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十五单元郁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十五单元郁证
第二十五单元郁证
细目一概述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细目二病因病机
1.郁证的常见病因
七情所伤,思虑劳倦,脏气素虚。
2.郁证的基本病机
郁证的基本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郁证的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涉及心、脾。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
初起以气滞为主,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属实证。
后期或因火郁伤阴而导致阴虚火旺、心肾阴虚之证,或因脾伤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而导致心脾两虚之证,由实转虚,转为阴亏血虚。
六郁中总以气郁为先,而后才有湿、痰、热、血、食诸郁,且六郁相因,互为兼夹。
细目三诊断
郁证的诊断要点
(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细目四辨证论治
1.郁证的基本治疗原则及方法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
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
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郁证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
在实证的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在虚证的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
2.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肝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郁金、青皮、苏梗、合欢皮、川芎、芍药、甘草。
(2)痰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证称为“梅核气”。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厚朴、紫苏、半夏、茯苓、生姜。
(3)心神失养证
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
此种证侯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甘草、小麦、大枣、郁金、合欢花。
(4)心脾两虚证
主症:情绪不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茯苓、木香、神曲。
细目五其他治疗
1.精神治疗
由于本证主要由精神因素引起,精神治疗对于本证具有重要意义。
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努力解除致病原因,使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对促进疾病的好转乃至痊愈都甚有裨益。
2.辅助治疗
心失所养,心神惑乱可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
在发作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并结合语言暗示、诱导,对控制发作,解除症状,常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般病例可针刺内关、神门、后溪、三阴交等穴位。
伴上肢抽动者,配曲池、合谷;伴下肢抽动者,配阳陵泉、昆仑;伴喘促气急者,配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