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互联方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互联方案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物联网、机器互联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WSN具有自组织、低成本、低功耗等特点,能够进行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多种应用。
而IPv6网络具有地址空间大、安全性高、QoS保证等优点,是未来物联网核心网络。
WSN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联是物联网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如何实现WSN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联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因此,本项目希望探索一种可行的WSN和IPv6网络互联方案,为物联网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目标1.研究WSN和IPv6网络互联的方案和技术,对比各种方案的优缺点,选择适合的方案。
2.设计并实现WSN和IPv6网络互联的系统原型,并进行实验验证。
测试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三、研究内容1.分析IPv6网络协议和WSN网络协议体系结构及特点,探讨互联方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研究WSN和IPv6网络互联的各种技术,包括路由协议、隧道技术、地址转换技术等。
3.选择适合的互联方案,设计系统原型并完成实现。
4.进行实验验证,测试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论文、研究报告等文献,深入了解WSN 和IPv6网络互联的最新技术和发展。
2.模拟仿真法:利用网络仿真软件,模拟WSN和IPv6网络互联的场景,进行方案的设计和优化。
3.实验验证法:设计实验环境,测试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五、预期成果1.获得WSN和IPv6网络互联的方案和技术,对比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2.设计并实现WSN和IPv6网络互联的系统原型,进行实验验证。
3.发表相关论文1篇,可申请专利1项。
六、研究进度安排1.第1-2个月:综述WSN和IPv6网络互联的最新技术和发展。
2.第3-4个月:分析WSN和IPv6网络协议体系结构及特点,探讨互联方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基于定位信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配置方案
之 一就是 无线 传感器 网络 的 Iv P6地址 自动配 置 问题 。 目前 ,
在 资源有限的 WS N中实施 现有 的 Iv P6地址 自动 配置 方式还
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
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成为了新的热门技术,它可以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领域。
其中,IPv6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协议,正式成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
本文将对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分布式网络,通常用于环境监测、智慧城市等领域。
无线传感器节点通常由微处理器、传感器和通信模块组成,可以采集环境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基站或其他传感器节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是能够进行自组织、自修复和自适应,与传统的有线网络相比,具有低成本、易部署、易维护等优点。
二、IPv6协议概述IPv6是互联网协议的新一代标准,与IPv4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地址空间更大,支持更多的网络设备连接和更多的应用场景。
IPv6还引入了许多新的特性,例如多播技术、流媒体传输、QoS等功能。
IPv6协议的地址格式为一个128位的地址,相比IPv4的32位地址更加精细,支持更多的网络设备进行连接。
IPv6支持隧道技术,可以在IPv4网络上运行,实现IPv6的兼容性,其可扩展性也更强。
三、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由于传感器网络中节点数量众多,而且节点分布范围广泛,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不能满足其需求。
IPv6作为一种新型协议,可以很好地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通信问题。
1、IPv6地址配置IPv6协议中,每个节点都有一个不重复的IPv6地址,这一点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来说尤其重要。
传感器网络中节点数量较多,需要有一种自动配置的方法来分配地址。
IPv6引入了移动IPv6和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等技术,可以实现无需手动配置,在网络中进行自动地址分配。
2、IPv6通信协议IPv6协议实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的传输,通过TCP/IPv6或UDP/IPv6等协议进行通信,建立起端到端的连接。
3、IPv6路由协议路由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网的研究
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网的研究文章主要研究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网。
首先简单介绍了IEEE 802.15.4技术;然后引入6LowPAN,分析构建6LowPAN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以及将IPv6应用于无线传感网的优势;最后展望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网的应用前景。
【摘要】【关键词】IPv6 6LowPAN 无线传感网周洋帆 移动通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 引言无线传感器网络(W S N,W i r e l e s s S e n s o r N e t w o r k)集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于一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前无线网络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当需要建立一种可以连接每个传感器的无线网时,就会有相当数量的节点要接入互联网,因而需要大量的IP地址。
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越来越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I P v6(I n t e r n e t Protocol Version 6)作为下一代网络协议,具有地址资源丰富、地址自动配置、安全性高以及移动性好等优点,可以满足低速无线个域网在地址和安全方面的需求。
IPv6与无线传感网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无线传感网的发展。
由于6LowPAN(IPv6 over Low_rate WPAN)技术支持IPv6和无线传感器网络间的无缝连接,特别适合应用于嵌入式IPv6这一领域,它使大量电子产品不仅可以在彼此之间组网,还可以通过IPv6协议接入下一代互联网,使人们与周围环境更紧密的结合。
6LowPAN技术采用的是IEEE 802.15.4规定的物理层和MAC层,下面将简单介绍IEEE 802.15.4。
2 IEEE 802.15.4技术简介为了满足低功耗、低成本的无线网络要求,IEEE 标准委员会在2000年12月正式批准并成立了802.15.4工作组,任务就是开发一个低数据率的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标准,它具有复杂度低、成本极少和功耗很小的特点,能在低成本的设备之间进行低数据率的传输。
基于6LoWPAN的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 推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集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于一体,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前无线网络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 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数量巨大的传感器节点接入 Internet,使得地址空间逐渐 耗尽的 IPv4 协议难以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需求。而 IPv6 协议所具有的 128 位巨大地址空间、内建的安全机制、移动性、即插即用等优势能很好地解决这 些问题。IPv6 协议与 WSN 的结合必将极大地推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 6LoWPAN 是一种研究如何使 IPv6 协议在 LoWPAN 设备上运行的技术。本 论文旨在设计一种基于 6LoWPAN 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传感器网络节点与 外部 IPv6 网络直接通信。 本文首先阐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然后 深入研究了 6LoWPAN 的技术基础:IPv6 技术和 IEEE802.15.4 协议标准。参考 6LoWPAN 发布的协议草案,对 6LoWPAN 的核心技术:适配层的详细功能, 适配层帧格式、适配层分片和重组、报头压缩、Mesh 支持进行了研究。结合 TinyOS 的系统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 TinyOS 2.0 的 6LoWPAN 星型无 线传感器网络,分析了该网络系统的整体框架,阐述了系统核心技术编程实现 方法,构建了测试环境,最后对该系统实现进行了测试。测试表明,该系统工 作正常,能够实现 WSN 网络与外部 IPv6 环境直接交换数据。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IEEE802.15.4,6LoWPAN,TinyOS,适 配层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的互联方式研究
2 张 昌 凡 。 永 红 . 编 程 逻 辑 器 件 及 V L设 计 技 术 . 州 : 南 理 工 龙 可 HD 广 华
大 学 出版 社 . 0 2 2 0
3 张岩 , 张辉 . 基于 F GA和 D S的数字 通信源 MS P D K实现 方案.电子
产 品世 界 ,04 2 ) 2 0 ( 1
差喜匿
维普资讯
围正逐步向无线领域拓展 , 从 v 升级到 v, I P 4 6 因此 , 如何实现 WS T P Pv ) N与 C / ( 网络( I 6 简称为 I 6网络) P v 的互联已成为当前 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当前 , 实现WS N与 Iv P6网络互联的方式
Ab t a t h a e o s u t on f ve s r c T e p p r c me p wi Ia p it o iw: t e ife in C f b l n t d t e atn a in o e o ti e o man l b f } h n lx o Sl e ei a e . t u t ft us d f mi h e o h i o e o fe u n y s e t m a e q ik n d a d t e n e f d c a i g r d ae n ef r n e f m e n a h n l i e c mmu i a o r q e c p cr u cn b u c e e , n e d o e r sn a it d i tre c r h e e o t e r c a e n t o h n h nc t n i s se C e s t f d b e me s ta r q e c b u t c a g s c n e td n o fe u n y g a u l c a g i e r mp d F K y t m a b aii y t a h t f u n y a r p h n e i o v r it r q e c r d a h n e n t a e S n se h n e e h mo u a o d o i e t d lt n mo e c mb n d wi DDS a d F GA. i h n P Ke r s y wo d DDS, P A , mp d F K mo u ai n F G Ra e S d l t o ( 稿 日期 : 0 6 0 — 6 收 20- 3 2 )
基于传感器节点IPv6地址自动配置研究
整个 网络 的 自动分配地址 的任务 。 P 6在设计 的 时候 Iv
并没 有 考 虑 在 wS 中的情况 ,P 6 状 态地 址 自动 N Iv 无
配 置 虽 然 可 以达 到 地址 唯一 , 是 它 开 销太 大 , 于 但 对
WS 来 说 每 个节 点 的 电能 , 是 无 线传 感 器 的 最 大 N 就 的一 个 瓶颈 , 以在 WS 所 N设 计一个 可 以减 小开 销 , 能
p o l m fwie e s s n o o e n r p d d s rb to a n q e,a d e s S h s p p r p o o e r l s r b e o r ls e s r n d s i a i it i u i n h s a u i u d r s O t i a e r p s d a wi e s e s n o e wo k c n b u o t a l s i n d I v d r s r t c l W S e s r n t r a e a t ma i l a sg e P 6 a d e s p o o o c y NACP t i a r e n , c o d n o h s g e me t a c r i g t n d u e e e mi e a u o e n n mb rd t r n s a v l e,a d a c r i g t h a u fs a e a sg me t b v h s v l e f ra e t n c o d n o t e v l e o t t s i n n ,a o e t i a u o g n s a u n o e ii e s a e o h r o d n r t t . W h n t e p o y n d e v s t e n t r t t s a d c mp t v t t , t e r i a y s a e t e h r x o e 1 a e h e wo k。c m p t o s wi o e i r l t l b c me t e n w r x o e f rn wl d e o e i a s g e d r s . ee p rme t l e u t h w h t h e o h e p o y n d , o e y a d d n d s s i n d a d e s Th x e i n a s ls s o t a ,t e r a g rt m r d c i n a c r c h n t a ii n la g rt m 。wi d ii n lc s s ls . l o ih p e it c u a y t a r d to a l o i o h t a d to a o t e s h
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网的研究
; l
基于Iv f 无线传感 网的研究 P 6, ]
周洋帆 移动通信 国 家工程研 究 中心
【 摘
要l
文章主要研究基于 Iv 的无线传 感网 。首先 简单介 绍 了I E 8 2I .技术 :然后 引入 P6 EE 0 .54
6 o P N,分 析 构建 6 o P N的 技术 难 点和 解 决方 案 ,以及 将Iv 应用 于 无线 传感 网的优 LwA LwA P6 势 ;最后 展望 基于 Iv 的 无线 传感 网的 应 用前景 。 P6
适 合 应 用于 嵌 入 式 I v 这 一 领域 ,它 使 大量 电子 产 品 P6 不 仅 可 以在 彼 此 之 间 组 网 ,还可 以通过 I v 协 议 接 入 P6
下 一 代 互 联 网 ,使 人 们 与 周 围环 境 更 紧 密 的 结 合 。
6 o AN技 术 采用 的是 IE 0 .54 定 的物理 层和 L wP E E 8 21 .规 MAC层 ,下面将 简单 介绍 I E 0 .54 E E 8 21 .。
2 IE 0 .54 术 简介 E E8 21 . 技
为了 满足 低 功 耗 、低成 本 的 无线 网络 要 求 ,I E EE
标准 委 员会在 2 0 年 1 月正式 批准 并成 立了8 21 .I 00 2 0 .54 作 组 ,任 务就 是开 发一 个低 数据 率 的WP AN ( rls Wiees
无 线 网 时 ,就 会 有 相 当数 量 的 节 点要 接 入 互 联 网 ,因
而 需要 大量 的I 地 址 。I v Itre r tc l rin P P 4( nen t oo o s P Ve o 4)越 来 越 不 能 满 足 这 种 需 求 ,而 I v (I t t P 6 n e ne r P o o o ri n 6)作 为 下一 代 网络 协 议 ,具 有地 址 r tc lVes o 资 源 丰 富 、地 址 自动配 置 、安 全性 高 以及 移 动性 好 等 优 点 ,可 以满 足 低 速无 线 个 域 网 在地 址 和 安 全方 面 的
研究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因此在 无线传 感器 网络中采 用 I P技 术是未来研究 的主要方 向。 I E T F于 2 0 0 4年 1 1月正式成立 了 6 L o WP A N 工作组 ,着手制订基 于 I P v 6的低速 无线个域 网标准 , 旨在将 I P v 6引入 以 I E E E 8 0 2 . 1 5 . 4作为底 层 标准 的无线个 域网中 I P v 6传 感 器 网络 是 I P v 6技 术 与无 线传 感 器 网 络 的 融 合 ,具 有 两 者 各 自部分特 征, 同时也具有其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 , 决 定了 I P v 6传感器 网络 不适 合直接采用 I P v 6网络或无线传感 器网络的传统体系结构 ,主要体现 在: ( 1 ) 传统 的传感器 网络 体系结构不支持 I P v 6协议 , 无 法实现 与下一 代 互联 网的直接 融合 , 不支 持端到端通信 , 可扩展性不高 。 ( 2 ) I P v 6作为 下一 一 代互 联网的核心协议 , 充分考虑 了网络中 的各种 问题, 已经 形成 一套功 能 强大 、 鲁棒性好 的协议 体系 , 无法 应用在存储 资源 和处理 资源 受 限的传 感 器 网络 中。 因此, 必须在充分考虑到此网络的特 点和特殊 性的前提 下, 重新 构建基 于 I P v 6的传感器 网络体系结构 。 北 京交通大 学从 2 0 0 3年就 开始紧 密跟踪和研 究 I P v 6无线 传感器 网 络方 面的最新 技术 ,并于 2 0 0 4年 9月研发 出一套 适用于小型无线传感 器 网络节 点的嵌 入式 I P v 6微型协议栈 MS RL a b 6 ,该协议 栈遵循 6 L o WP AN 规范 , 同样严格支 持 I E E E 8 0 2 . 1 5 . 4标准 v 6 、 I CMP v 6 、 ND、 T CP 、 UDP等 协议得到较大精简 ; 直接 面 向硬件 , 设计独立于操作系统 的调度机制 , 为提 高运 行效率, 采用 了最 大 容量 限制的内存分配 方案 ; 设计 了基于事件和 数据类 型驱动的应用程序接
基于IPv6技术的低功率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
基于IPv6技术的低功率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感技术的发展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
低功率无线传感器网络(LPWASN)是传感器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主要用来感知环境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指定的目的地。
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其低成本、低能耗、低延迟的特点,成为了当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IPv6技术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协议,为LPWASN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支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基于IPv6技术的LPWASN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IPv6技术的优势IPv6技术是指互联网新一代的协议,它相较于IPv4协议具备很多优势。
首先,IPv6协议支持更多的设备,可以分配更大的IP地址空间,从而提供更广阔的网络连接;其次,IPv6协议具备更好的安全性能,可以有效保护网络数据的安全性;最后,IPv6协议具备更好的QoS(服务质量)能力,可以满足各种网络应用的服务质量需求。
这些特点对于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要,能够为传感器节点提供更多的IP地址空间、更安全的数据传输和更高的服务质量保障。
二、基于IPv6技术的LPWASN特点基于IPv6技术的LPWASN虽然仍然具备传统的低功耗、低成本、低延迟等特点,但是相较于之前的传感器网络协议,它具备更多的优势。
首先,它能够避免传感器网络中的地址冲突问题,从而提高节点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它能够增加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提高网络的容错能力;最后,它能够建立更加灵活可控的节点管理框架,实现更好的自组网和网络优化。
三、IPv6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基于IPv6技术的LPWASN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建立了多个IPv6传感器网络的实验平台,包括IPv6适配层、IPv6低功耗网络体系结构、ipv6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等。
在LPWASN应用模型上,IPv6传感器网络技术已经被应用到许多领域,例如环境检测,农业监测,智能家居,交通监控等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无线传感器 网络 I v P 6地址 自动 配置方案的研 究与设计
王 晓 喃 高德 民 ,
(.常 熟 理 工 学 院 计 算 机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江 苏 常 熟 2 5 0 2 1 1 50 ; .南 京 理 工 大学 计 算 机 科 学 与技 术 学 院 ,江 苏 南 京 2 0 9 ) 1 0 4
复 地 址 检 测 开 销 、 址 配 置 总 开 销 及 地 址 配置 总 延 迟 时 间 3方 面 对 此 方 案 与 Srn AD 及 MANE o f 地 t gD o TC n 的性 能 参 数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证 了方 案 的有 效 性 和 高效 性 。 验 关 键 词 :无 线 传 感 器 网络 ;Iv 地 址 ;地址 自动 配 置 ; ; 首 节 点 P6 簇 簇 中 图分 类 号 :T 1 N9 5 文 献标 志 码 : A d i1 . 9 9jis. 0 18 6 . 0 1 1 . 0 o:0 3 6 /.sn 10 -30 2 1. 1 0 9
第 3 卷 第 1 期 3 1
20 1 1年 1 1月
铁
道
学
报
Vo _ 3 No 1 l3 .1
N ov m be 2 e r 01 1
J OURNAL OF THE CHI NA RAI LW AY SOCI ETY
文章 编 号 :1 0 —3 0 2 1 ) 1 0 5 — 7 0 18 6 ( 0 1 1 — 0 lO
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配置方案探讨
电子信息科技风2019年11月DOT10.19392/ki.1671-7341.201932083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配置方案探讨张玉学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00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众多,IP地址需求量大,IPV6除了安全性高、可以解决多种设备接入互联网等优点外,主要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地址。
本文分析了静态和动态无线传感器网络的IPV6地址配置的若干方案,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和可行性。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配置;簇;定位互联网已经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现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些应用相对成熟,未来的物联网和泛在网络将会实现万物互联。
物体联网需要IP地址,现行的IPV4网络地址早在2012年分配完毕。
截止到2017年,我国的IPV4地址有3.3亿个,但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了12.4亿户,⑴通过NAT地址转化、CIDR无类别域间路由等技术暂时缓解了地址短缺问题。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预计2020年仅我国的移动互联设备总量将达到500亿左右,2030年移动互联设备将超过1千亿。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有强大的安全措施,它的无状态自动地址配置特性能满足传感器网络节点地址自动配置的要求,对节点位置灵活性及移动性有很好的支持,最主要是IPV6网络的地址长度是128位,能给每人平均分配20亿个地址,从根本上解决了IPV4网络地址短缺的问题。
传统上根据地址生成方式的不同,地址分配协议分为两大类:有状态地址分配协议和无状态地址分配协议。
有状态地址分配协议是把所有或部分地址放在一个中心设备上,该中心负责给其他设备分配地址,它不间断更新自己的地址分配表,以便记录已分配地址的状态信息。
这种分配方法产生的地址不会重复;无状态地址分配协议是由节点以随机的方式在规定范围内生成一个地址,为了保证地址唯一,节点常用网络泛洪的方式发送检验信息。
这种方式对资源有限的节点造成负担,还会消耗网络流量。
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及其应用
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及其应用作者:张宏科梁露露高德云来源:《中兴通讯技术》2009年第05期摘要:将IPv6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结合起来的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机构与组织的重视。
为了实现IPv6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完美融合,需要全面设计新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文章充分考虑IPv6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特点,提出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并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嵌入式IPv6微型协议栈,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给出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nternet互联的两种不同方式,并给出一个在精准农业生产中典型应用实例。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协议;协议栈;互联;精准农业Abstract: IPv6 WSNs which integrates both IPv6 and WSNs’ merit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organizations. However, to realize a perfect integration between IPv6 and WSNs technology, we have to design a novel architecture of WSN. In this paper, considering the technology features of IPv6 WSNs, we design a new architecture of WSN, and the embedded Micro-IPv6 protocols applicable to large scale of WSNs are proposed.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two interconnected modes between IPv6 WSNs and Internet and a typical example of application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 are given.Key word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Pv6 protocol; protocol stack; interconnect; precision agricultureIPv6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形态,它把IPv6技术融入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分层结构构建开发式的网络体系,不仅能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间、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nternet间的互连互通问题,同时解决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固有的缺点,如需要数量巨大的地址资源、需要实现有效地址管理机制、缺乏应有的安全机制等问题。
6LoWPAN无线传感器网络地址配置方案
6LoWPAN无线传感器网络地址配置方案王晓喃;钱焕延【摘要】This paper proposes an IPv6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scheme for SLoWPA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 In the scheme, the transmission scope of the control packets is controlled within one-hop scope and the scheme neither records the address allocation status nor performs the duplicate address detection, so the address configuration cost is reduced and the address configuration delay is shortened. Based on die proposed IPv6 address structure, the paper proposes the address recovery algorith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address configuration cost and address configuration delay, 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 proposed scheme and the existing schemes, including MANETConf, Strong DAD and US AA. Performance analytical results prov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scheme.%提出一种6LoWPAN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案.将节点申请地址控制信息的传输范围控制在一跳范围内,无需记录地址分配状态与进行地址重复检测,以降低地址配置功耗,缩短地址配置时间.基于IPv6地址结构,给出节点失效时的地址回收算法.该方案从地址配置代价及地址配置延迟时间等方面与MANETConf方案、Strong DAD方案及LISAA方案的性能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年(卷),期】2012(038)011【总页数】2页(P94-95)【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地址结构;地址配置;节点;网关【作者】王晓喃;钱焕延【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1 概述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应用的急剧增加以及下一代互联网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下一代互联网络实现全 IP通信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3]。
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李娜【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年(卷),期】2012(35)16【摘要】基于IPv6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门新兴的网络技术,人们对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主要论述IPv6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组网应用,对使用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通信方法,通信协议和算法的研究,使得视频监控系统信号,通信系统信号以及检测系统信号在同一个通信平台上互不干涉的平稳的传输信息.就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现有网络的互联互通方式,关键技术和算法等方面进行概述.%The introduction of IPv6 into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and application of open standard architecture in WSN are an orientation of WSN development. An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application system based on IPv6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IPv6 in networking of WSN is discussed. The communication method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nd algorithms which combine with wireless and wire communications are studied. The scheme can make the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sig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signal and detecting system signal transmit the information smoothly in a sam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in the manner of mutual non-interference. The interconnection mode, route algorithm, interaction of WSN and wrie network and interaction based on IEEE 802. 15.4 are summarized. The demonstration for smart home indicates that the system is flexible and transplantable.【总页数】4页(P82-85)【作者】李娜【作者单位】商洛学院计算机科学系,陕西商洛 7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9-34【相关文献】1.基于地理位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配置 [J], 黄颖;包杰2.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编址方案 [J], 邹琳;周兰3.IPv6传输协议在基于低速WPAN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中的应用研究 [J], 宋严4.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边界路由器的设计方案 [J], 戴云松5.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研究 [J], 孙昊;马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11期铁 道 学 报Vol.33 No.112 0 1 1年11月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November 2011文章编号:1001-8360(2011)11-0051-07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案的研究与设计王晓喃1, 高德民2(1.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2.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摘 要:提出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案,给出全IP通信传感器节点的IPv6地址格式,并将无状态地址分配策略与有状态地址分配策略有机地结合,提出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案。
本文从重复地址检测开销、地址配置总开销及地址配置总延迟时间3方面对此方案与Strong DAD及MANETConf的性能参数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地址自动配置;簇;簇首节点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1-8360.2011.11.009Design of IPv6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ANG Xiao-nan1, GAO De-min2(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2.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Nanjing 210094,China)Abstract:The paper proposes an IPv6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Thescheme creates an IPv6address format for a sensor node and effectively combines the stateless address configu-ration strategy and the stateful address configuration strategy to propose an IPv6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duplicate address detection cost,total ad-dress configuration cost and total address configuration delay time,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 proposed scheme and the existing schemes including Strong DAD and MANET-Conf.Analytical results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the high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scheme.Key words:wireless sensor network;IPv6address;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cluster;cluster head 随着下一代网络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与下一代互联网络NGI实现全IP通信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3]。
实现WSN与NGI全IP通信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传感器网络的IPv6地址自动配置问题[1,4-5]。
IPv6地址自动配置是IPv6的一个重要技术特色,它可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为每个接口配置具有唯一性的IPv6地址,这一特性与WSN自组织、自配置的设计目标比较一致。
但与此同时,在资源有限的WSN中实施现有的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现有的有状态地址配置方案[6]采用服收稿日期:2009-11-12;修回日期:2010-08-18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9133)作者简介:王晓喃(1973—),女,辽宁沈阳人,博士,副教授。
E-mail:wxn_2001@163.com务器-客户端的通信方式分配IPv6地址,即节点向DHCP服务器提出申请地址的请求,然后由DHCP服务器统一为网络内的节点分配IPv6地址,显然,这种地址配置方案带来大量的控制包开销,同时也消耗大量的存储资源;在现有的基于邻居发现协议[7]的无状态地址配置[8]方案中,每个被分配的IPv6地址都需要在整个WSN中进行重复地址检测[9]以确保它的唯一性,同样导致大量的控制包开销,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
因此针对资源有限的WSN需要建立一种低开销的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案。
1 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案本方案特点为:(1)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划分为多个簇,针对簇首节点和簇内节点分别提出IPv6地址结构;(2)将有状态地址分配策略与无状态地址分配策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簇首节点的IPv6地址配置采用有状态地址配置方案,簇内节点的IPv6地址配置采用无状态地址配置方案,大幅度降低地址重复检测带来的网络开销;(3)簇内节点的重复地址检测只在本簇内(即一跳范围内的簇内节点中)进行,即位于不同簇的簇内节点的IPv6地址配置过程可同时进行,缩短了IPv6地址配置的延迟时间,降低了WSN的网络开销。
本文中移动单位为簇,即簇首节点与簇内节点作为一个移动单元同时移动,这一特性可应用于交通设施,例如列车可看作一个簇,乘客可作为簇内节点。
本文的移动切换方案采用文献[10]提出的移动方案。
在此方案中,每个移动实体(Mobility Entity)具有一个关联节点(Associate Node),并通过关联节点实现路由,当移动实体移动时,它只需修改其关联节点信息,而其IPv6地址不发生变化仍能保持路由的正确性。
因此本文并没有讨论由于簇移动而导致的簇首节点IPv6地址发生变化的情况。
1.1 相关定义本方案包括4类节点:孤立节点(Isolated node):既没有标记为簇首节点(或者簇内节点)也不是标记为IPv6接入节点的节点。
IPv6接入节点(IPv6ingress node):用于连接WSN与IPv6网络,它的IPv6地址预先设定,可以为簇首节点分配IPv6地址,也可以作为簇首节点为本簇簇内节点分配IPv6地址。
簇首节点(Cluster head node):可以为簇首节点以及本簇簇内节点分配IPv6地址的节点。
簇内节点(Cluster member):从本簇簇首节点获取IPv6地址,不能为其他节点分配IPv6地址的节点。
簇树(Cluster tree):由一个IPv6接入节点与多个簇首节点构建的树状结构。
其中,IPv6接入节点为根节点,其余的中间节点或叶子节点为簇首节点,簇树中的中间节点与叶子节点的属性相同。
中间节点(Intermediate node):簇树中除了根节点以外具有子节点的簇首节点。
叶子节点(Leaf node):簇树中不具有子节点的簇首节点。
其中,孤立节点、簇首节点及簇内节点的状态可互相转换。
本方案将一个WSN划分为多个簇,每个簇由一个簇首节点和多个簇内节点组成,簇首节点与IPv6接入节点构建成簇树,簇树中的父子节点一跳可达,簇首节点通过加入簇树获取IPv6地址。
IPv6接入节点、簇首节点及簇内节点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簇树结构具有如下优点:(1)簇树与IPv6Internet的网络结构充分融合,如图2所示,一个簇相当于IPv6Internet的一个子网,簇首节点相当于网络路由器;(2)簇内节点只与本簇簇首节点进行通信,避免了簇内泛洪;(3)簇首节点的数量远小于网络中所有传感器节点的数量,因此少量簇首节点的IPv6地址分配方案采用有状态IPv6地址分配策略,从而避免在整个WSN内进行重复地址检测,降低传感器网络功耗;(4)由于簇内节点数量庞大,因此大量的簇内节点采用无状态IPv6地址分配,且只在本簇内进行重复地址检测,节省传感器网络的存储资源,降低传感器网络功耗,同时也增强了WSN的可扩展性和鲁棒性。
1.2 IPv6地址结构根据IPv6地址的分层结构及WSN自身特点,IPv6接入节点、簇首节点、簇内节点采用如表1所示的地址格式。
表1 IPv6地址结构64bits i bit nbit(64-n-i)bit全局路由前缀IPv6接入节点ID簇首节点ID簇内节点ID传感器节点IDIPv6地址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全局路由前25 铁 道 学 报第33卷缀,一个WSN中所有传感器节点的IPv6地址的全局路由前缀都相同。
第二部分为传感器节点ID,它由IPv6接入节点ID、簇首节点ID及簇内节点ID组成。
其中,IPv6接入节点ID唯一标示一个簇树,一个簇树中所有簇首节点的IPv6接入节点ID都相同,其值等于簇树树根节点的IPv6接入节点ID;簇首节点ID唯一地标示一个簇,一个簇中所有簇内节点的簇首节点ID都相同,其值等于所在簇簇首节点的簇首节点ID;簇内节点ID唯一地标示一个簇的簇内节点。
在本方案中,IPv6接入节点的IPv6地址的簇首节点ID与簇内节点ID为0,簇首节点的IPv6地址的簇内节点ID为0。
本方案中IPv6接入节点ID由i比特组成。
簇首节点ID划分为多个等级,i比特为一个等级,IPv6接入节点的子节点等级为1,此子节点的子节点等级为2,依次类推。
假设一个簇首节点ID所处的等级为l,那么此簇首节点的簇首节点ID的比特长度n为:n=i×l(1)式中:i值根据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节点分布密度及传感器网络规模来确定,本方案中,i值取4。
这样,一个WSN最多可包含15(0000分配给簇内节点)棵以IPv6接入节点为根节点的簇树,簇树的深度最多可达16,树中的节点最多可拥有15个子节点(0000分配给簇内节点)。
例如,IPv6接入节点的IPv6地址为3FE8:1:1:1:1000::/68,那么它的子节点地址为3FE8:1:1:1:1X00::/72,其中X=1,2,…,F,依次类推,如图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