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5文言文课外及课内外对比阅读(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5文言文课外及课内外对比阅读
(四)
专题15 文言文课外及课内外对比阅读(四)
例【五】(2020·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①浇灌之,则尘俗②生共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洲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③而实绮④,癯⑤而实腴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东坡续集》)
【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⑦诗。
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⑧睡,辄令儿曹⑨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乾道癸巳八⑩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注释】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
②尘俗:世俗,流俗。
③质:质朴,朴实。
④绮:华丽,美妙,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
⑥腴:丰厚,丰裕。
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
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⑨儿曹:孩子们。
对子侄辈的称呼。
⑩乾道癸已: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亦:
(2)皆莫及也及:
⑶绝好岑嘉州诗绝:
(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已:
【答案】(1)也(2)比得上(赶得上)(3)极(非常)(4)停止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
可结合平时对这些词语意思的积累,结合选文内容,解释词语的含义。
如:亦,当“也”讲,来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及,比得上,
来自: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绝,极、非常,来自: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已,停止,来自: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答案】(1)我对诗人没有什么特别喜好的,只喜欢陶渊明的诗。
(2)(我)曾经认为李白、杜甫之后,只有(岑参)一个人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
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
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
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1)句中重点词语有:甚,很;好,喜欢,爱好。
(2)句中重点词语有:尝,曾经。
9.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示例一: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读书可以为语言表达增光添彩。
示例二:长久不读书就会让人变得世俗平庸,语言也缺乏味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甲】文阐述了人不读书的后果。
因此,在谈启示时,可以从读书的危害和好处两个方面分析。
如:人不阅读古今的好书、好文章就会变得无比世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我们要多阅读古今书籍,以此来涤荡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气质,丰富自己的语言。
10.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
【答案】陆游醉归后听孩子们诵读岑参诗。
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从“绝好岑嘉州诗”“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可以知道,陆游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每每喝醉了,让孩子们诵读陶渊明的诗,酒醒或熟睡后才停止。
“绝好岑嘉州诗”“尝以为
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岑参诗的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
【甲】人不读书的话,就会在其中间产生世俗凡尘变得庸俗,对着镜子照就看到自己的面目很可怕,面目狰狞,和别人谈话也会索然无味,毫无生机。
【乙】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
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
【丙】我从年轻时,就特别喜欢岑参的诗。
去山中时,每次喝醉回来,倚着胡床睡着时,就让孩子们诵读岑参的诗,到酒醒之后,或者睡熟之后,才停下。
曾经认为,李白、杜甫之后,只有他一个人(能与他们相比)。
……宋孝宗乾道九年,山阴陆务观题写。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六】(2020·黑龙江绥化)阅读《何陋轩记》(节选),回答下列小题。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①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⑥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注释】①守仁,指王阳明。
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
③上国:国都,④郁:阻滞。
⑤莳(shì):载种。
⑥琴编:琴书。
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1.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皆以予自上国而往”中的“以”字是“用”的意思。
B.文中画横线句“将陋其地弗能居也”正确的停顿应为“将陋其
地/弗能居也”。
C.“予尝圃于丛棘之右”从文言句式上看是判断句。
D.“以信孔子之言”和“无丝竹之乱耳”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都译为助词“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知识的综合理解及运用能力。
A项,句中“以”是以为、认为的意;C项,“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是一个陈述句;D项,前一句中的“之”是助词,的。
后一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B。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
【答案】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
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
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
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句中重点词语有:予,我。
因,于是。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名、命名。
3.结合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概括选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的。
(至少答出两方面)
【答案】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情趣高雅,交往人物不俗。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
从“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和《陋室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看出,居住环境优美;从“琴编图史”和《陋室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看出,生活情趣高雅;从“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和《陋室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看出,交往人物不俗。
【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想搬到九夷(偏远的地方)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偏僻落后。
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偏僻的呢?”我因罪被贬
龙场。
龙场,在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
人们都以为我从国都到这里,一定会嫌弃这里偏僻,不能居住。
然而我在此地生活了十个月,过得安宁而快乐。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
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又阴暗潮湿。
我曾在丛棘的后边开园种菜,老百姓纷纷砍伐木材,就在这地方建造了一座房子让我居住。
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遮蔽它,又栽上芍药等花卉。
(摆上)琴书和围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用来伸张孔子的话。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七】(2020·湖北黄石)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②。
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
”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
”客曰:“足下但因伛②为恭,而不能答。
”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
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客惭而退。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
②伛,驼背。
③绥,安抚。
④恣,听任。
⑤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断句的能力。
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或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
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
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
本题考查断句,根据语意和特殊词语来判断。
本句句意为: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依据句意应断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故选A。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陈元方称颖川太守为高明之君,自己父亲为忠臣孝子,只是出于恭敬。
B.陈元方列举古代高明之君放逐忠臣孝子的事例来反驳客人,客人惭愧地离开了。
C.陈元方说自己的父亲效法袁公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时间久了更加受人敬重。
D.陈元方认为周公、孔子处在同一时代,相隔万里,处事的举措也是不一样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A项,“只是出于恭敬”是客人的想法,不是陈元方的本意;C项,袁公说陈元方的父亲效法自己(袁公);D项,陈元方认为周公、孔于处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处事的举措却是那么一致。
故选B。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足下言何其谬也!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托之以仁。
【答案】(1)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
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
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
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1)句中重点词语有:何,怎么;谬,荒谬。
(2)句中重点词语有:绥,安抚;托,体恤。
此句子均是状语后置句。
需要按照现代汉语正确语序翻译。
【参考译文】
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
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
”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
”客人说:“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
”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作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
”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
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
”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汤。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八】(2020·湖北江汉)文言文阅读
李沆
李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①。
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稍有忧勤,足为警戒。
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
”旦未以为然。
沆又
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
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
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
”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②,大营宫观,无有暇日。
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沆真圣人也。
”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
”其议遂寝③。
帝以沆无密奏,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
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④,人莫能干以私。
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
弟李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旰(ɡàn)食:晚食,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②封岱祠汾:封禅泰山、祭祀汾水。
③寝:搁置。
④动遵条制:行动遵守规章制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或至旰食或王命急宣
B.会契丹犯边多会于此
C.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D.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康肃笑而遣之
【答案】B
【解析】A项,均是“有时”的意思;B项,适逢,正赶上/集会;C项,都是“那么”的意思;D项,都是代词;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B.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C.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D.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
“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意思是“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
据此断句为: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故选C。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担心真宗会纵情声色犬马,劳民伤财,符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因为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所以皇帝要降罪于他。
C.选文赞美了李沆忠良勤勉、富有远见、刚正不阿、襟怀坦荡、生活简朴的品质。
D.选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
文中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表现了他的刚正不阿,皇帝并没有要降罪于他。
“臣待罪宰相”中的“待罪”是官吏供职的谦词。
故选B。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答案】(1)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2)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参考译文】
李沆担任宰相,王旦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
王旦感叹说:“我们怎么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
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也未必不会发生事情。
”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地产生奢侈的做法。
”王旦不以为然。
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
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
否则,他血
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那么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
”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没有一天空闲过。
王旦才觉得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沆真是圣人啊。
”
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
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
”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搁置了。
宋真宗认为李沆从不打秘密的报告,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何必用密奏?那些有密奏的大臣,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的小人,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李沆生性正直诚信,居家时修身严谨,言谈没有琐碎的空话,识大体。
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用私事求他。
家人劝他好好修缮住宅,他未曾回答。
他弟弟李维于是说起该事,李沆说:“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九】(2020·湖北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③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④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⑤,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减)
【注释】①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②出:超越,胜过。
③下:低于,此处指不如。
④不:通“否”。
⑤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
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或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
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
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
本句句意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依据句意应断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故选B。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B.吾从而师之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D.作《师说》以贻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副词,“更加”的意思;后者是副词“更加”的意思。
B项,前者是动词,“以……为师”的意思,动词;后者是名词,军队的意思。
C项,前者是动词,教授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接受的意思;D项,前者是连词,来,表目的/后者是连词。
因为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1)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明白)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德行有才能。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
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
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
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之,指知识和道理。
知,懂得。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是故,因此。
不必,不一定。
4.有人说,“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
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我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互联网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教育资源,改变了教学方式。
学生一“键”在手,学海任游; 足不出户,“名师”任求。
学习更便捷、高效。
所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
例二: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即使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校依然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仍然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师依然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网络学习的引导者。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和语言表达思维能力。
答题时可根据
自己的理解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如:认同,主要从现在受众对“传道受业解惑”的理解看来,体现的都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观点。
无论是“传”“受(授)”还是“解”,主语都是教师,后来,开始倡导转变教学观念,以学习为中心,所以又强调老师的专业性就是会教,事实上,“教学”真的在发生着变革,“互联网+教育”时代对于世界的支配作用已经逐步显现出来。
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依然存在,但需要改变思维。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