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疑、求真、创获”史料实证教学探究案例——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之m i t l M 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雨人唐琴
2020年5月28日,在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成学江老师组织的历史教研室暨特级教师工作室第三次高端学术讲座上,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的精彩点拨,令我们这些常年埋头拉车的中学教师豁目开襟,如坐春风。

学界智者广博的学养、深邃的思想、高远的见解的确是“高山仰止”,但那种勤思善问、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却是我们能够“景行行止”的。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成为思考型的教者,这 是受教于陈教授后的一个感悟。

统编版新教科书已经把许多体大思精的大学课程内容下移到了中学课堂,微言大义的教科书表述,纷 繁复杂的历史概念,纵横捭阖的时空联系,正 挑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我们的备课教课不再是“一本万利”,而是“日新月异”,时时考验着我们的学科功底与专业素养。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走精博深思的道路。

教师自身善于思考,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才更有资格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 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阐 述以往的观点或提出新的解释”。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引用“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但以此来说明相关问题则似有偏失。

本文拟以此为例,沿着“善疑、求真、创获”的思考探究路径,引导学生质疑、求证、解析“素来不成问题之事”,以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 语的史料实证效度
【善疑】此语具体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当时主要针对什么?
【求真—
—史料实证】
材料1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借“祝寿”之名企图直接面见清帝并提出要求。

由于英国人事先掩饰其意图,导致清廷从中央到地方都将其误认为是向皇帝祝寿的“贡使”,结果出现了礼仪之争。

英使团随后参加了清帝寿典。

清政府曾天真地认为,祝寿完毕应该安排英使回国了。

到 这时马戛尔尼才正式提出了“划地居留”“增开口 岸”等6项要求。

清政府这才发现了英国人的真正意图。

这些具有明显殖民侵略性的要求,理所 当然不为清政府所接受。

清廷在给英王的“敕 谕”中,干脆地拒绝了所有要求,这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严正立场。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 就出自驳斥英国侵略要求的第二道“敕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
材料2 清廷拒绝“增开口岸”的“敕谕”:“向来西洋各国及尔国夷商,赴天朝贸易悉于澳门互市,历久相沿,已非一日。

天朝物产丰盈,无 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你国必需之物,是以恩加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傅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澳门设有洋行收发各货,由来已久,尔国亦一律遵行多年,并无异语。

其浙江宁波、直隶天津等海口,均未设有洋行。

尔国船只到彼,亦无从销卖货物。

况该处并无通事,不能谙晓尔国语言,诸多未便”。

—梁廷枏《粤海关志》
■I2021年第2期(总第501期

為史教学参考
\m m^m
材料3 英王乔治三世致乾隆帝国书(节 选):“每不得已而战役,得胜之后,祈祷和平,不敢夸伐…以前吾民之优秀者,驾船四出,以求 新地,非以征服为目的也。

惟欲增加吾人世界知识…吾人以谨慎公正,力避战祸,欧洲各国战乱相寻,吾人实引为大戒....准期与世界同享
和平。


—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论文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当时主要针对什么?清廷“敕谕”是什么性质的文件?如何 看待英王国书?
【创获—
—历史解释】
“天朝”的观念意识古已有之,并非清代独有。

“敕谕”此语针对英国“增开口岸”的要求,是 驳斥英国侵略要求的外交措辞。

“敕谕”在今天看是历史文献,但在当时是一份政治上的外交文件。

既然是外交“国书”,并且要义正词严地驳斥别国对自己国家主权的公然蔑视和侵犯,就不可能气沮示弱。

国各不同,西方所谓的“自由贸易”不能凌驾于别国国家主权之上。

“敕谕”理由正当、立场正确,语气虽显“自大”,却是出于桿卫国家主权的政治需要。

与其说此语反映了清政府的“盲目自大”,不如说是为了反击英国殖民侵略的外交辞令。

如果不问因由,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忽视此语外交辞令的因素,简单以此断定清政府的“盲目自大”,终归不是全面的认识。

比照英国在世界各地殖民侵略的恶行,这封英王国书显然是一份虚伪的外交辞令。

如果我们今天还被这种口吐莲花的外交辞令迷惑,认为 外交场合的人们都径情直遂地口吐真言,那倒是我们自己不懂政治和外交了。

当然,外交辞令也能反映人的思想观念,但外交场合出于政治需要而巧言令色的外交措辞,与人们的真情实想,毕 竟不完全是一回事,应该有所区分,不能不加分析地拿过来就用。

【设计说明】高中阶段是学生历史思维养成的重要阶段,应该鼓励学生提出有理有据的独立见解。

我们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出 自外交“敕谕”,因特殊的政治需要,削弱了其史料实证的价值。

但不等于说清朝官方的思想观念就没有盲目自大、虚骄无知的成分,而是说这需要其他史料来多源互证,此语因其特殊背景和因由,说明历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值得商榷,因 此在教学引用时还是慎重一些为好。

由此引导学生认识:每一则史料都有其实证的效度和边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并非所有史料都能进人人们的视野”,因此“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等原则”。

文献不足征,就要谨慎下结论,话只能说到相应的程度。

二、此语说明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史料实证辨析
【善疑】此语能说明清王朝外贸“闭关”的理由吗?
【求真—
—史料实证】
材料4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枏《粤海关志》材料5 向来西洋各国及尔国夷商,赴天朝贸易悉于澳门互市,历久相沿,已非一曰。

天朝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你国必需之物,是以恩加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傅 得曰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枏《奥海关志》材料5全句的真实意思是什么?能说明清王 朝在外贸上“闭关”的原因吗?这说明史料实证时要注意什么?
【创获—
—实证意识】
材料5前半句确实是说“天朝”无所外求,但 后半句并非如我们逻辑推想的那样要与外界隔绝,而是说继续开设澳门口岸进行外贸以满足西方国家的利益。

清政府并没有因为“无所不有”而禁绝外贸。

材料4只引用前半句,却忽略了后半句,容易曲解史料原意,变成断章取义、一叶障目。

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研究中需要查验史料的原文和出处。

我们认识历史要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对待史料态度要诚实,根据要扎实。

我们学习历史,是试图进人与我们今天的世界不太一样的过往。

未来可以验证,历史却不能像未
"^46
2021年第2期(总第50丨期)I *
思想、之m i"
急史教学参考
来那样得到亲身验证,有不少东西非我们亲身所能体验和把握,唯一可凭借的其实只是残存下来的一些痕迹而已,了解历史的困难性由此可知,因此才更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三、此语说明清王朝“盲目自大”“愚昧无知”的史料实证辨析
1.【善疑】乾隆帝真的完全是目空一切吗?
【求真—
—史料实证】
材料6 (乾隆五十八年二月二十二日)上 谕:“于该国贡使进口时,总须不动声色,密加查 察防范,以肃观瞻而昭体制。

固不可意存玩忽,亦不可张大其事。

务使经理得宜,无过不及,方 为妥善。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
材料7《实录》中,竟有近六十处记述英国使团,而随后来华的荷兰使团,仅在《实录》中留 下了七处记栽。

《实录》表明,马戛尔尼使华是乾隆五十八年的一件大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
材料8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九日)廷寄:“该国王奉敕谕后,或因不遂所欲,心怀觖望,恃 其险远借词生事,亦未可定…或与澳门地方串通勾结,欲滋事端。


(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一日)廷寄:“珠山等处岛屿……皆当相度形势,先事图维,毋任英吉利人潜行占据。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
以上史料说明乾隆帝对英国的真实态度如何?
【创获—历史解释】
为应对英使来华,83岁的乾隆可谓大费心机,亲自指示应对策略,甚至取消了每年例行的木兰围猎,并在几天之内连颁三千多字的两道敕谕(1793年10月3日和1793年10月7日),直到 退位前两天(1796年2月7日)又特颁敕谕给英王,表示希望保持友好关系。

他分明知道英国来者不善,又深悉其居心叵测,英使归国后要求沿海各省提高警惕,甚至考虑到要防备英国武装人侵,可谓认识清醒、思虑周详,远非一句断章取义
的话语所反映的那样目空一切。

“敕谕”的语气虽显“自大”,具体行动却小心
谨慎,怎么看也不像是“无知无畏”。

从材料2 看,“敕谕”虽做高高在上之态,却耐心费舌地向
英方说明拒绝要求的原因。

这说明清廷清楚地
知道英国是强敌,需要谨慎应对。

而我们只听其“言”,而不观其“行”,抓住一句外交特殊场合的
令色巧言,就得出“盲目自大”的结论,那只能说
我们自己头脑简单,昧于历史的实相了。

2.【善疑】清政府真的完全是“愚昧无知”吗?
【求真—
—史料实证】
材料9 “大使被一个有礼的皇帝有礼地接待,又有礼地遣送回国,而事无成就”。

英使团虽
已失望,但没有怨言和抗议。

这可能是由于清廷
应付得体,有理有节,足以“关其口而夺之气”。

—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材料10 “礼仪之争虽然相当激烈,中国档
案显示,中国当权者对这些要求更为关注,时间
也更长”,“在礼仪问题上采取灵活姿态,对英国人 的要求绝不让步,这种主张堪称现实主义的政治”。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英使马戛尔尼访
华档案史料汇编》
材料11 乾隆帝虽未认识到这次来华的英
使就是东印度公司侵略印度的老手和孟加拉省长,他们上下合谋,要把这一套侵略印度的老经
验和手法应用于中国的。

可是乾隆皇帝并不完
全糊涂,也懂一点中国历史。

他知道明嘉靖三十
二年葡萄牙……逐渐强占澳门……前车之鉴,自
然不会轻易答应他们。

—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清政府应对英使团的策略如何?是否完全“愚昧无知”?
【创获—
—历史解释】
清政府的应对策略表现出较高的政治技巧,
企图施展“政治巧计”的英使团受到了“最礼貌的
迎接,最殷勤的款待,最警惕的监视,最文明的驱逐”[M。

清政府能够把枝节性的礼仪问题与原则
性的主权问题区别对待,枝节问题灵活变通,原 则问题寸步不让,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在这一点
47
•<2021年第2期(总第501期

思猶
上显然不能说“愚昧无知”。

西方国家当时所谓的“自由贸易”实质是殖 民侵略的借口。

正如史家所指出:“英国发动的 两次鸦片战争,并不是由于乾隆皇帝拒绝英国使 团的要求,维持对外通商制度引起的,而是英国 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 “如果乾隆皇帝批准 了英国使团的要求,任由英国殖民者在中国内地 盘踞横行,得寸进尺,必然会激起中国人民的反 侵略斗争。

结果亦难免出于一战,战祸之来,恐 怕不能拖到1840年了”[2]。

【设计说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有着丰富的 统治经验,乾隆更不可能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 物,远非一句简单的“盲目自大”“愚昧无知”所能 涵盖。

如果仅凭一句“天朝大国、无所不有”就给 其扣上“盲目愚昧”的帽子,这只能教会学生用抽 象的概念看历史,其思维将变得简单粗暴。

一个 把历史看得过于简单的人,只会使自己变得“盲 目自大”,不可能对历史有敬畏感。

没有对历史 的敬畏感,就不会有真诚的历史责任感。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取得功效,首先要让学生 懂得应该尊重和敬畏历史。

几千年来,人类生活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也获得了相当的积累, 人类的智慧却长进不大,愚蠢的错误一犯再犯。

我们后人看待历史,所依恃的不过是后来者的后 见之明,未必就一定是后之来者胜于前贤。

因 此,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应该平等地对待古人,面 对复杂的历史人物应该谦虚一点,不要妄下断 语,应该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人物,特别 是不能拿今天的认识去苛求古人,要懂得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古人做到的一些事情不见得今人 能望其项背。

四、此语在说明“中国落后”问题 上是否符合科学的时空观念
【善疑】此语能否说明当时中国“错过认识世 界发展变化趋势”?
【求真一-史料实证】材料12
以1792年为例,英国来华货物为
“棉花、锡、胡椒、檀香、象牙、黄蜡、铅、兔皮、海螺 皮、海龙皮、玻璃、哆罗呢、哔叽、羽毛”。

中国出 口西欧的大宗商品为“茶叶、生丝、丝绸、药材、瓷
器”等。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
一册)
材料13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的社会生 产力远远不够强大得足以生产出值得中国人民 普遍欢迎的任何商品来,而中国的茶叶则日益成 为英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


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
材料14 “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中心同时没有占统治地位的中心的世界”,“只是在19 世纪工业化充分发展之后,一个单一的、占支配 地位的欧洲‘中心’才有意义”;“1800年以前欧 洲的物质资本并没有累积起决定性的优势”。


彭慕兰《大分流—
欧洲、中国及现代
世界的发展》
1792年的中国人看到的西方商品都是什么? 当时通过中西贸易能否认识到“世界发展变化 趋势”?
【创获—
时空观念】
1792年的中国人看到的西方商品多是些地 方特产和奢侈品。

当时西欧国家还不能提供大 量先进的工业品,而从中国获得的茶叶、生丝、丝 绸、药材、瓷器等,都是世界性供求关系中的必需 品。

“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还没有在对华贸易 上表现出来”[3],当时商品优势显然在中国一方。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传教士东来式微后,当 时的中国通过中西贸易确实无法看到“世界发展 变化趋势”和西方世界的优越性。

【设计说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时空观念”的属性界定为一种“意识和 思维方式”,因此不能把时空观念仅仅理解为时 间序列和空间方位的运用。

时空观念不等于时 空概念,说到底,时空观念乃是一种唯物史观,一
种马克思主义具体地、历史地看问题的“意识和 思维方式”。

人们创造历史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 时空条件,历史条件的限制把人们的认识限定在 某一高度或引导到某一方向,这是很难超脱的。

中国落后于西方是历史长期演变的结果。

1800年以前,西欧工业化尚未完成,其优势尚未 在中西贸易中显现出来。

1793年的乾隆帝确实 看不到多少优于中国的西方商品,也无从认识西
"^48
2021年第2期(总第501期)
h
纖教#凑丈教学参考藤______
〇杨亚B I D李存红
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常规课还是公开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侧重于史实本身的了解和理解,多 依据教科书已经提供的史实与认识为本,教师按部就班,面面俱到;二是侧重于对史实的相关分析、解释,多对教科书创新处理以实现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目标,教师主观选择,集中突破。

大部分教师认为后者生动活泼,新鲜奇异,较前者更夺人眼球、更高级。

也有不同意见认为后者没有覆盖教科书知识,华丽有余,脱离考试实际,不利于提高成绩。

无论是重史实轻解释,还是重解释轻史实,其结果都是统一的历史课堂被人为地分解了,失去了历史的丰富与深沉,降低了课
欧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清朝统治者来说,当时 并不存在什么选择的问题,这是不可超脱的历史限制。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指责古希腊人对自己没有像我们对他们的这种认识,就等于指责他们为什么是古希腊人。

”[<]
当然,我们说不能以今天的认识去苛求古人,不等于说就不应该将当时的中西方进行对比,毕竟这是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对历史发展做出合理评判的必要途径。

但是,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要求的:“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对国家制度进行横向比较时,要避免简单的类比和抽象的优劣评判。

”这就要求我们“将认 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既 不为古人开脱,也不强古人之所难,要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以上我们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堂教学的魅力与效率。

究其原因,表面看是学时
学段限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并没有真正理
解历史学科本质的统一性,致使在课程标准不具
体和教师主观取舍的情况下,形成了课堂教学的
分裂。

一、历史学科的本质
什么是历史学科的本质?
葛剑雄先生从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历,过也,传也”的叙述出发,指出“过”是空间上
的移动,“传”是时间上的移动;又从“史,记事者
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的叙述出发,解释“史”
即写历史的人要保持中正的态度。

随之,葛先生
的相关史料研习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质疑、求 证、解析“素来不成问题之事”。

深微之处涵素
养,真正有教育意义的知识,总是深思得来的。

历史是一门通过思考来育人的学科,我们历史教
师都知道学史不易,知史更难,应该让学生看到
历史的复杂,引导他们勤思善问、独立思考,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更高效地得到落实。

1234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
史料汇编[G].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6.
[2]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论文集[C].郑州:河南人
民出版社,1984:562.
[3]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55:1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0.
(作者地址/北京市第九中学,100041)
49感卜
H 2021年第2期(总第50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