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教学设计)3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2 只拣儿童多处行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冰心的语言清新朴实,细腻动人。
文中所描绘的也是孩子游玩时的景象,写得真实,一读就懂,但如何在阅读时,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心里的反应,读懂作者的心,是个难点,需要老师在学生和文本中间架设起桥梁。
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成功地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身心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提升。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会写“聚、匆、概、梢、释、额、纽、旺、召”9 个生字,会认“拣、隙、漾、匆、棠、额、纽”7个生字,理解“大概、匆匆、树梢、释放、纽扣、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课前准备:
1.课件。
2.搜集春天的诗句、图片等。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一)同学们,不知不觉春姑娘已经来到了
我们身边,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春天美丽极了,谁能用我们学过的诗句热情赞美生机盎然的春天?
(二)学生背有关春天的古诗。
(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句跟“春”有关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
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奶奶把这两句诗改了一下,读“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走进她的文学世界,共同学习她的优美散文。
(板书课题)
(四)简介作者。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熟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二)学习生字。
(三)学生质疑。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二)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三)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
通过背古诗比赛,理解诗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了解作者有助于帮学生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儿童的爱。
以作者的游览路线为抓手引导学生分段,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四)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整体入手,导入新课
回忆,冰心奶奶的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复习第二个问题,体现从整体入手。
第三个问题也很重要,与结尾呼应。
前面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她确定的一个意见;后面则是实践的证明。
冰心奶奶要到颐和园去,怎样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一)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表示儿童多的句子。
(二)交流出示句子。
(展示课件第四屏)(三)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并读一读。
(四)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五)引读第二自然段。
四、讲读第三至八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了颐和园,去了知春亭畔和玉澜堂,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一)讲读第 3 自然段。
通过理解、朗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孩子的多和可爱。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这堂课学习的目标。
这样引读,主要是提示学生注意领悟这段话之间的内在联系。
1.自读,思考:在知春亭畔冰心奶奶看到
了什么?
2.大屏幕出示第 3 自然段。
(展示课件第
五屏)
(师引)“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
道知春亭畔已是”——(生读)“座无隙地!
女孩子……”(师引)“也有些孩子——(生读)大概是……”(师引)“湖面”——(生读)“无数坐满儿童……”
(二)引读第 4 自然段。
(三)讲读第 5、6 自然段。
过渡:迎着儿童的涌流,冰心奶奶走进玉
澜堂的院落里,她看到了什么?
1.指名读第 5 自然段。
交流,品读。
这几棵海棠开得怎么样?
(展示课件六至十三屏)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2.读第 6 自然段。
提问:看着这些海棠花,冰心奶奶忍不住赞叹。
她赞叹什么?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 7、8 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正在赞叹春光和春天的力
量的时候,孩子们围聚过来了。
冰心奶奶和他
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交谈的情景是怎样的?
(1)自读第 7 自然段。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
过渡:看着开得正旺的海棠,看着孩子们
远去的背影,冰心奶奶又想了些什么呢?
(1)指名朗读第 8 自然段。
(2)交流,并进一步讨论:花儿和儿童有
哪些共同点?(需要人培育;活泼、生命力旺盛;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风采;给别人
带来欢乐。
)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朗读 7、8 两段。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引
读一带而过。
老师的两处“引”,提示了“地点”。
讲读这两个自然段,采用了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思路,很清楚。
读的形式选择也比较恰当。
要读出冰心的慈爱,女孩的忸怩,男孩的爽朗。
五、板书设计
2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儿童多处就是春湖面湖边
玉澜堂
(花儿——儿童)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二、学习第九自然段
(一)齐读第九自然段。
(二)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出示句子:
1.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2.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展示课件第十四屏)
(三)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因为儿童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
板书儿童是最美的春光
三、拓展延伸
1.冰心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同学们,我们就带着冰心奶奶对儿童特殊的爱的情感,一起走进冰心的世界。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她曾说:“我们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
以“只拣儿童多处行”来结束全文,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能首尾呼应。
为了让学生能更近距离地走近冰心奶奶,了解冰心奶奶,通过阅读冰心奶奶的作品来走进她的内心,体会她那颗关怀少年儿童的拳拳爱心。
入‘不拒细流’的大海”。
冰心老人爱海,冰心老人就是大海!她辽阔、深邃、温馨、博大。
)教师朗读冰心小诗。
2.同学们,老师也希望你们在课后,能多找一些冰心的书来读一读,那你一定会像冰心那样充满了爱心。
四、总结课文,深化感情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
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
后辞官退居南京。
他是北
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
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
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
有《临川集》。
【作品评述】
他在政治上的新措施引起同事和后世许多人的敌视,但是这些人也不能不推重他在文学
上的造就,尤其是他的诗,例如先后注释他诗集的两个人就是很不赞成他的人。
他比欧阳修渊博,更讲究修辞的技巧,因此尽管他自己的作品大部分内容充实,但锋芒犀利的语言时常斩截、干跪
得不留余地,甚有余味地表达了新颖的意思,而后来宋诗的形式主义也是他培养了根芽。
他的诗
往往是搬弄词汇和典故的游戏,测验学问的考题;借典故来讲当前的事情,把不经见而有出处
的或者看来新鲜其实古旧的词藻来代替常用的语言。
典故词藻的来头愈大,例如出于“六经”、“四史”,或者出处愈僻,例如来自佛典、道书,就愈见工夫。
有时他还用些通俗的话作为点缀,恰像大观园里要来一个泥墙土井、有“田舍家风”的稻香村,例如最早把“锦上添花”这个“俚语”用进去的一首诗可能是他的“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