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版)
内容预览:
常州市二○○七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三部分,共8页,计23题。
总分值120分。
考试时刻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截了当写在试卷上。
一、积存运用(共20分)(一)积存和运用(共14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2分)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心中燃烧着代代相传的火yàn,它激lì我超越自己,我要使这团火燃烧得更wàng,向世界宣布我的出类拔cuì。
没人能仿照我的笔迹,我的成果,我的推xiāo 能力。
从今以后,我要使自己的个性充分进展,因为这是我得以成功的一大资本。
(摘自《读者》2021年13期)
2.默写。
(7分,答案不能重复)
(1)几处早莺争暖树,。
春蚕到死丝方尽,。
(2)按要求默写初中时期学过的古诗文名句。
(说明:6句中任选5句。
同一主题的2个句子,可出自同一诗文,也能够不同,但2个句子的内容必须符合主题要求)
描写自然美景的2个句子:
富有哲理的2个句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美好愿望的2个句子:
“”
3.名著阅读。
(2分)
用一句话概括《格列佛游记》中一个有味的故事,并写出主人公曾到过的两个国家。
4.语言运用。
(3分)
常州是锡剧的要紧发源地,但由于种种缘故,锡剧已日渐衰微,运用下面材料,为“振兴锡剧”写一段扇动性的文字。
(不得照抄原文)锡剧是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有100多年的历史,270多个传统剧目。
它植根于农村,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
锡剧长于抒情,颇具江南水乡乐趣,在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设计等方面有鲜亮的地点特色。
得分评卷人(二)综合性学习(共6分)
5.长期游离于都市社会主体之外的外来务工人员,在都市建设中日益发挥出他们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工厂企业、餐厅宾馆、社区街道,到处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已成为都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加速他们融入都市的步伐,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常州市已创建和正在创建的“新市民”学校达数百所,青龙镇还为他们修建了“新市民”公寓。
然而,对他们的称呼,却不尽相同。
在2021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3套播出的“共建和谐家园--心连心慰问农民工演出”专场晚会上,主持人称他们为“农民工”,此外,还有“流淌人口”、“外来人口”、“外来妹”、“打工仔”等多种说法。
这些不同称谓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那么,给他们一个如何样的称呼好呢?说说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3分)
6.2021年11月13日开始,12集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郑重推出,引起了专门大的社会反响。
综合下面材料,说说“大国”的含义。
(3分)
荷兰: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在三百年前,仅有150万人口,却将自己的经济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荷兰没有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依靠商业贸易来积存财宝,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德国: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
统一成为德意志进展的最大的动力,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养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制造和发明,智力
成为那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
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它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进展的前沿。
美国:只有230年的历史,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进展道路。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总产值占到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在全世界范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同时,还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军队,最终在20世纪后期,美国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得分评卷人二、阅读明白得(共40分)(一) 阅读下面戴望舒的《偶成》诗,完成7~8题。
(共4分)
假如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辉煌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吁--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可不能消逝,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久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聚,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选自《戴望舒诗选》)
7.假如从揭示中心的角度为这首小诗换一个标题,下面四个短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春天重到B.凝冰解冻C.迢遥的梦D.花儿重开【】
8.这首诗虽短,其语言却极具表现力。
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内容,谈谈体会。
(2分)
(二)阅读下面《如何样学习古文》一文,完成9~12题。
(共10分)如何样学习古文?翻开《唐才子传》,在唐朝,七八岁的小孩不仅能读明白古文,还会写古文。
是不是当时人专门聪慧呢?再看近代人,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学完《五经》。
可见今古人的聪慧是相似的。
那么什么缘故现代人读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应当跟读法有关。
前人读书,刚启蒙时,对读的内容几乎完全不明白。
读了若干年,豁然贯穿,完全明白了,而且是“立体的明白”。
其关键就在于熟读背诵,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
假如不是如此,读了一篇课文,记住了文中一些生字和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明白”。
生字是“点”,句子是“线”。
“点线的明白”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说明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
关系而有变化,在不同的结构里也会改变原有的词性,有了不同的用法,碰到那个字的说明或用法有变化时就不行明白了。
记住了一篇课文中所有的生字和句子,这叫“平面的明白”,“平面的明白”只记住了这篇课文的生字和句子,在别的课文里,同样的字,假如它的意义或用法有了变化,就看不明白了。
因此,“平面的明白”也依旧不够的。
而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
比方“仁”字在《论语》中显现了10 4次,开始不明白,当读到十几次时,慢慢明白了;读到几十次、上百次时,明白得就更多了。
如,在《学而》篇里:“孝弟(孝敬父兄)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欤’)。
”那个“仁”是指一种专门高的道德标准,即仁德。
在同一篇里,说:“泛爱众,而亲仁。
”那个“仁”指具有仁德品行的人。
在《里仁》篇,说:“里(居住)仁为美。
”那个“仁”指有仁德的地点,相当于好的环境。
在《子路》篇里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意思是假使有王者兴起,一定要通过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
那个“仁”说明为推行仁政,改变了原有的词性,成了动词。
在这些句子里,“仁”字作为仁德的差不多意义没有变,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具体的说明或用法有了变化。
明白得了这些具体的变化,这确实是对“仁”字的“立体的明白”。
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废科举,兴学校,学校里不读《论语》,改读教科书了,然而从学校里毕业出来的学生,依旧会读古文,这是如何回事呢?原先当时的学校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学,就教传诵的古文,不但教,还要熟读背诵。
当时的中学生,熟读背出了许多篇古文,他们对读熟背出的许多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体的明白”;因此要会读古文,熟读背出足够量的古文也行。
学会读古文跟学会读外语相似。
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小时候读外文,老师挑出书中的杰出段落来要学生背,这次背一段,下次再背一段,积少成多,就背出许多段落了。
这是吕先生他们因此对英文有“立体的明白”的缘故。
朱熹讲读史书,挑重要段落来读,跟吕先生的讲法相似,能够参考来使我们达到对古文或外语的“立体的明白”。
结合熟读背诵来讲“立体的明白”,还有一层含义,即培养语感。
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
把方言区的小孩送到北京来念书,不用教他北京话,过几年,他的北京话就讲得好了,从发音到用词都北京化了。
他回到家里,听到大人讲话不合北京话的标准,还会起来纠正,因为他已有了北京话的语感了。
学习古文也如此,熟读背诵了一定篇目的古文,关于古文的用词造句,专门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会明白得了。
(作者周振甫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21年7期,有删改)
9.什么是“立体的明白”?有哪些具体做法能够达到“立体的明白”?认真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分)
10.第三段的四个例句中,“仁”的用法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A.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B.泛爱众,而亲仁
C.里仁为美D.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1.依照最后一段方言区的小孩学北京话的例子类推,谈谈“文言文语感”的大致意思。
(2分)
12.有的同学学古文,要紧靠背记课文中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今年中考,扩大了文言文的考查范畴,你认为是否有必要?结合上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分)
(三)阅读下面《风吹一生》一文,完成13~17题。
(共14分)
①天确实冷了,连风也受不了了,半夜三更来敲打我的窗户,它们想进来。
这种节奏的敲打声我熟悉,这些风一定是从我的家乡来的。
所有的风都来自北方的野地和村庄,我家在都市的北面。
我掀开窗帘,看到风在闪耀不定的霓虹灯里东躲西藏,它们对此十分生疏。
风的认识里只有光秃秃的树,野火烧光的草,路边的草堆,小孩们头上的乱发和整个村庄老人的一生。
风不认识都市的路,一定是谁告诉了它们我在那个地点,才会爬上五楼来找我。
②都市里没有风声,没有歪颈项树和草堆供它们存活下去。
它们远道而来是为了唤一个人回去,是唤我吧,我差不多专门长时刻没回家了。
我从床上起来,打开北向的窗户,黑暗阔大的北风滚滚而来,像旗帜和荒沙
一样悬在都市的半空,只等着我从钢筋水泥的一块堡垒里伸出头来,与我面对面,告诉我一些风中的人的消息。
③我家乡的人一辈子活在风里。
离家的那天,一大早我就看见祖父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一种便携可折叠的小凳子)上。
天色灰沉清冷,秋天的早上永久是一副将要下雨的模样。
风专门大,地上的杨树叶子转着圈堆到祖父的鞋子上。
我对祖父说,进屋吧,外边冷。
祖父说没事,不冷,都在风里活了一辈子了。
然后问我坐火车依旧汽车。
我说火车,那个问题他差不多问了好几遍了。
祖父自言自语地把火车重复了一遍,说他夜里也梦见我坐的火车了,跑得太快,如何叫都停不下来,他确实是过来看看,我是不是差不多被火车带走了。
我让祖父进屋吃早饭,他也不肯,只想坐坐,守在门口的风里。
那个早上我离开了家,前往一个远离家乡的都市。
祖父拎着小马扎跟在我后面穿过巷子,风卷起的尘土擦着裤脚。
我说巷子里风大,回去吧。
祖父说你走你的,我想在巷子头坐坐。
然后就放下小马扎坐在了路边上。
村庄坐落在野地里,村前村后差不多上麦地,麦地上的风毫无阻碍地从村南刮到村北,沿村庄中宽敞的土路,一次次宽敞地刮过。
我走了专门远回过头,还看见祖父坐在风里,面对着我的背影,被风刮得有点抖。
④祖父老了。
风吹进他的躯体。
当风吹进一个人的躯体里时,他就老了。
二十多年来,我目睹了来来去去的风如何改变了一个人。
从我记事时起,祖父一直骑着自行车带我去镇上赶集,五天一次,先在集市边的小吃摊坐下,吃逐步涨价的油煎包子,然后到菜市旁边的空地上看小画书,风送过来青菜和肉的味道。
那时候祖父骑车专门稳健,再大的风也吹不倒。
有风的时候我躲在祖父身后,贴着他的脊背,只能感到风像一场大水流过我抓着祖父衣服的手。
长大了,自己也能骑车了,青年心性,车子骑得飞速,在去姑妈家的路上远远甩下了祖父。
我停在桥头上,看见祖父顶着风吃力地蹬车。
祖父骑车的速度从此慢了下去。
有一天祖父从别处回来,向我们埋怨村边的路太差,除了石子确实是车辙和牛蹄印。
祖父说,风如何突然就大了呢,车头都抓不稳了。
然而谁都没有在意。
⑤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动晃。
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
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忧他出事,不让他再骑。
他被风完全地从车内吹了下来。
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专门难再在风中站直了,风也可不能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点。
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⑥一个人就如此被风吹老了。
风逐步穿过人的躯体,吹走了黑发留下了白发,吹干了皮肤留下了皱纹,最后,风把祖父带到了另一个去处。
我随着一阵一阵的风往前走,走着走着就长大了,最终却走进了没有风的都市,只有祖父和他的小马扎还不时吹进我的梦中。
(作者徐则臣选自《视野》2021年4期,有删节)
13.作者什么缘故把“风吹一生”作为文章的标题?(2分)
14.“我掀开窗帘,看到风在闪耀不定的霓虹灯里东躲西藏,它们对此十分生疏。
”风本无形,为何作者会看见它在“东躲西藏”,并明白它对都市“十分生疏”?这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3分)
15.第四段说,“二十多年来,我目睹了来来去去的风如何改变了一个人”,又说“然而谁都没有在意”,这是否自相矛盾?什么缘故?(3分)16.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完全地从车内吹了下来”的含义。
(2分)17.风慢慢吹大了我,也慢慢吹老了祖父,祖孙二人多年的心灵对话让我们品味到了一种细腻的亲情。
但是现实中却有专门多老人在城里城外独守“空巢”,亲情的风儿已不容易吹进他们的生活。
今晚,风儿又为“我”捎来了故乡的想念,请你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仿照作者的口吻,将“我”体会到的情义吹进城里城外的“空巢”,吹向四面八方期望亲情的心田。
(4分)
(四)一位同学从《成功》里借来王国维的“事业境域说”,为“读书成功三境域”配上了新的文言语段。
认真阅读,完成18~21题。
(12分)第一境域: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
配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境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配文: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第三境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配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辉煌,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18.说明下列短语。
(3分)
(1)弗之怠:(2)走送之:
(3)哀转久绝:(4)歌以咏志:
19.这位同学认为郦道元《三峡》选段能够用来比喻读书过程中有所领会的欢乐。
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说说“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意思。
(2分)
20.假如说读书的第一境域是立志启程的不易,第二境域是求知过程的甘苦,那么第三境域则是豁然爽朗的欢乐。
请你评判一下《观沧海》的诗句作为第三境域的配文是否合适。
(2分)
21.阅读韩愈《进学解》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业精于勤,荒于嬉①;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②相逢,治具毕张③。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④。
占小善者率以录⑤,名一艺者无不庸⑥。
爬罗剔抉⑦,刮垢磨光⑧,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⑨?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⑩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注释:①嬉:游戏,马虎。
②圣贤:圣君贤臣。
③治具毕张:治国策略都具备了。
④登崇畯(jùn)良:重用贤能。
⑤占小善者率以录:有小特长的人都被录用。
⑥庸:用。
⑦爬罗剔抉(jué):认真鉴别选择。
⑧刮垢磨光:细心培养锤炼。
⑨不扬:不被重视宣扬。
⑩有司:主管部门。
(1)韩愈认为学业进展、品行修炼成败的要紧缘故是什么?请用一句原文回答。
(2分)
(2)当学业遭遇挫折时,总有同学把责任推给客观因素,结合《送东阳马生序》和《进学解》两个片段,谈谈你的看法。
(3分)
三、写作(60分)(一)作文修改(5分)
22.小亚同学写了篇作文投到语文报社,编辑老师发觉,文章写得专门美,但还有一些语病。
以下是她的习作片断,请用规定的符号,按照文后试题的要求,直截了当在原文上帮她修改。
换用号:增补号:删除号:调位号:
一天的熙熙攘攘终止后,世界归于宁静。
躺在床上,想好好看看漂亮的星空,细雨却像一位久别的朋友,打破了这难得的宁静。
这倒使我想起了家乡的雨。
家乡的雨,也总在夜晚不期而至,或温婉儒雅,或豪气万丈。
假如没有碰到撒野的风儿,雨总会来得那样轻,那样静,那样有气概。
碰到风儿捣乱,“冷雨敲窗,”乡人们有时会起身推窗而望。
细雨如丝般飘下,不一会儿,空气中便塞满了泥土的味道,深深吸了一口气,呵,真让人沉醉啊!慢慢地,屋顶便奏起了低低的交响乐章,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让人烦躁。
先是和风细雨,继而滂沱淋漓,渐而缥缈迷茫。
品着、听着、看着,好不闲适。
(1)第一段中的比喻句与上下句表达的情感不和谐,请加以改正。
(1分)
(2)二、三段中也存在着不和谐等语言表达及标点使用问题,请选4~5处加以修改。
(4分)
得分评卷人(二)作文(55分)
23.请以“你还会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许多于550字;⑤文中不能显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你还会吗
常州市二○○七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共20分)
(一)(共14分)
1.焰励旺萃销(2分。
答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
2.(1)谁家新燕啄春泥蜡炬成灰泪始干(2)参考答案自然美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抱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共7分。
答对1句给1分,给满7分为止。
有错该句不得分。
如不是初中教材中的,写对两句得1分)
3. 故事示例:小人国候补官员在绳上跳舞以求官职(或“以求赏赐”)。
国名:小人国、大人国、鲁格那盖、日本、飞岛、巫魔岛、马国。
(2分。
故事1分,写对两个国名得1分)
4.无标准答案。
(3分。
只对原文略作变动,得1分;概括原材料,并有一定的扇动性,得2分;恰当运用材料,有较强的扇动性,得3分)(二)(共6分)
5.不设统一答案。
赞成“农民工”或“新市民”的说法都能够,也可提出一种新的称呼。
参考:赞成“农民工”的称呼,是因为突出了这些务工人员的专门身份;赞成“新市民”的称呼,是因为突出了对这些务工人员的关爱,表达了人本精神,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观点鲜亮,理由充分,语言通顺,得3分;有一方面不足,得2分;有明确观点即可得1分。
如既赞成“农民工”又赞成“新市民”不视为观点不鲜亮)
6.答题要点:在经济,或科技,或军事等方面占世界领先地位,并阻碍世界。
(3分。
领域1分,地位或阻碍1分,语言表达无明显毛病1分)
二、(共40分)
(一)(共4分)
7.C (2分)
8.不设统一答案。
从某一角度结合内容加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例,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对美好生命的歌颂和追求。
或从遣词造句的角度,
抓住关键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分析亦可。
(2分。
分析有理,语言通顺得2分;分析或语言有一方面有欠缺得1分;答非所问不得分)(二)(共10分)
9.“立体的明白”是指以深厚的积存为基础,形成语感,能融会贯穿地明白得古文。
途径(1)读熟背诵整部的书;(2)读熟背出许多篇文章;(3)读熟背出许多杰出段落。
(3分。
第一问1分,答到与“融会贯穿”相近的意思即可。
第二问3条全答对得2分,答到2条或(1)(2)两条中任1条得1分,只答出第(3)条或全没答对不得分;意思相同即可)10.D (2分)
11.不设统一答案。
答题要点:(1)它是在熟读背诵专门多文言文基础上(或在特定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形成的一种语言感受能力;(2)它是自己体悟到的不是教出来的;(3)能自觉明白得运用,辨析正误。
(2分。
答到2点即可得2分,答到1点得1分)
12.没有标准答案。
只要有自己的真实方法,联系选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这些做法不可取,因为那只是点线的明白,最多达到面上的明白,可不能灵活运用;扩大考试范畴,有利于增加积存,促进达到立体的明白。
如持反对意见,必须有一定的道理和事实,对文中的观点提出质疑。
(3分。
观点鲜亮,能运用文中的知识,语言通顺,得3分;有一点欠缺得2分;只要作答,一样不判0分)
(三)(共14分)
13.不设统一答案。
答题要点:内容上:①祖父在家乡的风里生活了一辈子。
②祖父的一生饱经风霜。
③从“我”对爷爷的深厚感情看,“风吹一生”还能够明白得为亲情之风吹拂过祖父的一生。
④作者的目的在写祖孙情,风饱含了作者的深情。
结构上:⑤风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
(2分。
内容上1分,答到一点即可。
结构1分)
14.晃动的灯影和撞在都市建筑物上的风声让我“看到”了风在“东躲西藏”。
这些风是从我的家乡来的,它们的认识里只有家乡的一切,因此我明白它对都市“十分生疏”。
风无形,人却有情。
表面上写家乡的风来找我,实际上饱含了我对家乡和祖父的深切想念。
(共3分。
能读明白风的行
为得1分,回答不必拘于参考答案,意对即可。
作者感情2分,只要答出“想念家乡”或“想念祖父”的意思即可;假如答成祖父想念孙子,得1分)
15.不矛盾,前者说的是多年的观看和挂念,以祖孙情感积淀的漫长过程为基础。
后者是一瞬时的行为,应该说是“当时谁都没有在意”,这也合情合理。
(3分。
判定不矛盾的得1分。
理由2分,意对即可)16.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2分。
答出这一层意思即可。
若分析语言技巧或句子包含的思想感情,不加分也不扣分。
)
17.开放题,不设统一答案。
(4分。
与文章内容衔接自然,风格接近,语言通顺,可得4分;风格、语言一方面有欠缺的可得3分;内容衔接较差最多得2分;只要作答,一样不判0分)
(四)(共12分)
18.(1)不懈怠,不放松抄写;(2)跑着把书送还回去;(3)(猿鸣声)悲伤婉转,专门长时刻才消逝;(4)写诗(或唱歌)来抒发理想(或志向)。
(共3分。
对1个得1分,得满3分为止。
关键字词是判分的要紧依据,如“怠”、“走”、“哀转”、“咏志”,这几个词译错的,该小题不得分。
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能够不扣分。
“弗之怠”说明为“不懈怠,不放松”,“走送之”说明为“跑着送还回去”,“之”字未译出的能够不扣分)19.大大小小的瀑布从山上直泻下来,江水清亮,山峰高峻,草木茂盛,实在趣味无穷。
(2分。
不是翻译,要求可明显放松,写出大致意思即可得全分)
20.没有标准答案,观点鲜亮,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合适;日月星空的光辉,一起在自己的眼前展开,用来比喻求学中豁然贯穿的境域是自然得体的,充满着一种成功的欢乐。
不合适;这几句写的是自然天象,说明曹操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的结尾,都和读书最高境域没有什么必定的联系。
(2分。
确信否定皆可,理由较为合理的即可得全分。
只作判定而未分析理由的不得分)2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分。
未写完整的得1分。
有1个错别字的不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