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秧歌的训练价值和动作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阳秧歌的训练价值和动作规律
作者:邵德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0期
摘要:海阳秧歌独特的气息、步伐。

动作流动以及道具运用特征,产生了幅度大的动作特点。

传统的思想观念,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的影响,养成山东人实在、豪爽的性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百姓的动作习惯,海阳秧歌庞大的队伍,以及整体队形和个体动作的大动势、大幅度、大流动,即使一种体现。

动作幅度以小衬大,突显出瞬间释放之美感。

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幅度特征,不仅能体现出大小变化和阴阳变化,同样也可表现出戏剧性的人物角色关系和人物的个性特点。

关键词:海阳秧歌;动作规律;训练价值
作者简介:邵德兰,山东省海阳市文化馆干部。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
一、审美形象气质的养成
海阳秧歌舞蹈的女性形象气质,具有中国汉文化的典型形象特征。

因其受到古老传统的中华民族汉文化的字样与渗透,其实深刻地体现了汉族女性的端庄、优美、大气、虞智、典雅之美,而端庄、典雅中又不乏妩媚和含蓄,柔韧中又体现出热情与泼辣。

中国的戏曲是中国的文化精粹,在戏曲行当里,有多种角色之分,老生、老旦、武生、小生、刀马旦、青衣、花旦等等。

女性角色中青衣是非常主要的行当。

青衣,也称大青衣,其中之“大”含有“角”的意义,也就是主要的、重要的、压台的、有分量的、有气场的“角”,她体现出大气、端庄、典雅、不俗之气质。

以上的体现需要演员个体有自身内部条件的支撑:1. 对传统文化的学。

2.对艺术审美的认识。

3.演员内在的艺术潜质。

4.艺术形式的熏陶。

海阳秧歌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教化,以端庄、典雅之美尤为典型;而海阳秧歌教材归纳的女性基本形态则是“提、探、拧”的风格特征。

“提”的是气,表达的是情,且含蓄、深邃、满而不露、松而不懈;“探”的是心,在恰到好处的腆腮状态下,呈现意浓情深的深邃之美;“拧”的是腰,拧出了汉民族女性婀娜多姿、丰润饱满的肢体语言韵律。

海阳秧歌舞动中的女性人物,在含蓄中尽现汉文化传统审美气质的典型特征:真实、质朴、自然、纯熟、端庄、典雅,妩媚动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气质。

二、肢体能力的强化
在民间,海阳秧歌队里众多的人物,性格各异,肢体语言个性十足,他们成就了海阳秧歌动作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海阳秧歌有三个突出特点,即:1.节奏;2.气息;3.空间。

海阳秧歌节奏上要求自由、无定法,视客观而变,要求随机应变,多变、突变、快变,变化无穷,富有弹性,节拍在强烈的快慢对比与强弱对比中进行。

而海阳秧歌舞蹈气息特征是:“一点发力、提聚沉延、一惊一乍、变化多端。

”这种独特的节奏和气息的处理方式,使得动作必然呈现一种独特速度感的艺术视觉效果:瞬间启动、瞬间休止、瞬间变化、瞬间完成。

”在这瞬间中包含着情感的转换、重心的移动、舞姿的变化、空间的流变、性格特点的展现等多种因素,它要求表演者要具备很强的肢体运用、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需要在瞬间的综合协调中完成动作的能力及情感变化能力,这是海阳秧歌舞蹈形式的独特之处。

海阳秧歌的节奏和角色性格上独特的“一惊一乍”特征,不仅仅是多变、突变的肢体变化,更是通过节奏处理来体现性格,通过惊乍展示舞蹈动作的发力、力点的强化、延伸,气息的凝聚、扩散,情感的爆发、延续等多种功能性的变化。

特别是惊乍产生出的外在动作节奏与内心情感节奏交替无常的变化,更是强烈突出,它能锻炼舞蹈演员如何用肢体来叙述、表达头脑意象,完成复杂的情感变化,准确、微妙地体现作品思想情感内涵,从而准确极致地体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表现能力的扩展
海阳秧歌就是充分地利用里有限和无限的空间条件,全方位、多空间、立体、交叉复合地展现肢体在空间的表达能力,它使舞者的身体更具有全面强烈的表现力。

海阳秧歌舞动的幅度空间大,在小衬大、大托小的动作中,观者视觉空间像皮筋一样产生松紧伸缩。

自由伸缩中变化着身体的方向,体现出空间的无限、饱满、圆润的美感效果,给观者和舞者都带来痛快、过瘾的心理满足,心理情感得到充分释放。

海阳秧歌小场对舞表演形式独特的交流方式,能调动、激发刺激演员的大脑兴奋神经潜能,激起演员的表演激情;演员在高与低、大与小、收与放、进与出的强烈对比中既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又要准确到位地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使肢体的舞动超越生理肢体的局限,转化为情感语言,展示复杂的表达功能。

四、秧歌的运动规律
海阳秧歌同其他民族舞蹈一样,具有自己身体运动规律,这个运动规律形成了海阳秧歌独居的动态特征和风格。

不管是男性角色的大夫、花鼓、还是女性角色的王大娘、翠花,他们双脚的基本位置很少有正步、丁字步,绝大部分是重心在一只脚上得大踏步、小踏步、弓步等等,动作基本上是在重心的过程中完成的。

不管重心是前后移动,还是左右移动,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拧动,始终按照弧线、圆线的“8”子线运动运动规律来完成重心转移的舞动。

在各种不同重心的转移中,海阳秧歌动作要求身体随和连贯,要求整个身体的调动和协调。

在人体的头、腰、脚跟散三大节主体运动中,充分利用手、肘、膝、胯、肩、胸、背、
颈、头、腰的密切配合,节节相连,主次分明。

在多变的节奏中完成起、转、和的重心转移,完美流畅的完成身体的律动,体现出海阳秧歌的动律特点。

海阳秧歌的重心转移不是单一进行的,有时是连贯某种动律的循环往复,有时是同一种动向线性,变换方位空间来完成转移的。

有时出现随着重心转移带来身体不断的移动,在移动中,为了来保持身体的稳定,保持运动中人体“中轴线”的平衡,身体在运动中自然形成了一种立体型的向心、离心运动。

有时是群体动势式的步伐流动,有时是单纯身体动律性的变化,但大部分是身体律动和步伐流动的合一,它可在不同方位,不同空间完成。

海阳秧歌重心转移形成的向心、离心规律,绝非偶然形成。

这种在舞蹈中凝聚的典型旋律,即使我们看到这方土地的老百姓收敛含蓄、沉着稳定的“圆道”艺术精神,也使我们看到他们熟中透巧,干监理所的“圆熟”的艺术技巧。

海阳秧歌中心转换形成的向心与离心的运动规律,使观者仿佛看到了大海中滔天翻涌的浪花激流,看到了宇宙天地间日、月、星、辰的运行;使我们联想到农村女人日常生活中的“推磨压碾”。

男人冬闲习武场上“八卦”、“蟑螂”的诸多印记。

他充满着民间特有的智慧和才能,非常值得后背学习者珍惜、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