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分析、案例1(学中医辨证来这里)第8页中医讨论版基层医生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典、分析、案例1(学中医辨证来这里)第8页中医

讨论版基层医生网

接上一贴。

上一贴,学习了大柴胡汤证(阳明少阳并病),柴胡桂枝汤证(太阳少阳并病),柴胡加芒硝汤证(阳明少阳并病)(又稍有区别)

下面看看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4.3.5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第一百四十七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说,伤寒五六日(时间词),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是不是柴胡加芒硝汤证呢。

但又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渴是阳明,不呕,是少阳不见吗),但头汗出,住来寒热(还是少阳,但没见呕的情况),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前面的大柴胡汤证也有下利的情况(说是热结旁流的下利)。

书上对本条说是: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

小青龙是外有表寒,内有水饮。五苓散是饮水即吐,猪苓汤是水蓄下焦。这里是往来寒热,水饮内结,以致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烦,在桂枝甘草汤里有心烦,小建中汤里有心烦,黄连阿胶汤也当有心烦。

书上说:伤寒五六日,经过发汗复下等法治疗后,致表证已罢,

邪入少阳,其往来进热,胸胁满,心烦,是少阳柴胡证。惟少阳证侯一般是胸胁满,呕而不渴,小便自可。今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当是少阳病兼水饮内结,又与纯少阳者有所不同,因少阳主手足少阳两经及胆与三焦两腑。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每可导致三焦决渎功能失常,故水饮留结于中则胸胁满微结。水道失于通调,阳气不得宣化,因而小便不利,为渴。胃气尚和,所以不呕。但头汗出,亦是少阳枢机不利,水道不畅,阳郁不能宣达于全身,而反蒸腾于上部所致。主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于和解少阳中兼以化饮解结为治。

唐容川说:已发汗,则阳气外泄矣。又复下之,则阳气下陷,水饮内动,逆于胸胁,故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水结则津不升,故渴。此与五苓散证同一意也。阳遏于内,不能回散,但能上冒,为头汗出。而通身阳气欲出不能,则往来寒热。此与小柴胡汤同一意也。此皆寒水之气,闭其胸膈腠理,而火不得外发,则返于心包,是以心烦。故用柴胡以透达膜腠,用姜、桂以散撤寒水,又用栝楼、黄芩以清内郁之火。夫散寒必先助其火,本证心烦,已是火郁于内,初服桂姜,反助其火,故仍见微烦。复服则桂姜之性,已得升达,而火外发矣,是以汗出而愈。

我个有觉得唐容川分析的不错。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柴胡用量和小柴胡同,桂枝用量如桂枝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这里没用知母,石膏等,仅用栝楼根以清热生津,不是已有水饮内结吗,怎么还用栝楼根这么大量呀),黄芩三两(为什么呢,与小

柴胡意同还是怎么分析,还是如书上说的(上面已说)),牡蛎,在前面桂枝甘草汤里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炙甘草二两。

柴胡,桂枝,干姜,是八(两)三(两)二(两),栝楼根,黄芩,牡蛎,炙甘草是四三二二。

记住832、4322就是了。

又能体会到加干姜的用意了。干姜是温药,栝楼根、黄芩是凉药。

方子我说不好了,细细体会吧。

医案:

1、刘某某,男,35岁。缘患肝炎住某传染病医院,突出的症状是腹胀殊甚,尤以午后为重,坐卧不安,无法可解,遂延会诊。切其脉弦缓而软,视其舌质淡嫩而苔白滑。问其大便情况,则每日两三行,溏薄而不成形,小便反少,且有口渴之证。

辩证:肝病及脾,中气虚寒,故大便虽溏,而腹反胀。此病单纯治肝、脾则无效。

治法:疏利肝胆,兼温脾寒。

处方:柴胡10克,黄芩6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干姜6克,花粉12克,牡蛎12克。

连服五剂而腹胀痊愈,大便亦转正常,后用调肝和胃之药而善后。(伤寒论十四讲)

看到腹胀殊甚,我首先想到的是朴姜半甘人参汤,(三个三,二一两,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但这里用的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欲话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我虽常用参苓白术散,但此方也是另开思路。

2、王某,女,39岁。左乳方外上方有一肿块,如核桃大,肿块近处,有黄豆大数粒小肿块,右乳房中上方稍偏外侧有一肿块如大枣状,触之有痛感,质坚硬,推之不移,边界不清,而两腋下淋巴结不肿大。诊断为乳癖(乳腺囊性增生症)。给以本方,服二十剂,两侧乳房肿块全消,自觉症状消失而痊愈。三年后随访,未见复发。(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第1期第33页)

此医案很神奇哦,此方还有这功效。现在不是有成药乳癖消吗。

/doc/6724199.html(这是百度的乳癖消)

本方是柴胡桂枝干姜汤832.4322: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炙甘草二两。

看不出来本方与乳癖有什么关系,但乳房我感觉为少阳所主。在这里又想到了逍遥丸,还有四逆散了。其又区别在哪里呢。

这个医案比较特别。

4.3.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第一百零七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在前面我说学习柴胡变化方应和桂枝变化方对比来说,其实就是说的这个方子。结果列出的方名不太合适。本方应该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来对比的。

上面的方子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虽也有心烦,但比本条要轻,本

条是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书上解说:伤寒八九日,误用攻下之法,使病邪内陷,弥漫全身,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的变证。下后正气更伤,邪陷少阳,则见胸满而烦,少阳相火上炎,加之胃热上蒸,心气被扰,神明不安,故令惊惕谵语。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职,则小便不利。阳气内郁而不得宣达于外,所以一身尽重而不可转仙,主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于和解中寓有通阳和表、泻热清里、重针安神之义,恰恰是对证施治之剂。

我怎么都感觉有点依附的感觉,就是医圣的方子好,怎么说着合适,怎么来。说的天花乱坠。但又确实如此呀。

看的和写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咱们只是觉得这个方子好,但医圣是怎么让这个方子成形的,才是最高明的。

看看方药吧。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半夏二合半是多少,前贴子说了,半夏一升为五两,为十合,那这里应是一两半吗,可以和前面通用的,为什么这里写成二合半呀。

这个方药有点多,不好记哦。柴黄半生参铅枣,桂枝茯苓大龙牡。柴大枣,四二六,余下九个一两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