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界深入人心的至理名言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大作家高尔基也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准则。
一、对“爱”的理解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
二、“爱”的重要性
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
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1、只有“爱”才能符合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心境能使人
的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容易被调动起来。一般说来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搞好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处于儿童期,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心理发展处于较低阶段,特别需要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2、只有“爱”才能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从了解学生开始的。从许多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顺利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在教育和引导学生
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和学生构成了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
被管理的两个基本因素,这两个因素都是人,而情感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对学生深切的爱,正是许多优秀班主任取得成功的奥秘。
三、“爱”的误区
我们作为班主任常常埋怨:“怎么我们付出那么多的关怀、那么多的爱心,我们的学生仍不懂礼貌、不尊敬老师、冷漠自私,一点也不理解班主任的一番苦心?”我想这就是我们作为班主任爱的方式不当的原因吧。
1、传统的家长式的“爱”,表现在班主任言行专制,不尊重学生人格,将自己的主观意
志强加于学生,学生稍不顺从,则批语训斥,甚至辱骂体罚。显然,这种爱是很难被学生理
解和认同。
2、保姆型式的“爱”。在班级管理中,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近似于溺爱,他们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和基本期待,事事包办代替,见识稍多、年龄稍大的孩子会想,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是对他能力的剥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姆型”的班主任是“吃了亏”却不见得“讨好”。
3、暖水瓶型式的“爱”。有些班主任爱学生,但表现出来外冷内热。变是像“暖水瓶”一样,内心似火而貌似冰霜。在学生面前总是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从不“失态”。这种“暖水瓶型”的爱学生,往往难以让学生感悟,师生情感难以交流,结果学生对班主任是“敬而远之”。
4、势利型式的“爱”。一些班主任对优秀生与差与的爱呈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对于优秀生,爱意常常溢于言表,而差生,则完全忽视或冷处理。
四、“爱”的教育内容
(一)、施“爱”的注意点:
1、因人而异的“爱”。班主任在开展教育和管理学生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根
据班主任的工作实践,我们可以把个性差异较大的学生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心理或生理存在缺陷的弱势群体。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要细心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培养他们的自强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二是在缺少社会和家庭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畸形群体。作为班主任
对这类学生要更多地倾注三种爱:“母爱”——就是倾注深情的母爱;“师爱”——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关心他们的进步,对他们获得的每一次进步和成绩都给予表扬和肯定;“友爱”——就是和他们做朋友,经常谈心或者共同参与活动,将友谊建立在平等理解的基础上。
三是成绩优秀的学生群体。对这类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树立平等意识、集体精神,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交往,以此来改善和减轻心理压力,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2、创新意识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爱学生就是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新奇的、富有创新的想象要给予支持,允许“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中发现问题,提出见解,不
轻易地否定学生的“奇谈怪论”,善待学生的“标新立异”,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样才
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爱的策略
1、随机之爱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爱是教育的前提,是转化心中"无爱"学生的第一剂良药。当然,这爱应该是真诚的。"无爱"学生本来就
因自己差于别人而心灰意冷,心里总揣着一块冰。如果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教师对他们爱理不理,甚至冷若冰霜,那只能冷上加冷,降低温度,造成师生感情冷漠、僵化。教师只有实施随机教育,经常亲近后他们,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心理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育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希望之爱
陶行知先生有过:"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希望,而不是让他们沉浸在过去失败的阴影里。"每个学生都有学好功课做好事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愿望,他们渴望
黎明这样"无爱"的学生,这种心态更为突出。孩子已对我有了信任,我也在与他无数次的接触中,多了几份欣赏。有人说:"欣赏如空气,每个人都不可隔绝;欣赏如水分,每个人都
不可或缺;欣赏如智慧的阳光,不仅照亮每一个学生,也会照亮教师。给学生一点希望,多给予一些赏识,付出老师无私的爱,让学生对学习有盼头,有乐趣,有梦想,并清楚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这样,学生的努力就有了最佳切入点,学习的潜能更能被激发。
3、宽容之爱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生犯错误,有时是自我控制力差,有时是认识水平所限,
有时则是由于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对待这类错误,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应以极大的爱心理解、宽容他们。教师的理解、宽容
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悔改的“催化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记得我任教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班卢孝雄同学为了玩,竟然作业叫姐姐做。知道事情后,我先向那位学生了解情况,“是因为作业多吗?”她摇摇头。“那是为什么呢?”她最后支支吾
吾地说是为了玩。我首先向她讲做作业的目的,然后讲她这样做的危害,学生明白过来后,流下了后悔的眼泪,说以后再也不这么做了。我还悄悄地找了她的姐姐,与她进行了一次交流。后来,那样的情况销声匿迹了,而且他的作业总是特别认真。
4、民主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