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文章学视阈下王阳明散文风貌的荧屏投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
2021第14期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可以达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儒者,因其在龙场(今贵州修文)
悟道,并在贵阳讲学,从而对贵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贵州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后者便是王阳明于贵州首次提出。

由贵州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制作的影视剧《王阳明》(陈晓雷,2012),是反映王阳明波澜壮阔一生的优秀作品。

该剧中,为塑造王阳明形象,展示了不少王阳明的文章,如第13集,让王阳明自己吟诵了其散文名作《瘗旅文》。

笔者以为,该剧中对王阳明散文的展现,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王阳明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其文学成就同样值得注意。

《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王阳明)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拔有致。

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1]剧中展示其散文,是对其文学家形象的塑造。

其二,诗文从来都是古代文体中的正宗,具有抒情言志的功能,文如其人是古人对一个人文章的至高评价,追求本心呈现的王阳明,其文章尤其如此。

剧中展示其散文,既是反映其思想,也是塑造王阳明形象的重要方法。

本文尝试以王阳明哲学的体用为序,从以下三方面对王阳明散文的考察来评析影视剧《王阳明》的创作:从博大昌达到圣贤气象、从自信良知到浩然之气、从万物一体到爱国仁民。

由此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王阳明》剧中所展现出来的王阳明形象。

一、从博大昌达到圣贤气象王阳明哲学“简易直截”(《象山文集序》),即简约而不繁杂,易于实践。

具体而言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不在外事外物上求理,因为“心即理”。

由此出发,为学的头脑便在于恢复“本心”,即“致良知”。

进而,王阳明将儒家经典比作酿酒之糟、捕鱼之筌,得鱼而忘筌、得酒而弃糟粕,即言关键在于悟得真正的圣人之道,得道而五经可弃。

[2](《五经臆说序》)这就决定了王阳明在解释经典时只能是“六经注我”,即以自己所悟解的圣人之道来训解《六经》,阐释、融摄各种儒学问题。

随着“致良知”的提出,阳明哲学发展成熟,他对一系列儒学问题的阐释、融摄也日渐纯熟。

由此,王阳明的不少散文便有如下特色:首先,中心明确,即心学、良知;其次,融摄其他儒学问题,涉及面广,且多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极大的气势;最后,以发明圣学为职志,具圣贤气象。

笔者以为,以上三方面即是《四库》馆臣所说“博大昌达”的内涵。

王阳明此类散文特多,如《嵇山书院尊经阁记》《博约说》《示弟立志说》等。

此种为学、作文之气象,发而应物、实践,必然使得王阳明处处以“圣贤处此,更有何道”来要求自己,这在影视剧《王阳明》中有很多处表现。

如第3集:刘瑾等“八虎”猖獗,王阳明定计除去
【作者简介】 孔 哲,女,山东曲阜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影视评析、中国诗学研究;
汪 洋,男,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阳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贵阳孔学堂签约入驻学者,博士,主要从事影视评介、宋明理学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项目“王阳明散文的艺术风貌”(编号:2018JD041)阶段性成果。

孔 哲 汪 洋
《王阳明》:
文章学视阈下王阳明散文风貌的荧屏投射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RESEARCH ON FILM AND TELEVISION ABOUT WANGYANGMING王阳明影视研究八虎,此计划得到了李东阳等内阁大臣的赞成而推
行,不料正德皇帝听信谗言,反将戴铣等上疏反对刘
瑾等宦官的大臣抓捕入狱,局势岌岌可危。

王阳明准
备上疏救戴铣等,此时李东阳来访,告诉他:让自己来
救戴铣,你对圣学的探究已经到快了悟的阶段,此时
应该保全自己不要上疏,归隐林泉探求圣学,一朝悟
道,对国家人民的帮助会更大。

王阳明拒绝了李东阳
的好意,他认为:李东阳身负天下之望,保存李更有利
于战胜嚣张、邪恶的八虎,此外更重要的是,如果自己
见义不为,躲进桃花源里面研究学问,如何可能悟道
呢?于是王阳明连夜起草奏疏,弹劾刘瑾。

此即遵循
孔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古训,也体现
了“知行合一”之旨。

又如第12集:因得罪刘瑾,王阳
明被贬谪到当时“万死之地”的龙场,他并没有因此
消沉、自怨自艾,而是思索圣人于此该如何区处,并以
此契机,悟道龙场,获得了他波澜一生的渡劫法门。

最能反映王阳明圣贤气象的当属全剧的高潮,即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部分剧情。

宁王势力遍布江西,
王阳明孤身逃脱,面对如此危局,王阳明的选择不是
如当时多数官员那样逃遁,而是树立义旗,起兵平叛。

这便是孔子所谓“仁以为己任”。

(《论语·里仁》)在
平定宁王叛乱中,王阳明对宁王欲以无数百姓之生命
换来一己帝王宝座的行为极其痛恨,王阳明智计百出,
用欺诈、诡计战胜了他。

对于使用阴谋诡计,弟子有疑
惑。

第30集,平定朱宸濠之后,阳明弟子曾经问道:先
生讲究圣人之学,必然要以“诚”为本,为何在平定辰
濠时有诸多兵法计谋?阳明回答说,以机诡手段行正义
之事,乃是“阳谋”,非“阴谋”。

同时,剧中王阳明还与
弟子谈论孔子的军事思想,认为其关键在于“攻守在
民”四字,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以战争救人。

这样的
行事才是圣贤应对外物该有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圣贤
气象,而非效腐儒形状。

该剧对此有准确的把握。

二、从自信良知到浩然之气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对自己的学说十分自信,特别是提出“致良知”学说后,他深信这是圣贤的“真
血脉”、嫡传,其《与杨仕鸣》云:“区区所论致知二
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于此见得真的,直是建诸天
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徳;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3]由此自信,发而为文,气势排戛、浩荡雄浑,即如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如《别湛甘泉序》,提出“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这一论断,简直是石破天惊,直似韩愈《原道》。

阳明此类文章还有很多,又如《象山文集序》《重修山阴县学记》,阐明“圣人之学,心学也”这一主旨。

王阳明散文具有浩然之气,文如其人,其行事也是如此。

王阳明这种自信良知的浩然之气在影视剧《王阳明》中主要体现在其与朝廷奸佞的斗争中。

如第4集:面对刘瑾祸乱朝政、欺压百官且威势正盛的时候,王阳明不顾自身安危,毅然上疏搭救弹劾刘瑾的戴铣,被廷杖四十,气绝而复苏,被关入诏狱。

第5集:诏狱之中,太监张勇提议让王阳明写“悔过状”,写即释放,王阳明断然拒绝,不行此不义之举。

第6集:正德皇帝入狱见王阳明,问其为何上疏,并认为自己由刘瑾辅佐,可以过舒坦的日子。

王阳明面对皇帝之威权,并无屈服,而是直言:“社稷安定、黎民幸福,这才是皇上舒坦的日子。

”又如面对宁王朱宸濠蓄谋叛乱、气焰嚣张,整个江西基本处于其势力范围的情况下,王阳明坚定地站在大义一边,对其收买毫不动心,并在缺兵少将的情况下,组织平叛(第28-32集)。

再如,平定宁王叛乱之后,朝廷奸佞谗毁王阳明,诬蔑他参与叛乱。

当时江彬等佞幸深得正德皇帝信任,王阳明朝不保夕,但他并无退缩,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体现出自信良知之后如凤凰翱翔于千仞的“狂者胸次”(第33-36集)。

这正如孟子论“浩然之气”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说,浩然之气要以“直”养之,还要“配义与道”,要是没有强大的道德自信,没有对义与道的坚守,是不会有浩然之气的。

王阳明正是“自信良知从不昧”,才能与邪恶势力斗争而毫不退缩,甚至不屈服于皇帝的威权,这在剧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三、从万物一体到爱国仁民
阳明心学不仅是内在心性修养的学问,其最终目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02
1032021第14期
的在于外王理想的实现,即博施济众、仁民爱物。

连接内外的关键在于王阳明在《拔本塞源论》中首次提出,并于《大学问》中将其意蕴阐明无遗的“万物一体”学说。

王阳明认为,与万物一体的是“其仁”,即本心之仁。

人之本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将恻隐之心施及他人、鸟兽、草木,乃至于无生命之瓦石,普及天地之间的一切人、物。

而大人、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恢复其本心之仁。

由良知本体,以致仁民爱物之用,阳明心学自然不是讲求超脱的禅学。

由“万物一体”发而为文,必然感情真挚,充满悲天悯人的动人力量,如王阳明的散文名作《瘗旅文》《祭永顺宝靖土兵文》等。

万物一体,发而应事,则体现在王阳明爱国仁民之精神上。

此点也是影视剧《王阳明》塑造人物的重点。

如第13集:王阳明因上疏救戴铣得罪刘瑾而被廷杖,贬谪至“万山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的龙场任驿丞。

有一天,附近苗人告诉他有三个汉人先后死于离龙场驿不远的蜈蚣坡。

王阳明带领众人去安葬三人,剧中王阳明朗诵了《瘗旅文》的名句:“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

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

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

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

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

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王阳明之所以为他人之死而悲伤,正因他知道,自己与他人命运相关,是一体。

正如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所言:“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所以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剧中对《瘗旅文》的阐释,正符合这一精神。

又如第14集:王阳明在龙场山中,搭救了一个被毒蛇所咬而生命垂危之人,此人却是刘瑾派来刺杀自己的锦衣卫刺客。

第二天,刺客意欲杀掉王阳明,并言不会因为救命之恩而罢手。

王阳明言道:“我并没有把救你作为恩惠,而是救一个该救的病人,救活了就心安了,至于你是否杀我,并未放在心上。

”终于将之感化,不但让其放弃了刺杀,更使其放弃了害人的厂卫职业,实践了王阳明“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祠记》)的理论。

第23集:王阳明通过各种策略,终于平定了南赣的土匪,百姓都在庆祝数十年匪患一朝荡平。

此时,王阳明却在家中不食不眠,倍感忧伤,下人不知为何?王阳明弟子询问之后,王阳明言道:若是能够感化招降土匪,便不用武力剿灭,也就不用死这么多的人。

可见,王阳明对生命的怜悯。

又如平定宁王叛乱之后,正德皇帝在朝中奸佞江彬等人的怂恿下,在宁王已经成擒的情况下,依旧派兵进入战后满目疮痍的江西,意图搜寻宁王党羽以自为功。

作为江西巡抚的王阳明,不以
自身前途、安危为念,而以江西百姓的生计为出发点,与奸佞及其党羽张忠、许泰进行坚决的斗争(第33-36集)。

再如,面对张忠、许泰军队中士兵的伤亡,王阳明不因其属于敌方阵营而不顾,一例加以抚恤,最终感化了他们,取得了与张忠、许泰斗争的胜利,挽救了江西百姓(第35集)。

以上都可见该剧对“万物一体”精神之准确把握。

结语
王阳明散文的艺术风貌因其哲学中的“简易直截”“万物一体”“自信良知”等特色而奠定。

《王阳明》剧中对王阳明散文的展示,一方面让人们看到了一代大儒杰出的文学成就,塑造了完整的王阳明形象。

另一方面,王阳明哲学之关键在于“致良知”,即恢复
人之本心,文如其人,王阳明散文风格正与《王阳明》剧中形象相契合,剧中对王阳明的塑造正符合这一精神。

总之,文章学视域应是评析《王阳明》这一影视作品的重要角度。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