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3 倾城之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她的身上集中暴露出都市市民对统治者的妥
协和对生活的虚浮态度,即那种“不管由谁 当家,总得吃喝拉撒”的怯懦苟安心理反应。
对张爱玲我们要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大节有亏,艺术不朽”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 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 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 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 自己的影子— — 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 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 愚蠢— — 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 是孤独的。”

这两个场景的对应,从白流苏的感受中, 她真正的意识到永恒的爱是存在的,而且超 越了她对婚姻与爱情的传统的理解。

张爱玲对白、范恋爱的过程的兴趣远胜于 结果,她为他们两人精心设计这么多的恋爱 机巧,夸大了两个人的精刮和自私,但却没 有看到认真的、美好的因素。这实际上是张 爱玲本身在爱情认识问题上的犹疑、动摇和 虚无。
倾城之恋
(“沦陷都会的传奇”)
——张爱玲
张爱玲(1921-1995), 以天才的创作红透了20 世纪40年代的上海。时 至今日,她仍以其独特 的小说艺术吸引着读者。 代表作品:《倾城之 恋》、《金锁记》、 《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张爱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异 数”,她的存在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柯灵先生曾经 说过:“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 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 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文 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 ,有点文学艺 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他们什么,当然是毫不 计较的。天高皇帝远, 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 手的舞台。抗战胜利以后,兵荒马乱,剑拨弩张, 文学本身已经成为可有可无,更没有曹七巧、流苏 一流人物的立足之地了。张爱玲的文学生涯, 辉煌 鼎盛的时期只有两年(1943-1945)是命中注定……”

原来范柳原是讲究精神恋爱的。她倒也赞成, 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 之 爱往往就停留在某一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 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 ,女 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然而那倒也没有多 大关系。后来总还是结婚,找房子,置家具, 雇佣人——那些事上,女人可比男人在行的 多。”
“参差的对照”——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叙事技巧

“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 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 苏,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 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 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自己的文章》
范柳原和白流苏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文化 的误读和错位。 双方都在按照自己的文化记忆去理解对 方、要求对方,结果两个人的关系总是错位 的,亲密不起来。


二、 “荒凉的哲学”
“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 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 《倾城之恋》给人家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 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丽的对话, 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 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男人是一片 空虚的心,不想真正找着落的心,把恋爱看作高尔 夫与威士忌中间的调剂。女人,整日担忧着最后一 些资本——三十岁左右的青春——再另一次倒帐; 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使她无暇顾到心灵。”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 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 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 还屹然站在 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 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 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 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见到了柳原。……在这动荡 的世界里 ,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 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 她睡 在身边的这个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 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 出手来握住她的手。 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 谅解,然而那一 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 八年。”

这是一个有爱情的爱情故事吗?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
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 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 平凡的夫妇。”

“范柳原真心喜欢她么?那倒也不见得。他 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 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慌的。她不能不当心, 她是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床架 子上挂着她脱下来的月白蝉翼纱旗袍。她一 歪身坐在地上,搂住了长袍的膝部, 郑重地 把脸偎在上面。蚊香的绿烟一蓬一蓬浮上来, 直熏到她脑子里去。她的眼睛里, 眼泪闪着 光。”

张爱玲的好处是她解构了五四时期的这 样一种理念上的爱,这她看到了五四新文学 运动看不到的民间文化形态,看到了中国老 百姓的普通生活状态。
四、雅俗兼具的通俗小说技巧
张爱玲的小说有很浓的世俗的情调,描绘 的是最琐碎的日常生活。无论他们身份如何, 他们都在庸俗乏味的世界上为着琐碎而实际 的厉害关系忙碌着。 她对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天 才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 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 拦住了这边的山。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 上,一眼看上去,那堵 墙极高极高,望不见 边。……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 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 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 了 ,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 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 也许你会对 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三、人生的飞扬与安稳

张爱玲把人生分作飞扬和安稳,她说,“强调 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 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 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 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 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文学 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 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 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 底子,飞扬只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 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 底子。”
“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悲壮 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 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 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 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 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代替他们创造出力 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 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 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

那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原材料召唤出苍凉的 景观呢? 几乎无处不在的叙述的声音.(这在其他 通俗小说里是不大容易找到的)。这声音不 仅在角色身上盘旋或进入角色身上,还不停 的以一种亲密而困惑的语调对他们做出评论。 出入于角色思想过程中的“智慧的话语”又 透露出雅致的审美情趣。

五、张爱玲小说的文学意义
为什么互相吸引的两个人却又互相试探互相怀疑?

到了浅水湾,他搀着她下车,指着汽车道旁郁 郁的丛林道:“你看那种树,是南边的特产。英国 人叫它‘野火花’。”流苏道:“是红的么?”柳原 道:“红!”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 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 蓬一蓬蓬 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 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薰红了。她仰着 脸望上去。柳原道:“广东人叫它‘影树’,你看 这叶子。”叶子像凤尾草,一阵 风过,那轻纤的黑 色剪影零零落落颤动着,耳边恍惚听见一串小小的 音符,不成腔,像 檐前铁马的叮当。
海派文学的代表
所谓海派不是指上海本地传统的文化,而是
一种外来的、变化中的、逐渐在上海发生影 响的文化。
当新文学家们的注意力被层出不穷的新型的
现代文化现象所吸引和 迷醉的时候,张爱玲 却是冷眼旁观,写出了人们在这种文化变动 中是如何携带着自己的文化遗产在拼命挣扎 与自救。
张爱玲确实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氛围把握得非
《倾城之恋》出自
张爱玲早年的小说 集《传奇》。作者 在扉页上有这样的 题词:“书名叫传 奇,目的是在传奇 里寻找普通人,在 普通人里面寻找传 奇”。
一、一个悲观者的乐观的爱情结局
一个悲观的作家,却写了一个乐观的爱 情的结局。 两个主角,本来有点逢场作戏的味道, 互相折磨、互相心寒,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 环境的变化,使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感情自由 地、自然地舒展起来。
常之好,她说:“人 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 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 自己是被抛弃了。 为要证实自己存在,抓住 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 古老的记忆,人 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 忆,这比瞭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
她不仅仅是描写都市市民的生活细节
,而是 抓住了社会大变动给一部分市民带来的精神 惶恐,提升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乱世 。个人 的及时行乐的世纪末情绪和通过古老家族的 衰败隐喻着传统道德价值没落,是她 的小说 的两大主题,她逼真地写出了现代化过程中 都市的传统道德式微和市民面对社会 文化发 生巨大变动而生出的虚无和恐慌的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