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液态镶嵌模型
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该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
1. 单纯扩散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2. 易化扩散
某些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于膜蛋白(载体或通道)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3. 载体
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能在膜的一侧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而发生构型改变,从而在膜的另一侧将结合在其上的物质释放,以促进物质从高浓度侧跨膜转运到低浓度侧。
4. 离子通道
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其构型改变时可形成贯穿膜的水相孔道,允许某种(或一种以上)离子做顺电-化学梯度的转移。
5. 电压门控通道
由跨膜电位改变决定其开放和关闭的离子通道。
6. 化学门控通道
由某种特定化学物质决定其开放的离子通道。
7. 主动转运
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化学梯度或电梯度转运。
8.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它与细胞膜上具有特殊转运功能的A TP酶系统有关。
9. 继发性主动转运
某些物质利用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储备,即膜外Na+ 的高势能,将Na+ 内流势能转化来的能量用于该物质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过程。
10. 钠-钾泵
即Na+-K+依赖式A TP酶,它是镶嵌在细胞膜中具有ATP酶活性的主动转运Na+、K+的蛋白质。
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 TP分子,可使3 Na+个移出膜外,同时有2 K+移入膜内。
11. 受体介导入胞
被转运物质与膜受体特异结合后,通过膜凹陷、离断、形成吞饮泡等过程选择性地促进其进入细胞的一种有效的入胞方式。
12. G蛋白耦联受体
细胞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需经G蛋白介导的一类受体,也称促代谢受体,这类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便可结合G蛋白并使之激活。
这类受体上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肽链中都具有7个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a-螺旋,故也称7次跨膜受体。
13. 第二信使
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它们可把细胞外信号分子携带的信息转入胞内,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DG、cGMP和Ca2+ 等。
14. 静息电位
细胞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在一般细胞均表现为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15. 极化
在静息电位时,正、负电荷积聚在细胞膜两侧所形成的内负外正状态。
16. 超极化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进一步增大或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的过程。
膜的超极化常可降低细胞兴奋性。
17. 去极化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减小或向0mV方向变化的过程。
一定程度的去极化常可提高细胞兴奋性。
18. 平衡电位
常指某种离子的平衡电位,即一种恰好对抗该离子因浓度梯度移动的电位值。
平衡电位可由Nernst方程求出。
19.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细胞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它是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共同内在表现和标志性活动,所以生理学中被认为是兴奋的同义语。
20. 超射
当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去极化达到零后,膜内由零向正电位的变化。
21. 锋电位
神经或骨骼肌细胞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尖锐的脉冲样电位变化。
锋电位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动作电位的标志。
22. 后电位
锋电位后出现的低幅、缓慢的膜电位波动。
包括静息电位以上的负后电位和静息电位水平以下的正后电位。
23. 全或无
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之一。
当刺激强度足以达到阈值时,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即可爆发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便达到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此即“全”;若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值,则不出现动作电位,此即“无”。
24. 电压钳
应用负反馈原理的电子化学装置,使它们能在跨膜电位维持恒定的情况下,测量跨膜离子电流强度的变化,并由此计算出膜电导的变化情况。
25. 膜片钳
是一种能够记录膜结构中单一离子通道蛋白分子的开放和关闭,亦即测量单通道离子电流和电导的技术。
26. 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上出现的未到阈电位水平的轻度去极化。
在神经细胞,这种去极化是由Na+ 通道少量开放、Na+ 少量内流而引起的,这是阈下刺激引起的被动电紧张电位上出现的细胞膜主动反应。
27. 空间总和
细胞膜的邻近部位,两个阈下刺激所产生的局部反应,通过电紧张扩布互相叠加起来。
28. 时间总和
在细胞膜的同一部位上,先后产生的多个局部反应由于无不应期而发生叠加的现象。
多个局部兴奋的去极化波经时间总和后若能达到阈电位水平,也可爆发动作电位。
29. 阈电位
细胞去极化达到刚能引起某种通道(在神经细胞是Na+ 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而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必要条件。
30. 电紧性传播
局部反应向周围传播的方式,主要取决于膜的被动电学特性。
其特征是反应的幅度随传播距离加大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传播的范围从不足1mm到几mm,故也称衰减性传播。
31. 跳跃式传导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表现为局部电流在发生动作电位的郎飞结和相邻的静息郎飞结之间流动。
因此,动作电位呈现“跳跃式”传导,这种传导方式不仅提高了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而且减少了能量消耗。
32. 刺激
刺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33. 兴奋
兴奋是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及其表现。
34. 兴奋性
泛指活体组织或细胞在受刺激后发生兴奋的能力;在可兴奋细胞是指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35. 可兴奋细胞
凡在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
一般认为,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都属于可兴奋细胞。
36. 阈强度
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后刚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也称阈值。
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与兴奋性成反比。
37. 阈刺激
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当可兴奋细胞受一个阈刺激时,它的膜电位恰好达到阈电位,并引发动作电位。
38. 绝对不应期
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在紧接着兴奋发生后的一段时间无论多大的刺激也不能使组织或细胞再次兴奋,这一时期称绝对不应期
39. 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后的一段时间内,接受新的刺激有可能引起组织兴奋,但所用的刺激强度必须高于该组织通常的阈强度,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
40. Channel proteins
The protein channels are watery pathways through the interstices of the protein molecules. Substances can diffuse by simple diffusion directly through these channels from one side of the membrane to the other. The protein channels are distinguished by two
41. V oltage gating
Some protein channel gates respond to the electrical potential across the cell membrane, this causes a conformational change in the protein molecule that opens or closes the gate. This is called V oltage gating.
42. Ligand gating
Some protein channel gates are opened by the binding of a chemical substance (a “ligand”) with the protein, this causes a conformational change in the protein molecule that opens or closes the gate. This is called chemical gating or ligand gating.
43.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and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When a cell membrane moves molecules or ions “uphill” against a concentration gradient (or “uphill” against an electrical or pressure gradient), the process is called active transport. Active
transport 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according to the source of
44. Resting potential
The resting potential is the transmembrane potential difference across the membrane of a normal cell at rest. Resting potential of cells is typically in the range of -10 to -100 mV, the inside of the cell being negative with respect to the outside.
45. Action potential
Some of the cells (excitable cells) are capable to rapidly reverse their resting potential from negative resting values to slightly positive values. This transient and rapid change in membrane potential is called an action potential
46. Threshold potential
A sudden rise in membrane potential of 15 to 30 millivolts usually is required to initiate an action potential. The threshold potential is the membrane potential to which a membrane must be depolarized to initiate an action potential.
47. All-or-nothing principle
Once an action potential has been elicited at any point on the membrane of a normal fiber, the depolarization process travels over the entire membrane if conditions are right, or it might not travel at all if conditions are not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a
48.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That period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discharge of an action potential during which the cell cannot be induced to fire again.
1. 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是骨骼肌肌浆中含有的一种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结构,呈细长丝状,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
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由许多粗、细肌丝有规律地排列而成,由于这种规律的排布,使每条肌原纤维上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
心肌纤维的肌原纤维不如骨骼肌纤维的那样规则和明显,平滑肌纤维则无肌原纤维。
2. 横桥
横桥是肌球蛋白分子尾端朝向M线,头部朝向Z线,并突出于粗肌丝表面,形成电镜下可见的横桥。
肌球蛋白的头部具有ATP酶活性。
当头部与细肌丝的肌动蛋白接触时,ATP酶被激活,分解ATP并释放能量,使横桥屈动。
3. 肌节
肌节是指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横纹肌纤维收缩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4. 肌浆网
肌浆网是骨骼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形成中央部的纵小管和两端膨大的终池。
肌浆网在相邻横小管之间纵行环绕在肌原纤维周围,其两端膨大的终池与横小管组成三联体结构。
肌浆网的膜上有钙泵,将大量钙离子转运到肌浆中,引起肌丝滑动,肌纤维收缩。
在肌纤维舒张时,钙泵又将钙离子泵回肌浆网内。
故肌浆网有贮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
5. 终池
终池是指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中位于纵小管末端膨大部,为横小管两侧呈环行扁囊的肌浆网。
在骨骼肌纤维中,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骨骼肌三联体,在心肌纤维中往往只在横小管一侧存在终池,形成二联体。
这些结构可将肌膜的兴奋传递到肌浆网膜。
6. 横小管
横小管简称T小管,是骨骼肌和心肌纤维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网,环绕在每条
肌原纤维的表面。
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横小管位于骨骼肌肌原纤维的明、暗带交界处,在心肌纤维位于Z线水平。
7. 三联体
三联体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与肌浆网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
三联体的功能是将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和三联体连接传至肌浆网,引起钙泵活动,使肌浆网贮存的钙离子迅速大量释放到肌浆内,为肌丝滑动、肌纤维收缩创造必备条件。
8. 闰盘
闰盘是心肌纤维相互连接的特有的结构。
光镜下为深染的粗线,与肌纤维长轴垂直或呈阶梯状;电镜下见闰盘位于Z线水平,为相邻心肌纤维的肌膜相互嵌合,在横向的接触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行接触面上有缝隙连接。
闰盘不仅增强心肌纤维间的连接,而且有利于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交流,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形成一个功能上的整体。
9. 密体
密体在平滑肌细胞质内,为菱形小体,是细肌丝和中间丝的共同附着点。
10. 中间丝
中间丝直径10nm,连于相邻的密体之间,构成平滑肌细胞的菱形网架,对细胞起支持作用。
11. 间充质
间充质是胚胎时期分散存在的中胚层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基质组成。
细胞有突起,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网。
间充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强。
12. 基质
基质是一种均质性的凝胶状物质,填充在纤维和细胞之间。
由蛋白多糖、纤维黏连蛋白和组织液等构成。
蛋白多糖在基质中形成微孔隙的分子筛结构,起屏障作用。
13. 组织液
组织液是指在组织的细胞间质内不断流动的液体。
它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在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处回流入血和淋巴内,在不断更新中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组织液是构成细胞生存微环境的重要成分。
14. 分子筛
分子筛是指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形成的立体构型,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多糖。
以透明质酸分子为主干,借连接蛋白将其他多糖分子结合构成蛋白多糖复合物,其构型即为具有许多微孔的分子筛。
分子筛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扩散的防御屏障。
15. 蛋白多糖
蛋白多糖是疏松结缔组织基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大量糖胺多糖结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物。
其中的糖胺多糖有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C,硫酸角质素、硫酸乙酰肝素等形成分子筛状结构。
16. 异染性颗粒
异染性颗粒是指充满于肥大细胞胞质中的特殊颗粒,嗜碱性,易溶于水,可被甲苯胺蓝染成紫色。
颗粒内含组胺、白三烯、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17. 趋化性
趋化性是指机体内某些细胞受趋化因子作用可向一定区域缓慢移动的特性。
如巨噬细胞可向细菌感染引起组织发生炎症病变的区域移动,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
18. 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可分为规则、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是一种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纤维粗大,排列致密,基质和细胞成分少,以支持和连接为其主要功能。
19. 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是构成机体间质结构的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是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基膜等的主要
化学成分。
胶原蛋白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根据分子结构不同,至少有10种以上不同类型的胶原蛋白。
20. 浆细胞
浆细胞呈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偏位,染色质成粗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
胞质丰富,嗜碱性强,核旁有一浅染区。
电镜下,胞质内含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中心体位于核旁浅染区内。
浆细胞可合成、贮存与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
21. 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
细胞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
核大扁卵圆形,染色浅,核仁明显。
电镜下,胞质内富于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成纤维细胞可生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也能合成和分泌基质成分。
功能静止状态时,称纤维细胞。
22.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是体内广泛存在的具有强大吞噬功能的细胞。
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而改变。
核小色深,核仁不明显。
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
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噬小泡和残余体。
巨噬细胞由血液内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而成。
巨噬细胞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23.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居中。
胞质内充满异染性颗粒,颗粒易溶于水。
电镜下,颗粒大小不一,有单位膜包裹。
肥大细胞常沿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分布,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
它可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介质,包括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和肝素等。
24. 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数量最多,新鲜时呈白色,有光泽,又名白纤维。
HE染色呈嗜酸性。
纤维粗细不等,互相交织。
胶原纤维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粘合而成。
电镜下,胶原原纤维呈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约64nm。
胶原纤维的韧性大,抗拉力强。
其化学成分为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
25. 嗜银纤维
嗜银纤维即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由Ⅲ型胶原蛋白构成,也有周期性横纹。
网状纤维可被银染法深染而呈黑色,其嗜银性与纤维表面被覆一层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有关。
26. 网状组织
网状组织是分布在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内的一种结缔组织,是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
网状细胞有突起,相互连接成网,细胞可产生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细而有分支,互相交错,依附在网状细胞及其突起上,共同构成器官的支架,并参加与构成造血诱导微环境或淋巴细胞分化的微环境。
27. 同源细胞群
同源细胞群是软骨组织中成群分布的软骨细胞群,由一个骨原细胞分裂增生而成。
每群由2~8个圆形或椭圆形软骨细胞组成,在软骨组织中部常可见到。
28. 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分布在骨组织表面,常排成一层,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质嗜碱性。
电镜下可见大量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同时以类似顶浆分泌的方式向类骨质释放基质小泡,基质小泡是使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
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埋后,变成为骨细胞。
29. 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主要分布在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大细胞,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细胞核
6~50个,胞质嗜酸性,光镜下近骨基质侧有纹状缘。
电镜下纹状缘为皱褶缘。
皱褶缘基部胞质含许多吞噬泡和吞饮泡,功能活跃时,释放多种蛋白酶、碳酸酐酶、乳酸和柠檬酸,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
30. 骨细胞
骨细胞单个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有许多细长突起,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位于骨陷窝内,突起位于骨小管内,骨小管相互连通,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有组织液,可营养骨细胞和输送代谢产物。
骨细胞由成骨细胞转变而来。
31. 骨原细胞
骨原细胞是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干细胞,位于软骨膜和骨膜内层,由间充质细胞发育而成,细胞呈梭形,较小,胞质弱嗜碱性。
当软骨组织、骨组织生长时,它能分裂、分化为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
32. 骨领
骨领是长骨发生中出现的结构。
在软骨雏形的中段,软骨膜内层的骨原细胞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在软骨中段表面产生类骨质,继而钙化为骨基质。
于是在软骨中段形成一圈“骨领”样的薄层骨组织,称骨领。
33. 类骨质
在骨的发生中,成骨细胞先分泌生成骨基质的有机成分,如胶原纤维、蛋白多糖等,即为类骨质。
成骨细胞埋入类骨质内即为骨细胞。
类骨质钙化后成为骨质。
34. 骨板
骨板是板层状的骨基质。
骨板中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少量无定形基质粘合在一起,加上细针状骨盐与胶原原纤维结合,形成薄板状结构。
35. 骨单位
骨单位主要分布于长骨的骨密质,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由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组成的圆筒状结构。
骨单位中轴的中央管内含有骨膜、小血管和神经。
骨单位沿骨的长轴排列,是长骨起主要支持作用的结构单位。
36. 骨化中心
骨化中心是骨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骨组织的部位。
骨化中心的形成先有血管增生或长入,继而骨原细胞不断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生成类骨质并被包埋于其中成为骨细胞,类骨质钙化为骨质。
37. 内皮
内皮是分布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流动及物质透过。
38. 间皮
间皮是分布于胸、腹腔和心包膜表面及某些器官浆膜外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游离面湿润光滑,可减少内脏器官间的摩擦。
39. 微绒毛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许多指状突起,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中轴为含微丝的细胞质。
其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功能。
40. 纤毛
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许多突起,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中间为细胞质。
细胞质内周边含9组双联微管,中央为两条纵行的单独微管。
纤毛具有定向摆动的能力,可将细胞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物质等定向推动。
41. 紧密连接
紧密连接是靠近上皮细胞游离面处的连接,相邻细胞膜上有网格嵴,嵴嵴相贴并融合使细胞
间隙消失。
此连接可封闭细胞间隙,阻挡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深部组织,并可防止组织液外溢,具有屏障作用。
42. 中间连接
中间连接位于紧密连接下方,多呈环行带状,连接区相邻细胞间有15~20nm间隙,内含较致密的丝状物,细胞膜的胞质面较致密,并有细丝附着于其上,参与终末网的形成。
此连接起粘着、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的作用。
43. 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状,连接区细胞间隙很窄,内有许多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点仅2nm,相邻细胞间有小管相连,成为细胞之间直接相通的管道,彼此交换小分子物质和离子,传递化学信息,调节细胞的功能。
44. 桥粒
桥粒呈斑点状,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
连接区相邻细胞间有宽约20~30nm的间隙,内含低密度的丝状物,中央有一条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板,并有张力丝附着于板上,此连接具有很牢固的连接作用。
45. 质膜内褶
质膜内褶由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光镜下称基底纵纹。
质膜内褶与细胞基底面垂直,内褶间含有许多纵行排列的线粒体。
质膜内褶能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线粒体可为物质转运提供能量。
46. 基膜
基膜是位于上皮与结缔组织之间的膜状结构,分为基板和网板两部分。
基板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分透明层和致密层。
网板由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主要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基膜具有支持连接作用,同时也是物质通透的半透膜。
47. 半桥粒
半桥粒常位于复层扁平上皮与结缔组织相邻面之间,其结构为桥粒的一半,质膜内也有附着板,并有张力丝附着其上,将上皮细胞固定于基膜上。
48. 连接复合体
在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四种连接结构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连接同时存在,称连接复合体。
49. 朗飞结
周围神经系统中有髓神经纤维的轴突,除起始段和终末外均包有髓鞘。
髓鞘
50. 神经原纤维
分成许多节段,各节段间的缩窄部称郎飞氏结。
51. 突触小泡
在银染切片中,神经元胞体内有棕黑色交织成网的细丝,称神经原纤维,并向树突和轴突延伸。
电镜下,神经原纤维是由许多神经丝和神经微管组成。
散在分布于细胞质中。
化学突触的结构可分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部分。
突触前成分通常是指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其靠近突触前膜的轴质内有许多含有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线粒体、滑面内质网、神经丝和微管等。
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52. 尼氏体
光镜下,可见尼氏体分布于神经元胞质内,呈嗜碱性颗粒状或斑块状,其形态、数量和分布在不同的神经元中均不同。
电镜下可见尼氏体由许多规则的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散在于其间的游离核糖体所组成。
尼氏体的功能是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
53. 轴突运输
轴突内的物质是流动的,轴突内的物质运输称轴突运输。
神经元胞体内新合成的微管、微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