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调查报告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调查报告
土壤调查报告6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土壤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土壤调查报告1
一、基本情况
山位于市南郊,距城区20公里,坐落在我市棋盘镇与山镇、新店镇交接地带,东临沭河和249省道,南接骆马湖,为我国著名自然人文景观,属于低山丘陵地貌。

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及国家4A级风景名胜。

景区规划面积为11.8平方公里,中东部地区为核心景区,已初步建成,西部地区多为荒山丘陵,面积约为15000亩,涉及村,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为发展规划好山开发,探索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做好农业园区建设与山景区融为一体,打造集旅游、观光、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带领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市农委土肥站对山西部丘陵岗地进行了土壤适宜性调查,通过对已采集的耕层土样化验分析结果,现将山西部丘陵岗地土壤性状及适宜性报告如下:
二、山西部丘陵岗地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评价
通过对市山西部地区等村的土壤样品采集、化验、分析和汇总,根据数据结果进行土宜性评价,结果如下:
三、山西部丘陵耕地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
1.村地块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

该区域面积约7000亩,土壤类型紫泥土、紫砂土,Ph值6-6.8,中性偏酸、有机质偏低、磷钾丰富、土层浅,部分岩石裸露,土壤不肥沃,紫砂土包浆,紫泥土粘重。

改良办法:增施有机肥。

适宜梯田种植苗木、茶树等,建设水肥一体化解决干旱问题。

2、村地块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

该区域面积4000亩左右,土壤类型为岭沙土,Ph值5-5.4、偏酸、有机质低、磷钾丰富、
土层浅、沙性强。

改良办法:增施有机肥,生石灰调酸。

适宜种植果树、苗木等作物。

建设水肥一体化解决干旱问题。

3、村地块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

该区域面积4000亩左右,土壤类型为白浆土、包浆土,Ph值5.3-5.
4、偏酸、有机质偏低、磷钾丰富、土层较厚。

改良办法:增施有机肥,生石灰调酸。

适宜种植葡萄、苗木等作物。

建设水肥一体化解决干旱问题。

四、结论
通过对市山西部地区耕层土样采集和化验、分析,查阅种植土宜方面有关资料,认为上述区域土壤耕层浅、砾石多、土壤中性偏酸、肥力较低,在进行改良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设施,因地制宜种植果树、苗木、葡萄等作物。

规模种植,成片开发,做好农业园区建设与山景区融为一体,打造集旅游、观光、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带领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土壤调查报告2
1、土壤调查:野外研究土壤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以土壤地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土壤剖面形态及其周围环境的观察、描述记载和综合分析比较,对土壤的发生演变、分类分布、肥力变化和利用改良状况进行研究、判断。

2、调查类型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区自然条件(指地形、母质、土被等)的复杂程度和农业生产特点以及调查区面积的大小,土壤调查可分3种类型。

a、大比例尺是在小面积范围内对土种或土壤变种为主的土壤基层单元所进行的性状、肥力变化和微域分布规律的调查。

成图比例尺大于1:50000,通常为1:10000或1:25000。

此类调查对土壤分类和制图的详度和精度要求较高,调查内容具体而全面,可用于全面查清调查区内土壤的种类、性质、分布和面积,具体指导农业生产单位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

中国已进行的两次土壤普查,均属此类。

在某些特殊农业区或经济林作区试验区内进行的更大比例尺(1:500、1:20xx或1:5000)的土壤详测制图亦属此类。

b、中比例尺是在较大面积范围内(大农业地区、荒地区或流域规
划地区)着重对土属或土种的类型变化及其中域分布规律进行的区域性土壤概查。

成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00~1:500000。

调查时常选择一定数量的路线进行重点观察,同时结合典型样区进行详测。

路线调查要沿线控制填图,即在目力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内尽量在作业现场勾绘土壤路线草图的界线,然后通过对各路线控制范围内的土壤类型进行评比和统一拼、接图幅,即可完成一幅完整的土壤图。

在已进行过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并有图件资料的地区,则可按统一的制图标准直接缩编为中比例尺土壤图。

c、小比例尺指对省级、大自然区以至全国范围内的土类和亚类为主的土壤资源分布进行的调查。

成图比例尺多为小于1:500000至1:1000000或更小。

调查方法以路线约测为主,即在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在调查区内选定少数代表性的路线和典型自然地理单元进行重点调查。

小比例尺土壤调查所取得的资料概括性极强。

此类土壤概图和约图也可借助若干调查区已有的土壤图件和其他有关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图件、资料,或借助卫星象片编制。

随着航空摄影和航天资源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已采用航片判读进行土壤调查。

还有一些国家应用假彩色影象增强卫星遥感数字图象处理等新技术,借助卫星象片解译进行土壤调查的研究。

这些对于加速调查进度和提高土壤图的精度,都有较好效果。

3、调查步骤全过程一般可分3个阶段:
a、准备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①路线踏查,统一调查技术,确定土壤调查的填图单元。

②收集并阅读调查区内各种有关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和土壤的资料和图件。

③准备供调查填图时用的底图,通常选用大于成图比例尺的符合精度要求的地形图(或地形-地块图);也可用航片或卫片判读方法进行。

④准备调查用的装备、工具和化学分析设备等。

b、野外作业阶段按统一的调查技术要求进行以下工作:①依照技术规程要求,在规定的面积范围内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描述、记载和比较,并采集供各种用途的土壤标本。

②根据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确定土壤变异的界线和勾绘土壤草图。

③研究调查区内
土壤的特性、分布与成土因素、人为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土壤类型的差异及其自然分布规律。

④根据成土条件和土壤特性提出土壤合理利用的途径。

c、室内整理资料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①将野外各种资料和化学分析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系统化;②根据经整理的资料制订土壤分类系统和制图单元系统;③绘制土壤图和其他有关图件;④编写土壤调查报告和有关图件的说明书等。

土壤调查报告3
一、总论
土壤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任何生物都离不开土壤。

民以食为天,众所周知,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等基本原料。

土壤资源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由于人口的增加,全世界正承受越来越严重的粮食危机。

特别是对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而土壤资源又相对匮乏的特点,更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壤资源,去为人类造福。

为此,本门课程特意通过土壤调查,能让我们对土壤资源有初步的了解。

此次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的实习调查区域是以海南大学儋州校区为中心,海南大学儋州校区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宝岛新村,调查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位处北纬约19°29′~19°31′,东经约109°28′~109°29′之间。

主要任务是调查儋州校区周围的土壤类型分布情况及土地利用现状。

此次土壤调查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阶段、中期的野外调查阶段和后期的室内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阶段主要需明确调查任务,收集整理调查地区有关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等基本资料,以及前人对本地区土壤调查的成果等,通过这些基本资料和调查成果能让我们对当地的土壤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为我们去实地调查提供了有利依据。

根据航片,实地勘察调查路线,为野外调查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野外调查以比例尺为1:4300的航片为底图设定主要剖面点、检查剖面点和定界剖面点,观察记载土壤质地、颜色、结构、新生体、紧实度、土壤类型、母质以及植被和土地利用等项目。

室内工作阶段根据野外绘制的草图进一步补充完善清绘土壤图,编写土壤调查报告。

二、调查地区的自然和农业概况
1、调查区地理位置
儋州市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濒临北部湾,位于北纬19°11′至19°52′,东经108°56′至109°46′,陆地面积3265平方公里,儋州市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构成。

丘陵占76.5%,滨海平原占23.13%,山地占0.37%。

南部属山地和丘陵地带,西南属平原阶地及火山熔岩台地,东南部为沙壤土,海拔多在100—200米之间,中部为河流冲击平原,北部主要为玄武岩和第四纪的海相沉积层,海拔在5—10米之间,境内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

而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位于儋州市西边四公里的宝岛新村,处于北纬19°29′58.03″~19°31′20.98″,东经109°28′32.56″~109°29′55.46″之间。

由于海拔高度以及调查区域范围延伸不大,因此,土壤类型变化跨度不大。

2、气候特征
儋州位于海南省西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受台风影响小而轻,年均日照时数20xx小时以上,年均气温23.5℃,年均降雨量1823毫米。

受台风影响少而轻。

3、调查区地形特点
儋州市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呈倾斜走势延伸,地势情况主要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组成。

其中,丘陵占76.5%,滨海平原占23.13%,山地占0.37%。

南部属山地和丘陵地带,西南属平原阶地及火山熔岩台地,东南部为沙壤土,海拔高度一般在100—200米之间,中部为河流冲击平原,北部主要为玄武岩和第四纪的海相沉积层,海拔一般在5—10米之间,境内大部分地区都在海拔200米以下。

西南部的纱帽岭海拔752米,为境内最高点。

境内大小山峦160座,多在东南部。

而地处儋州范围内的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周边主要是以丘陵台地为主,其土壤类型为砖红壤,土壤母质大多是由花岗岩发育而来。

花岗岩为酸性深成岩,富含硅酸矿物,主要成分有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

4、水文特征
调查区附近有儋州境内最大的淡水储水库松涛水库,源发自五指山流经白沙进入儋州境内,该库水面面积130平方公里,库容33.45亿立方米,集雨面积1496平方公里。

调查区的水资源若干小水沟,无大的河流,另外在儋州校区西边,有一条人工渠。

5、植被特征
调查区的植被主要以橡胶、水稻为主,此外,还有一些属于科研基地,用于学校学生做农业相关实验。

6、土壤特征
调查区的土壤类型基本为花岗岩发育而来的砖红壤,质地多是中壤,颜色大多是浅黄还有红棕色,结构为团粒或者块状。

此外,还有冲积土和水稻土等。

7、农业概况
调查区域有国营农场,主要以种植橡胶为产业。

本地区属于丘陵地区,海拔相对较高的丘陵坡及丘陵顶部多用于栽种橡胶或桉树。

丘陵坡底主要是各种果园或者菜地,但是规模都不大。

丘陵间的.低谷地主要是水稻田,规模较小,而且荒废很多。

三、土壤性态综述
1、土壤的形成
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最基本因素为气候、母质、成土时间、生物、地形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六大成土因素。

所以成土因素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他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据调查,这里的土壤类型主要以砖红壤为主,其次还有水稻田各类型土壤,还有河流两岸形成的冲积土等。

2、土壤分类原则与系统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是以土壤发生演变为基础,从成土
条件和中心概念着手,以典型土壤和生物气候条件来判断土壤类型。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从上至下共设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七级分类单元。

其中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以土类、土种最为重要。

3、各种土壤的特性
①土壤分布与生态环境
丘陵台地主要以中层麻砖红壤和厚层麻砖红壤为主,在丘陵台地海拔最高处存在少部分薄层麻砖红壤。

此土壤类型主要种植有橡胶和桉树,其他还有少量果树。

在少数水渠附近分布有冲积土,此类土壤上面有农家自己种的菜园。

河沙泥田分布在丘陵间的低谷地带,常年种植水稻。

②土壤的形态特征
按照砖红壤上层土壤厚度的不同,可以把调查区的砖红壤分为厚层麻、中层麻和薄层麻砖红壤三种。

厚层麻砖红壤的土层厚度>80cm,中层麻砖红壤的土层厚度40-80cm,薄层麻砖红壤的土层厚度<40cm。

潮沙泥土是由冲积土形成,土壤剖面分层明显,耕层以下几个发生层的土壤质地均为砂土或砂壤土,有时还伴有多层夹沙层。

调查发现此地区水稻土多为淹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土壤剖面主要为青灰色,还有一些铁锈纹。

四、土壤与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利用现状
调查区的土地利用主要以橡胶林和水稻田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各种果园以及教学用地,具体分布情况见附图(图略)。

2、土地资源评价
调查区大多数都是属于二等宜农地,水热条件一般,高产稳产农田为数不多,水稻产量中等。

二等宜农地占调查区的比例大,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对增产粮食和经济作物具有重大意义。

调查区也有一定比例的宜胶地。

调查区的宜胶地多数属于二等宜胶地,植胶条件一般,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如风害、寒害、干旱等。

五、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是遵循综合相似性和区域差异性的原则,着重如实反映各地区土地利用的现实特点,参照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并适当兼顾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向和途径。

分区的基本依据是:
①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

②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和远景开发利用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③土地利用存在主要问题的相对一致性。

④土地开发利用途径的相对一致性。

⑤基本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调查区处于相对海拔较高的丘陵地带,灌溉条件不是很理想,应继续发展橡胶、果园等。

在橡胶产业上投入更多的技术支持,进行科学管理。

可在林间种植耐阴经济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价值。

果园种类应多元化,满足市场需求。

应合理利用水稻田,少施化学肥料,多施绿肥等,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经常采用翻耕、休耕等方式提高土壤的保肥力。

另外,对于一些荒废的田地要充分利用,种植一些经济效益好的蔬菜。

土壤调查报告4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记者邹声文)为全面、系统、准确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的真实“家底”,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确保百姓身体健康,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18日联合启动了经费预算达10亿元的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环保总局有关专家表示,土壤污染表面上离百姓生活较远,实际上却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比如,粮食中的重金属含量、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饮用水源的安全情况,都会受到土壤环境质量的直接影响。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全国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程度不清,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据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介绍,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范围包括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全部陆地国土,调查的重点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渝地区、渭河平原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型城市。

据介绍,本次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
——开展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

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开展基于土壤环境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的重点区域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主产区。

——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等级划分。

把重污染企业周边、工业遗留或遗弃场地、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油田、采矿区、主要蔬菜基地、污灌区、大型交通干线两侧以及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区域作为调查重点,查明土壤污染的类型、范围、程度以及土壤重污染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分析污染成因,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等级,建立污染土壤档案。

——开展全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

在“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可对比的土壤样品,分析20年来我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

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和技术创新,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的试点示范。

——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防治基本战略,提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框架,拟定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完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

根据安排,今年7月至2007年底是调查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野外采样和室内数据分析工作;2008年是调查的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编制调查报告,全面总结和集成调查成果
土壤调查报告5
院系:生命科技学院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班级:0701
学号:0
姓名:李双喜
实习地点:昌黎县刘李庄周边地区实习时间:20xx年6月21日-6月25日
本组成员:宋瑞宁、郭增江、李飞、李双喜、王占权、高丹、王俊洁
实习区概况
昌黎县东临渤海,北枕碣石,西南挟滦河,是连结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经济走廊”,区位优势明显。

全县辖10镇、6乡、1个城郊区,446个行政村,人口万人,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

昌黎县由山丘、平原、浅海和滩涂构成了多相性资源结构,自然资源丰富。

昌黎碣石山路水果品种丰富,久负盛名,葡萄、苹果、桃、梨等干鲜果品不断得到品种改良优化,大大丰富了果品市场。

城郊区刘李庄村位于昌黎县城郊区东侧,与县城接壤,临近外环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城郊区刘李庄村是秦皇岛市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每年种植大棚甘蓝、菜花20xx多亩,油桃400亩,草莓100多亩,年生产各类蔬菜20xx多万斤,年产油桃160万斤,年产草莓100万斤。

实习目的
为培养学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一般程序、原则、原理和主要内容。

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特进行本次教学实习。

通过本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为资源环境事业献身的思想奠定基础。

实习计划
实习时间共安排5天,分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工作和室内工作三个阶段。

1.准备工作
6月21日,上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领取实习工具。

下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实习地点刘李庄,同时进行路线勘察,了解刘李庄的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2.野外调查
6月22日-6月24日上午,开始对刘李庄进行详查,并绘制成图。

3.室内工作
6月24日下午-6月25日上午,各小组进行边界区域的拼接,对差异较大的地区需在进行野外定点调查。

下午,写实习报告。

实习内容与过程
本次实习是以1:1正射影像为工作底图,调查作业面积为2km X 1km,应用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原理与方法完成刘李庄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制图。

1、准备工作
6月21日上午,首先把班分成了6个工作小组,并在每个组选出两个小组长,负责统筹本组的工作。

然后,就实习内容、步骤、出图精度、验收标准及安全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接着,每个小组分到一套实习工具。

最后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区域制定了勘察路线和工作计划。

下午,在吴老师、张老师和常老师的带领下,对我们的实习地(刘李庄)进行路线勘察工作。

刘李庄周围的土地,正好有几条道路穿过整个区域,把我们的区域分割成几部分有利于我们展开分布调查。

我们首先进行初步的调查,熟悉调查的技术和技巧,然后在由南向北开始调查,在熟悉的调查技术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村庄典型区域的调查。

2、调绘与补测
6月22日,上午7:30到达目的地进行调绘。

首先进行GPS校准纬度不差,经度差-″,对调查区域南和西的边界以内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GPS定位。

由于定位点较多,没有直接上图,而是画草图标出相应点。

后在老师的讲解下,发现我们调查方法不正确,应边调查边绘图。

下午又重新对上午调查区域进行调绘。

在工作底图上结合实地情况绘制各相应图斑,进行了村边的绘制。

由于村的南头,有几所扩建的新建筑,我们进行实地补测,并结合工作底图,进行绘制上图。

6月23日,上午7:00,我们在刘李庄及以北地区进行调绘和补测。

吸取昨天的经验,并延长工作时间以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
我们7:00就已经抵达刘李庄,并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首先,我们对昨天的图面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以确保今天的`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然后调查刘李庄村内和东西北边廓,在东边廓处。

中午,我们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回学校吃饭和休息。

下午1:30左右就开始了勘查和实测。

刘李庄村口有一条饮马河,其周围建设了许多桃树种植大棚。

将饮马河周围的大棚进行了GPS定点,然后经过计算将其标在图上。

6月24日上午7:00我们于饮马河畔进行补测,完成了所有的野外调查绘制图工作。

3、室内拼图和制图
6月24日下午-6月25日上午,检查工作草图上各地类图斑是否完整和正确,老师检查。

再进行图面整饰和现状图清绘,清绘图为最终提交的成果图,标上图名、图阔线、图例、指北针、比例尺、投影、制图成员和时间。

实习总结与心得体会
调查区域主要包括刘李庄及其周围土地和西钱庄南部土地利用情况。

经调查,刘李庄村用建筑用地,交通用地的面积变化不大,周围土地利用情况主要种植大棚油桃、草莓、圆白菜,农作物以玉米为主。

西钱庄南部土地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

通过本次调查,不仅使我们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在调查工作过程中还使我们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刻思想,使我们掌握了实际应用中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无形中增强了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调查工作中我们分工明确,通过集体的努力不但完满完成了实习的工作任务,还提高了我们的集体合作意识以及以集体目标为重的工作理念。

在实习的这几天中,天气都很炎热。

指导老师吴素霞老师、张电学老师、常连生老师仍冒着酷暑到实地给我们指导,在此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
总体上来说,刘李庄的土地利用很合理。

在农业上,多是大棚经济作物油桃、草莓和大白菜等,施肥、打药也很科学,大棚与大棚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