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摘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它的形式与发展自始至终与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并探索了利用群众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径,希望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关系;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群众文化则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因此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非遗的文化内容与群众文化的建设在各方面都具有契合点,因此拉近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丰富群众文化内容、创新活动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群众文化的吸引力。
一、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群众文化拓展了活动空间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那么就需要对群众文化进行不断创新,以充分发挥出群众文化的建设价值。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拓展群众文化形式,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途径,在举办群众文化的活动之中,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来创新活动类型,能够有效提高群众文化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将其融入群众文化建设中,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的认同感,能够活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二)群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借助群众文化活动来开展,参与者数量越多就越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
借助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从多角度来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一步挖掘非遗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博大精深、历
史悠久,借助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能够潜移默化带动群众
文化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丰富多样,使之进入群众文化中能够有效带动群众文
化素养的提升。
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需要具备条理性和科学性,工作人员要通过
多渠道来丰富群众文化内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另外,要让群众文化活动得到更好的开展,就需要更多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与时俱进的拓宽群众文化活动范围,可以有效带动群众文
化素养的提升。
(四)非物质文化与群众文化之间相互渗透
要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就需要发挥出群众的力量,借助群众文化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能够为大众文化的创新提供新的方式。
在非物质文化
遗产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发展过程中,能够涵养群众的精神素养,有效提高我国的
文化软实力,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具有要性,在融合进程中,工作人员要正确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障非物质文化遗
产与群众文化渗透的有效性。
在组织活动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众的接收度,对
群众文化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使活动更具主题性和针对性。
二、利用群众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径
(一)在群众文化中培育非遗传承人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组织文化培训也是一项重要渠道,各个文化馆在开展工
作时需要注重培育非遗传承人,以使非遗活动朝着常态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比如,可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在假期组织“非遗学堂”,通过这类非遗培训
项目,使得青少年对于地方的非遗产生浓厚兴趣。
还可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文化部门、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来培育优秀的非遗传承人,这项活动不
仅拓展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范围,也能够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多的优秀接班人,有着
深远意义。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非遗的时代感和创新精神,吸纳更
多主体的参与,凝聚市场力量,打造非遗产品的交流和展示平台,使非遗培训活
动朝着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还可聘请非遗传承人作为特聘教师,组织学生参与
各类群文活动,将非遗项目制作成动漫、影视作品等,利用网络、微博等在青少
年群体中进行宣传,编写出系统化、标准化的教材,使非遗培训活动更加的规范,以培育更多的非遗爱好者和非遗传承人。
(二)促进群文活动的品牌化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遗文化的传承受到了新的冲击,加强对非遗文化
的保护和传承也是迫在眉睫。
近些年来,各地的群众文化活动变得丰富多样,文
化部门也对不同群体提供了多种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活动,包括演出、创作培训、
展览、文娱、讲座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使得非遗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继承,
一些濒临失传的非遗活动得以恢复,并在发展中持续创新,被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艺术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升。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有必要助推群文活动的
品牌化发展,定期组织系列活动,比如民间舞蹈表演、传统技艺展示等,将本区
域具有特色的非遗项目呈现出来,对其文化价值、内容、历史等进行深度挖掘,
提高群体的非遗保护意识。
同时,进一步丰富非遗活动内容,配合组织各类非遗
展览活动,使之成为群众文化的亮点,根据群众的诉求来积极创新活动类型,赋
予非遗新的表现力。
(三)提高群众文化的创新能力
科技进步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推动着文
化活动的演变和发展,科技已经成为当前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引擎。
因此,
在借助群众文化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进程中,也需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发挥出科技的助推作用。
一方面,要加强文化的科技攻关,围绕非物质文化的传
承需求,在群众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方面下功夫,加强对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文化项目所需的软件装备自给能力,利用高新技术来武装群众文化领域,增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力和传播力,在
步入了数字化时代后,人们能够享受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消费体验,这也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支持,比如,借助3D技术,能够使非
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的呈现中更具视觉冲击;利用电子书包的海量音视频,
能够为群众文化活动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资源支持。
下一阶段需要积极发展虚拟展示、电子阅读器等文化消费终端,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能够朝着数字化方
向发展,构建起覆盖面广、技术先进的非遗传承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
需求。
(四)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的舆论引导
一是要发挥出传统新闻媒体的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群众文化中的渗透能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传统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需要抓
住舆论导向,坚定立场,唱响主旋律,在非遗文化的传承热点问题上,要加强防控,把握好引导的节奏和时机,积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提升感染力和号
召力;二是要占领新兴舆论阵地。
当前,网络媒体正在构建新型的文化样态,越
来越多的非遗文化也借助网络媒体得到发扬光大,因此,在利用群众文化传承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要用好网络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更多群众了解
非遗与群众文化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的引导舆论,并且要关注网络舆情的变化,实时了解网络热点。
相关人员要对网民的舆论进行理性、客观引导,加强互动,
主动识别虚假信息,引导人们正确、理性的看待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各类问题,使
网络也能够成为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的新平台,共同构建良好的精神
文化家园。
三、结语
人的精神需求是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在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诉求带
有不同的时代烙印。
如今,群众文化活动举行的如火如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入群众文化中,并充分满足当前群众的精神需求,不仅可以提高其精神消费层次,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全新的渠道。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抓住群众文
化的建设契机,鼓励更多群众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并坚持继承
与发展的原则,通过不断的推陈出新,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渠道,为增强我
国的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