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新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五年级下册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分析
(四)列方程解决稍难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
例7解决的一步计算问题在第一学段没有出现过,有时我们把它称之为“逆叙述”的问题。

已知今年体重36千克,求去年体重多少千克,如果列算式计算,要把“今年比去年增加1.5千克”理解成“去年比今年少2.5千克”。

由于低年级学生进行逆向推理比较困难,因此那时不安排这种问题的教学。

第二学段列方程解答这种问题,利用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避免了逆向思维,降低了思考的难度。

类似的一步计算问题还有像例7的“练一练”,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里的相等关系。

尽管相等关系也是数量关系,但列方程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的数量关系是明显不同的。

列算式的数量关系,把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分开,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作为另一方,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

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平等”看待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把两者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人们一般称之为相等关系(也称等量关系)。

寻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如果找不到相等关系,就列不出方程。

寻找相等关系还是教学难点,习惯了的列算式思维会干扰对相等关系的思考。

为此,教材里有三点安排。

1.教学方程意义的时候,用方程表示简单现象里的相等关系。

练习一第1、2两题,采用学生熟悉的线段图、带括线的图画、图文结合的叙述等形式呈现简单现象,要求用方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方程、怎样列方程,尤其对依据什么列方程、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意思,获得初步的感受。

指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和列方程要注意两点:一点是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按照事情发生与发展的线索,理顺数量关系。

如,联系商品降价出售的经验,得出“原来的价钱-优惠的钱数=现在的价钱”;从大树比小树高的事实,得出“大树的高度-小树的高度=大树比小树高的米数”……有了这些数量关系,列方程就方便了。

另一点是不要过分鼓励对数量关系的发散性思考,也不要过分提倡列出的方程多样化,而要把握住简单事件里最基本的相等关系,这对以后的教学十分重要。

2.教学解方程的时候,渗透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

例4求天平左边正方体的质量,例6求长方形试验田的宽,都是先列出方程再求解。

这两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有两点好处:一是体现了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二是体现了列方程要依据实际问题里的相等关系。

倒4的相等关系是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学生已相当熟悉。

例6依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列方程,是对相等关系的又一次引导。

在练习一里还有“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习题。

教学这些内容,既不要冲淡解方程这个重点,也要让学生获得上面所说的
两点体会,为正式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多作些铺垫。

3.例7及其“练一练”主要解决逆叙述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

例7有一个关于“相差多少”的已知条件,“练一练”有一个“是几倍”的已知条件,只要抓住这些数量分析相差数或倍数的具体含义,就能找到实际问题里的相等关系。

首次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7里依次安排三个重要内容:一是怎样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二是这个问题为什么列方程解答;三是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书写格式。

这三个内容中,第一个最重要,另两个内容都能在第一个内容里得到启示。

这道例题的相等关系“小红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是从“今年比去年增加了2.5千克”得出的。

分析这个已知条件,会想到小红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千克是三个有关系的数量;接着会想到今年的体重重些、去年的体重轻些,2.5千克是两年体重的相差数;然后把上面的想法用数学式子表示成相等关系式,列方程便有了依据。

只要带领学生经历这些思考,他们能够像“萝卜”卡通那样说出相等关系,从列算式的思维转变为列方程的思维。

教材指出,可以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列出方程。

为什么列方程解题?必须让学生明自这个问题。

在相等关系式上,有两个数量已知、一个数量未知,两个已知数量不在等号的同一边,而是一个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在等号的一边,另一个已知数量在等号另一边。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把未知的数量设为x千克,很容易列出方程;通过解方程,就能求出未知的数量。

这就是为什么列方程解题的原因。

明白这一点,就体会了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解题活动就会在寻找相等关系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按照“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的顺序进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由此得出。

例题还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列方程解题。

这是由于两点考虑:首先是学生分析相差关系,不会都得出像“萝卜”卡通那样的相等关系式。

他们从今年的体重重些、去年的体重轻些、两年体重相差2.5千克,完全有可能想到“番茄”卡通的相等关系式,况且不同的相等关系对列方程,并没有明显的好与坏、优与劣的区别,都可以用于解题。

其次是用等式性质解方程36-x=2.5,会遇到一个小矛盾:未知数在方程里是减数,等号两边同时加上x,左边的x被消去,而右边却有了x。

这时可以把方程的左边与右边相交换,使未知数回到等号的左边,继续解方程。

教材为处理这个小矛盾,作了示范。

需要强调的是,例题先后采用两个数量关系,列出两个方程,用两种解法解答了实际问题。

这并不是“一题多解”,并不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题。

而是提醒教师,根据“今年比去年增加2.5千克”寻找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学生中很可能出现不同的表达,从而列出不同的方程。

要允许学生按自己对“今年比去
年增加2.5千克”的理解,用白己想到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来解决问题。

“练一练”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一般从“蓝鲸的体重是非洲象的33倍”这个条件,得出数量关系式:非洲象的体重×3=蓝鲸的体重,并以此为相等关系列方程求非洲象的体重。

这是已知两个乘数的积与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经常使用的方法。

教材希望学生独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经历“分析已知的倍数关系→得出相等关系→感受需要列方程解答→按列方程的步骤解题”的过程。

教学应利用交流与评价的机会,突出怎样找到相等关系、为什么列方程解答等思考的重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有关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4.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是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不可忽视的环节。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要点分别是列出方程和解方程,检验答案应该在这两个环节上进行。

首先要检查列方程的相等关系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题意,然后检查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方程。

然而,人们往往直接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这种做法是很好的。

就例7来说,求得去年体重33.5千克以后,只要检验今年体重是不是比去年增加2.5千克。

如果今年体重确实比去年增加2.5千克,则解题正确;如果今年体重不是比去年增加2.5千克,则答案错误。

就“练一练”来说,求得非洲象大约重5吨,只要检验蓝鲸的体重是不是非洲象的33倍,或是通过5×33检验,或者通过165÷5检验。

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是为了积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

应围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步骤有哪些,以及怎样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怎样按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怎样检验解题结果等要点,组织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内化解题要领,掌握解题步骤。

(五)解稍复杂方程的策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
例8、例9和例10都是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列出的方程稍复杂些。

这三道例题都同时教学两个知识,一个是怎样解稍复杂的方程,还有一个是如何列稍复杂的方程。

把两个知识结合着教学,能体现数学内容(方程)和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一方面分析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方程,形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成为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有效发展的载体。

把两个知识结合着教学也有其可行性,因为学生已经具有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有条件探索并掌握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方法,列出稍复杂的方程并求解。

三道例题涉及的方程分别形如ax±b=c、ax±bx=c、ax±b×c=d。

解这些方程都要通过计算或者利用等式性质,把原方程化归成简单方程而求出未知数的值。

像这样化复杂为简单、变新知为旧知足人们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也是探索与创新不可缺少的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转化解稍复杂的方程,能充分体验转化思想,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1.从各个方程的特点出发,使用不同的化简方法。

解ax±b=c这样的方程,一般根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条性质化简原来的方程。

例8在列出方程2x-22=64以后,写出了解这个方程的第一步:2x-22+22=64+22,使原方程化简成2x=86。

这是学生能够看懂的。

教学应让他们说说这一步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体会利用等式性质化简方程的意图。

过去教材强调把ax看成“一个数”,目的是把ax作为被减数,应用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关系解方程。

而新课程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突出的是化繁为简的思想与方法。

解ax±bx=c这样的方程,一般应用运算律和相应的计算化简方程。

例9中方程的左边是x+3x可以改写成(1+3)x,方程x+3x=290可以化简成4x=290。

这种改写在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时已经教学,现在只要计算1+3就能实现化简原来方程的目的。

教学时还是应让学生说说这样改写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解ax±b×c=d这样的方程,一般按运算顺序先算出b×c的积,原来的方程就变成像例8里的方程,也就实现了化新为旧。

例10列出的方程3x+95×3=540,算出95×3的积,原方程就化简成3x+285=540。

通过上面的分析,应该看到解稍复杂的方程是很重要的知识与技能。

如果不能正确地解稍复杂方程,就不能解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而解稍复杂的方程,如果能抓住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学生就能主动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迅速形成解方程的能力。

2.各道例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继续解转化后的方程。

例8让学生接着解2x=86,求出x的值。

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解这种方程的能力。

教材这样安排,目的是把转化思想与方法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

检验方程的解已经在前面教过,例8要求学生检验,不仅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还要通过“结果是正确的”,确认解稍复杂方程的“策略与方法是正确的”。

例9把原来的方程x+3x=290化简成4x=290以后,安排学生先算出x的值,再算出3x表示的值。

这是因为72.5米和217.5米是实际问题的两个答案。

以前列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一般只有一个答案,现在遇到有两个答案的情况,需要完整呈现解题过程,在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上作出必要的规范。

另外,这道例题在检验上也有拓展。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不只是检验解方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列出的方程是不是符合现实的数量关系。

由于答案是通过解方程得到的,而方程是依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所以人们通常把答案直接放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里检验。

这道例题给出的数量关系有两个,分别是颐和园占地(即陆地和水面一共占地)290公顷、水面面积是陆地面积的3倍。

解题得到的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符合这两个数量关系,才是正确的。

教材就这样的检验,给出引导,要求在检验结果正确以后,再填写答句。

例10把列出的方程3x+95×3=540改写成3x+285=540。

这就把原方程化归成了例8教学的方程,把继续解方程和检验方程的解留给学生完成是很自然的安排。

如果根据“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列出(x + 95)×3=540,则又是一种未见过的方程。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解这个方程,应用等式性质,等号两边同
时除以3,先算出x+95 =180,再得出未知数的值。

这样做,仍然应突出化简方程的思想方法。

3.适量安排解方程的练习。

前面说过,例8~例10都有列方程和解方程两个教学内容,列出的方程必须正确求解,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因此,教材把解稍复杂的方程作为一个重要知识,安排必要的练习。

练习二从第5题起配合例8的教学,第5题和第9题都是解方程,其中有像ax±b=c的方程,与例题的方程是一样的。

还有像x±a ±b=c和ax÷2=b的方程,用于解决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如第11题)以及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求高或底的问题(如第10题)。

解这些方程,只要利用等式性质都能逐步化简,直到求出方程的解。

练习三第1、4、8题都是解方程的习题,编排的方程与例9、例10的方程差不多。

学生解“ax±bx=c、ax±b×c=d”这些方程应该比较顺手。

(六)列方程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关键——找到相等关系
某个实际问题为什么选择列方程解答,或者为什么选择列算式解答,经常是由数量关系的特点所决定的。

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数量关系通常把已知条件作为一个方面,所求问题作为另一方面,着重沟通未知数量与已知数量的关系,利用已知数量组成的算式,解决所求问题。

列方程的相等关系,把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平等”联系起来,共同组成反映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等式。

学生在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问题时,已经初步有了这方面的体会,还要通过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对相等关系的认识,提高寻找并利用相等关系的能力。

1.灵活开展寻找相等关系的思维活动。

较复杂的问题之所以复杂,在于它的数量关系复杂。

例8里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其中既有倍数关系,又有相差关系,是两种关系的有序复合。

例9里给出两个并列的条件:颐和园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一共290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从“和”与“倍”两个角度分别揭示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的关系。

例10是四年级教学的相遇问题的逆向变式,涉及的数量比较多,包括客车行驶的速度与时间、货车行驶的速度与时间、两车行驶的总路程等。

因此,寻找复杂问题的相等关系,要仔细梳理数量关系,分清事件发生与发展过程的主次和先后。

寻找相等关系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三、四年级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仍然是探索相等关系的可用资源。

可以选择适宜的形式整理实际问题里的数学信息,正确理解题意。

可以利用从条件向问题或者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经验,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从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灵活设计寻找相等关系的教学活动。

学生已经能够解决类似红花有10朵,求比红花朵数的2倍少4朵是多少朵的问题,对“几倍少几”这样的数量关系已有初步的理解。

因此,例8要求学生找出“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有什么相等关系”,可以利用已有的倍数概念和相差概念,通过推理把“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改写成数学式子“小雁塔
高度×2-22”,从而得到相等关系“小雁塔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为了突出相等关系,教材在它上面加了色块,让教学注意相等关系是怎样找到、怎样表达的,加强得出相等关系的过程。

学生申有可能出现“小雁塔高度×2-大雁塔高度=22”这样的相等关系,也能列方程解题。

事实上,人们大多喜欢依据“小雁塔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应用“小雁塔高度×2-大雁塔高度=22”也能列出方程,但不必在相等关系的举一反三上花费力气。

应提倡根据相等关系“小雁塔高度×2-22=大雁塔高度”,确定列方程解决问题。

例9列方程求颐和园的陆地面积与水面面积,设哪一个数量为x,另一个数量怎样表示,涉及如何合理利用两个并列的已知条件。

为此,教材选择了线段图。

通常先面表示一倍数(陆地面积)的线段,再画表示三倍数(水面面积)的线段,显然设陆地面积为l公顷,把水面面积表示为3x公顷是很自然的。

再根据陆地面积与水面面积相加的和是颐和园的总面积,就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相等关系。

例10是相遇问题。

四年级初步教学相遇问题时,曾经把画示意图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学生已经能画线段图表示相遇问题的题意,也能理解相遇问题里的数量关系,会用一方行的路程加另一方行的路程求得双方行的总路程,或者用双方的速度和乘同时运动的时间求得两方行的总路程。

教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仍然让学生面线段图表示题意,既感受现在求一方速度的问题与原来求双方路程和问题的不同,又体现现在问题与原来问题在运动方式和数量关系上的相同点。

从而利用求“路程和”的方法作为解决现在问题的相等关系。

2.加强写出含有字母式子的练习,进一步把握数量关系,为列方程打基础。

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需要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学生是不是具有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能不能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的数量,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教材加强这样的练习。

练习二第6题写出表示梨树棵数的式子3x+15,表示鳊鱼尾数的式子4x-80,都是解答有关“几倍多几”或“几倍少几”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安排这佯的练习,能进一步理解这些数量关系,养成顺着“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这些数量关系的表述进行思考,并转化成数学式子的习惯,从而选择最适宜的相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说,这道习题既是单项练习,也是思路引导。

例9后面的“练一练”第1题是配合例题的专项练习,要求根据黄花x朵和红花朵数是黄花的3倍,先想到红花有3x朵,然后用式子x+3x(或4x)表示黄花和红花一共的朵数,用式子3x-x(或2x)表示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发展按数量关系联想的能力。

联想到的含有字母的式子,正是列方程解答“和倍”或“差倍”问题的核心部分。

教材没有编排配合例10的单项练习,因为相遇问题的相等关系是两个积相加,与例9“和倍”问题有
些相似。

教学如有需要,也可以适量进行此类的练习。

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一辆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

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相遇。

相遇时两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汽车比摩托车多行多少千米?
3.列方程解答有些变化的问题,拓展对相等关系的认识。

教材编排三道例题教学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生不仅要能解答像例题那样的问题,还要能解答有些变化的问题,以达到小学阶段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总体要求。

如练习二第10、11、14魉,练习三第6、7、11、12题等。

既然这些习题编排在练习里,就要尽量让学生独立解答。

当然给他们必要的帮助也是应该的。

对学生的帮助一般在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帮助寻找相等关系。

如练习二第11题,可以鼓励学生整理条件与问题,得出邮票枚数变化的线索“原来的枚数十又收集的24枚=送掉的30枚+剩下52枚”。

练习二第14题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弄懂这张发票上购买了两种物品,一共用去25. 10元:一种是文件夹,单价3.50元,数量1个;另一种是墨水,单价不知道,数量12瓶。

上述的这些整理,有助于找到实际问题里的相等关系,有利于顺利列出方程。

教材希望这些实际问题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如果已知两个数量的和或差是多少,这里的和或差往往就是解题可以利用的相等关系。

练习三第15题,学校舞蹈队为女同学购买上衣和裙子的问题,数量关系是(上衣价钱十裙子价钱)×购买套数=一共用的钱。

已知一共用去1520元,求上衣价钱,或者求裙子价钱、购买套数,都可以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另一方面是进一步体会什么时候列方程、什么时候列算式解决问题。

如练习二第10题,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可以列算式求面积;如果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或高)时,可以列方程求高(或底)。

第16题给出了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公式,把已知的摄氏温度换算成华氏温度,只要列算式计算;把已知的华氏温度换算成摄氏温度,列方程解答比较方便。

学生一旦获得这些体会,就不会把列算式与列方程绝然对立,而是把两种解题形式有机联系、灵活使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单元《整理与练习》里的“探索与实践”,设计了在画图操作、探索规律、猜数游戏等活动中应用本单元教学的方程知识。

第13题把给定的一条线段分成两段,使其中一段的长度是另一段的4倍。

这是一个“和倍”问题,给定线段的长度是已知的“和”,可以测量得到。

解决这个分割线段的问题,应该先列方程求出分成的两段各长多少厘米,然后面图。

第14题连续的三个自然数中,每相邻两个数相差1,如果中间的数是x,那么它前面的数是x-l,后面的数是x+1;这三个数的和就是(x-1)+x+(x+1),化简得到3x。

如果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很容易先求得中间那个数是33,再求得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32和34。

写出字母表示的三个相邻自然数,要进行比较深入的数学思考,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