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 教学关注的几个问题 福州连江教师进修学校 魏玉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的都是学生 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身边的生活事件。学生有兴 趣,喜欢看。 而“不好教”,则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教的, 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教起。 其实,这是用旧观念看新教材。以往我们 总把教材当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材即知识”。教师的任 务就是让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呈现的一切。 对于新教材,那种照本宣科的做法已很难行得 通。
看两则最近网络论坛上的话题。
1、悲妻男与范跑跑谁更值得敬重? 2、雷锋战友发声明质疑的不单是田亮。 评价的“迷失”结果引发社会道德的 错乱,认知与行为的矛盾,真善美的混淆。




有这么个问卷调查: ①、你相信世界上有鬼吗?(答,没有的 80﹪) ②、你怕鬼吗?(答,怕的超过80﹪) 思考三:学生中认知与行为存在着巨大的 差异,差异给品德课教学提出质疑,“我们的 教学有效吗?”道德行为的落实状况令人担忧。

2、《品德与社会》课堂真实走向生活

品德与社会学科新教材已推进近六年 了,其间有多少品社教师带着几许的激情, 高举着生活化的旗帜置身教学,走向生活 的学习和实践中,虽然明显地感触到了那 份新生的气象,但同时也采撷到了许多值 得我们思考的片段。
片段一:在组织《生活中的你我他》这 一教学活动中


《品德与社会》实施的是生活德育, 以生活为依托,贴近生活是教材的显著特 点,对于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是有 感而发,有话可说的。这样一来,是不是 可以不用教材了呢?


陶行知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 上、生活中的东西搬一些到学校里,好比 搬一些树枝到鸟笼里,但鸟笼毕竟是鸟笼, 决不是鸟的世界。 教材实际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它 不只是关注生活,它更关注儿童,关注儿 童的发展。教材重要的功能是引起学生在 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构建。教材是 拐杖,在学步时,不去依靠可能摔跤的。
《品德与社会》 教学关注的几个问题
福州连江教师进修学校 魏玉平
一、关注——品德
第一、小学生考试作弊之风呈逐年加 剧之势。
统计显示,在一般小学有作弊想 法的学生不少于二成,而有作弊行为 的学生与日俱增,且手法不断翻新, 尽管学校采取了相当严厉的管理措施, 但作弊的冲动与欲望仍在暗中蔓延, 用不真实的成绩应付家长和学校行为 败坏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这些学 生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必然对社会 公德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 生日常生活,即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 校生活。例如“找秋天”,有位教师一上 课就让学生说说秋天到了,大自然都有哪 些变化?学生很茫然,好半天才有几个同 学发言,但另一位老师却从学生日常生活 引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周围人衣着有哪 些变化,家里衣柜有什么变化,社区和校 园内的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当我们从儿 童熟悉的生活引导开去,学生的话匣子就 一下子打开了……
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教师必须能够真正地驾驭教材,凭借教 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 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是凭借,而 不是重复。教师需要合理地选择优化教 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 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 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活。
2、教材中的图片作用是什么?
第四、现行的道德教育缺乏实效。

调研问卷统计显示,管理威慑对人们 公德行为的影响呈:场所公德大于环境公 德大于交往公德,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 对这三种公德行为的管理力度存在递减性 的差异,例如:对于遵守交通规则,有着 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执法力度也较大。 对交往公德行为却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 更没有专门的执法人员来管理人们的交往 行为。

传统思想品德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精神缺钙”

片面的价值追求必然是失败的追求。教师在制 定品德课教学目标时往往过分注重对知识、能力目 标的制定,轻视甚至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制 定,导致“精神缺钙”。而且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能 从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实 际出发,提出了一些宽泛的、空洞的思想教育目标。 甚至存在着一种可笑的颠倒:小学讲为共产主义奋 斗,中学将建设社会主义,大学讲集体主义教育, 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评比。”思想品德课更缺少一 套系统的评价系统去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状 况,其结果使学生对上课内容缺乏真实的情感去接 纳和认同,觉得思想品德课苍白和肤浅,从而使思 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老师:“请大家来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职 业。” 学生:“有医生、护士、理发师……” 老师:“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职业。” 学生:“还有做道士的……” 老师:“道士也是职业吗?那些是搞封建迷 信的人。” (学生黯然)…………
片段二:在组织学习《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课时

老师让大部分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特长之后, 进行小结:“从大家的展示中我们都可以看出 来,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每个 人都是有用之材。” 学生:“老师,××同学他什么特长都没 有,他都没东西可以展示呢?” 老师连忙示意:“不可以说这样不礼貌的 话,他以后会有特长的。” ??……

目前在校小学生几乎全是独生子女, 不同家庭背景使他们在人生的第一课堂中 所受的启蒙教育大相径庭。调查发现:不 良家庭、破碎家庭、困难家庭给孩子心灵 带来的创伤较深。有些家长或终日沉湎于 酒色,或打麻将、下舞场,没有时间过问 儿女的行为和学习,这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是潜移默化的。而目前,学校和家庭之间 的交流和沟通弱化,给青少年误入歧途或 逐渐失控提供了便利,令人担忧。
(二)教学内容的“情感枯竭

教学上拘泥于教材,就教材讲教材,而把人的价值观、 情趣等放在了附属位置。教学内容缺乏深度,不能充分挖 掘人文学科的资源。教学上缺乏时代精神,不能及时更新 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和例子。甚至无视学生思想中业已存在 的观念与认识,只求片面地拔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灌输高 尚的思想,而不考虑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其结果往往是 “情感枯竭”。例如,《思想品德》第十二册《见义勇为 不畏强暴》一课,没有注意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和学生的 生活、思想实际以及学生现有的觉悟水平,没有在较低层 的正义感、生活现实上做文章,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显 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缺乏正面、直接的引导和教育意义。 事实上,就小学生现有的认知和实践水平看,保护自己不 受侵害,在生活中的一般的是非曲直面前建立起基本的正 义、良心意识恰恰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点,要结合教学实际,考虑教学 的可操作性,可替代性,不可照搬教材。 如: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家乡的农产品” 一课。(家乡不长菠萝、芒果、更没有山 茶、中草药等)
(二)关注——课堂
1、对传统课堂的理性思考


传统思想品德课学生不感兴趣,不受 学生欢迎,以致不被学生重视,大大削弱 了其在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 德理想、心理情感、言行品格、生活习俗 等方面的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学科 的悲哀,值得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深 深反思。
第二、“问题学生”呈逐年增加之 势。

这部分学生日常行为失控、心理扭曲, 表现为:功课极差,自由散漫,随意扰乱 课堂秩序,难以管理;昼夜迷恋于游戏机, 上网,无法自控;或动不动离家出走;或 抽烟喝酒上舞厅,满口脏话;或有暴力倾 向,蛮横无理,甚至敲诈勒索同学,打骂 教师和家长。小学生是非观与羞耻感模糊, 部分“问题学生”的失控行为不仅未受到 唾弃和谴责,反而成为一些学生模仿、追 求的偶像。

改革开放难免泥沙俱下,良莠混杂, 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种种丑恶行为,媒体 上各种暴力、色情内容的画面,给青少年 以负面影响,严重地冲击着学校对学生的 教育管理。近一两年来迅猛发展的各种网 吧,更使学校德育工作雪上加霜。少数学 生还利用互联网,讥讽辱骂老师,诋毁学 校管理。
第三、家庭教育令人堪忧,学校家 庭配合松散。
以学校的视角分析思考个案的成因。
第一、学校育人的目标落实不到位

学校、社会、家庭过于注重教 育的功利性,而忽视了教育的育人 功能。加上育人的艰巨性、长期性, 短时期看不出实际成果,因此无论 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校长、 教师在实际操作上都重智轻德,智 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
第二、社会不良影响的冲击使学校 德育教育遭遇尴尬。
(三)教学评价的“情意迷失”

由于科学注重标准,衡量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明 确的标准,于是标准化的测验方式是最主要的评价 方式,甚至连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好坏也用分数来衡 量。这种程式化、单一化的模式,强调唯理智教育, 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 出来,撇开情意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重视系统知 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情感经验的积累 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只学到了一大堆知识,而 缺乏美德、责任感、情感等,导致“情意迷失”,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道德认识上的不倒翁,是 生活实践中的变色龙,是“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 套”的言行分离者,而这正是与人文精神所倡导的 高尚情操、理想人格、尊重人的情感背道而驰的。
思考二:尽管造成了负面的个案成 因来自于社会、家庭、环境的教育问题, 但是品德社会学科是目前我国学校进行 学生品德行为教育的主渠道,应该说, 它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着其他课 程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关注——教学
(一)关注——教材
1、为什么许多老师认为新教材好看不好教?
第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势头未见有效的遏制

据公检部门统计显示,在全省犯罪总 人数下降的情况下,13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犯罪却有上升的趋势,并呈现出低龄化和 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的特点。
媒体的小结

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为中心严重,是非 观与羞耻感模糊,道德滑坡,诚信受损, 知行脱节,从而导致了上述为例子的学生 品德上的缺失。
片段三:在学习《我国的行政区》一课 时
他们: 在灾难 面前依然表 现出超强的 勇敢、坚强、 乐观、感恩。
他们:知礼、守法、礼貌待人。
她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
童年英雄— —林浩: 小小的年级 就与巨人同 行。
关注与思考一:《品德与社会》 课定位在公民教育上,并结合国情 赋予中小学思品与社会学科的老师, 极其特殊的课程使命——教我们的 孩子学会做人。
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
家庭道德 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共识的准则。
社会公德: 交往公德(如:尊老爱幼、善待弱者、诚实守信等) 环境公德(如:讲究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珍惜生命等) 场所公德(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维护公 利益等)
第五、教师对德育的研究意识与能 力不足。

不少教师忙于抓业务,缺乏对新时期 儿童心理特点、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德育 规律的研究,往往把一些心理调、行为 失调的学生当成思想道德品质差的学生对 待,个别的甚至污辱学生的人格,体罚学 生。
上述分析见诸报刊,是否语气偏重了?

我们可以列举出未成年人群体中出现 的问题,并随时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例子作 为佐证;但问题在于,个体的问题是否可 以代表群体的形象?要说明一个群体的形 象,我们不能依靠负面例子的堆积,而是 需要严肃的科学结论。
这些问题不是一代人的通病!

这是相当优秀的一代人,虽然他们有 一定的缺点。中国的独生子女们,将不可 避免地、也将令人放心地成为社会栋梁。
4、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呢?

第一,结合地域特点。生活地域不同, 城市学生生活世界与农村学生的生活世界 不同,我们就需要联系本地区实际,灵活 运用教材。例如:教学《保护水资源》, 地处南方山区的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山 里多了去泉水,不花钱,有多少就有多少, 尽管使用。学生实际的体验与教材有一定 的距离怎么办?有经验的教师就不机械的 应用教材,

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 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 图为主,所以,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 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搞成看图说话。那样 只会是干巴巴的表述图意,说些无关痛痒 的大道理,我们需要看图对话,让图中的 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场景和 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
3、不用教材时可以上课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