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小品7这个世界的音乐学案粤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这个世界的音乐
诗海拾贝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赏析】“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

“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

后两句是议论性抒情。

“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

“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语林撷英
鸟鸣名句集锦
1.野戍孤烟起,春山百鸟啼。

(庾信《至老子庙应诏》)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3.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

(王维《听百舌鸟》)
4.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6.惊飞失势粉墙高,好个声音好羽毛。

(郑谷《山鸟》)
7.长截邻鸡叫五更,数般名字百般声。

(无则《百舌鸟》)
8.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
作者卡片
姓名刘易斯·托马斯
生卒年1913~1994
国籍美国
相关资料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医学家、生物学家、教授、诗人、散文作家和科普作家。

他的作品是当今科学散文
中的大家手笔。

于1974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要作品有《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最年轻
的科学家》
1970年,托马斯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时,应邀在一个关于炎症的学术讨论会上作“定调演说”。

他轻松幽默的谈话被录了音。

不知怎的,演说的整理稿传到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的手里。

那位主编喜欢这篇东西,便命托马斯为他的杂志写一系列短文。

得此机会,托马斯自然乐于应命。

一连写了六篇,已经欲罢不能。

热情的读者和批评家们要他把专栏写下去。

于是,他一发而不可收,连写了四年。

这时,出版商已争相搜集他的文章出版。

于是,我们就有幸看到了这本辉煌的小册子——《细胞生命的礼赞》。

该书收文29篇,以排在最前头的一篇的篇目为书名。

知识链接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影响:《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本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的欢迎,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刘易斯·托马斯就因这本书而家喻户晓。

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做广告,喊一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嘈.杂(cáo) 嘟.哝(dū) 上颚.(è)
蝙.蝠(biān) 叩.动(kòu) 骷髅
..(kū)(lóu)
水蛭.(zhì) 戛.然(jiá) 歌鸲.(qú)
携.带(xié) 湮.没(yān) 剔.除(tī)
管弦.(xián) 蟾蜍
..(chán)(chú)
(2)多音字

甲壳.qiào

鸡爪.子zhuǎ鸡蛋壳.ké爪.牙zhǎo
调高调.diào

赋予.yǔ调.节tiáo予取予求yú
2.
⎩⎪⎨⎪⎧上è(颚)è(愕)然è(鳄)鱼 ⎩⎪⎨⎪⎧
蚊ruì(蚋)
唢nà(呐)接nà(纳)
⎩⎪⎨⎪⎧qì(迄)今收qì(讫)yì(屹)立 ⎩⎪⎨⎪⎧
冒mèi(昧)
体wèi(味)泡mò(沫)
⎩⎪⎨⎪⎧piāo(缥)缈piāo(剽)窃piǎo(瞟)一眼biāo(膘)满肉肥
⎩⎪⎨⎪⎧
liáo(缭)绕
liáo(潦)草
liào(镣)铐liáo(嘹)亮
3.词语释义
(1)含糊不清:指说话声音不清楚或事物没有分辨清楚。

也指不能明辨是非。

(2)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断。

是个象声词。

(3)杂乱无章: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4)无关紧要: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

4.词语辨析
(1)企图试图
企图:通常指用非正当手段达到某种目的,贬义词。

可作动词、名词。

试图:指寻找机会去做某件事,中性词。

(2)湮没淹没
湮没:埋没,多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埋没。

淹没:(大水)漫过,盖过,指具体事物被盖过。

1.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这个世界的音乐”?
[我的理解] “这个世界”是一个范围很广大的概念,它是指包括各种生物在内的广义的世界。

标题中的“音乐”不仅包含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人类的音乐,也包括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所发出的声音。

作者用“这个世界的音乐”为题,一反生物学家把人跟群居性动物截然分开的成见,提出了人和群居性动物的共同性,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趣味横生的世界。

2.文章讲的是音乐,但似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动物发出的声音,那么是不是说动物发出的声音就是音乐?
[我的理解] 不是说动物发出的声音就是音乐。

动物的音乐是指不是为生存发展而发出的,不是那些社交性谈话或事务性语言,而是并没有具体意义的,仅仅是为了自娱自乐、表达感情而发出的声音。

3.文脉梳理
1.课文在说明了白蚁的声音后又在第6段举了蝙蝠的例子,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名师指津] 围绕蝙蝠某些声音的无功利性作答第一问,围绕举例对解说抽象道理和阐述文章内容起的作用方面回答第二问。

[我的理解] (1)举蝙蝠的例子补充说明,尽管蝙蝠发出的许多声音是为了满足捕获昆虫的特定需要,但某些声音也毫无功利目的,只是为了彼此交流或休息时的娱乐。

进一步说明了生物世界的这种特别的声音,未必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2)化抽象为具体,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动物世界和人类一样,存在着美妙的超功利的音乐这样一个事实。

大量列举典型事例,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更有厚重感。

2.文中哪些语句表明动物的声音是音乐?请概括说明。

[名师指津] 找出文中用“音乐”比喻各类生物声音的句子,然后提炼概括。

[我的理解] ①白蚁那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的敲打声,以有规律的、有节奏的、长度不
同的短句出现的敲击声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②蝙蝠休息时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般的可爱声音。

③鸟类事务性语言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

④骷髅天蛾用吻作洞箫,吹奏出高调的管乐声。

⑤蟾蜍互相对歌,蟋蟀、蚯蚓的合奏,座头鲸充满力度和肯定的歌曲,蚊蚋令人飘然欲飞的合成音响等等。

3.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中,哪些语句是作者对动物“音乐”的产生过程作出的解释?
[名师指津] 答题区间在本段的开头部分,找到作者明确解释的语句即可。

[我的理解] 作者对动物“音乐”产生过程的解释是:“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4.作者在说明动物音乐时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名师指津] 重点分析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即可。

[我的理解]
[名师指津] 结合相关语句,围绕声音的节奏、韵律和情感性分析音乐特点即可。

[我的理解] ①动物的音乐是一种“奇妙的、美妙的、可爱的、让人飘然欲飞”的音乐,这说明动物声音中有情感存在。

②动物的音乐是一种“有节奏、有规律、重复出现”的音乐,这是动物声音的外在特点。

所以,动物的音乐是一种有节奏、有规律、重复出现的表达情感的声音。

6.作者对生物行为进行反思的目的是什么?
[名师指津] 阐释人类如何看待自身、如何看待其他生物并如何与之相处即可。

[我的理解] 作者对生物行为反思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

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一个姗姗来迟的物种。

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有着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彼此之间还需要联合、团
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这篇科普文语言生动优美,富于文学气息。

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艺术特色。

[名师指津] 可举例分析其修辞特点、用词特点等等。

[我的理解] (示例)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它并不是一味严肃地传授科普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忘注意使用优美、清新、幽默、富有文学气息的语言。

例如,为了说明动物发出的声音未必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拿外星人揣测人类的高尔夫球的咔哒声作类比,“警告的叫唤(不大可能)”、“求偶的信号(没那回事)”或“领土占有的宣言(这倒可能)”,种种猜测让人忍俊不禁,真可谓“一个头脑糊涂的外层空间来客”。

又如第12段中,作者说:“假如我们有更好的听力……使我们飘然欲飞的。

”拟人化的描述,生动形象,体现出人情味,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人文性。

还运用了排比手法,写出了生物音乐的强烈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描绘性的语句极具文学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怎样使说明文的语言生动有趣
写法指导
说明文语言之美,往往被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掩盖,被其他文体的文学美淹没。

说明文如果注重语言上的生动活泼性,讲究语言上的趣味性,就会克服说明文容易产生的枯燥、死板的弱点,从而给人愉悦的感受。

要增强说明文的表达能力,做到语言生动活泼,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为了把人们不易看见的事物和现象、不易理解的过程事理阐述清楚,作者多采用形象的语言进行说明,多用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引用、拟人等方法。

2.采用生动的描写。

说明文中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不仅能增强文章内容表达上的形象性、可感性和文学色彩,使读者获得不同程度的美感体验,受到美的陶冶,还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增知益智。

(1)词汇丰富,精选动词。

丰富的词语,能使文章的语言在叙述的过程中有变化。

有变化了,文章的语言也就自然生动活泼起来了。

精选准确而恰当的动词,能有效地增强说明文语言的动态感。

(2)合理想象。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插上动人的翅膀。

(3)变换句式。

句式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整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
反问,或设问。

这样,使读者在阅读时有起伏,有抑扬顿挫,从而使语言显得既严谨又活泼,既参差又工整,使文章富有文采。

范文示例
我是一只小蜜蜂
我是一只小蜜蜂。

我们是工蜂。

我们是蜂群的主要成员,工作也最繁重:采集花粉、花蜜,酿制我们的“口粮”,哺育我们的弟弟们,伺候我们的母亲,修造我们的房子,保护家园,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别看这样,我们的身体是非常弱小的,我们的寿命也只有六个月,就像天空的流星一样——一闪即逝,仅有一点儿时间去闪耀自己的光辉。

开花时节,我们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蜜是很难酿的,我们要酿一公斤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如果我们的蜂巢同采蜜的花丛距离一公里半,那么我们采一公斤蜜就得飞上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11圈。

看样子,我们的功业并不次于“阿波罗号”呢!虽然我们采蜜难,但每年一窝蜂都能割几十斤蜜。

在广东的同族们一年四季都不闲着。

如果动物世界也有组织的话,那么我们蜜蜂一定能获得“最热爱劳动奖章”。

《这个世界的音乐》为我们展示了地球上的生物所创作的音乐是如此的奇妙,因为有这些音乐,这个世界才不再沉寂,变得热闹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是大自然一种“与生俱来”的和谐。

人类除自身创作和欣赏音乐之外,如果要永远听到美妙的天籁之音,那就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反,企图破坏、消灭这种和谐,违背自然法则的,必将受到惩罚。

文章引导人们对自然界持乐观的态度,感受一切生命的美好。

适用话题
呼唤中国的刘易斯·托马斯
刘易斯·托马斯,在美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许许多多普通人都那样推崇他,痴迷于他的优美文笔,信服他透彻的说理,为他的机智幽默而发出心有灵犀的笑。

他对于人心灵的影响力,绝不亚于马克·吐温。

然而,他并非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而是一位科普作家。

科普作家有如此大的魅力,除了他那时而行云流水、时而风云骤变、风趣的笔触,他那极其广博、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科技和人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

这是水涨船高的事情。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细菌概念的读者会沉浸在对于复杂的微生态学的神龙活现的描写中。

我案头就放着《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和《最年轻的科学》这三本书。

我通读过不止一遍,有的文章还反复读过。

啊啊,从微生物到有机体到社会,从细致入微的形象描绘到匠心独具、闪闪发光的议论到撼人心魄直抒胸臆的抒情,真是理性思维与文学描绘有机结合的杰作。

你不能不说:到了相当的境界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民众的科技知识相对贫乏得多。

当迷信与伪科学泛滥成灾的时候,许多具有科学精神的志士仁人痛心疾首,奋起反击,而另有许许多多的人却偏执于“千里发功灭山火”和“水变油”之类的神话中。

更有甚者,因为觉得某人“中了邪”“鬼缠身”或其他什么理由而将患者活活烧死或打死的血淋淋的消息时而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中国搞科普的人不少,成绩也是明显的,必须肯定。

但是,有一种过于“实用”和浅薄媚俗的倾向,文字优美者不多。

常常是你说吃肥肉不好,一篇一篇都这么说,突然来一篇说吃肥肉好,大家又都传开,叫人无所适从。

或者又说吃芹菜好,能使高血压降低,却不说血压正常或者甚至偏低的人该吃芹菜否。

有文章说,应该多吃鱼,但带鱼除外。

我不知道带鱼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被视为异类。

鱼也要划“成分”,依据是什么。

问过,据说是胆固醇含量高,我也查了一下资料,并无明显“高”处,纯属冤案。

在中国容易草菅人命啊。

出现上述种种偏差的原因,其实是由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本来基础就差,又没有刨根问底的习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像刘易斯·托马斯这样的科普大家,决不仅仅是由于他个人的天才,而是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整体反映。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倡科教兴国,大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正逢其时。

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华民族振兴进程的加速,一个全民科学知识水平迅速提高、科普作家人才辈出的时代即将到来。

不一样的民歌,一样的情怀
10月2日,一场以“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赞歌”为主题的饕餮盛宴——《中国民歌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拉开帷幕。

在为期8天的时间里,来自34个省、市、自治区的32组原生歌者,将通过“河水天上来”(上、下)、“长歌万里行”(上、下)、“共饮一江水”(上、下)、“大海故乡情”(上、下)共8期节目,为我们展开一幅融地域特色和竞技展演于一体的中国民歌版图,将中华民族的文艺瑰宝、文化精粹展现在最高规格的舞台之上,共同唱响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福。

从黄河到边疆,从长江到沿海,不同地域有着各自独特的人文风情,孕育出独属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民歌。

它们时而如长江大河,波涛汹涌,时而如渔船垂钓,怡然自得,让人们在熟悉的歌声里,体验着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从古至今的风云变幻、文化底蕴。

陕西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四川的《康定情歌》、内蒙古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新疆的《阿拉木汗》、吉林的《阿里郎》、广西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云南的《蝴蝶泉边》、重庆的《川江号子》、海南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台湾的《回家的歌》……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故事。

从这些歌唱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些民族的今天,也可以想象他们的昨天,甚至能看到他们的未来。

透过这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民歌,我们又可以发现它们本质上的共通点:唱出的都是当地人民最原始的生活的味道,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歌,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大自然最朴素的看法,对爱情最本真的咏叹;也是本民族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的体现。

无论是山歌、对歌还是溜溜调、小调,无论是号子、弹唱还是舞歌、风俗仪式歌,无论经历几轮年代更迭,无论经过多少不同演绎,当旋律响起时,总有令人跨越时空界限的魔力,让人感受到它所要传达的情绪,感知到音乐最本质的美好。

因为民歌里有“根”——民歌是人民之歌、民族之根,流淌着民族的血脉,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

我国的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是在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中逐渐形成的,又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记录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民歌是我们祖先的声音,是我们记住乡愁的依托,是我们不忘本心的泉源。

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所属民族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节目组进行了精心设计。

在参演者领域,强调最多的便是“原生态民族歌手”。

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和透彻地了解这些民歌的根源以及包含的背景故事,央视综艺频道当家主持人在节目录制期间全部亲自带队跋山涉水,深入到全国各地少数民族聚集地寻找原生态的民歌,和歌者进行采访交流。

为了用最淳朴、
最天然的声音为观众演唱经典民歌,节目组请出了“中国民歌天然活化石”——目前最高水
平的民歌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成了“传承人方阵”。

因为民歌里有“情怀”——民歌是为生活放歌、为时代发声,是根据人的机能唱自己的生活,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情感表达。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所以每一首经过时间大浪淘沙之后沉淀下来的民歌,背后都是一段传奇。

这些基于故事而创作的民歌融汇了更多的感情色彩,使得它们在传唱过程中更易打动人心。

为了寻找“看得到的故事”,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节目组进行了特别安排。

8期节目以中国民歌为传播主体,以参演者的演唱为承载方式,以民歌的传统演唱形式——赛歌打擂为呈现手段,“为我而‘站’”“五谷定音”的环节设计新颖而又富有生活气息。

设置嘉宾点评环节,由田青、李松、王黎光、蒙曼等音乐界、文化界专家担任,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民歌故事,普及民俗文化知识。

将新民歌作品与其相应的原生民歌集合展示,既是对民歌知识的普及,也体现了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起于乡野,流于现世,不同时期的民歌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学艺术)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民歌正是如此。

在浩如烟海的原生态民歌当中,有不少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

如朝鲜族民歌《阿里郎》、云南彝族的“跳菜舞”、山西的“左权开花调”等。

还有一些民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唱,如《康定情歌》曾经入选联合国100首世界民歌。

民歌,是歌,更是文化,需要有人记住,有人欣赏,有人传承。

《中国民歌大会》是民歌的大全,民族的盛会,通过极具匠心的节目编排、极具民族特色的舞美设计等,让人们更多地、更好地了解了民歌从何而来,为什么成为经典。

它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歌艺术魅力的平台,提供了一个把这些最古老、最优秀的原生态文化传承下去的契机,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对古老文化艺术的传承。

举国欢庆日,民族筑梦时,让我们走进《中国民歌大会》,共同关注这幅徐徐铺开的、波澜壮阔的中国民歌版图,在歌声中聆听中国故事,领略中国气派,烙印中国记忆。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怀瑾大师成名后,随着其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各种名利陷阱也越来越多,但他淡
泊名利,言传身教,如光风霁月
....,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B.沈从文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作品充分展现出湘西的民族风情,其文学成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C.这两家汽车制造厂建厂历史、规模大小、生产车型都很相似,在整个西南地区汽车市
场所占份额也差不多,可以说是鼎足而立
....,被广大用户认可。

D.解决“黑的”“野的”问题,光靠群众投诉是不行的,需要采用釜底抽薪
....的办法,完善制度,严格执法,坚决取缔,将“黑的”“野的”直接没收甚至变成“废车”,不给“黑的”“野的”主人留后路。

解析:选C。

A.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B.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C.不合语境。

“鼎足而立”指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句中只有两方。

D.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针对老年人眼花看不清屏幕上的字,上海银行将把自动取款机的字体改为原来的2.25倍,上海银行还在近千个社区开办以教学使用ATM机为内容的培训讲座。

B.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对民族、对人民、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C.假如像我所相信的那样,制造某种音乐的驱力如同我们其他的基本生物功能一样,也是我们作为生物的特点,那么其中必有某种道理。

D.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屡次表态应该再建BRT之后,昨日广州市重大城建项目公咨委宣布,将于本周六对广州市交委提交的第二条BRT方案进行讨论。

解析:选C。

A.成分残缺,“针对”的宾语残缺,可补出“的问题”或“的现象”;B.语序不当,应改为“以对党、对人民、对民族”;D.中途易辙,把“在”放在“广州市市长”之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鱼类是迄今为止人类几乎唯一还在利用的野生食物资源,然而今天它却面临着空前的危机,________,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人均海产品消费量几乎翻了一倍。

①然而这仍然不能满足我们不断增长的需要
②90%以上的大型鱼类将在未来半个世纪中灭绝
③随着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人口进入中产
④全球渔业捕捞量近十年以来一直稳定在9 000万吨左右
⑤全球32%的渔业资源面临过度开采的威胁
⑥鱼类被看作是健康与时尚食谱不可缺少的部分
A.②⑤⑥④①③B.③⑥⑤②④①
C.⑥③⑤②①④D.⑤②④①③⑥
解析:选D。

⑤和②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①中的“这”指代④中所说的“全球渔业捕捞量”,故①在④后,据此排除A、C两项;在B与D之间选择时,注意横线前的“空前的危机”,就可以发现③与此内容的关系不如⑤更密切,故排除了干扰项最强的B项。

二、阅读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