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大合唱》赏析
发表时间:2010-01-19T13:48:40.420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第7期供稿作者:徐亚娟
[导读]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现代声乐史上著名的合唱曲目,在中外乐坛上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现代声乐史上著名的合唱曲目,在中外乐坛上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是合唱的首选曲目。

因此,全面、正确地解读、赏析这部合唱曲,对于中国合唱艺术而言,至关重要。

一、《黄河大合唱》创作的时代背景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邬祈零指导),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建国后曾任《文艺报》主编。

曲作者冼星海,我国现代著名作曲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庭。

中学时开始学习小提琴。

21岁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与作曲。

23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并参加了“南国社”。

24岁赴法勤工俭学。

26岁考入巴黎音乐院,并创作出《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音乐作品。

30岁归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战歌》、《茫茫的西伯利亚》、《救国军歌》、《热血》、《青年进行曲》、《夜半歌声》、《拉犁歌》等歌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他参加了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创作出《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做棉衣》等救亡歌曲。

1938年冬,他接受“勇艺”的邀请,赴延安任“勇艺”音乐系主任,创作出《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1939年,创作完成《黄河大合唱》。

1940年因病赴前苏联医治,病中创作出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等。

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享年40岁。

由于他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巨大贡献,获“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张光年与冼星海1937年即已结识,并合作过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共同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东渡黄河,亲临黄河的险滩急流,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并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他抵达延安,开始着手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很快就在春节联欢会上朗诵了歌词。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的全部曲作。

二、《黄河大合唱》的具体内容
《黄河大合唱》共分8个乐章,每章均在开首配乐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混声合唱曲。

开始在强劲的前奏引入之下,唱出急促、喊叫般、特性极强的乐句:“咳呦!划呦!划呦!划呦!划呦,冲上前!划呦,冲上前!”紧接着,长音呐喊与领唱、合唱,强化了号子的音乐特征。

其中后半拍起的小节和同音八分音符与同音三连音的反复加以强调,使情绪更加紧张。

随后一阵错落的大笑声,缓解了喘不过气来的激烈搏斗般的紧张气氛。

舒展的弦乐间奏后,平稳的四部合唱,重复唱出弦乐演奏的舒展旋律。

随即,音乐又转入强烈的搏斗式的旋律和浓厚的号子音调。

全曲在船工号子的基础上,经高度提炼、加工,用精当的合唱技巧组成了紧张搏斗、光明展望、继续奋战三个鲜明的场景,写出了一个斗争的运动过程,勾勒出一幅音乐图画。

第二乐章:《黄河颂》。

这是男声独唱,也是一首深情而豪迈的民族颂歌。

朗诵之后,乐队在中声区奏出连绵起伏的悠长前奏,这段前奏系由歌曲的第一句旋律演化而成,三个大的波浪线和几个富有特点的旋律片段,提示出全曲发展的主要音乐素材和内在的气质特征。

五声调试的旋律进行,典型的引申发展的手法,都使这首歌曲酣畅淋漓,气势宏伟,并富有象征性的艺术感染力:以雄伟的黄河象征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永不停歇,必将浩浩荡荡,更加辉煌。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是一首独特的歌曲——朗诵歌曲。

歌词内容十分丰富,从黄河悠久的历史到黄河的壮阔景观和炎黄子孙今日的觉醒、奋起与对未来的呼唤,构成了宏伟的篇章。

一般曲作无法表现如此丰厚的内容,于是作曲家借鉴西方歌词与伴奏互相独立的歌唱形式,采用民族乐器三弦进行伴奏,并融入古曲《满江红》和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一些旋律,以凸显民族化特色。

而在实际演出中,这首歌曲常常被省略不唱。

第四乐章:《黄水谣》。

这是女声二部合唱和混声合唱歌曲,也是一首谣唱体的抒情歌曲。

歌曲的旋律委婉而又深情,并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使简洁的再现部音乐首尾呼应,完整统一。

开始的乐句为上下13度的宽阔音域,包含了全歌曲的最高音和最低音,并成为全歌曲音乐发展的基本音乐素材。

前8句为一个乐段,旋律发展流畅自如,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与黄河息息相关、辛勤劳作、世代耕耘的血肉关系,营造出人河一体、人地一体的音乐氛围。

随后,音乐进入对比性的第二乐段,以速度、节拍、音色的对比,产生了令人痛楚、震惊的艺术效果。

中间补充、连续性的间奏,为小调性的和弦。

第三乐段歌词只有两句,曲作将其扩充,重复歌词,形成全曲的结束。

补充部分由器乐演奏完成,虽然带有一点痛苦呻吟的意味,但并不是颓废不振的情绪,而是充满着希望与奋斗。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

这是一首男声对唱、重唱与混声合唱歌曲。

通过黄河岸边两个老乡的相互问答攀谈,表现出两个人共同的身世、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仇恨、共同的决心——为国当兵,一起打回老家去。

歌词以个两小分句的一问一答为一节,共7节。

前五节则重于叙事,用对唱的形式,上下句之间均有短小的过门。

后两小节表现共同的心愿,采用重唱的形式,甲、乙同时演唱各自声部的旋律,然后再颠倒过来连续演唱。

而后混声合唱与重唱重叠,最后是节奏扩展一倍的强劲的结束句。

整个歌曲就在上下两句旋律的重复和结合的基础上,共重复13遍,但并不显得单调乏味,反而显得丰富多彩。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两个曲调具有纵向可动对位的规律,即用复对位的作曲法生成;另一方面,两个旋律分别建立在不同的调式变化上,因而简单中寓丰富,不变中有变化,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精炼集中的艺术效果。

第六乐章:《黄河怨》。

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也是一首抒情歌曲,并不是一首可以独立演唱的艺术歌曲。

歌曲以悲愤的音调,表现出被日寇践踏之下中国妇女的哀怨之情。

与歌词的排比句式相匹配,歌曲的乐句紧缩加大了哭诉的情感含量,并且由悲到痛、由痛到愤,形成了音乐的层次感。

结尾的音乐推向高潮:“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成为中国人民的集体呼喊,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这是一首齐唱、轮唱歌曲。

节奏整齐,句式短小,采用变化重复的作曲手法,使音乐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成双成对的民间音乐的发展手法,与音乐主题紧密结合。

快速的演唱更加上口易唱。

两部轮唱、三部轮唱、四部轮唱,使旋律的民族风格更加浓厚。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这是一首混声合唱歌曲,也是整个大合唱中分量最重的一首合唱歌曲,也是整个大合唱中分量最重的一首合唱歌曲。

前奏即显示出激越、果敢的气势,随即由三次重复的“怒吼吧,黄河!”构成的开头乐句,音域由四度逐层扩展到六度、八
度,节奏也由短顿而拉开一个长句。

接着,男高音、女低音、女高音、男低音各差一拍依次唱出。

复调作曲法显示出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景象。

然后又变为先女声二部、后男声二部的“啊”,又由如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女低音唱出,以模进模仿、横向逐步紧凑等主复调结合的手法写出出色的音乐段落,充分表现出历史要峰回路转、继往开来的音乐主题。

又通过和声色彩、力度聚集、直线旋律构成等手法,把音乐推向最高潮,使整个歌唱完满结束。

三、《黄河大合唱》的艺术成就
《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音乐形象为象征,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显示出中华民族底蕴无穷的伟大气魄和力量,也显示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护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由此可见,《黄河大合唱》,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艺术成就上,《黄河大合唱》也是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大合唱,这在西方称作“康塔塔”,它融独唱、重唱、对唱、齐唱、朗诵等为一炉,是一种多声部、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通常用管弦乐队伴奏。

冼星海做到了中西合璧,水乳交融,也达到了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从而使《黄河大合唱》成为音乐经典。

正因为如此,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经段承宗、郎朗等钢琴家的出色演奏,使其响遍全世界,成为中国音乐作品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荣与骄傲。

OK,伟大的《黄河大合唱》! OK,伟大的黄河! OK,伟大的中华民族! (注:该项目为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HEURSO764) 责任编辑王庆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