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资料]高考地理(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教案:第十四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
为例
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核心知识再现]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提示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古代: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垦,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2)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3)现代: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

什么是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提示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高分素养提升]
(2017·吉林调研)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第(1)题,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自然带的分布可知,热带草原带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答案(1)B (2)A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
判断一个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的方法
一看位置,经纬度位置在四个沙漠带中。

二看年降水量,年降水小于400 mm的地区易发生荒漠化。

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中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

四看地形,地形崎岖,若植被破坏,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

[真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沙丘土壤含水量状况分析
(2016·海南地理)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B.种草
C.栽灌木D.自然演化
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储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故选C。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答案(1)C (2)B (3)D
考向二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
2.[2014·课标全国Ⅰ,36(2),5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
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
解析 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少、植被覆盖差,又多大风,而图示地区盛行西风经过湖面,摩擦力小,湖东部地区为河谷,由于狭管效应,故风大沙多。

答案
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考点二 荒漠化防治措施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1)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高分素养提升]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读图回答(1)~(2)题。

(1)P地与Q地相比,P地( )
①年大风日数少②年降水量多③年降雪日数少
④沙尘暴日数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截留水分②改变气候类型③削弱风力④改变植被类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第(1)题,图中P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的特殊位置,形成了年大风日数少的现象。

此处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太平洋,P地又位于东南水汽来源的迎风坡,地形促进了降水的发生。

第(2)题,草方格沙障是利用作物秸秆固沙的工程措施,改变地表状况增加摩擦力从而削弱风力;干草也可以截留水分。

答案(1)A (2)C
1.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
2.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真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2015·山东文综,5~6)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

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

“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1)C (2)D
考向二土地荒漠化危害与防治措施
2.[2014·课标Ⅰ,36(3)(4),13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
(2)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
解析第(1)题,注意从铁路和列车两个角度分析危害。

第(2)题,可从“阻沙”和“固沙”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1)(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2)(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
热带雨林为例
考点一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
[核心知识再现]
1.森林的重要作用
(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
【拓展延伸】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
3.世界森林现状
目前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原始林正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有人说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下面一些形象比喻,想一想各蕴含了森林的哪一种环境功能:A.天然“净化器”;B.天然“吸尘器”;C.天然“蓄水
池”;D.天然“绿色卫士”;E.天然“消声器”;F.天然“美容师”。

提示A.净化空气;B.吸烟滞尘;C.涵养水源;D.保护农田;E.减弱噪声;F.美化环境。

[高分素养提升]
下图为我国森林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A处森林遭到破坏给长江中下游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了森林的功能是( )
A.净化空气、美化环境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解析A区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带,森林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中下游地区河道淤积,洪涝灾害频发,所以主要体现的是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答案 B
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真题考向探究]
考向森林的生态环境作用
(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3)题。

(1)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第(1)题,通过计算,2009年,生物量为4,2010年为4.78,2011年为4.93,2012年为5.04,2013年为5.19,生物量逐年提高,①项正确,②项错误。

通过读表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变,而草本植物数量增多,因此植株密度增大,③项正确。

材料和图表无法体现植被分布情况,④项错误。

故A项符合题意。

第(2)
题,抓住关键词,“此消彼长”。

通过计算,植株数量方面灌木没有变化、草本数量增多,A项错误。

总生物量、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B项错误。

地上生物量方面,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C项错误。

地下生物量方面,灌木由1变成1.01,0.99,0.98,0.97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草木由1变成1.21,1.29,1.42,1.58呈现上升的趋势,符合“此消彼长”,D项正确。

第(3)题,通过对图表信息的整体把握,灌木植物数量上没有变化,地上生物量略有增加,而地下生物量略有下降,整体而言变化不大;再看一下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多,地下生物量也有增加,整体而言增加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变化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D项符合题意。

答案(1)A (2)D (3)D
考点二热带雨林环境效应、开发与保护
[核心知识再现]
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非常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物体最容易遭到破坏。

【特别提醒】(1)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间的协调程度。

(2)水热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至关重要的条件。

在热带雨林地区,虽然土壤贫瘠,但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导致生物循环旺盛,使雨林成为生产力很高的生
物群落。

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为什么?
提示 (1)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着相同贫瘠的土壤;(2)热带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恢复相当困难。

3.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开发
4.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如果你是当地农民或伐木工人、当地政府官员、跨国公司木材供应商、欧洲发达国家首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官员、巴西环保部门官员,你认为怎样开发和保护巴西热带雨林?
提示 发散思维,言之有理即可。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淤泥质海滩上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

读非洲和南美洲红树林分布图,完成(1)~(2)题。

(1)红树林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缺失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海陆位置D.洋流
(2)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 )
A.防风消浪,固岸护堤B.海陆栖息生物的天堂
C.改良土壤,沧海桑田D.净化海水,减少赤潮
解析第(1)题,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有寒流流经,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因而红树林缺失。

第(2)题,红树林分布在潮间带,不具备改良土壤的作用。

答案(1)D (2)C
1.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2.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不堪设想。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真题考向探究]
考向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1.(2013·课标卷Ⅱ,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a、图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2.[2016·新课标全国Ⅲ,36(3),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
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

若表示赞同,需要从热带雨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说明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非凡性,以及发展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作用,若不赞同,需从发展旅游观光给该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来回答。

答案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较大(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