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如何构建生活化课堂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第15期329
教学管理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应用
胡长好
云南省宣威市第八中学,云南宣威655400
引言:伴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基础教育的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然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课程活动。面对该情况,同时面对信息化教育环境,高中教师为设计更高质量的课程活动,有必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活动进行融合,优化并创新教学。
一、设计电子课件,高效导入新知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选择“设计电子课件”的方法,利用电子课件的展示赋予新知导入一些动态特征,让新知导入不再枯燥、乏味。同时,还可以
在电子课件中适当融入一些趣味内容,将略显刻板的数学理论
知识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展示[1]
。这样一来,在新知导
入环节,以动态、有趣的电子课件为支持,学生学习兴趣被更好地调动起来,新知导入是高效的,后续教学和学习自然也会是高效的。以人教A 版“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为例,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电子课件:展示趣味Venn 图。用封闭曲线绘制两个大小不一的椭圆形,分别标记A、B。在大椭圆形(A)中填充苹果、香蕉等水果信息,在小椭圆形(B)中填充苹果图案。此时,大椭圆形(A)与小椭圆形(B)之间就代表着一种集合关系——“”,即“”。如此,随着电子课件的展示,以生活中的“集合”信息为引入,学生就能够迅速通过趣味Venn 图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明确“包含”本质,实现高效学习。二、设计微课视频,高效答疑解惑
其次,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应用,可以选择“设计微课视频”的方式。微课视频短小精悍、能够将知识以更加
简洁明了的形式进行展示,尤其是可以有侧重性地展示知识重
难点。通过设计微课视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微课视频的
播放引导学生对重难点内容展开更针对性的探究,从而提高他
们学习重难点知识的效率和效果,高效解决其学习困惑。
以人教A 版“三角函数恒等变换”为例,该部分的知识较
为零散,且变换方式较多,学生极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理解困
惑和应用问题。面对这部分知识,教师便可以上网搜集一些教
学资料,观看其他教师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视频,将一些逻
辑清晰、思维严谨的片段截取下来,设计在自己的微课视频中。
进而,在课堂上展示以讲解“三角函数如何进行恒等变换”为
主的微课视频,引导学生重点对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方式展开
学习。这样一来,伴随着微课视频逻辑清晰的讲解和教师的旁
白介绍,他们自然会对相关知识形成更系统的理解和把握,实
现释疑和解惑。
三、设计空间模型,高效培养思维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开始强调培养学生空间数学思维的
重要性,高中教师应对此形成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此时,将信息技术加以应用,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设计空间模型,以模型促进学生对空间知识的理解,并且培养其建模、空间思维[2]。
以人教A 版“基本立体几何图形”为例,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展示直棱柱、斜棱柱、正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等空间几何体。同时,借助媒体动画将不同
空间几何体进行旋转展示,让学生能够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其数学特点,借助模型增强其对空间几何图形的理解。紧接着,在讲解“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时,通过多媒体的透视动画功能展示不同几何图形的平行投影,构建投影模型。这一投影模型,实际上就是几何体直观图的斜二测画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立体图形直观图”相关知识,同时促进其空间思维、建模思维的发展。
四、设计总结模板,高效总结知识
对于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来说,及时且扎实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及时带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展开总结,帮助他们高效总结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将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利用,如依托思维导图设计总结模板,引导学生以填充模板的方式总结知识。以人教A 版“平面向量及其应用”为例,在章节教学结束后,
教师就可以先设计简单思维导图,结合思维导图向学生提出简单问题,如“什么是平面向量?”、“如何进行平面向量的计算”,引导学生回忆自身在每节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并要求他们口述答案。对应学生的回答在导图上简单展示知识点,理清其总结思维。紧接着,展示围绕中心内容“平面向量”设计的总结模板,引导学生将具体的知识点依次填充在“概念”、“运算法则”、“基本定理”、“坐标表示”、“应用”等模块,细化总结内容,使其在模板提示和导图思维的支持下细致回忆每一个知识点,
最终实现高效总结目标。五、设计模拟测验,高效运用数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高中数学教学以学以致用为最终目标,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内容,还要获得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适当将关注点放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实践的结合”上,结合信息技术设计数学实践任务[3]。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设计“解题游戏”,对应游戏关卡设计难度不同的数学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解题进行闯关,并限制通关时间。或者直接设计线上测验题,以模拟考试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检验其学习成果。结束语: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科学融合,能够起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积极作用,促进高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教学活动,主动设计电子课件、微课视频等材料,以此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合适的了解、研究数学的学习环境。同时鼓励他们进行信息化总结和运用,深化其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参考文献:
[1]代积琴.浅谈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6):18-19.
[2]白莽.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法与技巧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33-34.
[3]郭万生,孟金玲.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20(35):94-95.
摘 要:以信息化为背景,着眼于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价值,文章对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数学教学活动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以人教A 版教材为参考,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变化和真实需要,针对新知导入、答疑解惑、思维培养等方面的课程目标,围绕教师的具体做法提出了几点意见,如设计电子课件、设计微课视频、设计空间模型等。以供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参考之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融合教学;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