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考物理质量和密度真题汇编(含答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中考物理质量和密度真题汇编(含答案)含解析
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
1.下列关于图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如图,表示在晶体熔化成液体过程中,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
B. 如图,表示在液体凝固成晶体过程中,温度与放热时间的关系
C. 如图,表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D. 如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A、在晶体熔化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晶体熔化的图象,A符合题意;
B、在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但图象中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B不符合题意;
C、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图象应为倾斜的直线,C不符合题意;
D、由图象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状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析图象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图象变化规律,从图象中正确、迅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根据对有关物理规律的掌握,判断图象能否正确反映物理规律.
2.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 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图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种?()
A. 熔化
B. 液化
C. 汽化
D. 凝华
【答案】B
【解析】【解答】由题知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分析】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3.下列估测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A. 两个鸡蛋重约1N
B. 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40℃
C. 人脉搏ls跳动约70次
D. 教室的高度约为1.5m
【答案】 A
【解析】【解答】A、两个鸡蛋重约1N,A符合题意;
B、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23~27℃,B不合题意;
C、人脉搏1min跳动约70次,而不是1s,C不合题意;
D、教室的高度约为3m,D不合题意 .
【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力、时间、温度、长度单位的认识分析解答本题 .
4.即将告别母校的你,认为校园生活中的物理量最符合实际的是()
A. 运动会比赛中100m冠军的成绩约为8s
B. 通过教室电脑的电流大约为1A
C. 教室门高约为300cm
D. 上课时教室内的温度一般在45℃左右
【答案】 B
【解析】【解答】A.百米赛跑的最短时间不少于10s,A不符合题意;
B.电脑的电功率200W,电流接近1A,B符合题意;
C.教室的门高约2m=200cm,C不符合题意;
D.夏季的最高温度不到40℃,所以一般情况下更不到45℃,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时间、温度、长度等常见数据解答。

5.下列现象,属于物态变化中吸热过程的是()
A. 雾凇的形成
B. 夏天,放在冰箱中的水结成冰
C. 放在衣柜内的樟脑丸变小了
D. 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外壁上会“出汗”
【答案】 C
【解析】【解答】A、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A不符合题意;
B、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是放热的,B不符合题意;
C、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C符合题意;
D、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外壁上会“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结合不同的物态变化和对应的吸放热的情况进行分析.
6.如图所示的测量结果记录正确的是()
A. 物体长度为1.45cm
B. 物体质量为6.6g
C. 温度计示数为16℃
D. 电流表示数为0.32A
【答案】 A
【解析】【解答】A.物体长度为 1.45cm,正确,长度的测量的结果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三部分。

B.物体质量为6.6g ,错误,示数应为6.0g;
C.温度计示数为16℃,错误,示数应为-4℃;
D.电流表示数为0.32A,错误,示数应为1.6A;
故答案为:A。

【分析】使用不同的仪器测量物理量时,要根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长度测量时,测量结果要有估计值.
7.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 汽车玻璃上出现了霜
B. 上午露珠逐渐消失
C. 早晨山林中出现了雾
D. 树枝上形成雾淞
【答案】B
【解析】【解答】A、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热,不合题意;
B、露珠的消失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符合题意;
C、雾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不合题意;
D、雾淞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不合题意 .
故答案为:B .
【分析】AD、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B、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C、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
8.下列有关厨房中的物理说法正确的是()
A. 厨房内炒菜用的锅,应选用熔点较低的材料制成
B. 用筷子夹食物时,筷子是一个省力杠杆
C. 炒菜时主要是通过做功方式增大了菜的内能
D. 炸食物时,能炸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高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厨房内炒菜用的锅,应选用熔点较高的材料制成,A不符合题意;
B、用筷子夹食物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B不符合题意;
C、炒菜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C不符合题意;
D、炸食物时,能炸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炒菜用的锅,应用熔点较高的材料,筷子是费力杠杆,炒菜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油的沸点较高,食物炸成金黄色.
9.下列数据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A. 人的手掌所受大气压力大约70N
B. 中学生100m赛跑的成绩约8秒
C. 健康人的体温是25 ℃
D. 一杯水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大约1000pa
【答案】 D
【解析】【解答】一个标准大气压P=1.01×105Pa,而人的手掌面积估测在0.07m2,故人的手掌所受大气压力F=PS=1.01×105Pa×0.07m2≈700N,A不符合题意;男子百米世界
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100m赛跑的成绩约14秒,B不符合题意;健康人的体温是37℃,C不符合题意;一杯水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大约1000pa,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大气压的值和手的面积计算压力,中学生百米约14秒,人体温度约37℃,通过液体高度计算液体压强.
10.刻度尺、温度计、弹簧秤、电压表是我们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测量仪器.下面四幅图表示的是一些同学对这四种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A. 观察被测物体的长度
B. 测量水的温度
C. 直接用此弹簧秤测力的大小
D. 测蓄电池两极间的电压
【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刻度尺测量长度方法和读数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方法和读数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弹簧测力计使用之前,指针没有在0刻线处,直接使用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D、电压表使用方法和量程选择、电流方向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①读取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被测物体末端所对的测量工具的刻线相垂直;
②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弹簧测力计测量电流、电压和力时,要注意测量之前指针是否在0刻线处;
③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路电流或电压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并且使电流“+”进“﹣”出.
11.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
A. 两个鸡蛋的重约为1N
B.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5℃
C. 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4s
D. 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
【答案】A
【解析】【解答】A、两个鸡蛋的质量m=100g=0.1kg,重约为G=mg=0.1kg×10N/kg=1N,A 符合题意;
B、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7℃,B不符合题意;
C、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7s,C不符合题意;
D、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c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两个鸡蛋的重力约1N,根据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参数的了解解答.
12.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的技能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应先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再读数
B.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以不让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C.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发现横梁不平衡时可调节平衡螺母
D. 用试电笔辨别火线时,不用指尖抵住测电笔上端的金属帽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温度计读数时,如果从液体中取出,其示数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故A错误.
B、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物体的一端不一定要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故B正确.
C、称量物体质量时,若天平横梁不平衡,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使天平的横梁平衡,不
能调节平衡螺母.故C错误.
D、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时,手必须接触笔上端的金属帽,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在使用温度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温度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和温度计中液面相平.
(2)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被测物体的一端不一定要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3)天平的横梁不平衡有两种情况:在称量物体的质量之前,要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在称量物体的过程中,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4)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时,一定要用手触及笔尾的金属部分,否则容易造成误判,认为带电体不带电是十分危险的
13.下列四种生活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 湿衣服晾干了
B. 加冰块使饮料温度降低
C. 放在衣柜中的樟脑片变小了
D. 夏天从冰箱内取出瓶装饮料后,瓶外壁常附着一层小水珠
【答案】 D
【解析】【解答】A.湿衣服变干水汽化为水蒸气,A不符合题意;
B.饮料中加冰,冰会熔化为水,B不符合题意;
C.衣柜内的樟脑丸变小,是樟脑丸升华了,C不符合题意;
D.冰箱中的饮料瓶拿出来,瓶外有水珠,是水蒸气液化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液化现象是水蒸气变为水滴的过程。

14.下列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 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 g
B. 物理课本从课桌落到地面大约4s
C. 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 cm
D. 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答案】 C
【解析】【解答】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50000g,A不符合题意;物理课本从课桌落到地面大约0.4s,B不符合题意;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人身高的一半为80 cm,C符合题意;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5℃,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质量、时间、长度和温度的了解解答. 15.请看下面这些物理现象:①夏天打开冰箱门,马上“跑出”一团“白汽”;②冬天窗户玻
璃上结出冰花;③地面上的水慢慢消失;④结了冰的衣服在室外凉干;⑤春天来了,冰雪消融;⑥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他们分别属于()
A. 液化、凝华、汽化、升华、熔化、凝固
B. 气化、凝华、汽化、升华、熔化、熔化
C. 液化、凝华、汽化、升华、熔化、熔化
D. 液化、凝华、升华、熔化、汽化、熔化【答案】 A
【解析】【解答】解:①夏天打开冰箱门,马上“跑出”一团“白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②严冬的深夜,教室窗户玻璃上有一层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③地面上的水慢慢消失,是水汽化形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④结了冰的衣服也会干,即冰变成水蒸气,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⑤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⑥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故答案为:A。

【分析】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关键要分析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然后利用物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答案.
16.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将沸点为12.3℃的氨乙烷喷到运动员扭伤的部位,是利用了氯乙烷迅速汽化吸热
B. 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 雪融化成水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D. 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答案】 A
【解析】【解答】A.氯乙烷的沸点很低,在迅速汽化时吸热,对物体降温,A符合题意;
B.石蜡是非晶体,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现象不同,B不符合题意;
C.雪融化成水是熔化现象,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沸点低的物体容易汽化,汽化吸热,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一直升高。

17.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计,符合实际的是()
A. 成都中考时教室里的温度大约为
B. 成都的快速公交车里空调的额定电功率约为
C. 成都三环路全长为350km
D. 一名参加成都中考的考生坐在教室里,地球对他的吸引力约500N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教室内的温度一般在15℃-30℃之间,A不符合实际;
B、快速公交车里空调的额定电功率约为1×103W,B不符合实际;
C、成都三环路全长约为51公里,C不符合实际;
D、一名中学生质量约50kg,地球对他的吸引力G=mg=50kg×10N/kg=500N,D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D
【分析】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叫估测法,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
18.生活中热现象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暮春时节,风摇花落四处飘洒,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B. 冬天,室内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凝华现象
C. 夏日中午在海边光脚行走觉得沙子发烫而海水很凉,是因为沙子的比热容大
D. 固体在熔化成液体的过程中,温度不变时内能也不变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风摇花落四处飘洒,这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A 不符合题意;
B、冬天,室内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B符合题意;
C、沙子发烫而水不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升高的温度要高;C不符合题意;
D、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变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分子热运动,即扩散现象是肉眼看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关于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应用:水可做散热剂、冷却剂,用来解释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别,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等等.
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变大.
19.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A. 晴明风日雨干时
B. 窗含西岭千秋雪
C. 雾裹山疑失
D. 月落乌啼霜满天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A、“雨干”是汽化现象,此过程吸热,A符合题意;
B、雪的形成,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小冰晶;此过程放热;B不符合题意;
C、雾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飘散在空气中,此过程中放热;C不符合题意;
D、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小冰晶,此过程中放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
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20.下列热现象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 温度计都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B. 扫地时,尘土飞扬不是扩散现象
C. 北方的冬天,货车司机向水箱里加酒精是为了降低水的凝固点
D. 火箭利用氢做燃料是因为氢的热值大
【答案】 A
【解析】【解答】A.温度计利用了热胀冷缩,但不一定都是液体温度计,A符合题意;
B.尘土飞扬是固体运动,不是分子运动,B不符合题意;
C.冬天,司机在汽车力加酒精可以减低水的凝固点,避免水结冰,C不符合题意;
D.火箭利用氢气作燃料,因为氢气的热值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液体温度计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工作,降低凝固点可以避免水结冰。

21.下列物态变化中不属于放热的是()
A. 春天,河流解冻
B. 夏天,冰雹直下
C. 秋天,雾气漫天
D. 冬天,雨雪纷飞
【答案】 A
【解析】【解答】A.河水解冻是熔化现象,是吸热过程,A符合题意;
B.冰雹是凝固现象,是放热过程,B不符合题意;
C.雾的形成是液化过程,放热,C不符合题意;
D.雪是凝华现象,是放热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22.如图,下列对图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当a为路程b为运动时间,甲表示该物体正在做加速运动
B. 当a 为速度b为运动时间,乙表示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C. 当a为质量b为体积,甲说明该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D. 当a为温度b为加热时间,丙表示晶体的凝固过程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当a为路程b为运动时间,甲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A不符合题意;
B、当a为速度b为运动时间,乙图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以一定速度做匀速运动。

B不符合题意;
C、当a为质量b为体积,甲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C符合题意;
D、当a为温度b为加热时间,丙是一条随加热时间降温的图线,而晶体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图象中图线的形状,得出纵坐标与横坐标之间的关系,结合有关物理规律分析判断即可.
2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A. 水结成冰
B. 露的形成
C. 霜的形成
D. 冰化成水【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冰是固态,是由水凝固而成,凝固放热,A不符合题意;
B、露是液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液化需放热,B不符合题意。

C、霜是固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凝华要放热,C不符合题意;
D、冰化成水是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熔化要吸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24.如图是选自物理课本的四幅图片,下列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A. 霜的形成
B. 冰凌的形成
C. 冰冻的衣服晾干
D. 露珠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解答】A.霜是水蒸气形成的固体颗粒,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A不符合题意;
B.冰凌的形成的水变成固体的冰,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B不符合题意;、
C.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C符合题意;
D.露珠是水蒸气变为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25.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普通教室层高约为l0m
B. 1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0mg
C. 常熟五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5℃
D. 洗热水澡时感觉舒适的水温约为40℃
【答案】 D
【解析】【解答】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3m,A不符合题意;
B.1元硬币的质量约6g,B不符合题意;
C.常熟5月份的气温比5℃高许多,C不符合题意;
D.洗热水澡时的水温为40℃左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质量、温度等解答。

26.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A. 蜡烛燃烧流下烛泪
B.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C. 隆冬时节河面结冰
D. 刚出笼包子冒白汽
【答案】 D
【解析】【解答】A.蜡烛流下烛泪,是蜡烛熔化了,A不符合题意;
B.手上的水变干是水汽化了,B不符合题意;
C.冬天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C不符合题意;
D.热的包子冒白气,是水蒸气液化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液化现象是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27.如图是电子体温计,它是通过感温头中电流的大小来反映人的体温。

感温头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这是应用了半导体的()
A. 单向导电特性
B. 良好的绝缘特性
C. 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D. 电阻随压力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答案】 C
【解析】【解答】根据电子体温计的感温头的特点可知,当温度改变,电阻改变,显示的温度不同,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半导体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在环境变化时电阻随之改变。

28.冬天,户外的人口鼻周围冒“白气”,这种“白气”是()
A. 小冰晶
B. 水蒸气
C. 小水滴
D. 无法确定【答案】 C
【解析】【解答】解:北方的冬天,室外的气温很低,户外的人们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外面的冷空气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故答案为:C。

【分析】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液态水,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到。

29.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40°C
B. 教室内的一盏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2A
C. 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80mm
D. 手托两个鸡蛋匀速向上抬高lm约做功1J
【答案】 D
【解析】【解答】A.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为25℃左右,A不符合题意;
B.教室人光灯的功率约40W,电流为, 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80cm,C不符合题意;
D.两个鸡蛋重力为1N,抬高1m,做功为W=Gh=1N×1m=1J,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常见的物体的高度、质量、生活中的温度、电流进行解答。

30.央视新闻“大数据”播报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下列估测数据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A. 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600g
B.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20m/s
C. 人体正常温度为40℃
D. 人的平均密度约为1.0×103kg/m3
【答案】 D
【解析】【解答】A、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60kg,A不符合题意;
B、人正常步行速度1m/s,B不符合题意;
C、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7℃,C不符合题意;
D、人的平均密度与水相差不大,约为1.0×103kg/m3,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数据的了解和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