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官营等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从引导学生阅读《汉初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知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任务。
教学重点:
“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官营等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教学方法:
点拨、指导、小组互助合作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下发导学稿,学生根据导学稿知识体系进行预习,完成填空题;搜集有关汉武帝的故事,课堂分享。
教学过程:
一、认定目标,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歌曲《最后的倾诉》
展示: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他是…………
设问:这首歌曲称赞的是哪位帝王?他为什么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小组合作,点拨指导
1、什么是大一统?
课件展示,学生了解:中央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局面,这就是“大一统”。
板书:大一统分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一。
2、大一统面临哪些问题?
(1)观看视频《推恩分封》
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汉朝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面临哪些难题?
(2)学生:观看视频,归纳问题
政治上:诸侯王问题严重
经济上:地方财力雄厚
思想上:黄老之术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1)诸侯王势力膨胀问题:
展示:《汉初中央和王国实力对比》和金缕玉衣的图片
设问:金缕玉衣的使用说明什么问题?
生答:一方面说明诸侯经济实力雄厚,另一方面说明他们为礼不尊
点拨:七国之乱,追问如何解决王国问题?
点拨: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前后诸侯王即位问题的变化。
老师出示简洁明了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合作探究:“推恩令”妙在何处?小组充分讨论,提示:从汉武帝、诸侯王和诸侯王的儿子们不同的身份去理解,能否接受“推恩令”。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从汉武帝来说,他达到了削弱诸侯的目的,并且成本很低,没有费一兵一卒;诸侯王也没有起兵反叛,因为他们的土地在自己儿子手里,比较能够接受;诸侯王的儿子们分得了土地,对中央感恩戴德。
补充:刺史制度的应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思想混乱问题:
展示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上无以持一统,下不知所为。
设问:反映了什么问题?思想不统一
追问:有什么危害?
结论:思想不统一,影响中央政令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
过度:为了选择正确的治国方针,汉武帝广开言路,各家学派纷纷进言,汉武帝将会作何选择?我们一起欣赏历史剧《汉武择路》。
历史剧表演《汉武择路》
合作探究:汉武帝为甚么抛弃其他各派学说而独尊儒术?
小组讨论回答:因为儒家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要求。
设问:汉武帝是如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生答:①设太学②儒家经典为教材③成绩优秀可做官
合作探究:同样是要统一思想,汉武帝比秦始皇高明在何处?
小组讨论回答:秦始皇暴力、阻力大、效果差;汉武帝温和、成本低、效果好,儒家学说成为后世2000年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3)经济上地方实力强大
阅读材料
提出疑问:富商大贾为什么富可敌国?
根据材料归纳:铸币、冶铁、煮盐。
归纳汉武帝的措施:①盐铁官营②铸币权收归中央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结论: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三、课堂小结,情感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相关知识,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经济上盐铁官营,统一了经济权益;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汉武帝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四、知史明今,畅谈收获
汉武帝在位54年去世,葬于茂陵。
经过千年的风雨,茂陵的功绩碑已经残破不堪,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还原一下茂陵功绩碑,注意:忠于历史、语言简洁干练,有文采、50字左右。
五、达标检测,巩固新知
学生完成达标检测题,教师点拨疑难
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其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的能力有限,缺乏必要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在授课过程中适当采用影像、图片等材料,给学生以直观具体的感知,设计有探讨价值的情景剧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
2、适当的选取文字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综合历史的能力。
3、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了初步认识,对秦朝大一统有了了解,对“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有一定的认知,对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有重要意义。
4、通过下发导学稿,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前预习,对本课的基础知识体系有个初步了解,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尝试建立本课知识树,而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只需根据导学稿进行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汉朝建立、统一和汉武帝的历史小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效果分析
全班48%的同学全对,20%的同学准确率在80%以上,32%的同学成绩有待提高,本节课要再强化理解,争取补上差距。
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4课时。
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汉武帝解决诸侯王问题、加强思想控制、统一经济权利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
发展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汉武帝积极进取,制度创新、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
本课的主题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这一主题集中的体现在:政治上:推恩令的实施;经济上:盐铁专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本课难点: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材的处理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采取新授课的模式,利用1课时对本课内容进行处理。
歌曲《最后的倾诉》引出汉武帝,进而深入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题;在处理巩固大一统措施的时候,以视频《推恩令的实施》为轴心,认识到汉武帝即位的时候面临的问题,政治上诸侯王实力强大,经济上富商大贾控制经济命脉,思想上,黄老之术不适应统治的要求。
最后引出各项措施。
在结束了时候还原汉武帝功绩碑,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结束课程。
达标检测
知识点1“推恩令”的实施
1.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
A.朝中大将和地方官吏
B.诸侯王和豪强地主
C.朝中大将和豪强地主
D.诸侯王和宦官势力
2.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时,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造弓箭
数十万,府库“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状况是由谁造成的() A.汉高祖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3.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
A.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D.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4.汉武帝时,中央设立的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的官吏是()
A.锦衣卫B.刺史
C.太尉D.节度使
知识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播放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儒家学说B.道家学说
C.法家学说D.墨家学说
6.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是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A.秦始皇B.汉武帝
C.汉高祖D.汉景帝
知识点3盐铁专卖
7.公元前118年,汉武帝进行货币改革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半两钱B.五铢钱C.铲币D.刀币
8.中国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食用盐的管理。
下列哪一位皇帝曾经把地方上盐的经营权收归中央()
A.秦始皇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能力提升
9.“贤良对策治春秋,抑黜诸家孔孟求。
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
”这首诗歌中的场景开始于()
A.秦始皇统治时期B.汉武帝统治时期
C.汉高祖统治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
10.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封建帝王。
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统一B.外族骚扰
C.中央集权D.儒家思想
教学反思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第一件是政治上推恩令的颁布;第二件是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是经济上,盐铁官营。
课后我针对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现总结如下:
第一,课堂设计主线比较清晰,汉武帝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的。
从大一统的主线出发,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展开教学。
第二,在主要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用多媒体,从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
性。
第三,导入播放视频《最后的倾诉》,在探讨汉朝面临的问题的时候,播放视频《推恩令的实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第四、精心组织了一场历史剧《汉武择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课堂的积极性,并且突破了难点,理解了为什么要“独尊儒术”。
第五、学生还原汉武帝功绩碑,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有效,尤其是一位同学现场写了几句汉赋,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通过课后的反思,也发现了在课堂授课中的不足,进行了思考。
第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放手不够大胆。
其实在今天,我们的学生无时无刻不被阅读和电视电脑充斥着头脑,只要经老师一点拨,引导得法,他们的知识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
比如在讨论推恩令实施妙处的时候,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我们不需要给学生灌输,也不需要给学生限制一定的条件,否则就会束缚他们的思路。
第二,教师的教学手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计算机操作,多媒体课件制作都要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的课堂紧跟时代的潮流。
第三,个别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科学,有待改进;对课外知识的扩充还不够,需要多进行学习和充电,充分利用网络和向其他教师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争做一个创新型和研究型的教师,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4、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官营等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5、过程与方法:
从引导学生阅读《汉初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6、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知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任务。
课标分析:
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王朝的精神支柱。
儒学也从此成为了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推恩令”的实施,巧妙的解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
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国营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课标要求历史课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还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