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_赵芬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6・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Feb.2005 Vol.12 No.2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赵芬琴,朴惠善 
(延边大学药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关键词:真菌;桦褐孔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05)02-0096-03
桦褐孔菌,学名为Fuscoporia obliqua(Pers:Fr.) Aoshi或Inonotus obliquus(Fr.)Pilat,俗名为Black Birch touchwood, Birch mushroom, Clinker polypore, Tschaga pilz,Crooked schiller-Porling,Kofukisarunokoshikake。

 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无褶菌目=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纤孔菌属)。

桦褐孔菌分布于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堪察加半岛)、中国黑龙江和吉林省(长白山)、日本(北海道)。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45°~50°的地区。

生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树皮下或活立木的树皮下或砍筏后树木的枯干上。

桦褐孔菌是生长在寒带的木腐菌,引起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白腐。

在木材中的桦褐孔菌菌丝在零下40℃也不会冻死,是极耐寒的种类。

 
16-17世纪以来,东欧、俄罗斯、波兰、芬兰等民间广泛利用桦褐孔菌来防治各种疑难杂症,如各种癌症(胃癌、肝癌、肠癌、各种消化器官癌症)、心脏病、糖尿病。

近年来,对于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已经日益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

此外,国内外研究者也进行了桦褐孔菌人工培养的研究[1-3],并发现了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最适温度、最适pH以及最适的碳源、氮源和有机酸源。

 
1 桦褐孔菌的形态特征 
桦褐孔菌子实体呈现瘤状(不育性的块状物),直径25~40 cm,深色,表面深裂,很硬,干时脆,可育部分厚5 mm,皮壳状,薄,暗褐色,菌管3~10 mm,脆,通常菌管的前端开裂,菌孔每6~8个/mm,圆形,浅白色,后变暗褐色,无柄,菌肉木栓质,有轻微的、模糊不清的环纹,鲜(明亮)淡黄褐色。

孢子阔椭圆状至卵状,光滑,9~10 µm× 5.5~6.5 µm,有刚毛[1]。

 
2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 
关于桦褐孔菌化学成分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主要含有羊毛脂烷型三萜类、木质素类、黑色素类等。

 
2.1 羊毛脂烷型三萜类 
国内外研究者从桦褐孔菌中发现了许多三萜类化合物[4]。

有学者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并鉴定出了桦褐孔菌素(fuscoporine)、羊毛甾醇(lanosterol)、3β-羟基-羊毛甾烷-8,24-二烯-21-醛(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1)、3β,21-二羟基-羊毛甾烷-8,24-二烯(3β,21-dihydroxy-lanosta-8,24-diene)、3β-羟基-羊毛甾烷-8,24-二烯-21-酸(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cid)、3β,22R-二羟基-羊毛甾烷-8,24-二烯(3β,22R-dihydroxy-lanosta-8,24-diene)[5]。

后又从桦褐孔菌的石油醚提取液中分离出了3种新的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并且应用化学方法、分光技术以及X-线结晶分析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是25-甲氧基-21,22-环羊毛甾烷-8-烯-3β,21α-二醇(25-methoxy-21,22-cyclolanosta-8-ene-3beta,21alpha-diol)、3β,22α-二羟基-羊毛甾烷-8,23E-二烯-25-过氧化物(3beta,22alpha-dihydroxy-lanosta-8,23E-diene-25-peroxide)、3β,22α,25-三羟基-羊毛甾烷-8,23E-二烯(3beta,22alpha,25-trihydroxy-lanosta-8,23E-diene)[6]。

此外,国外有文献报道,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出了三萜类化合物。

2001年韩国国立农学院的张炫酋等人又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三萜类化合物——3β-羟基-8,24-二烯-羊毛甾烷-21,23-内脂(3β-hydroxy-8,24-diene-lanosta-21,23-lactone)[1]。

 2.2 木质素类 
桦褐孔菌的水提取物中含有一种水溶性的高分子量的有抑制HIV-I蛋白酶活性的木质素衍生物[7]。

 
2.3 黑色素类 
根据理化性质,将桦褐孔菌所合成的高分子量的酚类色素归为黑色素类,研究发现铜离子(0.008%)、邻苯二酚(1.0 mmol/L)和酪氨酸(20.0 mmol/L)可促进黑色素生成。

黑色素的生成与o-和p-苯二酚氧化酶的合成相互关联[8]。

由于天然的桦褐孔菌中的黑色素与人工培养的桦褐孔菌合成的黑色素的理化性质不同,并存在结构差异,规定天然合成的黑色素为异黑色素[9]。

桦褐孔菌形成的黑色素属于1,1,3,4,4,6-六甲基-7-乙酰基-1,2,3,4-四氢萘吐纳麝香类,从它的碱性降解产物里鉴别得知含有p-羟苯酸[10]。

 
2.4 其它 
桦褐孔菌中尚有麦角甾醇过氧化物、鞘氨脂类似物、甘露醇[5]。

桦褐孔菌的水提取物中含有低分子量的多酚类[7]。

桦褐孔菌还含有栓菌酸trametenolic acid、半单宁化合物、类固醇、生物碱,并且已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出一种叶酸(蝶酰谷氨酸,Pteroiloglutamic acid)衍生物,以及分离出芳香的香草酸(aromatic Vanill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和γ-羟基苯甲酸(γ-hydroxybenzoic acid)[1]。

 
3 药理作用 
3.1 抗肿瘤 
桦褐孔菌能显著抑制动物移植肿瘤的生长。

桦褐孔菌的煎煮液能抑制小鼠移植肉瘤的生长[11-13]。

此外,对于长期(2个月)持续用0.025 s Cr/min的γ-射线照射的BALB-line小鼠,每天给予桦褐孔菌的水提取液,对其平均寿命的延长有确定性影响,并且使血液中和关键性组织中的脂类过氧化物的氧化作用和血清的R-蛋白质保持在一定水平[14]。

实验证实,
2005年2月第12卷第2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97・ 
桦褐孔菌的水提取液可抑制母体外的人类的子宫颈肿瘤细胞的生长,降低了肿瘤细胞蛋白质数量和有丝分裂指数值。

而且,这种提取液干扰肿瘤细胞新陈代谢,导致LDH、HBDH、MDH、GCT的活性降低,以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强[15]。

而且证明10~2 000 mg/mL的桦褐孔菌提取液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如果用桦褐孔菌的提取液培养细胞,可观察到细胞蛋白质和有丝分裂指数降低,而且这种提取液通过增加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数而干扰有丝分裂。

桦褐孔菌的水提取液除了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之外,还影响细胞周期中的 8/G阶段[16]。

 
3.2 增强免疫 
研究发现桦褐孔菌的细胞组成和继发的新陈代谢都影响用药者的免疫系统,因此可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17]。

 3.3 抗艾滋病病毒 
桦褐孔菌的水提取物有抑制一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I蛋白酶的活性。

已确定有活性的成分是一种水溶性的高分子量的木质素衍生物,其它低分子量的多酚类和木质素的单体成分不抑制HIV-I蛋白酶[7]。

 
3.4 增强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桦褐孔菌的提取液抑制海拉细胞的有丝分裂,主要是当细胞处于M、G1和G2期时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同时增强过氧化氢酶的活性[15,18]。

 
4 临床应用 
桦褐孔菌的提取物可用于治疗不能手术的女性生殖器癌[19]。

在民间用药中,桦褐孔菌的临床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

桦褐孔菌是俄国民间治疗癌症的药用菌,包括用于不能手术治疗的乳腺癌、唇癌、胃癌、耳下腺癌、肺癌、皮肤癌、直肠癌和霍金斯淋巴癌(Hartwell,1971),俄国人还用桦褐孔菌治疗溃疡、胃炎、生殖器官和腺体的增生,用桦褐孔菌煎剂治疗结肠炎。

在西西伯利亚的鞑靼人(可汗人)利用桦褐孔菌来治疗结核病、胃病、肝病、心脏病、蛔虫病(寄生虫病)或作为一种清洗剂外用[1]。

 
5 展望 
桦褐孔菌在民间应用较广泛,但是对桦褐孔菌的系统研究还不够深入。

国内对桦褐孔菌化学成分的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于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且已经分离出单体并鉴定了其化学结构,而对于桦褐孔菌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

国外对桦褐孔菌化学成分的研究也不是太多,对桦褐孔菌药理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抗肿瘤方面,多是使用桦褐孔菌的提取液。

在民间用药中,桦褐孔菌的应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从桦褐孔菌中寻求新的抗肿瘤物质和其他的药用物质,以及研究桦褐孔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药用价值已经成了一件意义深长的事情,并有待于科研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开发研制治疗癌症或艾滋病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黄年来.俄罗斯神秘的民用药用真菌——桦褐孔菌[J].中国食用菌, 2002.21(4):7-8. 
[2] 隋进清,徐 立.伊春市友好区食用菌研究所采到并分离出桦褐孔菌
[J].中国食用菌,2002,21(5):17. 
[3] Nizkovskaia OP, Milova NM, Shivrina AN, et al. On the problems of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Poriao blique culture[J].Tr Latv Padorm ju Soc Repub Zinat Akad Mikrobiol lnst,1959,6:227-285. 
[4] Kier LB.Triterpenes of Poria obliqua[J].J Pharm Sci,1961,50: 471-474. 
[5] 何 坚,冯孝章.桦褐孔菌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1,32(1):4-6. 
[6] He J, Feng XZ, Lu Y, et al.Three new triterpenoids from Fuscoporia obliqua[J].J Asian Nat Prod Res,2001,3(1):55-61. [7] Ichimura T,Watanabe O,Maruyama S.lnhibition of HIV-1 protease by water-soluble lignin-like substance frome an edible mushroom, Fuscoporia obliqua[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1998,62(3): 575-577. 
[8] Babitskaia VG,Shcherba VV, Ikonnikova NV. Melanin complex of the fungus Inonotus obliquus[J].Prikl Biokhim Mikrobiol, 2000, 36(4):439-444. 
[9]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elanins produced by inonotus obliquus(“chagi”) in the nature and the cultivated fungus[J]. Prikl Biokhim Mikrobiol,2002,38(1):68-72. 
[10] Babitskaia VG, Shcherba VV. The nature of melanin pigments from some micro- and macromycetes[J]. Prikl Biokhim Mikrobiol, 2002,38(3):286-291. 
[11] Nazarewicz T, Ledochowski Z, Konopa J, et al. Studies on antineoplasfic properties of Poria obliqua. Ⅱ.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Poria obliqua on the growth of transplanted tumors in animals[J].Nowotwory,1961,11:401-411. 
[12] Konopa J, Ledochowski Z, Nazarewicz T, et al. Studies on antineoplastic properties of Poria obliqua.Ⅰ.General data and vitro studies[J].Nowotwory,1961,11:393-400. 
[13] Gorzkowski T. Effect of decoction of Poria obliqua on growth of transplanted Crocder’s sarcoma in mice[J].Patol Poi,1955, 6(4):293-299.
[14] Rasina LN.Effect of cryosubstance Chagi on deposition or isolation of 90Sr and on the effect of prolonged external exposure to gamma-radiation[J].Radiats Biol Radioecol,2002,42 (4):399-403.
[15] Rzymowska J.The effect of aqueous extracts from Inonotus obliquus on the mitotic index and enzyme activities[J].Boll Chim Farm,1998,137(1):13-15.
[16] Burczyk j, Gawron A, Slotwinska M, et al. Antimitot activity of aqueous extracts of Inonotus obliquus[J].Boll Chim Farm, 1996,135(5):306-309.
[17] Wasser SP, Weis AL.Therapeutic effect of substances occuring in higher Basidiomycetes mushrooms:a modem perspective[J]. Crit Rev Immunol,1999,19(1):65-96. 
[18] Jarosz A,Skorska M,Rzymowska J,et al.Effect of the extracts
・98・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Feb.2005 Vol.12 No.2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汪永忠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药疗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05)02-0098-03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CHF)属于中医“惊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发生主要是心脏自病或它脏病累及于心,使心之气阴不足或阳气受损,无力鼓动血脉,从而使血脉瘀阻,而痰、水、瘀等病理产物又进一步损及心之阴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其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心之阴阳气血不足,标实是指血瘀、痰饮、水停。

现代医学利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提高心肌收缩力,达到改善血流动力学、纠正心衰的目的。

但各类心衰治疗药物都有其各自的不良反应[1-2]。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医药治疗心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从中医药中开发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临床新药。

 
1 辨证施治 
冯氏[3]参照心水辨治,将CHF分为4型:水气凌心、痰饮阻肺证,方选小青龙汤加减;气滞血瘀、心脉瘀阻证,方选血府逐瘀汤合真武汤加减;心阴暗耗、心血亏虚证,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心阳不振、心气虚弱证,方选养心汤加减。

顾氏[4]以救心方为基本方治疗,心阳不足型加桂枝、党参;气阴两亏型加党参、麦冬、五味子;心肺气虚型加党参、山药;心肾阳虚型加党参、制附片。

谭氏等[5]将CHF分为7型:心气不足型治以益气养心;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化瘀;心阳虚衰型治以温阳益气;阳虚水泛型治以温阳利水;痰浊壅肺型治以益肾纳气,温肺化痰;阴竭阳脱型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杨氏[6]认为心衰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以桃红四物汤为基本方加减:气滞血瘀、阳虚水犯者,主方去生地黄,加熟地黄、熟附片、炒白术、茯苓、猪苓、生姜;气滞血瘀、气阴两虚者,主方加西洋参、麦冬、茯苓、泽泻;气滞血瘀、阴阳两亏者,主方加炙甘草、肉桂、阿胶、麦冬、大枣;气滞血瘀、阴虚阳亢者,主方加龟甲、阿胶、煅龙骨、煅牡蛎、杜仲、牛膝。

黄氏[7]则通过辨急性与慢性、辨诱因、辨标本盛衰,将CHF分为6型:气阴两虚证,方用炙甘草汤加减;气虚血瘀证,方用新定桂枝汤加减,下肢水肿者可送服五苓散;阴阳两虚证,方用阴阳两救汤;阳虚水泛证,方用真武汤加减,痰喘明显者可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阳衰气脱证,方用急救回阳汤;阴竭阳脱证,方用参附汤合生脉散。

刘氏等[8]将CHF分为5型:心气虚型治宜补益心气,方用生脉饮加减;气阴两虚型治宜气阴双补,方用自拟宁心汤;心肾阳虚型治宜温补心肾,方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化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痰浊内阻型治宜利湿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减。

谢氏[9]将CHF分为3型:气阴两虚型予炙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去生地黄、火麻仁、大枣、桔梗组方;阴虚血瘀型予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风痰阻滞型予瓜蒌薤白半夏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2 专法治疗 
王氏[10]运用温通辛散法治疗风心病、冠心病、肺心病所引起的CHF 32例。

治疗后按心功能分级,恢复到Ⅰ级16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3例。

蔺氏[11]运用温阳益气活血法治疗CHF 32例。

左心衰明显加丹参、苏木,右心衰明显加茯苓、白术、泽泻、桑白皮、葶苈子,全心衰则以2者加味兼用,总有效率达90.6%。

喻氏等[12]运用补益心肺、活血利水法治疗CHF 98例,西药综合疗法(地高辛、消心痛、巯甲丙脯酸)治疗CHF 97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3%。

陶氏等[13]运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CHF 123例,随证加减,结果总有效率93.5%,2年内未复发率49%。

周氏[14]运用益气活血、利湿化痰法治疗CHF 43例。

寒痰瘀阻加苏梗、桔梗、大腹皮;肺肾两虚加附片、桂枝、大腹皮;Ⅱ度以上CHF应用强心剂、利尿剂、卡托普利。

结果显效率44.2%,有效率90.7%。

关氏等[15]运用温阳利水法治疗Ⅲ度CHF 60例,配合小剂量地高辛、巯甲丙脯酸口服。

结果心衰由Ⅲ度转为Ⅰ度21例,由Ⅲ度转为Ⅱ度34例,心衰无改变5例。

周氏等[16]运用益阴助阳、活血通脉法治疗CHF 61例,西药综合疗法(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单用或联合用药)治疗CHF 40例为对照组。

结果中药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心脏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证明益阴助阳、活血通脉可为治疗CHF的基本大法。

 3 专方治疗 
阚氏等[17]将78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治疗的基本上,治疗组48例加用抗心衰丸,对照组30例口服巯甲丙脯酸,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有效率73.33%。

李氏等[18]运用生脉散加味治疗CHF 11例,肢冷尿少浮肿选用桂枝、 车前子、 泽泻, 气喘加厚朴, 瘀血甚 
from fungus Inonotus obliquus on catalase level in Hela and nocardia cells[J].Acta Biochim Pol,1990,37(1):149-151. [19] Glowacki H,Tomaszewski J.Attempted therapy of inoperable cancer of the female genitalia with Poria obliqua Bres[J]. Ginekol Pol,1962,33:445-450. 
(收稿日期:2004-03-3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