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折不弯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折不弯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一堂课上,一位教授提出了自
己的上课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
曾有人讲过的。

”这“四不讲”显示出的是何等的自负,而说出这段话的就是国学大师陈寅恪。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所长的条件是“不宗奉马列主义”
陈寅恪一向推崇学术独立,尝语后学:“古今中外,哪里有作学问能完全脱离政治之事?但两者之间,自然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作学问是为了去迎合政治,那不是真正在作学问。


1953年,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
立三个历史研究所,准备请陈寅恪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为此还特意安排陈寅恪当年的得意门生、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汪篯,带着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副院长李四光的亲笔信,南下广州,劝陈寅恪北上。

年岁已高、双目失明、数十年备受漂泊之苦的陈寅恪,早已把南国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所以提出了北上的两个条件: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毛泽东)或刘公(刘少奇)给一允
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在给中国科学院的正式答复中,陈寅恪明确表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陈寅恪坚决拒绝了所长
一职。

这是一个令所有人都很难堪的话题,以陈寅恪对历史、对现实的“通识”,他当然明白这样做是极大的不合时宜,但这就是他的倔强秉性所在。

1954年1月郭沫若再次写信邀请陈寅恪,可是在陈
寅恪看来失去了自由意志和独立思想的学术根本就不成其为学术,毅然予以拒绝。

祖父右铭公于1895年秋被清廷任命为湖南巡抚,此时全家已由武昌迁回长沙,在湖南长沙巡抚署后花园“又一村”拍摄的6岁的陈寅恪(右一)和兄弟姐妹们合影
拒改一词书竟没能出版
晚年,陈寅恪的学问已不为主流推崇,但他仍然沉浸在自己所构筑的纯粹的学术世界中。

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著作。

他对自己的文字极其在意,特别强调文责自负,著作里的每个字都是自己的,不允许别人做任何改动,哪怕是一个标点。

1956年,陈寅恪搜集自己往年的论文,编就《金明
馆丛稿初编》一书,寄给学生蒋天枢,嘱送古典文学出版社(今中华书局前身)。

相关编辑阅读后,认为书稿中《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有“黄巾米贼”诸语,有损农民起义形象,要求改动或删除。

但陈寅恪拒绝修改,坚持按原作刊行,文责自负,否则宁可不出。

双方都不肯让步,致使这部论文集的出版日期一拖再拖,数年不能问世。

被学生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愤别讲坛
1958年,文化界开展了反对“厚古薄今”的运动,
指责陈寅恪为封建主义立场之种族文化论者。

中山大学历史系更是召开针对陈寅恪的批判资产阶级历史学大会,接着有学生
发表文章,批评陈寅恪的学术观点,说他散布资产阶级思想毒素,是一面资产阶级的“大白旗”,应当拔掉。

陈寅恪没想到自己在讲坛上耕耘了32年,却被看不
懂他的论著和论文的学生扣上“唯心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帽子。

更有甚者竟然不顾事实,在大字报中说他在教学中“贻误青年”。

陈寅恪从未受到过这种奇耻大辱,对此大为愤慨,同时也为“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被粗暴践踏而痛心疾首,他让夫人抄下大字报的内容、作者名字,作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并毅然向校方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坚决不再开课,以免“贻误青年”;二是退休,搬出学校到外面住。

陈寅恪的强烈抗议,引起了校方的高度重视。

后来校长许崇清、副校长陈序经等人多次登门拜访,表示对他的尊重,并再三挽留;相关人员也在党内受到批评,做了检查,并登门
向他道歉,他才勉强收回退休的要求和同意不搬出学校,但仍坚持“不再上课”。

1959年,历史系招收隋唐史专业研究生,请陈寅恪做导师,他感到学术不自由而加以拒绝,夫人以及助手黄萱多次劝他复课,也被拒绝。

自此,陈寅恪离开了自己深爱的讲坛。

陈寅恪故居,位于广州市新港西路中山大学校区内东北区309号2楼。

此楼楼高两层,为美国麻金墨夫人为纪念其丈夫于1911年所捐健,故名“麻金墨屋”,原是岭南大学附
属中学校长葛佩之住宅,其后王季思、杨国荣、容庚、商承祚等知名教授也曾在此居住过。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陈寅恪教授一直居于此楼的二楼。

康生吃了闭门羹
陈寅恪脾气倔,倔得近乎“狂妄”。

系里组织拜年,
被他拒之门外;北国政要来访,也被多次挡驾。

即使是像郭沫若、陈毅、胡乔木、章士钊、竺可桢等名流政要,也需先征得其同意方可,而且不管来头多大,他不想见的坚决不见,毫无商量的余地,其中最惨的是吃了闭门羹的康生。

1962年康生南下广州来到中山大学,向校领导提出要见陈寅恪,陈寅恪以生病为由,称不便接待。

无论学校办公室的人如何动员,陈寅恪就是不见,甚至还赋诗“闭户高眼辞贺客,任他嗤笑任他嗔”自娱。

吃了闭门羹的康生心中自然不快,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寅恪所著《论再生缘》时,康生简单几句话就使该书在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

陈寅恪因自己的倔脾气,留下了终生遗憾。

不屈的交代:动乱岁月实话实说
坚持留在大陆的陈寅恪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从1966年冬开始,多次被迫进行检查交待,又因其所谓反对共产党、反对马列主义的罪行交代不彻底,屡屡被校方及“造反派”勒令要重新补充。

陈寅恪数次递交的“我的声明”则充分显示了其心态与风骨。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陈寅恪极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支撑着早已平静等待死亡的病残之躯,度过这一千多个恐怖与痛苦的日子。

1969年10月7日,备受折磨的陈寅恪由于心力衰竭凄然逝世。

对于自己的倔脾气,陈寅恪早已深有觉察,他曾赋诗“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自恃,但他的倔,并非恃才、矫情,而是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体现,是其“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定信念的表达。

国学大师陈寅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