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
挛疗效观察
【关键词】针刺疗法;表里两经并刺法;中风;上肢痉挛
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后恢复过程的一个病理变化,若治疗不当,常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因此,如何缓解肌痉挛、控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成为患者能否康复的关键问题。
2007年2月-2009年5月,笔者以五腧穴为主,采用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56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针灸科及脑血管病专科收治的患者,均在脑血管意外病情稳定之后,接受相应治疗,共150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75例,男42例,女33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52.4±2.3)岁;病程5~63 d,平均(13.59±5.66)d;其中脑梗死51例,脑出血24例。
对照组75例,男39例,女36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53.1±1.7)岁;病程6 ~69 d,平均(14.47±4.76)d;其中脑梗死49例,脑出血26例。
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确诊。
上肢痉挛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的《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2]中痉挛诊断要点:①上肢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严重肌痉挛时可表现为关节僵直于屈或伸的某一位置上:②局部关节和肌肉的疼痛、长时间的痉挛可能会引起局部肌肉和肌腱的挛缩;③痉挛上肢的腱反射亢进;④由此影响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47~80岁之间,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者;③痉挛程度按Asworth痉挛量表(MAS)[3]分级,在1~3级,且Brunnstrom 分级[4]在Ⅱ~Ⅴ级者;④病程在3个月内者;⑤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排除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糖尿病,或严重出血倾向者;近期持续服用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基础治疗 2组同时进行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如良上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的保持、缓解身体运动控制点周围痉挛、静态牵拉肌肉、被动运动与按摩等。
2.1.2 治疗组依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将其分为3组,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
①皮肤针疗法:选用七星针,分别于手三阴经五腧穴以中度叩刺(腕力稍重,局部有潮红,但不出血);②经筋排刺法:取手三阳经五腧穴,选用0.35 mm×13 mm毫针,垂直刺入,刺入肌腱浅层即止,施以雀啄捻转手法,行针1 min,每次留针30 min,在2穴的连线上每隔1~2寸左右刺1针,一般每线3~5针。
上述2种刺法每日选用2组,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1.3 对照组给予脑复康注射液(山东鲁抗长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5019)4 g、脑蛋白水解物20 mL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同治疗组。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2.2.1 症状改善情况于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肩关节内收、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的改善情况对比分析。
2.2.2 上肢活动功能状况采用Burnnstrom分级法评定:Ⅰ级,无随意运动(弛缓期);Ⅱ级,连带运动初期阶段(开始出现痉挛);Ⅲ级,连带运动达到高峰(痉挛达到高峰);Ⅳ级,出现部分分离运动(痉挛开始减弱);Ⅴ级,出现分离运动(痉挛明显减弱);Ⅵ级,正常。
2.2.3 上肢痉挛程度评定采用改良的MAS量表评估上肢肌张力变化情况。
2.3 疗效标准
参照有关文献[5]按肌张力减轻程度制定标准。
痊愈:肌张力完全恢复正常;显效:肌张力未恢复正常,但已下降2个级别;有效:肌张力下降1级;无效:肌张力治疗前后无变化。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1。
治疗后瘫痪上肢功能达到Ⅳ级以上者治疗组从治疗前的8.0%上升到94.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由12.0%上升到4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治疗后治疗组上肢肌张力达到0级者为65.3%,对照组为2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对照组有效率为62.7%,治疗组有效率为9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组比较表2 2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治疗前后Brunnstrom评分比较[例(%)] 表3 2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MAS)变化情况比较(例)表4 2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上肢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多出现在卒中后数日至数周,多以关节功能障碍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手指屈伸困难、上肢屈曲及上肢内旋等。
本病属中医“中风”、“痉证”等范畴。
据其临床表现,笔者将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病机辨为风痰阻络、气血失调、筋失濡润、阴阳失衡,其基本特点为“阳缓而阴急”。
手三阳经属腑络脏,手三阴经属脏络腑,两者互为表里、阴阳相对,笔者选用表里两经,以五腧穴为主,分别施以经筋排刺法和皮肤针循经叩刺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五腧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5个重要特定穴,是脏腑精气起始、流注、充盈、汇合之处,是经气最旺盛的部位。
井穴多位于爪甲之侧,是十二经脉阴阳之气始发之处,即“所出为井”,故刺之可接通十二经气、协调阴阳、醒脑开窍。
荥穴多位于掌指关节之前,是十二经脉流行的部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从而“易滞易瘀”,刺之可起到活血祛瘀、疏通经络之效。
输穴多位于掌指关节之后,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手三阴经之“输穴”与“原穴”为同一腧穴,即“阴经之输并于原”(《图翼》),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经穴位于腕关节以上,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刺之可收到补气扶正、调整阴阳的效果。
合穴位于肘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因与脏腑关系密切,故刺之可调整脏腑之间的平衡,促进脏腑气血流畅,使失调之脏腑阴阳恢复平和。
从现代解剖结构来看,手三阳经五腧穴多位于关节附近且是经筋密集之处,因此,运用经筋排刺法一方面可以补阳经之不足,调和气血,从而补其正虚处于弛缓状态的经筋;另一方面可以通经络、利关节,调整“宗筋”之力,兴奋处于弛缓状态的经筋,恢复“宗筋主束骨利关节”的作用。
中风病位在脑,多由于各种
原因使脑窍闭塞,血脉不通,经筋失养,导致肢体关节运动障碍,手三阳经皆上行至头,故刺之有醒脑开窍、激发经气之功效。
另一方面,运用皮肤针叩刺,其良性刺激通过皮部→孙络→络脉→经脉→脏腑之途径,从而调整脏腑脑海之间的平衡,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总之,运用表里两经并刺法一方面可以补阳经、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疗其本,另一方面可以泻阴经、疏风化痰、祛邪止痉治其标,两者阴阳相配,刚柔相济,补泻结合、相互制约,从而调整机体表里、脏腑、阴阳之关系,使之趋于平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6):379-381.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4.
[3] 杨今妹,纪树荣,林华东.Ashworth量表法评定痉挛的信度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8,4(1):31-33.
[4] 尤春景.偏瘫的康复评定[J].中国康复,2000,15(1):50.
[5] 张自茂,冯崇廉,皮周凯,等.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4):25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