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PDF版缺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 煤屑.(xuè)当轴.(zhóu)颤.(chàn)动旁稽.(jī)博采
B. 处.(chǔ)决夹.(jiá)袄造诣.(yì)蓊蓊.(wěng)郁郁
C. 斑驳.(bó)漫溯.(sù)劲.(jìng)敌混混.(hún)沌沌
D. 扫.(sào)帚肄.(yì)业袅娜.(nuó)束.(sù)之高阁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里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教养是一个人处世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教养的获得是不可的,它是长期规训和自
我修炼的结果。
②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
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也没人理他。
③这种精密工程出不得错,当要,岂能随便?
④你自己荐她来。
又合伙劫她去,闹得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
玩笑么?
A. 一挥而就不经之谈锱铢必较扬汤止沸
B. 一蹴而就不经之谈锱铢必较沸反盈天
C. 一挥而就无稽之谈斤斤计较沸反盈天
D. 一蹴而就无稽之谈斤斤计较扬汤止沸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
“颂”三大类,开创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B.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
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与《敕勒歌》并称为“乐府双璧”。
C.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著作是《左传》,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D.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等。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一项是()
A. 央视综艺主持人纷纷出走,多数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由于央视纪律太严;二是由于
主持人工资收入太少;三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发展空间小。
B. 屠呦呦表示,希望诺贝尔奖的到来能激励新机制的产生,让年轻人有一个更好的科研环境,
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C. 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
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D. 另一家旅行社桂林精华一日游,同样包括4个景点,但这家的报价只有每人260元,比天鹅
宾馆内旅行社的最低报价还低了近一倍。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 ⑥③④①②⑤
B ②⑤①④⑥③
C ②④⑥③①⑤
D ⑥④②⑤③①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题,共25分)
孔雀东南飞(节选) (共6分)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逼迫
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6.下列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恨恨那可论恨恨:愤恨到极点
B.作计乃尔立乃尔:就这样
C.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D. 多谢后世人多谢:十分感谢
7.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因求假暂归②于今无会因
B.①蹑履相逢迎②怅然遥相望
C.①以我应他人②足以荣汝身
D.①黄泉下相见②渐见愁煎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共19分)
孙德昭,盐州五原人也。
其父惟最,有材略。
黄巢陷长安,惟最率其乡里子弟,得义兵千人,南攻巢于咸阳,兴平州将壮其所为,益以州兵二千。
与破贼功,拜右金吾卫大将军。
朱玫
乱京师,僖宗幸兴元,惟最率兵击贼。
累迁部州节度使,留京师宿卫。
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是时,京师乱,民皆赖以为保。
德昭以父任为神策军指挥使。
光化三年,刘季述废昭宗,幽之东宫。
宰相崔胤谋反正①,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
天复元年正月朔,未旦,季述将朝,德昭侠甲士道旁,邀其舆斩之,承诲等分索余党皆尽。
昭宗闻外喧哗,大恐。
德昭驰至,扣门曰:“季述诛矣,皇帝当反正!”何皇后呼曰:“汝可进逆首!”德昭掷其首入。
已而承诲等悉取余党首以献,昭宗信之。
德昭破锁出昭宗,御丹凤楼反正,以功拜静海军节度使,赐姓李,号“扶倾济难忠烈功臣”,与承诲等皆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图形凌烟阁,俱留京师,号“三使相”,恩宠无比。
是时,崔胤方欲诛唐宦官,外交梁以为恃,而宦官亦倚李茂贞为捍蔽,梁、岐交争。
冬十月,宦者韩全诲劫昭宗幸凤翔,承诲、从实皆从,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以龙凤剑、斗鸡纱遗之。
太祖至华州,德昭以军礼迎谒道旁。
太祖至京师,表同州留后,将行,京师民复请留,遂为两街制置使。
梁兵围凤翔,德昭以其兵八千属太祖,太祖益德之,使先之洛阳,赐甲第一区。
昭宗东迁,拜左威卫上将军,以疾免。
太祖即位,以乌银带、袍、笏、名马赐之。
疾少间,以为左卫大将军。
末帝立,拜左金吾大将军以卒。
承诲、从实至凤翔,与宦者俱见杀。
(节选自《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一》)
【注】①反正:复归正道,此指帝王复位。
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B.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C.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D.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9.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官。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
既望,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C.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幸”“临幸”“妇女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如本文中的“幸兴元”“幸凤翔”,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D.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德昭为人刚毅正直。
在昭宗被刘季述废掉并幽禁起来后,孙德昭为了大义,接受了崔胤
的意见,参与了实施解救昭宗的计划。
B.孙德昭强悍勇武。
在截杀刘季述的时候,孙德昭带领士兵埋伏在刘季述上朝的路上,拦击他的马车并杀了他;后来孙德昭又骑马冲到昭宗处,请昭亲出来复位。
C.孙德昭父子都深受百姓爱戴。
当年惟最曾因京师百姓的挽留,终未能到地方去赴任;后来孙德昭将要去同州赴任时,也因被百姓挽留而未能成行。
且父子俩都因此被任命为两街制置使。
D.孙德昭甚得恩宠,且得善终。
他不仅因解救昭宗有功,被绘制了图象挂在凌烟阁,享受无上荣宠,而且又因他当初结交梁太祖,从而得到梁朝两任国君的重用,最后死在任上,得以善终。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
②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共9分)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
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
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2.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13.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共14分)
喊魂
徐建英
从我记事起,湖村人爱有意无意地跟我说:你是你爹捡的!
他们说:那日潘河上跑水,鱼跟着泄洪道往潘河下溢,你爹拿着鱼叉在河下叉鱼。
那天你爹的运气特别好,岸上摆了白花花一大片。
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水盆,盆中放了一个漂亮的女婴,你爹当时就扔了鱼叉,鱼都顾不上要,把你抱回了家。
这个版本初时我并不相信,我们湖村的大人最爱吓唬细伢时说那个谁是从哪儿哪儿捡来的。
但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我娘:“我当真是我爹捡来的不?”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娘接着又说,你爹当时叉了一天的鱼,累得很,一路抱你回家时手都酸了。
”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作势找扫帚要打大丫,大丫吓得赶紧往外钻。
随后娘对我说:“二丫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丫头片子做甚?你是我亲生的呢。
”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受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再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晒在太阳下的新凉鞋提了出去。
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时,我伙同大胖娟子他们躲在屋后吃冰棒,叽叽喳喳笑得不亦乐乎。
娘找到我,盯着我红彤彤的嘴,又看到屋后那堆冰棒纸,脸色铁青。
在她转身找扫帚时,我赶紧和大胖娟子他们一起从后院门溜了。
大胖说:“你娘逮上了,准揍扁你!”
娟子说:“二丫你别难过,我悄悄听到我娘跟人唠话时说,你爹把你从潘河捡来时,你娘哭了很久!捡了你,她就不能再生儿子了。
”
我很难过。
整个下午,我就躲在潘河的河湾里,玩水、摸鱼、捉虾……到娘找到我时,天都黑透了。
晚上娘还没来得及揍我,我就头痛,发烧,说胡话。
连着几天在卫生站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每晚高烧说胡话得厉害。
娘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哭,最后在奶奶的劝说下,娘提了一大堆礼物背着我去村头找神婆“三相公”。
娘从前不信“三相公”,一向都绕着她家走。
“三相公”把我放在椅子上,又翻开我的眼皮细看,随后手指头在指节上点点掐掐,最后说我被潘河中的淹水鬼缠了身,丢了魂。
娘信以为真,返家就把鸡蛋煮熟,剥开蛋壳绕在我脸上来回滚圈。
又把油灯剔亮,在我枕头底下放把剪刀,然后和“三相公”一起去潘河,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娘的声音从潘河传来:“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迷糊中我也听到“三相公”的声音:“回来了呀!”
听见娘又叫:“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了呀......”
“三相公”又答:“二丫回来了呀!”
唤声越来越近,娘走近我的床头,轻轻地把怀中的什么东西放在我的心口.掖紧被窝,轻拍着:“我的二丫在这,我的二丫回来了喽!”
我在迷迷糊糊中眼泪却淌湿一大片枕头。
早听别人说:细伢子在野外失了魂,只有亲娘唤才能把魂魄招回来,别人喊,会把魂魄吓跑,而细伢子也就没命活了。
而我,是爹从潘河上抢来的野伢子!
潘河边又传来娘的声音:“二丫!你在潘河里吓了回呀......”
“三相公”的声音接着又响起……
那夜,娘的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
因为这场突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
但大丫从此记上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频繁地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嘁:"大丫,大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
爹那天拿着叉在潘河下游叉鱼,那天运气特别好,岸上摆了白花花一片,就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嘻嘻……"
娘在院中里听到,边作势找扫帚,边比比划划地打着手语——娘自那晚为我喊魂后,声带就拉坏了!因为娘听“三相公”说,就算不是亲娘,只要娘心在,魂魄都是能喊回来的。
1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喊魂”故事却被作者讲述得温情动人、清新朴实,原因是“我”确实因“喊魂”捡回了性命。
B.小说塑造“娘”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如“娘”用熟鸡蛋在“我”脸上滚圈,还在潘河边为我喊魂。
C.神婆“三相公”这人物在文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正是她的法术,使得“我”最后逃过一难,作者借“三相公”表达了对传承民俗文化的希望。
D.文中反复出现“大丫”和“我”互称“野伢子”,反映出两个孩子因为凉鞋的事情而心有芥蒂.不能释怀。
E.语言清新流畅而富有张力,叙述不急不缓,起承转合自然而圆润。
将一个寻常的弃婴题材与极富乡村风情的喊魂故事结合在一起。
16.请结合文本分析“娘”的形象。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喊魂”的情节只出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为什么要以“喊魂”为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共8分)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
⑴.《诗经·氓》中以桑叶凋落比喻女子年华逝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手法来表现人生苦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修辞,写出自己才能出众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共9分)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0.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5分)
六、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1.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
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
真诚期待您的光临!(5分)
(1)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5 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
①,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
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②,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③,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七、作文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一是健康。
”其实,生活中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又何止于此呢?请依据上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自己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