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
版)新人教版(新)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有人却因此欢喜而疯。
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
一起进入课文《范进中举》。
谁来介绍一下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儒林群丑的尔虞我诈、趋炎附势,使他洞察了世态炎凉,看透了科举制度的腐朽。
于是便创作了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共55回,本文选自第3回。
二、整体感知。
1、走进故事。
课文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了梗概,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梳理课文情节。
整体上由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两部分构成。
具体体现在:范进进学,岳丈祝贺;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卖鸡,捷报到家;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造访,馈银赠屋;范进送银,屠户回家。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
教
师补充:范进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2、走进人物。
中举前后范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周围的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胡屠户为例。
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对范进的外貌评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动作: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手颤抖,扯衣襟,千恩万谢,低头,笑迷迷。
范进、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点名读文中相关词句。
范进──热衷功名,迂腐无能,中举前卑怯畏缩,逆来顺受。
胡屠户──欺贫爱富、贪图钱财、口是心非、前倨后恭…… 张乡绅──老奸巨滑,善于拉拢、攀附权贵。
众乡邻──趋炎附势。
三、初步感受主题。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感觉到范进发疯的原因吗?
科举科举造成的。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有人写过一副对联,老师给你念念: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真是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时间允许的话补充介绍科举制度: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开始于隋代,完善于明清。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
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
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
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
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
秀才每一年考一
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
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
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
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县太爷了。
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
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
这是第一种──乡试。
接下来是会试。
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
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
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
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
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连中三元: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乡试第一名是“解元”;会试第一名是“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
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
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
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王曾是北宋名臣,是宋朝开国
以来第一个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三元”。
”。
比喻考试或比赛中连续三次获胜,甚至泛指连续三次取得成功,都可称为“连中三元”。
四、结束语:
封建社会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这个巨大的诱惑使得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不惜用一生的青春去追求。
范进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他对功名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当突如其来的喜讯从天而降时,他为自己能够立刻成为身价百倍的官僚阶级中一员而神魂颠倒,他疯了。
生活中存在黑暗和腐朽,也存在虚伪和欺诈。
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我们始终相信,历史的车轮总会向前滚动。
黑暗和腐朽,虚伪和欺诈,必将都败在正义和真理的脚下。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吴敬梓前
后生活贫穷对生活富有
地位卑微比生活显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品读范进喜极而疯这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品读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
二、品读“范进喜极发疯”这部分。
1、齐读“范进喜极发疯”这一部分。
“范进中举发疯”这一情节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赏析角度一:层次感。
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赏析角度二:描写方式。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老太太的慌,报录人和众邻居的吓一跳,众人拉不住等均属于侧面描写。
赏析角度三:细节描写。
“踹”、“挣”、“跌”、“拍”、“笑”体现了疯劲十足。
赏析角度四:夸张手法。
2、能不能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找到范进发疯的根本原
因?
“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
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3、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时,他心里想到些什么?
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
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小结: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
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4、范进中举,胡屠户说话语气都变了,张乡绅都来道贺。
对于这种变化范进难道看不出他们的真起码目的吗?范进又是怎样应对的?
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
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虚伪、圆滑的人。
5、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
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
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
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4 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颠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
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三、拓展延伸。
范进为官之后──
要求:运用个性化的人物描写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师提示:运用一或二种刚才总结出来的刻画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范进为官之后的某个场景、语言、动作或外貌等,形象地再现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征。
比如,范进衣锦还乡,又见到了昔日的街坊邻居或张乡绅……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范进中举》
【课文分析】
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
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
课文的讽刺手法有:1、夸张手法2、对比手法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伟大艺术成就。
2、阅读学习,把握小说的结构层次,概括小说故事情节,进行概括能力的锻炼提高。
3、依据小说的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赏析典型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揭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
5、掌握本文的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的脉络,概括小说的基本内容。
2、生动形象的语言。
典型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的特征,揭露
当时社会的众生相:人物形象分析的要点是范进。
【教学难点】
1、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及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
2、众乡邻及张乡绅的表现及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
【教学设计】
因课文篇幅较长,需要课前做好预习,要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疑难词语的意思,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学步骤】
一、对作者,作品及课文内容的简短的介绍,导入学习
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1400余年。
《儒林外史》是我国及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有主干,但有一个中心贯穿全书,那就是反对封建科举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度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揭露了“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反映了当时社会事态的炎凉。
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是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主人公范进是个读书之人,生活极为贫困。
他从20岁就开始应考,一直等到54岁。
在这30多年中他经历了20多次的应考。
整整考了35年,54岁才考中秀才又进了一个举人进士。
(科举分极:书生→秀才→举人→状元等)。
中举以后,范进怎么样了呢?阅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及“注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内容基本情节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中举谦和中举后两部分。
为了更具体的了解文章内容,我们逐层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
⑴ 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到家里贺喜。
⑵ 范进要去参加乡试,想胡屠户借钱,被骂个“狗血喷头”。
瞒丈人前去应考。
⑶ 发榜之日,家里已几天没饭吃,范进到集上卖鸡换粮食。
⑷ 范进中举,喜极而昏,救醒后又发起了疯经直走到集上耍疯。
⑸ 从集上被寻回家,曾做过知县的张乡绅又送房子又赠金子。
2、结合具体描写(典型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⑴ 范进:
① 引导学生在书上划出自己以为的范进中举后的最精彩的描写,读一读,谈出自己的理解。
② 以范进不看便罢……一直到集上去了“为典型描写,集体讨论,理解,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人物的心理”,思考讨论题:这段文字写了范进中举后的疯态,这是精彩的描写之一,你认为好在哪儿,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总体理解明确:
这段文字从人物的形态、动作、语言,神情等方面,生动形象,细致地刻画了中举后的疯态,栩栩如生。
这充分说明范进见到报帖时的内心的高兴是无法控制的,感情的冲动使他失去了理智,他几十年苦苦挣扎,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他几十年贫困的生涯从此结束,他情不自禁的喜发疯,又悲,可笑。
③ 抓住动词,琢磨意味,A、为什么范进见到报帖,用了“看”和“念”两个动作?
B、看完以后为什么又用了“拍”和“笑”来描写范进的神态,动作。
C、喜极而昏,醒来后为什么又不由分说的往门外飞“跑”?D、“踹、挣,跌,”表现了什么心态?完全失去理智,得意忘形,疯劲十足。
明确:
A、几十年的苦苦追求,对突如其来的喜讯,不敢相信,如在梦幻之中,“美”“念”一遍才确信是真的。
B、狂喜变态,旁若无人,失去理智,要向社会的宣布自己的成功。
C、意味着他疯得不知东西南北。
④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范进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除此以外,范进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⑤ 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意义。
交流明确:
范进:大半生贫困潦倒,逆来顺变,沉迷于功名富贵的下层读书人的形象。
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灵魂的不可救药的腐蚀和毒害。
⑥ 讨论: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答案不拘一格,言之有理既可。
)⑵ 其他人物:
范进中举以后,胡屠户,众乡邻以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众生相?
① 胡屠户: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描写,把一个市侩形象活生生的勾画、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了指导学生从书上找出几处语句前后对比,加以理解。
如:“现世宝”“尖嘴猴腮” “贤婿”“老爷”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才学又高” “撒抛尿自己照照”
“天上的星宿”
“一付大肠,一瓶酒”
“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② 归纳理解:
胡屠户的表现:前倨后恭:是一个典型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形象。
⑶ 张乡绅:
中举前不屑一顾,中举后竭力拉拢,主动贺喜,叙“世好”,赠金,送房。
道貌岸然,老奸巨猾⑷ 众乡邻。
中举前漠不关心,中举后人心帮忙(略)
小结:可见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这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3、深入分析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思考:有阅读经验的人往往善于从优秀作品中的描写中了解社会。
作品中看似闲笔的地方,往往大有深意。
作者描写范进中举的疯态及前后不同境遇,我们对范进生活的社会有哪些了解?
⑴ 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
⑵ 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
⑶ 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4、引出小说主题: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
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5、指导学生就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本文的艺术特征:
⑴ 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人物的形象,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① 范进中举惊喜发疯,运用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
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辣的讽刺效果。
② 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
作者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
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性格。
使他的性格跃然纸上。
对他的对比的描写又产生了巨大的讽刺的效果。
三、作业:缩写练习
用自己的话编写本文的故事情节,要求情节清楚,重点突出。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中举前
中举后范进:低三下四,懦弱
圆滑世故(热衷功名利禄)
胡屠户:鄙视、辱骂、教导
大加赞扬,殷勤备至前倨后恭(嗜钱如命
嫌贫爱富粗俗势力蛮横
趋炎附势阿谀奉承)
张乡绅:不屑一顾
主动贺喜巴结,送房赠金(道貌岸然然老奸巨猾)众乡邻:漠不关心
热心帮忙(嫌贫攀富)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19《范进中举》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19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吴敬梓及其小说《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等有关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感知课文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人物、评价人物的能力。
3、变换思维角度,培养学生思考、想像、表达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及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2、感受夸张讽刺的艺术魅力,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引用“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走进吴敬梓的作品,通过五十多岁的举人范进及其身边的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板书文题:范进中举)
二、走进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他家自其曾祖起一直科第不绝,官也做得相当发达,有过五十年“家门鼎盛”(吴敬梓《移家赋》)的时期,但到了他父亲时已经衰败。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
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
这个刻本,今已失传。
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三、检测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带挈(qiâ)行(hánɡ)事腆(tiǎn)踹(chuài)..兀(wù)自绾(wǎn)啐(cuì)高中(zhònɡ)作揖(yī)行(háng)事醺(xūn)腆(tiǎn).啐(cuì)星宿(xiù)讳(huì)绾(wǎn).
2、选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①我女孩儿也吃些。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A、反复 B、夸张 C、夸张反复 D、反问
②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
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A、比喻、反问
B、排比、反问
C、设问、反语
D、反问、夸张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全文共12段,以科举为线索,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范进中举前的可怜遭遇。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丑态及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中举前中举后)
3、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五、合作探究:
1、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2、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3、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4、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5、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6、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7、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六、精读品析: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2、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品析文章主题思想。
)
3、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
”“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
”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
范进的细节描写。
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七、拓展延伸:
从范进的身上,你想对今天的教育部门或教育者说点什么?
八、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