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二十五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测评(二十五)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并以其作为国家管理基层的主要办法。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专制皇权加强对基层治理
B.小农经济在各国已经出现
C.宗法血缘关系进一步强化
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遏制
2.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将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人口,称为“编户齐民”。
由此可知( )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3.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
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C.限制人口的流动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
4.[2021·黑龙江宾县一中模拟]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
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户籍制度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
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其根本目的是( )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巩固封建王朝统治
5.[2021·四川广安联考]《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
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
明朝此规定意在( )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D.放松人身自由的限制
6.[2021·安徽定远高二月考]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
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敦煌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只、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
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
这表明唐代(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社会救助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7.清政府曾下令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救济灾荒均以国家为主导,以免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但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
这说明( )
A.民间救灾开始居主导地位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政府的救灾政策发生变化
D.晚清中央权威趋于衰弱
8.[2021·广东适应性考试]《周礼》一书中,思想家将“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等列为大司徒的职责。
自秦汉以后,存问鳏寡孤独废疾者、贫苦者、高年者,防灾救灾,成为历代政府的重要任务。
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国古代思想家以体恤民本为己任
B.政府通过救助老幼病穷发展经济
C.社会治理呈现出互助协作的特征
D.社会救助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9.[2021·上海松江摸底]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等。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西欧中世纪( )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10.在中古时期的英国诺维奇市,市法规定城市市民大会召开前,每个区须派8~12名差役确保把开会的通知传达给每一个与会者,不能参加者必须有其他诚实的市民做担保,说明缺席的适当理由,否则处以罚金。
这说明( )
A.市法规定了市民行为准则
B.市民参与体现城市自治性
C.市民的政治实践经验丰富
D.市民参加市政会议不积极
11.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美国旅行时发现:在新英格兰的乡镇,买卖东西、打官司或增减预算,州政府从来不加干涉,然而州政府想在全州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教育制度,乡镇就得设立法律规定的学校。
这反映出( )
A.乡镇与州权限界定不明晰
B.基层权力运行违背人民主权
C.乡镇的自治性质非常鲜明
D.地方自治彰显有限管辖色彩
12.1998年英国政府和志愿组织的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政府与志愿组织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
下表为英国内政部实施的“内政部公民抽样调查”,涉及2001~2008年英国公民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活动的情况。
据下表可知( )
B.公民参与在社区治理中得到凸显
C.政府逐渐退出社区治理体系
D.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较差
13.19世纪20年代,普鲁士为官僚阶层建立了强制性养老金,后来其覆盖面逐渐扩大到矿工、工匠、机工和工厂工人,到19世纪中期,已有将近一半的矿工和产业工人纳入政府强制设立的经济保险计划之下。
这一举措( )
A.有效保障了工人生存权
B.建立起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
C.有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
D.有赖于普鲁士先进政治体制
14.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一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
材料反映了( )
A.英国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英国“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D.英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加强
15.[2021·福建福州摸底]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
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
这揭示了( )
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B.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C.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归宿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势在必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以降,国家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基层社会已经存在早期自治组织。
中国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的必然。
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帝国人口不断增加,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秦汉地方政府职役多至数百人。
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的难度却在增加,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大量的财产隐匿和人口隐匿的现象。
因此,各朝代不得不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政府效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就是不可避免的。
唐宋时期,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它们来稳固统治。
国家通过乡绅、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材料二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
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
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
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
——摘编自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乡村地方自治的作用。
(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
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
政府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定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
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保险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
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约1200万工人。
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周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
在1919~1939年,英国共建了130万幢市营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摘编自蒋蔚《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水平,我国借鉴苏联的模式,创建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5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职工提供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方面的保障,奠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1954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978年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停滞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建。
1993年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涉及社会救济、养老改革、住房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改革等多个方面,极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政策的完善,扩大了各项保险的覆盖范围。
——摘编自朱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同特点及作用。
(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国家力量远未能惠及每个被统治个体的情况下,民间的社会势力不仅不会被国
家权力消灭,反而会成为国家对社会统治的介体。
民间的某种社会势力可能会被消除或消融,但随之会新生出另一种社会势力,民间的社会势力是会绝对存在的。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不可能实现直接的绝对控制,只能通过既限制又利用某种社会势力的方法,实现国家对社会的半直接统治。
“父老”就是这样一支与国家相对的重要的社会势力,众所周知,“父老”现象直到明清时代都存在,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在从战国至明清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的。
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国家对“父老”的态度从外在联合到内在抚恤的变化。
——摘编自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父老’社会地位的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19.[2021·四川德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下是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
依据上表内容,围绕“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予以回答。
(要求:问题须具体明确,回答须史论结合、有理有据)(11分)
综合测评(二十五)
1.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对基层的管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B项符合题意。
专制皇权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A项排除。
“以户为单位”相对于“以村社为单位”,宗法血缘关系进一步淡薄,C项排除。
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户籍制度。
汉代将政府控制下的户口编入户籍,保证了户数的稳定,从而保证了赋税的征收,B项正确。
被编入户籍的平民是不能随意迁徙的,排除A项。
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实质。
根据“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可
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实质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B项正确;A、C两项只反映了“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不全面,排除;D项只反映了“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排除。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管理的目的。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其主要目的是统治者巩固统治,故选D项;其余三项也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不断完善的目的,但究其根本,也都是为了巩固统治,故排除。
答案:D
5.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户籍管理。
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表明明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旨在规范户籍登记和管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元朝的户籍制度,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尊卑等级,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人身自由的限制,D项错误。
答案:C
6.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社会救助措施。
根据材料“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社会救助,对贫苦百姓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的救助只不过是唐朝政府的一些措施,并未上升到法律层面,A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唐代与其他朝代的比较,不能得出唐代比以往朝代更重视“仁政”的结论,B项排除。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
7.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的社会救灾。
清政府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但到了光绪初年,
出现了地方绅士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的现象,说明清朝中央政府的权威有所削弱,故选D项。
材料没有反映“开始居主导地位”,A项排除;材料所述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中央权威趋于衰弱,而非政府救灾政策发生变化,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
在《周礼》一书中,思想家认为大司徒的职责包括“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等社会救助方面;秦汉以后,历代政府的重要任务包括“存问鳏寡孤独废疾者、贫苦者、高年者,防灾救灾”等社会救助方面。
综上分析可知,社会救助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故选D项。
仅凭材料中思想家的一个主张,无法说明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家群体以体恤民本为己任,排除A项。
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材料未体现“互助协作”,C项排除。
答案:D
9.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庄园的性质。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领主的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设有教堂和法庭,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由此可知,西欧中世纪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C项正确。
西欧中世纪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但材料未体现,A项排除;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庄园设有教堂、法庭等维护公共秩序的机构,体现了庄园是基本的社会组织,而不是经济组织,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D项错误。
答案:C
10.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诺维奇市为了确保市民参与城市事务的管理,推出了一
系列规范性举措保证市民大会成功运转,而这种强制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做法体现出城市所具有的自治性质,B项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市民被强制性参与市民大会,并非市民行为准则,排除A项。
C、D两项表述在材料中均无足够信息支撑,可以排除。
答案:B
11.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乡镇在很多事务上保持着地方自治的传统,但同时需要实行州政府规定的统一制度,即地方自治并非绝对自治,彰显有限管辖色彩,故选D项。
从乡镇与州政府管辖事务上可以看出,乡镇在地方事务上拥有自治权,而州政府则对全州的重要事务拥有管辖权,A项错误。
从乡镇独立处理地方事务可以看出,在基层权力运行中渗透着人民主权的理念,B项错误;C项表述并未全面反映材料主旨,忽视了州政府对乡镇部分事务拥有管辖权。
答案:D
12.解析:从英国内政部对公民参加志愿活动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2001~2008年英国公民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活动的人数在被访人数中的比例均超过60%,上下波动幅度较小,即在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志愿活动已成常态,B项正确,D项错误;公民作为个体参与志愿组织举办的活动,并非作为第三部门力量存在,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政府与志愿组织、社区组织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据此无法判断政府逐渐退出社区治理体系,C项错误。
答案:B
13.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政府强制性经济保险计划覆盖群体中,除去官僚阶层,基本上是工业革命时期急需的矿工和产业工人,对这些群体优先保障其老年生活有助于加速普鲁士的工业化进程,故选C项。
强制性养老金主要服务于老年群体,对工人生存状况的改
善影响不大,排除A项。
材料仅涉及特定人群、特定种类保险,排除B项。
到19世纪中期,普鲁士仍然保留着君主专制体制,具有落后性,排除D项。
答案:C
14.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从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英国有意识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减国家制度性福利,也就是对“福利国家”政策进行调整,C项正确,D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政府行政能力削弱的内容,A项错误。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已经建立,B项错误。
答案:C
15.解析:本题考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由“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
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可知,材料强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故选A项。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排除B项;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危机,只是资产阶级巩固统治的手段,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归宿,排除C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材料内容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
答案:A
16.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直接管理”“人口不断增加”、治理难度增加、“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第(2)问,据材料信息“唐宋……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它们来稳固统治”“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宗族组织……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答案:(1)原因:乡官制度存在困境;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人
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实现直接控制。
(2)作用: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
17.解析:本题考查中英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第(1)问,第一小问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由材料一“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等信息及所学,从宗教信仰传统、工业革命开展以及工人运动发展斗争等角度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依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8年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以及苏联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材料二“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等信息从保障群体、立法保障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等角度思考回答。
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所学从缓和社会矛盾、保证经济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角度归纳回答。
答案:(1)英国:有宗教信仰及教会慈善扶贫的历史传统;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工人运动和社会大众争取正当权益的斗争。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局相对稳定;受苏联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部分民众极度贫困,有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我国很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共同特点:都重视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保障覆盖面和受益人群范围逐步扩大;政府注重利用法律法规保障民众基本权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
作用: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8.解析:本题从中国古代“父老”社会地位的变化切入,考查基层社会治理的演变。
材料首先介绍了民间社会势力的长期存在,以及国家既限制又利用某种社会势力的方法,从而明确“父老”就是这样一支重要的社会势力。
结合所学秦汉时期乡设三老、里设里正等,认识“父老”在乡里社会中的作用,并从秦汉以后基层组织的演变及乡里组织领袖的选拔体会“父老”社会地位的变化,确定论题展开阐述即可,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
论题:“父老”在乡村控制中身份地位的变化,突出地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变动。
阐述: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而短期强大和秦始皇采取极端统治短命而亡的教训为后继者敲响了警钟。
汉惩秦亡之弊,在地方控制方面充分尊重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对乡村社会势力——“父老”的态度上给予了足够高的重视和优待。
汉武帝以后随着专制集权体制的加强,以及地方上豪族势力的兴起,“父老”的性质和“父老”之于地方行政的重要性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三国至魏晋期间,“父老”对国家统治的重要影响被强大的豪族势力所取代,豪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士大夫豪族在政治中的强大势力使魏晋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受到严重破坏。
南北朝以后,统治者开始了新一轮的专制集权国家政体的重建,如北魏实行三长制。
唐太宗在尝试设乡长、佐控制乡村的方式失败后,又一次把目光转向利用乡村“父老”上。
唐中期以后,乡村中出现了新的社会势力——富豪层,进入宋代集富豪、族权、绅权于一体的乡绅势力开始形成,他们对地方行政权力的威胁比一般富豪层更大。
这些变化使国家对“父老”的态度从原先的真重视、真优待,日渐变为只具象征意义的恤老。
综上可知,“父老”在乡村控制中身份地位的变化,突出地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变动。
从基层社会的“父老”切入,考查其社会地位的变化,不仅能管窥汉唐时期乡村社会的真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