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课本习题演变出来的中考题赏析(2012.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道课本习题演变出来的中考题赏析
宣威市热水镇一中 高体明 邮编 655415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数学试题可以发现,有很多题目都源于课本,特别是一些由基础知识推广与拓展、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是由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改编而成,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原型。

这类试题紧扣课本和大纲,体现了基础性和学好课本知识的重要性,有着较好的导向作用,对于引导师生重视基础、重视教材、研究教材、用好用活教材,均大有好处。

现撷取一例分析鉴赏。

原题:(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页综合运用第9题)如图,点B 、E 、C 、F 在一条直线上,AB=DE ,AC=DF ,BE=CF 。

求证:∠A=∠D 。

评析:本习题主要训练学生运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进而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所求证的角相等。

由条件BE=CF 不难得出BC=EF ,又有已知条件AB=DE ,AC=DF 。

利用“边边边”条件可得△ABC ≌△DEF,从而∠A=∠D 得证。

就是这样的一道习题,却成了2010年几个省市中考命题的源泉,正所谓中考题是“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变式题。

一、保持原图不变,变换已知条件和结论。

例1、(2010年福建福州) 如图,点B 、E 、C 、F
在一条直线上,BC =EF ,AB ∥DE ,∠A=∠D。

求证:△ABC≌△DEF. C E B F D
A C E
B F
D
A
评析:将原题条件和结论变化得本题,从另一个角度考查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判定。

由AB∥DE 可得∠B =∠DEF ,又有∠A=∠D,BC =EF ,所以△ABC≌△DEF。

例2、(2010 重庆江津)已知:如图,点B 、E 、C 、F 在同一直线上,AB =DE ,∠A =∠D ,AC ∥DF .
求证:⑴ △ABC ≌△DEF ;
⑵ BE =CF . 评析:利用原题图,变化部分条件和结论得考题,考查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掌握情况,判定条件由“边边边”转化为“角边角”或“角角边”。

简证:(1)∵AC ∥DF , ∴∠ABC =∠DEF ,
又∵AB =DE ,∠A =∠D ,
∴△ABC ≌△DEF
(2) ∵△ABC ≌△DEF ,
∴BC=EF ,
∴BC –EC=EF –EC ,即BE=CF 。

二、保持原图不变,探索问题
例3、(2010年泉州南安市)如图,已知点E 、C 在线段BF 上,BE=CF ,请在下列四个等式中, ①AB =DE ,②∠ACB =∠F ,③∠A =∠D ,④AC =DF .选出两个..作为条件,推出△ABC ≌△DEF ,并予以证明(写出一种即可)。

已知: , 。

C E B F D A C E B F
D A
求证:△ABC ≌△DEF 。

证明:
评析:以原图为载体,借助所给的多个条件探索三角形全等,颇具开放性。

考查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掌握情况和探索能力。

简解:已知:①④(或②③、或②④)
证明:若选①④
∵BE=CF
∴BE+EC=CF+EC, 即BC=EF
又∵AB =DE ,AC =DF
∴△ABC ≌△DEF 。

(SSS )
说明:若选②③,则用“角角边”判定;若选②④),则用“边角边”判定。

例4、(2010年泸州市)如图,已知AC∥DF,且BE=CF 。

(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
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2)添加条件后,证明△ABC≌△DEF。

评析:以原图为载体,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补充一个条件并证明三角形全等,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开放性。

简解:(1)添加的条件是:AC=DF (或AB ∥DE ,∠B=∠DEF ,∠A=∠D );(2)证明(略)。

三、适当变化图形,考查同类内容
C E B F D
A
D
(例7图) 例5、(2009年龙岩市)如图,点B 、E 、F 、
C 在同一直线上. 已知∠A =∠
D ,∠B =∠C ,要使
△ABF ≌△DCE ,需要补充的一个条件是
(
写出一个即可).
评析:对原题图形作适当变化,仍然考查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谓形变质不变,解题思路不变。

简解:可填AB=CD 或BF=CE 或AF=DE 。

四、变化部分图形位置,考查同类内容
例6、(2010湖北武汉)如图,B 、F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A 、D 在直线BE 的两侧,
AB ∥DE ,AC ∥DF ,BF=CE 。

求证:AC=DF
评析:将原图中的一个三角形翻折使A 、D 两点位于BE 两侧而得本题图,考查的内容仍是三角形全等的有关内容。

简证:∵AB ∥DE , ∴∠ABC=∠DEF ;
∵AC ∥DF , ∴∠ABC=∠DEF ;
∵BF=CE ,∴BC=EF ;
∴△ABC ≌△DEF ; ∴AC=DF 。

五、变化部分图形位置,探索问题
例7、(2010年江苏南通)如图,已知:点B 、F 、C 、E 在一条直线上,FB=CE ,AC=DF 。

能否由上面的已知条件证明AB ∥ED ?
如果能,请给出证明;如果不能,请从下 D
E
F A
B C
列三个条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条件
.......,添加到已知条件中,使AB∥ED 成立,并给出证明。

供选择的三个条件(请从其中选择一个):
①AB=ED;②BC=EF;③∠ACB=∠DFE。

评析:将原图中的一个三角形翻折使A、D两点位于BE两侧而得本题图,考查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能力,颇具创新、探究性,有利于学生探索意识的养成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简解:由上面两条件不能证明AB∥ED。

有两种添加方法。

第一种:FB=CE,AC=DF添加①AB=ED;
证明:∵ FB=CE,∴ BC=EF,
又∵ AC=EF,AB=ED,∴△ABC≌△DEF;
∴∠ABC=∠DEF ∴ AB//ED
第二种:FB=CE,AC=DF添加③∠ACB=∠DFE;
证明:∵ FB=CE,∴ BC=EF,
又∵∠ACB=∠DFE , AC=EF,∴△ABC≌△DEF;
∴∠ABC=∠DEF ∴ AB//ED 。

事实上,很多中考题都以课本例、习题为“背景”经过巧构妙思编拟而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影子,这些中考题都是课本原题或原题的变化、延伸、拓展,考查与原题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因此用好课本是关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或复习中,应“以纲据本”,充分发挥课本例题、习题的功能,重视课本中典型例题、习题的演变、延伸和拓广,以提高数学成绩。

真题演练:
1、(2010年昆明市)如图,点B 、
D 、C 、F 在一条直线上,且BC = FD ,AB
= EF 。

(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不再加辅
助线),使△ABC ≌△EFD ,你添加的条

是 ;
(2)添加了条件后,证明△ABC ≌△2、(2010 年天津)如图,已知AC=FE BC=DE ,点A 、D 、B 、F 在一条直线上,
要使△ABC ≌△FDE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可以是 。

3、(2010年燕山)已知:如图,四点B 、E 、C 、F 顺次在同一条直线上, A 、D 两点在直线BC 的同侧,
BE =CF ,AB∥DE,∠ACB=∠DFE。

求证:AC =DF 。

4、(2010云南楚雄)如图,点A 、E 、
B 、D 在同一条直线上,AE =DB ,A
C =DF , AC∥DF。

请探索BC 与EF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F A
B C D E B E C F
参考答案:
1、(1)∠B = ∠F 或 AB∥EF 或 AC = ED 。

(2)略。

2、∠C=∠E 或AB=FD 或AD=FB ;
3、证明:∵ AB∥DE, ∴∠ABC =∠DEF 。

∵ BE=CF, ∴BE+CE= CF+CE,即BC=EF 。

又∵∠ACB =∠DFE, ∴△ABC≌△DEF 。

∴ AC=DF 。

4、解:BC∥EF。

理由如下:
∵ AE =DB , ∴ AE +BE =DB +BE ,∴ AD =DE 。

∵ AC∥DF, ∴ ∠A=∠D ,
又∵ AC =DF , ∴ △ACB≌△DFE,
∴ ∠FED=∠CBA, ∴ BC∥EF。

资料由谢老师收了解初中,高中考试信息,做题技巧,
解题思路可去谢老师博客/xiejunchao1 A B C D
E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