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三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最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是()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解析】A“普遍性目标”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其古老程度可追溯到中国的先秦、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故选项A正确。
2.下列不属于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目标领域的是()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价值领域
D.动作领域
【解析】C 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
而选项C中的“价值领域”实际属于认知领域的评价部分,故选项C正确。
3.“生成性目标”取向的本质追求是()
A.实践理性
B.知识理性
C.科技理性
D.解放理性
【解析】A “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
而选项C中的“科技理性”属于“行为目标”的取向,选项D中的“解放理性”则属于“表现性目标”的本质追求,选项B中的“知识理性”表述不正确。
故选项A正确。
4.提出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是()
A.艾斯纳
B.斯宾塞
C.泰勒
D.杜威
【解析】B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在140年以前就提出了这个著名命题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故选项B正确。
5.下列不属于“行为目标”取向基本特点的是()
A.目标预设性
B.目标的精确性
C.目标的具体性
D.目标可操作性
【解析】A“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不包括目标预设性。
选项A正确。
6.行为目标取向体现的是()
A.实践理性价值观
B.唯科学主义价值
C.解放理性价值观
D.普遍主义价值观
【解析】B“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是“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而选项A中的“实践理性价值观”属于“生成性目标”的本质追求。
选项C中的“解放理性价值观”属于“表现性目标”的本质追求。
选项D中的“普遍主义价值观”实际上是“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
故选项B正确。
7.提出“表现性目标”取向的是()
A.杜威
B.布卢姆
C.艾斯纳
D.泰勒
【解析】C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
故选项C正确。
8.“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
A.技能习得
B.知识掌握
C.情感体验
D.创造性思维
【解析】D “表现性目标”与“教学性目标”不同,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因而超出了现有的文化工具并有助于发展文化。
故选项D正确。
9.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长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属于()
A.生成性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行为目标
D.表现性目标
【解析】A“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而选项B中的“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选项C中的“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选项D中的“表现性目标”则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故选项A正确。
10.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
A.目标的精确性、全面性、具体性
B.目标的具体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C.目标的可操作性、精确性、全员性
D.目标的精确性、可操作性、全面性
【解析】B 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故选项B正确。
11.下列不属于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的是()
A.教育目标具有普遍性
B.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
C.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
D.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
【解析】A 总结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可发现它有以下三个典型特征:第一,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第二,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第三,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故选项A正确。
1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
A.理论探究的成果
B.专家学者的建议
C.学生的兴趣
D.学科的发展
【解析】D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故选项D正确。
13.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价值观是()
A.能力本位的教育价值观
B.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
C.儿童本位的教育价值观
D.学科本位的教育价值观
【解析】A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期的教育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质量保障体系,即“能力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将教育目标由注重“知识”转向注重“理智的能力和技能”故选项A正确。
14.“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是()
A.启蒙主义
B.普遍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解析】B 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教育情境,所谓“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故选项B正确。
15.“表现性目标”取向是由哪位课程学者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
A.艾斯纳
B.斯金纳
C.斯宾塞
D.华虚朋
【解析】A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
这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
故选项A
正确。
16.所谓“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体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生成性目标
【解析】A 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教育情境,所谓“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故选项A正确。
17.“生成性目标”取向的价值追求是()
A.普遍主义
B.科技理性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解析】C “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
选项A中的“普遍主义”体现的是普遍性目标价值观;选项 B中的“科技理性”支配着行为目标的取向;选项D 中的“解放理性”是表现性目标的本质追求。
故选项C正确。
18.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中,“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是()
A.唯科学主义
B.普遍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解析】A “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
第二,“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于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
第三,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故选项A正确。
19.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接受”“反应”、“价值判断”属于下列选项中的哪一目标领域()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智力领域
D.技能领域
【解析】B 1964年,克拉斯沃尔、布卢姆等人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
该领域将人的情感目标分为五类: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
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
故选项B正确。
二、简答题
20.简述“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个典型特征。
【解析】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主要有:
第一,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
目标分类学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较高级的目标建立在较低级的目标的基础上并包含了较低级的目标。
第二,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
制定教育目标是为了便于操作,为了能够客观地交流与评价,这就必须将教育目标以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而不能用模棱两可的、可以随意解释的行为来陈述。
第三,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不论哪一门学科,不论哪一个年级,都可以把“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层级结构作为框架,填入相应的内容。
21.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解析】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确定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是课程与教学的终极目的,它是特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第二,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或课程开发的基本维度是特定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
第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在“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取向之间进行选择。
目标取向的确立为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陈述奠定了基础。
第四,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在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来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确定以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和陈述方式也就确定下来了。
三、论述题
22.结合所学知识,试论述艾斯纳的课程目标观与斯腾豪斯的课程目标观的异同。
【解析】艾斯纳的课程目标观的基本取向是“表现性目标”,斯腾豪斯的课程目标观的基本取向是“生成性目标”,将二者的课程目标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1)同:首先,他们都反对把课程目标技术化的倾向,明确提出教育及课程本质上的价值问题。
其次,他们全都以人的自主发展作为课程目标取向的根本,注重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个体性,注重课程情境的具体性。
在学生个人和社会既有文化的关系上,他们都强调个人接受既有文化时的个性化,强调个人对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第三,在前两点的基础上,他们都不主张完全取消“行为目标”,只是认为“行为目标”只能概括人的较低层面的素质,因而强调用高层次的“生成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整合“行为目标”,使之为总体上的人的发展服务。
最后,鉴于高层次目标和人的发展的本质的不应控制性和不可预测性,他们所主张的目标表述都采取了一种开放式的形态,不强求统一的规格和标准,而重视课程活动及其结果的个体性、差异性。
(2)异:首先,他们对课程问题把握的切入点不同,因而对“目标”一词的理解有所差异。
艾斯纳从评价入手来看待课程问题,斯腾豪斯则是从课程实践入手来建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
其次,他们所追求的教育价值观也有区别。
艾斯纳把课程与教学视为学生个体发展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视为提升人的个性差异、发挥人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的过程,在这里所表现出的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而斯腾豪斯“过程模式”中的“生成性目标”把课程与教学视为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强调学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在这里所表现出的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