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第⼀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类的代表—北京⼈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

例如:云南、北京、重庆……
2、元谋⼈
⽣活年代:距今170万年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活⽣产:能够制作⼯具,知道使⽤⽕。

地位:我国境内⽬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类。

⼆、北京⼈的发现
⽣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店龙⾻⼭上
发现过程:1921—1929---此后
发现化⽯意义:为复原特征和⽣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

三、北京⼈的特征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直⽴⾏⾛。

⽣活特征:⼯具、组织、⽤⽕
1、能够制造和使⽤打制⽯器。

2、北京⼈过群居⽣活。

3、使⽤天然⽕,能保存⽕种。

★(怎样得到⽕?获得⽤途?⽕的意义?)
地位及意义:P5
四、⼭顶洞⼈
⽣活年代:距今约三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周⼝店龙⾻⼭顶部
体质特征:具有现代⼈类的特征
⽣产⽣活: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具有审美观念
三⼆⼆⼆⼀:三个远古⼈类、两个地点、两个⼤河流域、两个社会阶段—群居和⽒族、⼀个时期第2 课原始的农耕⽣活
⼀、半坡居民的⽣活
1、⽣活年代:距今约六千年
2、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带
3、⽣产⽣活:
房屋:半地⽳式圆形房屋
⽣产⼯具:磨制⽯器、⾻器、⾓器等
种植农作物:粟
畜牧业:猪、狗等
⼿⼯业:彩陶和装饰品、乐器陶埙、纺织、制⾐(⽣活物资来源:打猎、采集、种植、渔业、畜牧等)
⼆、河姆渡⼈的⽣活
1、⽣活年代:距今约七千年
2、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3、⽣产⽣活情况:
建筑:A ⼲栏式房屋、 B ⽊构⽔井
主要农作物:⽔稻
畜牧业:猪、狗、⽔⽜等
⼿⼯业:陶器、⽟器、乐器;雕刻技术;天然漆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过程:
时间:稻距今约10000年、粟距今约9000~7000 ?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发展变化:⼑耕⽕种到⽾耜等翻⼟⼯具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炎帝联盟
时间:四五千年前,中国进⼊部落联盟时期
地点:黄河流域
背景:部落间攻伐---合并---联盟(⾸领)
经过:阪泉之战、涿⿅之战(双⽅、过程、结果)
影响:炎黄部落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海内外的华⼈也以“炎黄⼦孙”⾃称。

后⼈为什么称炎帝和黄帝是“⼈⽂始祖”?
打破界限,促进交流融合,为华夏族形成奠定基础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A、炎帝:
1、部落活动区域:陕西渭河流域
2、发明:
农业:教民开垦耕种,制作⽣产⼯具,种植五⾕蔬菜
⼿⼯业: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制作乐器琴瑟
商业:教⼈们通商交换
科技:具有最早的天⽂和历法知识
B黄帝:
1、发明: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裳,挖掘⽔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箭和指南车。

2、其他:
属下:仓颉创造⽂字,伶伦制作⾳律,⾪⾸发明算盘
妻⼦: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C考古发现:
挖掘出⽔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原始⾻笛、船型陶壶等,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平。

三、尧舜禹的“禅让”
1、背景:⾃然灾害——联盟
2、禅让制:(原始民主制度)
含义:将部落⾸领位⼦传给贤德之⼈。

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领的制度。

表现: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
⾸领没有特权;
部落联盟⾸领要具有⾼尚的品质。

3、功绩:
尧:⿎励⼈们开垦农⽥,适时耕种。

舜:制刑法,完制度,稳局势,派禹治⽔,解⽔患。

?禹:⼤禹治⽔
精神:三过家门⽽不⼊,⼗年努⼒,解除⽔患。

尊称及影响:⼤禹,扩⼤夏后⽒部落势⼒和影响。

第⼆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与社会变⾰我国的奴⾪制朝代有:夏、商、西周、春秋。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和发展
⼀、夏朝的建⽴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者:禹
都城:阳城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个王朝,标志中国早期国家产⽣(原始社会结束,奴⾪社会开始)
2、家天下
形成:启凭强⼤的势⼒,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影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家天下)3、夏朝的统治禹在位,征服南⽅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制度
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制定历法----夏历
统治范围:主要在今⼭西南部、河南中西部⼀带?考古发现----⼆⾥头遗址(地点、发掘、意义)
4、夏桀暴政致夏亡
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

⼆、商汤灭夏
1、夏朝灭亡(背景=内因+外因)
2、商朝建⽴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建⽴者:汤;都城:亳3、商朝统治
统治:任⽤贤才,发展农业、⼿⼯业和商业
迁都: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
后期: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控制
5、商纣王暴政
三、武王伐纣
1、背景(内因+外因)
2、时间:公元前1046年
3、经过:牧野之战
4、结果(西周建⽴= 建⽴者:周武王、都城:镐京)
四、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1)⽬的: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
2)内容:周王根据⾎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将宗亲、功⾂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地和⼈民的权⼒,建
⽴诸侯国。

其具有较⼤独⽴性,但需要向周王进贡,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在⾃⼰封地内再分封。

3)作⽤:
A积极:
保证周王朝对地⽅控制,稳定政局,扩⼤统治范围;
利于王室与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及⽂化交流;
推动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化发展。

B消极:
诸侯具有较⼤独⽴性,导致中央政权衰败,诸侯势⼒强⼤,国家陷⼊分裂内⽃之中。

4)实质:确⽴周王朝社会等级制度
背景:公元前841,周厉王-国民暴动\周幽王朝政腐败
灭亡:公元前771,西周被⽝戎族所灭
3、东周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夏、商、周暴君:夏桀;商纣;周厉王、周幽王。

第5课青铜器与甲⾻⽂
根据⽣产⼯具划分:⽯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青铜器的⾼超⼯艺
1、出现:
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地点:⽢肃、青海、陕西……
代表:距今4000多年⽢肃齐家⽂化遗址铜镜
2、发展:
时间:商朝以后
特点: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艺⾼超、制作精美
⽤途与功能:饮⾷、祭祀及军事;⾷器到礼器,成为……
3、制作⼯艺:
成分组成: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例
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杰出代表:司母戊⿍(迄今为⽌……)
⼆、甲⾻⽂记事
1、含义: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等兽⾻上的⽂字。

2、发现
1899年,清朝⼈王懿荣⾸次发现甲⾻⽂
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东等地出⼟…
3、记载内容:内容⼗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历法等。

4、评价:甲⾻⽂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字。

5、意义:对中国⽂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前所知,我国有⽂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的造字特点
1、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2、与汉字的关系: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今仍在使⽤,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四⽺⽅尊
西南——成都平原——“三星堆”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春秋+战国
春秋是我国奴⾪社会的结束时期;
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铁制农具、⽜耕开始使⽤,促进……
⼿⼯业:规模扩⼤,专业化程度⾼,⾏业增多,如……
商业:商业活动活跃;商品交换市场;⾦属货币
铁农具和⽜耕的使⽤,是春秋时期农业⽣产⼒⽔平提⾼的重要标志。

铁农具和⽜耕——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
推⼴作⽤:使⼟地利⽤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

⼆、王室衰微
原因:分封制逐步⽡解
表现:周王室势⼒⼤减,地位下降;(名义上天下共主)
诸侯崛起,各⾃为政,不再纳贡,王室财政陷困
结果:诸侯势⼒崛起,竞相称霸。

背景:⾃⾝利益,展开激烈的争⽃;民族间⽭盾激化。

特点:尊王攘夷
经过:齐桓公、晋⽂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结果:P29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或条件:
地理条件:在⼭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任⽤管仲为相,积极改⾰内政,发展⽣产。

改⾰军制,组建强⼤的军队。

“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春秋争霸的影响(利弊):
1、战事不断,⼩国备受战争之苦,给社会和⼈民带来种种灾难(消极影响)
2、争霸战争促使⼀些诸候国改⾰,促进了社会进步;
3、各民族长期交往和⽃争,促进各民族间交融;
4、⼤的诸侯国疆域扩⼤,国家出现⾛向统⼀的趋势。

?新兵种---步兵出现,提⾼军队战⽃⼒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1、形成
背景:纷争、兼并、崩溃
过程:三家分晋、⽥⽒代齐
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位⼝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2、战争
背景:各⾃为政,扩充军队,拓展疆域
特点:规模⼤、兵⼒多、交战⼴、持续长
战役:齐魏桂陵之战、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六国再也⽆⼒抵御秦军的进攻。

)结果:此消彼长……秦最强⼤,构成威胁
★相关成语:
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围魏救赵(齐魏“桂林之战”)、减灶计(齐魏“马陵之战”)、纸上谈兵(秦赵“长平之战”:赵括、廉颇)⼆、商鞅变法(商鞅是法家代表)
背景:…推⼴,…提⾼,…增强
⽬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时间、⽀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内容:P33表格
作⽤:国⼒…战⽃⼒…,最强盛,奠定基础
各国变法的影响:多⽅⾯发⽣变⾰,加速社会进步
★商鞅变法是否成功?有何启⽰?
成功:历史⾓度,外部因素,个⼈⾓度
启⽰:顺应历史潮流;改⾰⾮⼀帆风顺;促进社会发展
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封建制度确⽴时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建造:公元前256年,李冰,岷江上建造
特点:⾼⼭与平原的连接处,利⽤地势和河流
结构:渠⾸(鱼嘴、宝瓶⼝、飞沙堰)和灌溉⽹
功能:综合性⽔利枢纽……防洪、灌溉、⽔运
影响:“天府之国”,绝⽆仅有,⼈民的智慧
(与⼤禹治⽔⽐较)
第8课百家争鸣
⼀、⽼⼦
简介\评价:春秋后期楚国⼈,道家创始⼈,学识渊博
主张:顺应⾃然、对⽴⾯相互转化、“⽆为⽽治”。

⼆、孔⼦和儒家学说
简介:春秋后期鲁国⼈,儒家创始⼈。

⼤思想、教育家。

主张:思想---核⼼思想“仁”,提出“仁者爱⼈”…
治国--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类”促进了教育…
注重道德⽂化知识教育…教学原则\⽅法;
整理⽂献资料…做出巨⼤贡献
书籍:《论语》
影响:对中国古代的发展……深远影响
三、百家争鸣
背景:⼤动荡、⼤变⾰、⼤发展(政治经济⽂化)
形成:
诸⼦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表现及影响:P39
注意: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主张截然相反
孙武是春秋末期,孙膑是战国时期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多民族国家的建⽴和巩固
第9课秦统⼀六国
⼀、秦灭六国(军事上完成统⼀)
背景(秦灭六国的条件):
民⼼所向—顺应历史潮流
商鞅变法,秦国实⼒⼤增
嬴政即位,⼴招⼈才,商讨统⼀计策
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30年,韩赵魏楚燕齐,远交近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咸阳,秦朝建⽴
北进南下,对边疆开拓经营
意义:结束混战局⾯,建⽴第⼀个统⼀多民族封建国家。

⼆、确⽴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巩固统⼀)
原因:旧的制度⽆法适应新社会;加强对全国统治。

内容:最⾼统治者皇帝,皇权⾄⾼⽆上,全国军政⼤权;
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夫
地⽅设郡县—影响:开创了……
★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后世影响维护国家统⼀,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深远影响。

三、巩固统⼀的措施(经济、⽂化)⽬的:适应国家统⼀的需要
⽂化:统⼀⽂字---⼩篆(⽇常-⾪书)---作⽤
经济:统⼀货币---圆形⽅孔半两钱---作⽤
统⼀车辆和道路----作⽤
开凿灵渠----作⽤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起⽌点
疆域:东⾄东海,西到陇西,北⾄长城⼀带,南到南海。

★这些措施的意义:有利于巩固统⼀的多民族国家
有利于经济⽂化的发展和交流
其进步作⽤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秦始皇评价:
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总体功⼤于过。

问:秦始皇最⼤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统⼀中国,建⽴起我国历史上第⼀个统⼀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局⾯。

有利于⼈民⽣活安定,社会⽣产⼒发展,符合各族⼈民的共同愿望。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秦朝的暴政表现
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例⼦、影响)
3、法律严苛(刑罚残酷)
4、秦⼆世的残暴统治
★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陈胜、吴⼴起义
A、陈胜吴⼴起义:
原因:直接—迟到;根本—秦的暴政
过程:时间、地点、领导者、路线三部曲、政权
结果:失败
项⽻:巨⿅之战--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