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2010届高三历史摸底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0学年度高三阶段性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l至4页,第II卷5至8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顷: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是指
A.商人地位提高B.诸子百家争鸣
C.私田大量开发D.诸侯重视教育
2.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说:“这是品德的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乙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丙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一儒,乙一法,丙一道B.甲—儒,乙—道,丙一墨
C.甲一墨,乙一法,丙一道D.甲—道,乙一墨,丙—儒
3.钱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钱币,反映了由分裂到统一的时代变迁,并能极大地促进国家统一的是
4.《汉书·霍去病传》在记述一次战斗时写道:“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文中的“两军”应该是指
A.东汉军队与匈奴军队B.西汉军队与匈奴军队
C.西汉军队与鲜卑军队D.西汉军队与突厥军队
5.在中国古代的一本书中,反复出现“悲观”、“割爱”、“浩劫”、“慧眼”、“解脱”、“觉悟”、“无缘”、“庄严”等词语。

这本书最早可能出现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
6.《剑桥中国隋唐史》道:“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方面看到隋唐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材料中的“它的成就”可能包括
A.三公九卿制度、刺史制度、科举制度、均田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以庸代役、大运河
C.御史台制度、八股取士制度、枢密院制度、通判制度
D.设立内阁、科举制度、枢密院制度、大运河
7.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是个中等人才,出现盛世“非尽由人力也”。

这种观点实际上A.抹杀了唐太宗的个人功绩B.过分夸大时势的作用
C.认为盛世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的作用D.认为“时势造英雄”
8.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尤其在唐朝时更有其独特的一面,除了自身的发
展还融入了外来风格。

下列手工业品不属于
...唐朝的是
9.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

从元代开始推行行省制度,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因为
A.尽量扩大行省的管辖区域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10.曾实行过类似于今天“一国两制”做法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A.金、西夏B.匈奴、后金C.辽、金D.辽、西夏11.岭南地区、新疆地区、东北地区、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分别是在
A.秦朝、西汉、唐朝、元朝B.秦朝、唐朝、宋朝、明朝
C.西汉、秦朝、唐朝、元朝D.西汉、唐朝、宋朝、明朝
1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革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13.对宋代理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
责任和历史使命的精神
④是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哲学主流
⑤“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A.①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14.随着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的蔓延,中医热再度兴起。

下列中医著作对应错误
..的一项是A.战国问世、西汉编定—《黄帝内经》—奠定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B.东汉—《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C.唐朝—《唐本草》—世界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D.宋朝—《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15.对科举制度的相关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一种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
③北宋的科举制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④辛亥革命后,科举制被废除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6.明朝时浙江一带“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

这种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在于
A.小生产者已经丧失生产独立性B.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繁荣兴旺
C.市场交易以物物交换为主D.棉纺织业开始成为新兴经济部门
17.下列表述中,有一项所体现的经济思想不同于
...其他几项的是
A.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B.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C.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18.史学界认为,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从内部阻碍了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从这个角度看,明清抑商政策所导致的主要后果是
A.限制了商业经营
B.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地位
C.彻底否定了以增值年利润为目的而进行的商品生产活动
D.降低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劳动效率,生产规模严重缩小
19.“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属于中国的大约175项,
占总数的58%以上……入清之后便不再有任何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对此理解错误
..的是
A.明朝以前,在世界科技领域,中国居于绝对领先地位
B.明朝以后,中国的传统科技停滞不前,落后于西方
C.明朝以前,先进的农业文明为科技领先奠定坚实基础
D.封建君主专制的腐败与没落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20.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与中央政府联系的过程,以下图片能够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是
A.“汉委奴国王”金印B.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 C.雅克萨之战D.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2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大明混一图》,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图中就描绘有非洲的轮廓。

这一时期关于非洲的信息可能来源于A.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B.玄奘西行天竺,撰写《大唐西域记》C.元朝时大量阿拉伯人迁入中国D.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22.2009年是中俄建交60年和中国“俄语年”,2009年6月份在叶卡捷琳堡举行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清初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该条约的平等性表现在
A.双方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B.彼此保证对方领土完整
C.双方都没有领土的损失D.双方自愿谈判而签订
23.“这一事件意义巨大,后来中华民国把它开始的6月3日定为不放假的禁烟日,而它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被国际卫生组织定为国际禁毒日。

”下列关于“这一事件”的正确说法是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坚强决心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D.此事件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24.鸦片战争后,清廷大小官员曾分析过战争失败的原因,其中,代表皇帝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认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

这充分说明耆英
A.认识到了中西方制度对比的巨大差距B.认识到了腐朽制度不适应时代的潮流
C.认识到敌强我弱的现实D.认清了世界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25.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结果出现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26.有人说:“洋务派是域外城市文明的感知者.同时扮演着清王朝这个封建王朝的掘墓人这一角色。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新式人才
②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③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③洋务派客观上从内部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7.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28.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瓜分狂潮——戊戌变法
B.《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D.《辛丑条约》——洋务运动
29.在解决中国近代农民土地问题上,洪秀全与孙中山主张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A.主张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B.因不切合实际而根本无法实施
C.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主张核定地价,确立土地国有制
30 1912年5月,戴天仇因撰文“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而被捕。

上海日报公会
公开抗议…唐绍仪以国务总理名义公开为戴天仇开脱:“言论自由,为约法所保障。

”后以
“罚洋三十元”结案。

对这一事件的解读,不正确
...的是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B.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C.《临时约法》规定的国民基本权利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D.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中国社会出现了明显进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注意事项:
1.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本卷共3小题,共55分。

31.(2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历史通览》对每个朝代的概括颇为别致:汉朝时“华夏方兴”,宋朝是“两京梦华”,清朝是“冷月清风”……于是,在这种比较中.我们发现唐朝不论从它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还是从它较为完善的社会结构来说,都是封建时代真正的巅峰,都是历史成熟的产物。

材料二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速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威尔斯是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时代的文化差异时,说出这番话的。

材料三唐朝的文化显示无比的自信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因其自信,所以唐朝能够对外
部世界进行全方位的开放。

唐代的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思想大都比较开明,对外来文化不是盲目排斥,而是积极学习、钻研、兼收并蓄,外来文化从来也不曾改变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住,相反这些外来文化都或多或少地中国化了,被用来为中国文化服务。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当时士大夫的治学传统。

材料四唐朝的文化是活的文化,生机勃勃的文化,她从不拒绝吸收任何优秀的东西,从不拒绝改造自已,显示了最大程度的包客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然而,当中国历史进入明朝以后,这种文化逐渐变质,丧失了包容和吸收任何先进文化的能力,也丧失了自我改造的能力。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唐、宋和清科技文化的特征。

(8分)请用具体史实说明“两京梦华”的宋朝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

(3分)
(2)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成为封建时代真正的巅峰和历史成熟的产物的因素有哪些。

(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为什么当中国历史进入明朝以后,这种文化就逐渐变质了,(4分)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特征是什么?(1分)
(4)上述材料给我提供了哪些启示?(3分)
32.(16分)
长江流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回答以下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以巴蜀地区和楚国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出现了辉煌的文化。

分别回答下面两件文物的出土地点。

(2分)
(2)六朝时期长江流域除成都平原外,又新增加了一批重要产粮区。

回答此时南方开发的原因。

(4分)
(3)下图是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画面
描绘了明朝时期南京商业的繁荣景象。

这里街市店铺林
立.店铺前悬挂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川广杂货”“万
源号通商银铺”“京式靴鞋店”“南北果品”等招牌。


根据图文信息概括明朝时期南京商业发展的特点。

(4分)
(4)进入近代以来,长江流域地区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过程。

请从近代前期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近代化三个方面各举一例说明。

(6分)
33.(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
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蒋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今次中国之问题,当以何者为基础而成和议乎?大率不外三策:一曰分割其领土,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是也…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植满洲朝廷。

而漫然扶植之,则亦不能绝后来之祸根,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剧行于今日。

……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

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抢,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

……故今之计,列强当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而现实当一面设法,顺中国人之感情,使其渐忘其军事思想,而倾服于我欧人,如是则将来所谓‘黄祸’者,可以烟消灰烬矣。


——赫德《中国实测论》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次战争分别指的是哪几次战争?(3分)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遭遇?(4分)
(2)材料二出台的背景是什么?(2分)反映了什么实质?(2分)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最终目标是什么?(2分)
(3)材料二赫德认为“瓜分政策又不可剧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