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水滴的“旅行”》说课稿(含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水滴的“旅行”》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水滴的“旅行”》。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前三课认识云、霉、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白然界水的变化循环的系统认知,是本单元的一个总结概括。用"水滴的'旅行'"这个形象话题做标题,紧紧围绕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这个核心展开,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实景图片,通过交流"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水循环的概念。第二个活动是根据示意图说说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这是在前面实物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通过一些关键词汇和箭头帮助学生建立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的分析、概括、推断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第三个活动是拓展活动,通过制作水循环的模型模视大自然中的水循环,体现科学课程的实践性。

二、学情分析

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不断地相互转化。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水循环无论是对于生命来说,还是对于地球本身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水循

环能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使得水成为可再生资源。水循环造成了不同的天气现象,景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水循环也深刻地影响着地球表层结构的形成、演化和发展。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天气现象,能够对一些气象要素进行简单测量,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这些都是学习水循环的基础。但学生的知识相对零碎,没有将一些天气现象的变化置干地球水圈的大情境中,缺少对水循环系统的认知。本课就是帮助学生将地球上的水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宏观的认识,形成水在陆地、海洋、大气循环的科学大概念。本课用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做主题,涉及水圈与大气圈这两个主要概念。该主题能够很好地将两个主要概念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大概念。本课是此单元的最后一课,是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单元的总结课。学生前面对云、雾、雨、雪、露、霜等的成因及水的三态变化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每天都接触着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只要善干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科学间题同样兴味盎然。将学生转为孰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的活动,获得对水循环的科学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2.知道当水的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水随着吸热或放热,能够由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内

因。3.通过回顾云、雾、雨、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探究∶

1.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

2.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案。利用简便的水循环组装模型,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将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微缩呈现,直观形象。

科学态度∶

1.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学习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和认真观察分析问题。初步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在科学探究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体验探究与合作的乐趣,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水循环对于地球表层结构的演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都意义重大。

2.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水循环服务生活的。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求的方便。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水滴的“旅行”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根据示意图描述水滴的“旅行”的形成过程。

五、说教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一种化合物,全球约有3/4的面积覆盖着水,地球上的水总体积约有13亿8,600万立方千米,其中96.5%布在海洋。还有一些分布在江河湖海、冰川、高山以及地下。

2.地球上的这些水究竟是如何循环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16.水滴的“旅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