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单元达标检测(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 •该漫画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世界经济发展差距的“南北问题”
B.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
C. 世界性水资源紧张问题
D. 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紧张问题
2•造成漫画所反映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资源的总量不足和时间分配上的不均匀
B.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有过长期遭受殖民侵略的历史
C. 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对资源进行垄断
D. 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解题的关键是看懂漫画的含义。
图中显示水资源短缺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环境污染加剧造成的水质性缺水。
答案:1.C 2.D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妙玉把梅花瓣上的白雪收集在一个坛子里,在地下埋了三年,再拿出来泡茶喝。
而在今天的某些城市,这样的雅趣已不可能有了。
煤烟和汽车尾气造成的
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
如果再像妙玉一样收集“纯洁”的水,不知
含有多少致癌物质,哪里能喝?有关城市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据此完成3〜4题。
3 •下列几种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A. 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B. 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再发展经济
C. 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
D. 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4 •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A. 严格限制私家车的发展
B.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C. 扩大湿地面积
D. 广泛植树造林
解析:第3题,可持续发展复合生态系统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前提和根本,因此发展经济首先一定要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4题,人们一般把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
雨。
酸雨不仅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存繁殖,乃至大量死亡,而且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就是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答案:3.D 4.B
(2015 •高考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
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5〜6题。
5.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 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6.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 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C. 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 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解析:第5 题,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减少,盐度增大,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鱼类生长,鱼类密度会降低,湖面缩小导致芦苇大量枯萎,而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故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湖面减小而湖水蒸发总量会减小,故C项正确。
第6题,修建水库,会减少入湖水
量,萎缩状况会加剧;咸水湖中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芦苇能改善水质,但对艾比湖萎缩没有影响。
A、C D 三项错误,艾比湖为内流湖、咸水湖,为防止其继续萎缩,要尽可能增大入湖水量,在该流域内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是最恰当的措施,B项正确。
答案:5.C 6.B
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回答7〜8题。
7. 该地区可能位于()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宁夏平原
D.成都平原
&该乡农业产业结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地域性原则
解析:第7题,从该地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中的种植业以大豆、玉米和牧草为主,以及该地有野猪、狍子和山鸡等可以判断该地最可能位于松嫩平原。
第8题,该农业生产模式属于循
环农业,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物质、能量循环使用。
农业循环产业链能使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小
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答案:7.B 8.C
(2016 •高考海南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
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9〜11题。
9.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 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 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口期
,月頂日6/115 n 7月】5口E月15 口9月
ISL1
①风速较大 ②蒸发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 A.植树 B.种草 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 5月和 9
月土壤含水量在 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 4%以下,含水量较低,故选 C 项。
第10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 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 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 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相对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故选
B 项。
第11题,从材料提取
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 保护该地区生态,最
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故选 D 项。
答案: 9.C
10.B 11.D
12.
《中国 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任重而道远。
可持续发展是我 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④深刻的环境危
机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中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C
13.
日
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 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 这些都说明了 ( )
① 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的国家或地区 ② 污染物具有残留性
③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环境问题因大气环流、 河流等影响而具有地域联系。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 是因为中国的酸雨随大气环流运动已影响到了日本; 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是因 为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已波及了韩
C.栽灌木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风沙地貌与生态保护。
第 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D. 自然演化
9题,读图可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 从
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
国。
这些都说明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
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同时也说明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有毒物质或放射
性物质可能会停留在污染区域很长时间,但这不是日本人和韩国人帮助中国的原因。
答案:C
14. 绿色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的新建住宅已经在朝这个方
向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下列内容符合绿色住宅要求的是()
①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②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③生活污水净化后排放
④公用地中绿地和停车场各占一半⑤隔音效果好,噪声低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解析:绿色住宅是一种环保型住宅。
这种住宅要求供热、制冷要使用清洁能源;装修材料的
化学污染要低于规定标准;隔音效果更好,噪声要低。
答案:B
(2017 •试题调研)下图是我国某地毛竹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 M处可能是(
A.竹材造纸厂
D.动物养殖场
C.动物饲料厂
16•该生产模式适合()
A在平原地区分散发展
B.在山区相对集聚发展
C.在城市大规模发展
D.在农村小规模发展解析:第15题,本题读图时要注意各个环节间的内在关联一一上下游生产关系。
竹材造纸
易造成水污染,与图中循环产业链的设计理念不符;竹纤维提取厂污染物排放多且难以处理;
手工厂和笋制品厂的下脚料可以制作动物饲料,但不能直接当成动物饲料。
第16题,平原地区耕地多,适合大力发展种植业;山区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因此因地制宜发展以毛竹为基础的生产模式是适合的,且集聚会提高效益,实现物质能量的充分利用;山区有农村,也有
基础设施较好的小城镇,该模式需要农村和附近城镇的协作发展,因此山区比城市更适合。
答案:15.C 16.B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据此回答
17〜18题。
17•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 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A. 70% C. 13%
18.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国人口中
人口比重上升了 1.91%,而总人口增加了近
( )
A. 控制人口盲目流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B.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 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 鼓励生育,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解析: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0〜14
岁人口的比重约为17%
第18题,我国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现阶段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继续稳定低生育水 平。
答案:17.B
18.B
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地下水漏斗,
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地下水漏斗指由于打井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水位中间深、四周浅, 如漏斗状的地下水位分布状况。
图I 、图n 分别为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漏斗分布区
(阴
影部分)示意图。
完成19〜20题。
13.7亿人,下图中“ *”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其
B. 17% D. 60%
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 6.29%,65岁及以上 0.74亿。
因此,现阶段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4皿岁
[
__________ 11矿
____________ u n
mi
图n
19•根据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的地理特征,可判断
①浅层地下水漏斗区地势相对较低 ②深层地下水漏斗区河流量丰富
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
④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 浅层或深层地下水漏斗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 浅层地下水漏斗致使河流干涸断流 B. 深层地下水漏斗造成深层地下水污染 C. 浅层地下水漏斗导致土地盐碱化
D. 深层地下水漏斗会引起土壤养分降低 解析:第19题,依图中浅层漏斗区与太行山的位置,可看出③正
确;深层地下水漏斗区的
出现,证明当地水资源更紧缺, 具体表现是可用地表水少、
用水量大,④正确。
故C 项正确。
第20题,浅层地下水漏斗区的存在,会使地表水下渗增加,使本来水量就较少的河流径流 量减少,可能出现干涸断流现象;土地盐碱化是地下水位上升、蒸发量大导致的, 与地下水
漏斗无关;深层地下水漏斗位于较深处,与土壤表层养分降低无关。
故 A 项正确。
答案:19.C
20.A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 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 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 力。
材料二 漫画“断指”还是“成功”。
(1) __________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包括 ________ 可持续发展、 ___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和 可持续发展。
(3
分)
(2) 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
续发展的行动? (6分)
(3) 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还是“成功”,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
茁壮成长? ”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
以及可持续发展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第(1)
③浅层地下水漏斗
题,属基础知识考查,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第(2)题,属于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
答题时注意结合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
第(3)题,“断三指,留其两指”
的发展,实际上忽略了其五指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
原则。
答案:(1)经济社会生态
⑵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
(3)不同意。
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2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一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实施,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沿黄河已发展成为一条有色金属“工业走廊”。
材料二下图为宁蒙甘等省区部分地区示意图。
图例型蹄■铜△镯•工业屮右
龙水电站::::::::沙漠铁怖
(1)分析“工业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
(5分)
(2)说明为避免沿黄河“黄河走廊”变成“污染走廊”应采取哪些措施。
(5分)
(3)近年来,腾格里沙漠周边省、市纷纷在沙漠边缘建立工业园,迁入大量用水量较大的化
工企业。
你是否赞同这一做法?请说明理由。
(5分)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沿黄河区域工业发展的原料、能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等。
第(2)题,避免工业污染应从产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发展科技、加强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整治。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应先
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若赞同,则主要从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工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考虑;若不赞同,则主要考虑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1)有铁路线经过,交通便利;铅锌矿、铜矿等矿产资源丰富;位于黄河上游地区,
水能资源丰富区,能源充足;靠近黄河,用水便利。
(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降低污染;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
业,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实现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环境管理。
(3)赞同。
理由:腾格里沙漠周边地区地势平坦开阔,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工业发展能促进区域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岗位,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或不赞同。
理由:沙漠地区环境容量小,工业集中,排污量大,污染物难以降解;沙质土壤空隙大,污水下渗快,易造成地下水污染;沙漠生态环境脆弱,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
23. (2017 •试题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一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
铅锌、钾盐、钠盐、镁盐等,其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6.4%。
《经济日报》2017年1月14日讯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部长周心龙说,“随着循环经济核心项目金属镁一体化的建成,未来潜在市场非常巨大,园区内镁锂合金、海绵
钛等高端化、精细化、功能化的精深加工项目的前期工作即将启动”,试验区面积达25.6
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下图为柴达木盆地示意图。
材料三下图为某循环产业生产流程模式图。
(1)柴达木盆地降水少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三中循环产业生产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4分)
(3)评价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条件。
(4分)
(4)请针对柴达木盆地主要的生态环境
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4分)
解析:第(1)题,柴达木盆地降水少的原因应从海陆位置和地形两方面入手分析。
该地深居
内陆,远离海洋,加之四面环山,水汽难以进入,所以降水少。
第(2)题,循环产业的优点
应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进行分析,由材料三得知,该循环产业以原煤为核心发展了多条产业链,经济效益突出;同时增加了就业岗位,社会效益好;废弃物进行了回收再利用,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生态效益好。
第(3)题,评价发展条件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入手。
由
材料一可知,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土地面积大;由第(1)题可知,该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从经济角度分析,该地区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所以基础设施不完善。
第(4)题,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找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对症下
药。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激增,所以要控制人口增长;由于人口多,该地区出现
了一系列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要想减少这些活动,必须解决农牧
区的生活用能等问题。
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合理
利用水资源。
答案:(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盆地地形,阻挡了水汽的进入。
(2)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3)有利条件:矿产资源总量丰富、
种类多,土地面积大,适合大规模整体开发。
不利条件: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较为贫乏。
(4)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恢复植被;多途径解决农牧
区的生活用能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4. (2017 •河南郑州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一甘蔗为喜温、喜湿、喜光作物。
圣保罗州甘蔗糖分积累高,且生长期长,甘蔗产量高,占全国总产量的六成,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年有两次甘蔗收获期和加工期的国家。
下图中左图为巴西甘蔗种植业分布图,右图为圣保罗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巴西石油资源短缺,所产甘蔗60%!来生产蔗糖,40%用来生产乙醇酒精。
圣保罗
州有数百家制糖厂,布局分散。
下图为圣保罗州制糖厂生产流程图。
肥料卜T踱糖蜜H蓝糖、制樹T 疏槪卜T发电
甘蔗 ----- 1饲料
__ _ ______________ _
»t ; * ;
------------- 4农卜~[半粪卜半[
(1)分析圣保罗州有利于甘蔗生长的气候条件。
(4分)(2)分析圣保罗州发展甘蔗制糖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5分)
(3)简述圣保罗州制糖厂生产流程的意义。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巴西圣保罗州甘蔗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发展甘蔗制糖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制糖厂生产流程的意义。
第(1)题,圣保罗州是热带草原气候,可从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分
析该地有利于甘蔗生长的气候条件。
第(2)题,可从原料、劳动力、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
第(3)题,可从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局面、增加收益、促进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分析。
答案:(1)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湿季(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高温多雨,有利于甘蔗的生长发育;干季(4 月至9月)雨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甘蔗糖分的积累。
受低温、冻害影响小。
(2)位于甘蔗种植区(靠近原料地),甘蔗产量大、质量高,原料丰富;人口和城市密集,劳动力丰富;靠近国内市场;临近港口,海运便利,便于开拓国际市场。
(3)缓解巴西能源紧张的局面;可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提高收益;充分利用资源(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充分利用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又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