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根据课程标准,本套教科书由三个必修模块(册)和六个选修模块构成。
首批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有以下五册:必修课程教科书包括《历史 1 》《历史 2 》和《历史 3 》,分别介绍世界历史中人类的政治活动、社会经济活动和思想文化活动。
选修课程教科书包括《历史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 5 探索历史的奥秘》。
其它四册选修教科书也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查,于今年正式出版。
它们是:《历史选修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史选修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选修 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教材是唯一一套首批四个国家级实验区都选用的教材。
历史课程改革迅猛发展,出现了很多积极变化。
在这种情势下,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仍然坚持把握好几组主要的关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学科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关系。
目的是使教材更加符合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广大城乡高中生发展的平均需要,更加贴近教师和学生。
下面分几个方面,向老师们介绍这套教科书的编写原则和特点。
一.严格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
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完全打破历史学科的传统系统和结构,在中外历史教科书
编写史上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步。
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例是对教
材编写者的一大挑战。
采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的确有它的优点: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更加明显。
但的确也存在较大挑战。
我们认真地理解和消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当中所体现的基本理念,认真体会它的课程总体目标,《标准》要求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具体目标。
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自己的编写原则:
1.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结构体系和知识内容
在开始编写前,我们就内容和结构体系的建构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有些同志认为,把政治、经济、文化分为不同的模块,彼此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历史似乎产生了割裂,所以希望打破课标的结构和体系,自己进行内容的再整合与体系的再建构。
有的同志认为,重新整合可能会走回老路,即使整合得再好,也很难超越过去历年大纲和现行教材的水平,而且还有超标或不达标之嫌。
经过热烈讨论和慎重考虑,大家终于达成共识,一定要顺应改革潮流,准确理解和把握改革的精髓,看准这次改革的突破口,即必须严格遵循课标内容标准的规定,以模块以基础,根据中西合编的专题史体例进行编写。
我们还决定严格遵循课标规定的专题及其顺序,认真琢磨课标对每一个专题的叙述,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坚决不超标,更避免不达标。
编写出的教科书应当是课文与课标一致,不与改革的理念相左。
这样做,就是为了充分体现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旨,也是改革的一次尝试和实验。
2、注重过程与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努力改变过去单纯进行知识传授对知识掌握的倾向,对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给以更多的关注。
在教科书中,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特别注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加强探究学习活动课每册教科书中,一般设有2个探究学习活动课,比现行教材多。
放在
某单元之后,与单元内容紧密联系。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锻炼自己解决历史问题的各种能力,体会和掌握历史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探究活动课类型多样,有“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尝试自编教材”、“撰写历史小论文”、“与历史人物对话”、“举办历史展览”“讨论会”等等。
●课文中间特插有几种栏目
【历史纵横】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各类知识。
【资料回放】属原始资料,锻炼学生们解读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学思之窗】:提供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属插入性思考,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录部分“历史读物和网站推荐”:
提供与本册教科书内容有关的普及性历史读物和历史网站,为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
“重要概念中英文对照表”: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进一步学习探究的路径。
3.抓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核心
以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言,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最重要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本国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为使我国的高中生具备21世纪合格的中国公民的基本素质,我们始终牢记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努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加深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同时,我们还注意加强对学生正确国际意识的培养,加深他们对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我们还注意培养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以适合教学实际为主旨
1.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力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充分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积极而审慎地吸取已为史学界普遍认同的历史研究和考古研究新成果;
●尽量展现历史学科内容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与交叉;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
系,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等,并注意加强和补充各模块之间的联系与融汇。
2 。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如前所述,我们积极领会和体现课程标准中的改革精神,但是又注意继承建国五十多年来教科书编写中一些成功经验,并汲取有益的历史教训。
我们认为,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作国家教育部的部颁教材,肩负着极其重要和严肃的历史使命,因此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教科书必须追求的宗旨。
由于中学历史教材不是展示作者个人独到见解、语言风格、甚至抒发主观情绪的地方,所以我们编写时,特别注意保持好过去五十年教材编写中的某些优良传统:
3.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做指导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历史的叙述实事求是;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观点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特别在外交、民族、宗教等方面,我们给以高度重视。
例如,就中国的民族关系问题而言,注意体现“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基本思想,以说明“各民族为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教材还注意把握“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历史,而非汉族史”的原则。
坚持用平等的原则讲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
由于在课标中,几乎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必修一中,特别设计了探究活动课“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就是对这个原则的坚持和重申。
●出于同样的目的,我们要求努力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避免空发议论。
在扎实和平稳的叙述中,讲明历史中的道理;力求避免在思想、观点、内容、文字上的随意性,尽量避免文学性语言。
4.加强教科书的“学本”功能
●但是,在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我们尽量追求教科书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尽量使教科书内容充实有趣、文字生动流畅、叙述具体形象、头绪相对集中、图文并茂、朴素大方,不但方
便学生的学习,还要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兴趣。
●为方便学生学习,还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
比如课本中添加了很多建议性指导。
如单元导语:单元页的设臵是一次创新,包括本单元内容概括介绍、学习要点和学习建议。
目的是使学生在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时,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再如,课导入框的设计也有创新之处。
每课开始导入框内的内容,不再是现行高中教科书中那种比较概括和抽象的文字,而是适合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相对具体的历史情景,并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同时又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引导性。
“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是学生们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某一问题的探索学习前,对学习的重点和核心心中有数,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为方便学生的阅读,我们还在课文的编排设计上做了改进。
为保持学生阅读的连贯性,要求学生只掌握宋体字部分,不同的栏目中的楷体字部分只是宋体字部分的辅助性的补充和延伸5.注意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平衡
探究性学习,旨在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史能力。
为此,在课本正文中设臵了各种栏目,在课内课后的练习中都结合接受性,追求探究性。
既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各种资料,更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更加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
同时,教科书中还设计了比现行高中教材更多的探究活动课,以体现这次课改的新理念。
三、准确把握高中历史教学的定位突出高中教材的特点
首先,我们对初中高中课程标准教材的进行了认真的整体考虑。
要进行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写,有必要首先回顾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量减少“繁难偏旧“的内容。
比如,在中国古代史部分科学技术的内容大大减少;东汉历史和王莽改制都略而不
谈;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完全略去;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专门涉及,只提到它对洋枪队的抗击;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和西欧封建社会特点完全删去,只提及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亚洲封建国家只提到阿拉伯和日本;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内容大量减少。
另外,有关文艺复兴的内容也有相当的弱化,只提及但丁的《神曲》和达〃芬奇,等等。
因此,根据课标编写的教材大量减少了内容,特别由于采取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例,使历史产生了较多的跳跃。
另外,义务教育课标教材中的概念也大量减少。
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中“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一课为例,新教材里的概念,比现行教材减少了2/3 。
同时,大量减少需要学生记忆的地名、人名、年代和数字。
书后的大事年表,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也大大简化了。
再以人教版现行《世界历史》第一册与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进行比较,后者在知识内容和总体结构上显得较为松散和零碎。
如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来源只能放在注解里简单提及,这就对学生以后了解世界近代主要国家的历史,如英国、法国、特别是德国造成一定的困难。
当然应当肯定的是,初中教材知识内容的简化和浅化,对于减轻学生负担,加强能力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益处的。
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历史教学体系的衔接。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呈现出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
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完全打破历史学科的传统系统和结构,在中外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史上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步。
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都是对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一大挑战。
应当客观地说,新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有其优点: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更加明显。
但不容忽视的,它同时存在较大的缺憾,即强调发展与变化的历史学科的根本特质消失了;知识系统破碎、专业化和学术化增强;历史内容的跳跃、缺失和重复比较多。
比如,美国革命中两个紧密相连的事件,即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被放在不同模块的不同专题下分别讲述。
选修二第三专题法国《人权宣言》与第五专题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的斗争被其它内容所割裂。
必修一中西欧封建专制制度内容的缺失,使学生无法了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
度建立的历史进步性,对这一斗争的“反复性”“复杂性”和“残酷性”的认识更无从谈起。
因此,必须面对的事实是,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
在此情况下,我们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它仍属于高一阶段的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培养目标不是为高校历史专业输送生源,对象是全国广大城乡的高中学生,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应相当于我国高中的平均水平。
教科书努力体现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开放性和选择性。
高中的基础知识是高一层次的基础知识,具体体现在着重理性的探索与文献资料分析的增加等,着重理性的探索与思考。
在这个基础上,在高中课标教材的编写中,我们注意以下几点,目的是尽量淡化高中课程“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并改变专题的“孤立静止”状态,赋予它们联系与发展的动态。
具体作法有三。
首先,对具有其他学科色彩的内容尽量加以“历史化”。
如在处理罗马法、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1871年宪法,中国绘画、戏剧、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京剧、世界美术、影视、相对论等内容时,注意避免纯政治学、法学、文学、艺术、科学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征,尽量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核心内容,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介绍某些制度、事件、现象和人物。
其次,注意参照初中课标和教科书,为高中学生“补课”。
比如,由于初中阶段几乎没有提及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过程,在高中阶段对西欧封建君主专制更是避而不谈,就造成学生对德意志封建社会的特点一无所知。
所以在必修一讲述1871年德国宪法时,就有必要简略回顾其历史沿革和背景,为同学们提供进行学习的基础。
再次,尽量减少抽象的概念,并注意语言的通俗化,以降低难度。
四、教材的系列化立体化特色及售后服务
(一)系列化特色
1.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已出版)
《历史材料与解析》(已出版)
《历史教学案例》(即将出版)
历史教学挂图
《国外课程标准评介》(已出版)
2.学生学习用书
《新教材新学案》(已出版)
(二)立体化特色
电子音像配套产品
多媒体材料资源库(VCD CD-ROM)
课件
课堂教学实录
录像带
投影片
网络(人教网“历史天地”:提供教材、教辅、教改通讯、学术研究、历史知识、交流园地等丰富多彩的栏目,是国内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优秀网站,以其实
用性和时效性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好评)。
(三)、全方位服务
高中课标实验教材培训包(包括纸介质和电子音像培训材料)
《试教通讯》(包括理论探讨教学心得课堂设计经验介绍与交流问题答疑,等
等)
五实验过程中的修订()
编写理念及其特点
课程标准分成三个部分即一、知识与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强调主动学习,学习方式的变革)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世界意识的教育等。
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体现课改理念、符合教学实际的思想,编写出了这套教材。
1、照课标的结构建立教材结构。
体现课标理念,也为日后根据课标进行的测评奠定基础。
2、联系教学实际。
一方面尽量弥补线索的不足,另外一方面坚持人教版教材朴素严谨的文风。
教材的结构:
单元和课的结构。
一个专题即一个单元,内分若干课,这些课除了极少数之外,基本上是一课安排一课时的内容。
单元和课前都有导言,但各有侧重。
单元导入侧重于历史大背景的介绍和本单元的学习指导,课前导入主要是情景导入,为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创造一个历史情景。
课前导入中有两个内容需
要注意。
一个是探究的主要问题,一个是重要概念,其实这就是本课所要涉及的主要历史概念和所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安排是希望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学习,即所谓的任务性学习。
课文的正文内容全部是大字,没有分大小字,这样的安排是便于学生的阅读不致被打断。
教材的一些扩展部分主要是通过图注或《历史纵横》来表现。
此外课中的栏目还有《学思之窗》和《资料回放》,《学思之窗》原则是每课不超过一条,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例如必修一的第一单元第一课中有一个学思之窗(第5页)。
课后的练习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课测评,主要是问答题,这是必做的,第二部分是学习延伸,这一部分有探究活动、阅读与思考、学术争鸣等,每课不一。
这一部分是提高部分,可做可不做,由老师根据具体情况定。
此外,每个模块还有两三个探究活动课,老师对这些探究活动课,可以有选择地利用,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改造利用。
二、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1、掌握模块的基本线索。
如必修一的基本线索:
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
由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古代希腊发展了城邦民主制度,这种城邦民主制度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罗马时期,秩序变得尤其重要,特别是随着帝国的出现和扩张,更是得到加强。
由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王权,维系社会的稳定主要是依靠法律,因此法律在罗马的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
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皇帝世系的也不多,更多的是依靠宫廷政变等手段上台的,他们维系罗马内部和庞大的帝国社会的主要手段也还是法律,因此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希腊罗马政治体制的根本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逐渐走向封建专制(地理因素、大河民族、武力统一等等)。
公元前2070年,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启继禹位,开始了王位世袭,并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时,中央高有有很大的权力相,可以参与决策,地方侯、伯是臣服于商的方国首领。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即分封诸侯、推行嫡长子继承制,进一步加强统治。
中央权力有明显加强的趋势,但是,这一时期,地方还有很大的独立性,春秋战国的纷争就是例证。
秦统一全国,以武力消灭了地方分立势力,建立统一的中央集力国家,皇帝制度开始建立,皇帝掌握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建立郡县制度,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汉承秦制,但稍有改动。
西汉的相权有所上升,当时,相一度集决策、司法和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皇权转而开始削弱相权,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同时,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为尚书等职,参与国家大事,东汉时,进一步扩大尚书的权力,这样,虽然三公,但皇帝通过尚书令掌握国家权力,大力由皇帝独揽。
魏晋以后,又进一步分散尚书省的权力,唐时设三省六部。
在地方,也有一个加强集权管理的过程,汉初郡国二制并存,后来逐步削弱封国的权力,东汉末年建立了了州、郡、县三级体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此后,唐、宋、元时期,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斗争不断,最后集权占了上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但这种“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职权由皇帝决定,不可能制约皇帝的权力,清雍正以后,甚至这样的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必修二的基本线索: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三、专题史与通史教学的不同之处
通史是通过综合性的学习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的概貌,重要是认识历史的阶段特点,知识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专门史的特点是解决问题,完成本模块或本单元需要完成的任务。
专题单一性。
每个单元侧重解决一个问题,因此和原来的通史性教材要求全面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