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相关历史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木兰相关历史资料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木兰相关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花木兰相关历史资料之人物出处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
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
”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1]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
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
”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
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
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
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
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
”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
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
有木兰山、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
”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
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花木兰相关历史资料之历史背景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
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
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
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
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花木兰相关历史资料之历史争论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
她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曾经争论不休。
徐鹏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华活页文选》中的文章《木兰诗》里指出:“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她是商丘人。
”
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
唐代追封为"孝烈",设祠纪念。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
至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该碑现存木兰祠大殿前。
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
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7年),该碑现存木兰祠大殿前,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
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
可惜,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毁于战火。
现幸存祠碑两通。
一是元代《孝烈像辨正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
碑为青石,通高3.6米,宽1米,碑首前后皆为深浮雕的二龙云里戏珠,布局对称,造形
大方。
篆字题名《孝烈祠像辨正记》,碑四边刻有图案,上边用夸张浪温的手法,刻有二龙戏珠,龙头大而逼真,龙身简而细小,穿入流云,生动美妙。
两边阴刻牡丹花纹,线条活泼流畅,古朴而不俗。
碑文正书31行,满68字,其刻书精美,苍劲有力。
龟座高0.7米,龟形伸头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
碑文下款:元朝元统二年,祖居归德汤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
此碑经专家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
1982年,由省文局拨款,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17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碑楼四周砌有围墙。
另一通是清朝《孝烈辨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
通高2.14米,宽0.78米,方座,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篆字题名,碑文正书,归德府商丘县庠生孟毓谦撰文,归德府商丘县邑大学生孟毓鹤书丹,芒山石工张握玉刻石。
1993年,虞城县举办了中国第一届木兰文化节。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兰辞》内容和尚存的元碑记载。
一致认为,花木兰的故乡在虞城,已确凿无疑。
花木兰相关历史资料之历史记载
元代侯有造《孝烈祠像辨正记》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
《孝烈祠像辨正记》石碑,碑文后附有《木兰辞》全诗。
碑文开头说:“魏氏,本处子,名木兰……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
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生朝。
”在据《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
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
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
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
后凯还,天子嘉其功。
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
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
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
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生朝。
”在据《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
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
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
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
后凯还,天子嘉其功。
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
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
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
木兰祠
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
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
帝惊悯,追赠,谥‘孝烈’”。
意思是木兰姓魏,替父从军后辞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后又想把她召到后宫中,但木兰宁死不从,自杀身亡,皇上大惊,于是追赠木兰“”称号。
现河南虞城仍建有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并幸存两块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像辨正记》碑,二是清朝《孝烈辨误正名记》碑,当地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也留有木兰从军的故事。
[4]
隋朝,我国出现了一位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这就是家喻户晓的花木兰。
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虞城县营郭镇建造了木兰祠。
该祠始建于唐代,后又经多次重修扩建。
至清代时,占地为一万多平方米。
原祠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僧人住室等百余间。
围墙内外,植有高大的唐槐翠柏。
大门过道内,有花木兰的战马塑像,按上有花木兰全家塑像。
祠堂内外有十余块历代名人、官吏赞美花木兰的诗文、书画碑刻。
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牧留诗道:“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清朝查岐昌诗曰:“帕首弓腰出阁姿,卷漳营郭记完碑。
女郎剩取花名在,岁岁春风一度吹。
”
原祠毁于1943年战火。
现在石碑两通。
一是元代《孝烈祠像辨证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高3.6米,宽l米,1982年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十七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
一是清朝《孝烈祠辩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高2.14米,宽0.78米,碑座方队两碑的主要内容都是考查辩正木兰的时代、家乡、事迹及木兰祠、木兰像等。
据碑文、《归德府志》和唐朝以来的有关文献分析,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兰,生于北周,死于隋代。
故里在虞城营郭北魏庄(今废)。
北周时可汉募兵,本是木兰父被征招,但他年老体弱,难以应征。
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兰胞弟又年轻。
无奈,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
自边防归来时,北周已亡,拜见了隋朝文帝。
文帝封她为尚书,她坚辞不授。
归家后,脱去戎装,
换上旧时衣裳,又现女儿真面目。
后朝廷闻之,召她人京,欲纳她为妃,木兰以死拒之。
据今人尚起兴考证,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木兰诗》,系木兰根据其自身经历写成。
唐代追赠木兰为,谥孝烈,并在其故居建祠纪念之。
葬地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今谷熟县(今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
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
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
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