰膝酸软无力,畏寒肢冷,面色白或黎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为肾阳不足。

此证多兼见性功能减退,如阳萎,妇女宫寒不孕。

2、在肾阳虚的基础上,见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为阳虚水泛。

3、腰膝酸痛,眩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少苔,脉细数,为肾阴虚,此证多见: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女子经闭崩漏。

4、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减退,早衰表现,而没有明显的寒象和热象,为肾精不足。

5、以固摄无权而致精液泄,带下清稀,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遗尿、失禁、滑胎伴神疲体倦,为肾气不固。

6、久病喘息气短,动则益甚,兼全身气虚表现,为肾不纳气。

7、尿频尿急尿痛,舌红苦黄腻,为膀胱湿热。

(六)常见的脏腑兼证辨证要点
1、心肾不交:是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表现的证候,以心烦不寐与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共见为特征。

(1)若兼见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为水亏于下,火亢于上的黄连阿胶汤证。

(2)若兼见腰部以下酸困发凉是为心火于上,火不归元,肾火失于温煦而下凝的交泰丸证。

2、心脾两虚:以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萎黄,神疲食少,腹胀等为审证要点,可有出血现象。

3、心肝血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白无华,两目干涩,肢体麻木等心肝病变和血虚证共见为审证要点。

4、心肾阳虚:以心肾两脏阳气虚衰,机能活动低下为审证要点。

5、心肺气虚:以心悸、咳嗽,与气虚证共见为审证要点。

6、脾肺气虚:以咳嗽、纳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共见为审证要点。

7、脾肾阳虚:以脾肾见证与寒象共见为审证要点。

本证往往多兼有五更泄泻,下利清谷。

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的阴水证。

8、肺肾阴虚:以久咳痰血,腰膝酸软与阴虚证共见为特证。

9、肺肾阴虚:以肝肾之见证与阴虚证共见为特证。

本证与肝阳上亢证,虽有同样的病理基础,但临床表现,有侧重不同,应予区别。

10、肝脾不调:以胸胁胀闷,纳呆腹胀为审证要点。

11、肝胃不和,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1)以脘胁出现的症状为特征,如:脘胁胀痛、呛逆、嗳气等。

(2)嘈杂吞酸大多数属于肝胃不和。

(肝胃气火内郁)
(3)“干呕,吐唾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是阴寒之邪内犯于胃。

12、肝火犯肺:又称“木火刑金”,以胸胁灼痛,咳嗽痰少而粘,色黄,舌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要点。

见习四外感热辨证
一、见习目的:
1、了解外感病辨证的常用知识,熟悉外感病的常见证候。

2、认识外感病的特点,传变规律,初步掌握外感病的辨证要领
二、主要内容:
外感病辨证的内容,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但它们都有专著加以论述,故在诊断学中只要求对各个证型的认识,有关具体学术内容,不作严格要求。

我们拟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分四个阶段加以简述。

(一)卫气阶段:恶寒发热、苔薄脉浮同时并见为特征。

1、恶寒重,发热轻,体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为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2、发热、恶风、头痛、有汗脉浮缓,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3、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风热表证,银翘散证。

4、寒热交替出现,口苦、咽干,为少阳病证,小柴胡汤证。

(二)气分阶段;发热不恶寒、舌红有舌苔为特征。

1、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2、发热不恶寒、咳喘、痰黄,为热邪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证。

3、心烦懊恼,坐卧不安,为热扰胸膈证,桅子豉汤证。

4、日晡潮热,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甚者谵语,舌苔灰黄干燥,甚至焦黑燥裂,脉沉实有力,为阳明腑实证,三承气汤证。

(三)营分阶段: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少苔、脉细数为特征,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

(四)血分阶段:
1、在营分证基础上,更见烦热操扰昏狂、吐血、呕血、便血、尿血、
舌质深绛或紫,脉细数,为血分实热证。

2、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窜视,牙关紧闭,脉弦数为肝
风内动,病位在肝,病因病理为热灼肝经,无论气分或营血分都能见
到。

以舌苦的有无为区分。

3、血分虚热,热邪久掣,劫灼肝肾之阴。

症见:持续低热,夜热早凉,热退无汗,口干咽燥,舌红少律,脉虚、细。

青蒿必甲汤证;若再兼见手足蠕动等为阴虚风动,加减复脉汤证,大定风珠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