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制造了被西方经济教科书称为“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实行“国民党是枪杆子的财政”。

蒋介石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不断增加军费开支,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

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

通货膨胀的演变。

抗战8年,国民政府共发行纸币100.3190万亿元,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

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

但到1949年5月,猛增至67.9458万亿元,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

从1940年起,国民政府财政开始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

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货币发行指数达1400多亿倍,同期上海物价指数高达36万多亿倍。

通货膨胀的严重危害。

延续十多年的通货膨胀,使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恶化,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工薪阶层深受其害,虽然按货币计算的名义工资有所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幅度下降。

1946年下半年,仅北平、上海、南京三地失业和无业人数就达260万。

农民的苦难也十分深重,虽然粮食也在涨价,但由于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粮食,促使粮食价格的上升在商品价格指数方面要比其他大多数商品慢得多。

通货膨胀促使农用工具、种子、肥料以及其他农民必需品的价格猛烈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加大,农民难以有好的收入。

仅在1946年,饿死人数就达到了1000万人!
通货膨胀的现实警示意义:第一,必须控制好财政赤字。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是财政的最佳情况。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赤字累积过高,势必造成货币下跌。

此外,弥补财政赤字或用往年财政结余弥补,或向银行透支,或借债弥补。

但绝不能像当时国民政府那样,弥补财政赤字完全建立在发行纸币的基础上,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第二,一定要控制好纸币发行量。

纸币是按照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或以黄金储备量为依据。

现在世界各国的纸币发行都不再同黄金直接挂钩,而受商品可供量与纸币流通速度的制约。

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教训之一:不看商品总数,盲目大量发行纸币,当纸币贬值时,必然引起价格上涨,即形成通货膨胀。

第三,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经济运行既要有市场“看不见的手”,还要有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

“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另一教训:盲目大量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而恶性通货膨胀一旦形成,又不去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伴随着通货流通速率的加快,物价上涨的速度会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纸币发行速度,发行与物价赛跑,循环相因,最后,货币制度与国民经济必将一起走向崩溃。

第四,必须实施正确的金融策略。

抗战胜利之初,南京国民政府拥有黄金186621公斤,美元9亿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

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救济物资和美军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

这些都为政府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但是当时国民党政府没有很好的决策,实施了错误的金融策略,丧失了调控的机会,如对中储券处置失当,助长了抢购风;不合理的汇率、进出口政策,又促进物价飞涨,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

可见处理金融危机,仅有物质条件还不行,还必须实施正确的金融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