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100人教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 (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4)有人这样评 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 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 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 主张
▪ A.限制君权
▪ B.削弱相权
▪ C.实行君主立宪制
▪ D.废除三省六部制
▪ (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 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 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 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 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③有利 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 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 培养人的进取精神。
重点提升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基本矛盾及 发展趋势
▪ ⑴两大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 ▪ ⑵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
②武帝:“推恩令”(概念)
▪ 唐朝:藩镇割据
⑴唐中期:设节度使—特点:政治上较大自主权, 经济上控制财政,军事上拥有武力;
⑵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形成—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⑴措施: 军事—收兵权,抽精兵,实禁军; 行政—文官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 财政—地方税收中央掌控(转运使)。 ⑵ 特点: ①全面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③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⑶影响: 积极:改变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选官制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唐、宋、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 汉朝:郡国并行制
⑴特点: ①地方上郡县、封国并存; ②王国独立性强。
⑵影响: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国家面临分裂危险。 ⑶解决:①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受中央节制。
⑶影响: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中国省制开 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唐、宋、元)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 西汉:汉武帝加强皇权
措施:重用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中 朝、内朝—以丞相为代表外朝)。
▪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答案:C
▪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 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 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9)梁启超 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 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 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 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 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 答案:A
▪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5)北宋初期,行使 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 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 答案:C
▪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答案】C
▪ (2013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 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 【答案】A
▪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 【答案】A
▪ (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 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 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 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 B.选官须注重才学 ▪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 D.选官应注重品行 ▪ 答案:D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答案】A
▪ (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 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 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9)元朝时右丞相 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 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 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 “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
▪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 答案:C
▪ (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 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 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 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 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⑶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 权独尊;②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③中国古强皇权
①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二府三司制— 二府:丞相的政事堂、枢密使)。
▪ 元朝:设中书省
措施: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 使宰相职权。
消极:机构膨胀,军队扩充,形成“冗官、冗兵、 冗费”局面,埋下“积贫积弱”祸根。
▪ 元朝:行省制度
⑴背景 :元朝实现全国统一,疆域辽阔。
⑵ 内容:
①河北、山西、山东中央直管,地方设行中书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 设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元管理佛教事务 和西藏中央机构)管辖;
影响:元后期,宰相权势大,左右皇位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
▪ 先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血缘宗法世袭。 ▪ 汉朝:察举制
含义: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内容: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推荐 孝、廉。 标准:孝、廉(品行) 作用:积极:一定程度上选拔了人才,巩固了汉武帝的统治;
局限: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强。
▪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含义:由品 评官评定人才优劣授官制度,九品是人才的九 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世家大族担任。
标准:门第高低 影响:⑴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不注重提高才能;⑵
出身低微、有才学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 隋唐:科举制
含义: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标准:学识和才能 过程: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为主; ④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影响: 积极: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②扩大了官吏人
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 ⑶结果:中央集权和皇权占据上风,明清时期皇 权成为国家权力体系的中心。
▪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③选官原则:逐渐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⑴沿革: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隋朝(确 立,尚书省下设六部)—唐朝(完善)
⑵内容:①明确三省的分工和职责: 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下 设六部) ②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⑶特点:①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②三省分层 决策,互相制衡;③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 制约皇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