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七年级历史(上)期末统考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七年级历史(上)期末统考试卷分析

安庆四中鲁爽

历史学科的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属于水平考试,一方面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获得情况,另一方面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下面从试题的特点、考试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学建议等方面对今年的考试情况作简要分析和说明。一、试卷的总体情况

纵观2011年安庆市初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试题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中学生答题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托教材,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试题体现了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从命题形式到测试方向贴近我市的教学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关注生活、关注热点,考试成绩总体良好。

二、试题的主要特点及评价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强调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力图考查教材中最显性的历史知识,达到一个初中学生的基本学习目标,这是初中历史学科命题的重要特点和基本原则。七年级的历史试题涉及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见2011年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双向细目表)今年试题突显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以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考查重点。

在对主干知识重点内容进行考查的同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今年的试题在这方面有较为充分的体现。例如:选择题4、10、

13题,材料题21、22题,探究题的23题等对分析理解能力进行了考查,第20题对归纳能力做了考查。还考查了考生对材料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解,体现了设题的新思路,提高了对审题能力的要求,同时也避免了考生简单地大段读背抄写教材结论的情况。

2、题目设计简明。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清楚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主观性试题的设计准确、严谨、规范,同时不失灵活性。答案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依托教材,与教材内容相符,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考生的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均可得分,体现了人文学科表述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3、试题难度适中。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及格率较高。

4、关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现历史学科的时代性和学科教育价值。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应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试题尽可能关注重大的热点问题,如第10、11、13题关于台湾和新疆的问题。

三、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四中本届初一考生740人,(因试卷已发给学生,无法进行系统统计)现总体分析结果如下:

1、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统计:

2、成绩分布情况统计:

(二)具体各大题得分情况分析

1、第一大题是单项选择题(满分36分),最高分36分。该大题主要考查历史基础知识,题干和选项的干扰因素较少,没有难题,考生得分较高。失分较多的是第3、4、8、10、11、13题,其中第3题关于西周宗法制的问题错误率最高。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两种制度,《标准》未提宗法制,不对学生做过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分封制(因其是古代史的重点内容)、忽视宗法制,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属小字部分,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引起重视,基本概念记述不清,导致丢分。

2、第二大题为识图释图题(满分12分)。《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该大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国国名、地名的识记能力,大部分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基本史实比较熟悉,答得比较好。但也有不少学生扣分。原因在于基础知识不熟、审题不清,把政权与都城顺序颠倒了,再加上写错别字,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

3、第三大题为综合填空题(满分12分)。这道题考查的都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要求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有归纳整理的能力,属于基础性试题。这类题学生得分较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史实记忆不清,历史人物张冠李戴的现象严重,错别字多。如齐桓公、顾恺之、郦道元字有许多同学写错。

4、第四大题为材料解析题(满分26分)。《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初步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这一类型的题目是学生的弱项,他们在回答基础知识方面基本准确,但是涉及到发挥性问题时就存在问题了。不少学生不会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归纳概括能力薄弱,所以这一大题的失分率最高。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措施是本册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第1小题问秦王扫六合的秦王是谁?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秦始皇,而没有想到写嬴政,失分很多。接着问他采用什么方式扫六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答非所问,把统一方式与统一原因混为一谈。失误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学生们对课本内容不熟悉,没有深入的了解;其二学生答题能力差,缺乏积极有效的思考,不能正确明确题目的主旨。第4小题问及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秦始皇做一评价时,许多学生不懂得充分利用材料,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归纳整合;语言组织松散,语病多,儿语话严重;书面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22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第3、4小题学生失分较多。孝文帝改革也是本册的重点,从答题情况看,学生对这一基本史实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对孝文帝改革深刻的历史原因理解不够,写“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或汉化”的学生较多,能正确回答民族融合这方面内容的少,答题没有抓住本质,切中要害。对于孝文帝改革对今天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这类相对灵活性的问题就束手无策了,大都是泛泛而谈,内容空洞。显然学生在联系实际、知识的运用方面能力较

弱。

5、第五大题为活动探究题(满分14分)。对古代史中思想领域极为重要的一章百家争鸣内容的考查,学生的答案不尽如人意。第1小题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也有不少人答错,关于孔子的思想核心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或表述不清,反映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第2小题考查道家学派的内容有不少人写错,体现了学生对中学历史的不重视和马虎的学习态度。第3小题问及法家的集大成者有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实践法家学说大部分学生乱写一通,没有理解题意,说明学生在分析问题方面还需努力。

总体看来,在阅卷中我们发现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基本功不扎实。同类知识容易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2)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3)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

(4)缺乏答题技巧,答案往往词不达意。语言过于随便,语病较多。语言组织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5)历史能力有待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归纳、概括方面的题目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认识不到位,不能深入客观地分析。

四、对今后历史教学的建议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全面、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支撑点。但是受教育教学大环境的影响,历史学科被称为“副科”,七年级(上)所学的内容在中考考试的内容比重小,所以学生对历史学科不予重视,因此提出以下设想: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成就意识;改进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