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功札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练功札记
太极拳练功札记
一江水白
“柔日读史,刚日读经”,此语出自南怀瑾先生。

大意是心情烦忧时,读读史书,以提振精神,驱除烦恼,因为史书不用背的,可随意轻松地读。

心情愉快时读读经,因为经书需要背诵的,但又比较难懂难记,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强,理解能力也强,趁兴而读,效果最佳。

这句话对我们练功也有指导意义。

心情或身体状态不佳的时候,就缓缓练,练练拳架;当身心皆感状态很好时,就得下大力气练功,多抠细节。

(梵高的画,选自网络)
按古人的“方圆论”,方由圆生,圆因方成;又曰,上圆下方,地方天圆。

打拳则是“内方外圆”(方是意象,圆是外观)。

打拳全凭心意用功。

心意是什么?心是大脑,意是意象,即身肢在大脑(心)的统一支配下通过想象做无数有趣的肢节运动。

乌龟(鼋鼍)、丹顶鹤、木椅与练功的关系——
没事儿就多琢磨琢磨龟尤其是海龟的态势,注意仔细观摩它的脖颈下方底部龟壳,这就像我们人体的锁骨胸部肋骨,是鼓起来的。

而它的四肢是在龟壳内通过一伸一缩而交叉运行的。

看懂了龟的运动方式,对锻炼我们的两肩窝两胯窝特别是颈椎骨很有帮助。

若欲以字取意,还得追溯到甲骨文,那时候的文字大多是象形取意,是为画符记事。

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字来源于画画,字即是画。

而丹顶鹤则是得多观察它们的腿节和身子的节节贯串的意趣。

丹顶鹤在运动时,它们是后跟提起足趾踩地,大腿根是拔起来的,尾羽(即尾骨)是上翘的,翅膀的根部也是拔起来的,而胸部亦是饱满的,小肚子那儿是绷着的。

于是,它们的身姿就是舒张而又轻盈活泼的了。

而下面这把椅子的图片则是在演拳时纯粹的意象,即身体如椅子
一般的端坐着,只是这个端坐是意识流动,不是外在躯体表现。

这个用文字不太好表达,且试试。

(注:这些纯熟个人练功的一些方法,有点儿天马行空)
先以左半边身子在后侧,右半边身子在侧前为例:
左肩侧后肋线垂直下至左胯骨,即木椅坐面左侧角。

左腿即为木椅左侧下支撑腿(此为虚腿);
再横向拉开至右胯骨(右胯骨即为木椅右侧坐面支撑角)。

再由右胯骨至右腿脚(即为木椅右侧前支撑腿)。

这是由两个直角三角形(L状)组成的立体架构,以稳定木椅。

(与此同时,由右肩至右胯,先横向拐至左胯再下至左腿;再由右胯下至右腿足(此为虚腿),就又可以意象出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架构)。

(亦有点像汉字“片”)
这个时候,整个身体架构就是由两个木椅重叠组合而成,最稳当,其意劲即虚实变化也是最灵动微妙的。

木椅架构搭成以后,再增加一个意象,即木椅支架像自来水管似的中间为空心,而后意如流水般在管内流淌。

比如,从左肩开始,顺后侧肋垂直而下,到达左胯骨。

再分走两条路径,一条直走流入左腿脚心;另一条横走入右胯骨,再向下流入右腿脚心。

与此同时,右肩亦然,惟方向相反。

用功时久,意念纯熟,再增加一个意象,即实椅背上的十字交叉线。

把两肩两胯由左肩右胯和右肩左胯斜线连接。

这两条斜线似柔韧的皮筋,可窄可宽,窄成一条线,宽似大橡皮。

如此这般,就调动了整个后腰背里的筋膜,练成一大整块。

再而后那两条细线就又像经脉一样嵌入那整块大橡皮里了。

于是,意象中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椅背。

用功纯熟(此时已劲整了),意象再变,变成一个类似玩杂技的动作,即把椅子斜起来,用一个支撑腿最下面的点支撑起整个木椅,即以一个支撑点与地面接触,其它地方都是悬空的,这是锻炼平衡。

再轻缓地旋动木椅,改变角度和方向,这是锻炼在运动当中求得平衡。

心意再变,又意象出手与足之间连上一条细线(左右各一),互相牵扯,这就把自己的整个身架意象成一个木偶了。

而后纯以心意控制,牵动这两条细线,就跟玩木偶戏一样,自己把自己当作木偶来玩了。

此时行功,就只是用一只脚来承担整个身躯的所有运动了,其开合升降旋转都是用一只脚来控制的。

窃以为,这是开始进入“单重”境界了,即是薛颠在书中所言“单重是道艺”。

之前是两把木椅相向重叠。

心意还可再变,变成两把木椅背靠背合拢,即以脊柱为中间线,左右各一把椅子。

再把靠背下面的木腿给虚化掉,就剩下左右各一条木腿了(此刻,尾骨的作用就出来了)。

这两条木腿皆以脊柱为依靠,互相挤着拱撑起来。

此时行拳,两条木腿既能保持独立运动又能相互配合,在尾骨(虚化掉的木腿)的协调下共同运作。

如此这般,方能逐渐体会到什么叫“两胯互为其根”。

木椅似木偶,属练法。

两椅背靠背属用法。

行功时,再把脊柱上的每一节脊椎骨意象成滚珠,滚珠之间由脊液润滑。

这样的话,两膊在运劲时,就可根据对方来劲的高低或方向角度而作及时变化,发劲时可从任意一节脊椎骨骨缝处发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