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练习附答案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外文言文练习附答案翻译()
中考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一.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

”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

”晋遂举解狐。

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

”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

②晋君:指晋悼公。

③解狐:晋国大夫。

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

⑤午:祁午,祁奚之子。

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2分)A.任人唯贤?? B.大公无私C.坦率正
直?D.谦虚谨慎10.A? 11.D.
附译文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祁奚回答“解狐可以。

”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 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而不是问谁是仇人。

”晋悼公就立解狐为中军尉。

后来晋悼公又问他:“谁可以当国尉?”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

”晋悼公问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二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 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4分)
12.B13.D? 14.(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

(1分)? (2)
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1分)15.为景公解疑?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
任人才。

(4分)
1.泽:聚水的地方
2.而:表承接
3.殆:大概,恐怕
4.谓:说
5.对:回答
6.是:这些;与:原意参与,这里是一样的意思;焉:语气词
7.而:表转折
8.任:信任
9.乃:就(是);若:像;者:……的情况10.如:到……去 11.曷:怎么 12.为:是
译文齐景公外出打猎。

上山碰到虎,到沼泽地遇见蛇。

返回宫中,召见晏子,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到沼泽地则见蛇,这大概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

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任用他,是二不祥;使任用了却不委以重任,是三不祥。

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

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沼泽遇见蛇,沼泽是蛇的窝啊。

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四小人无朋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①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③。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
【注】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4.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

(2分)
23.译文:(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

(错一句扣1分)
24.(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答对一点1分,共2分)
附译文:一般说来,君子和君子是因为志趣相同而结为朋党,小人和小人则是因为利益相同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然而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

这是什么缘故呢?小人所爱好、所贪图的是薪俸、是钱财啊!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相互牵引,勾结而成为朋党,这是假的。

等到他们看到利益后就争先恐后了,有时利益没了就交情疏远,甚至反过来互相伤害,即使是兄弟亲戚这么亲近的人,也不能互相保护了。

所以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他们虽然暂时结为朋党,却是假的啊!君子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所坚持的是道义,他们所履行的是忠信,他们所爱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会志趣相同而互相助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情,就会心思相同而互相帮助,始终如一。

这是君子的朋党哪!
课外文言文段《盲子失坠》读练
五、有盲子道涸溪。

桥上失坠,两手攀楯(栏杆上的横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堕
深渊矣。

过者告曰:“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
握楯长号。

久之,力惫,
失乎坠地。

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

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执一隅以自矜严(矜持自负)者,视此省哉!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①有盲手道涸溪道:②视此省战省: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译:
②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译:
14读了这则寓言后,你获得了哪些
答:
12.道:取道,过(或走)。

省:醒悟,反省。

13.①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

②过了很久,(他)精疲力尽(或疲惫不堪,力气用尽)了,一松手就掉到了地上
14.①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

②走出思维的定势,战胜自己。

③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附翻译
有盲人路过干涸的小溪,(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抓住桥栏,小心谨慎地抱住,自己认为一失手必定坠入深渊中。

路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

(或下面就是土地了)”盲人不相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时间)久了,(盲人)没有力气了,失手掉到地上。

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自讨苦吃呢?” 大道理(真理)很平实,在黑暗中守着迷茫,执着地呆在角落独自守旧的人,看看这(故事该)醒悟啊!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
1、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的
意识形态应顺应时势。

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2、新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的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

1.道:经过。

2.楯:(shǔn)栏杆上的横木。

3.竞竞:小心谨慎的。

4.自分(fèn):自料。

5.已:通“矣”了。

6.毋:不要。

7.省:醒悟,反省。

8.涸:干涸。

9.第:只管。

10.长号:大声哭叫。

11.大道:公认的道理。

12.有盲子道涸溪解释"道" :经过,取道。

13.视此省哉解释"省" :反省,自我警戒。

14.哂(shěn):嘲笑。

15.兢兢:兢兢战战,形容害怕的样子。

16.蚤:通假字,通“早”。

17.矜:自夸。

18.夷:平坦,平常。

19.沉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

20.省:醒悟
六、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
7、⑴:移动⑵离开8、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9、“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10、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译文:郑国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

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

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

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来越湿。

(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七、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6分)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
,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
)(6分)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买双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了鞋子,于是就说:“我忘带量好的尺码了。

”他只好返回
家中去取尺码。

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试一试?”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且: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

(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其足:衡量,动词。

6.而:连词。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7.置:放置,摆放。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

10.坐:通假字,通“座”,座位。

11.至:到了。

12.之:到……去,往。

13.操: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就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及:等到。

21.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22.罢:本义结束,引申为散了。

24.遂:于是。

25.曰:说。

26.宁(nìng ):副词。

宁可,宁愿。

27.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8.自信:相信自己。

29.以:用。

30.吾:我。

8.(1)dúo 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
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八、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给加点字解释(8分)
①华捉.()而掷.()去之②歆废.()书而观.
()
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席:坐席。

割席分坐:把席割断,分开坐。

(在文中比喻朋友绝交。

)片:一块。

捉:握。

坐:通“座”,
座位尝:曾经。

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

古人席地而坐。

轩冕:xuān miǎn。

轩,车子;冕,帽子。

古代大夫以上的官才能乘车服冕,此处指有篷盖的高大华丽的车子。

过:经过。

故:原来。

废:停止,扔下。

子:你。

非:不是。

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朝末年的人。

一开始,两人一起在园中锄地种菜,看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当作没看见金子,和瓦石没有区别,华歆捡起金子十分高兴,偷偷看了一眼管宁的神色,就丢下金子离开了。

两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个乘坐有篷盖的高大华丽的车子的人经过门前,管宁像原来一样在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

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答案: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
16.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17.略。

言之成理即可。

九、(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
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6分)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译文“今天我回来,看见有人在太行山,正对着北方驾着他的马车,(他)告诉我说:‘我想要到楚国去。

’我说:‘你到楚国去,为什么要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费用多。

’我说:‘即使你的路费再多,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我的车夫技术好。

’这几个方面越好,但是就离楚国更加远罢了!
1 北面:面向北方。

2 持:掌持。

3 欲:想要。

4 之:到······去。

5 虽:即使。

6 攻:攻打。

7 奚为:为什么。

8 用:费用。

9 恃:依靠、倚仗。

10 犹:好像,犹如。

11 大行:大路。

一译太行山。

12 驾:马车。

13 犹:好像。

答案:18、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
①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

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十、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2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6分)
(1)席上食.菱食 (2)欲以去.
热也去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3分)
译文: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

他在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

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

”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道:“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0、(1)吃(2)除掉、去掉21、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

(关键词:曰,土产,强,知)22、略。

言之成理即可。

范仲淹作墓志
十一、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

”明日以示尹。

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3.赖以示予4.不然,吾几
失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 ,”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

”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

”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①尝:曾经③示:给......看④俗儒:庸俗的文人⑤赖:幸亏;多亏(依靠)⑥失:失误。

⑦起:引起
⑧诚:诚然,的确⑨太守:汉代官名,相当于宋代知州
答案一、1.诚然2.引起3.依靠4.失误二、l 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以不谨慎啊。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

三、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

迂公修屋十二、迂公修屋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

篱败不修,瓦裂不葺。

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

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

妻且号且诟①,诘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
不意乃受此累。

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

旦日,延人治屋。

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

迂公叹曰:“适葺治,即
不雨,岂不徒耗资财?”【注】①诟,责骂。

②适,指女子出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篱败不修修_ ⑵妻且号且诟号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旦日,延人治屋
14.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有:(4分)
⑴⑵
15.“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是_
附译文: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称他迂公,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补救。

一天,半夜下起了暴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满身污垢的大骂,质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如何为文人,如何为人夫?” 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找来工匠将屋子修好。

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

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却又不见下雨,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工钱吗?”
答案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篱败不修修_整治修理⑵妻且号且诟号大声叫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旦日,延人治屋第二天,迂公请人整修屋子
14.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有:(4分)⑴_篱败不修,瓦裂不葺⑵_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15.“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是_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利益的人(2分)
十三、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为分宁①主簿②。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

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
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有狱久不决狱) (2)囚得免得(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关键字:法、深)
1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分)
15.联系全文,对“王逵最终所明白的道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周敦颐善于断案,才智在自己之上。

B. 周敦颐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自己拗不过他。

C. 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D. 为人不能太残酷凶悍,要善意待人。

12 狱(案件) (2 得( 得到、获得、得以)13.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

(关键字:法、深)1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

15. C(3分)
附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

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

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十四、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

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

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