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伊春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
1.植物的密度效应指的是()
A.作为构件生物的植物本身构件问的相互影响
B.同一种群的植物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
C.不同种群的植物问的相互影响
D.植物种群不同集群间的相互影响
2.
A.种群初始数量
B.环境容量
C.种群增长率
D.增长时间
3.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
A.内禀增长率
B.瞬时增长率
C.世代增长率
D.周限增长率
4. 白桦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的重要因素是
A.降水量太大
B.温度过高
C.温度过低
D.土壤中缺乏白桦生长所需的元素( )
5. 自然界中符合“S”形种群增长的生物是( )。
A.蘑菇
B.酵母
C.小麦
D.水稻
6. 起始于陆地裸岩的生物群落演替是()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逆行演替
7. 下述记录有效积温的方式正确的是( )
A.马铃薯1000~1600度
B.向日葵1500~2100 日·度
C.玉米2即0~4000 日
D.柑橘类4000~4500 时·度
8.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景观
B.生物圈
C.种群
D.群落
9. 很多鸟类秋冬季节不能在高纬度地区生活是因为( )。
A.温度太低
B.食物不足
C.白昼取食时间短
D.水量太少
10.群落与环境的关系为()。
A.环境促成群落的形成
B.群落造成了环境
C.相互影响和制约
D.无关
11.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 )。
A.结构简单
B.组成复杂
C.生物量高
D.以腐屑食物链占优势
12.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N为()。
A.发育历期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平均温度
13.冬小麦等冬性作物需要经过一定的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 )。
A.光周期现象
B.温周期现象
C.春化现象
D.滞育现象
14.下列哪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
A.鸟与树的关系
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C.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
D.青蛙与水稻的关系
15.食物链“草一兔一鹰”中的鹰处于()。
A.第一营养级
B.第二营养级
C.第三营养级
D.第四营养级
16. 北方针叶林主要分布在()
A.热带
B.亚热带
C.暖温带
D.寒温带
17.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的水俣病,其主要污染物是()。
A.汞
B.铅
C.砷
D.镉
18. 限制生物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年平均温度
B.月平均温度
C.极端温度(最高、最低温度)
D.大气温度
19. 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最复杂的是()
A.热带雨林
B.荒漠
C.农田
D.苔原
20. 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作用是( )。
A.单独作用
B.限制作用
C.综合作用
D.主导作用
21.与K对策生物相比,r对策生物一般( )。
A.出生率高、寿命较短
B.生率低、寿命长
C.出生率低、寿命较短
D.出生率高、寿命长
22.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
A.逐级递减
B.逐级增加
C.保持不变
D.先增后减
23. 下列关于优势种和稀有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有种的存在决定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群落的稳定
B.稀有种由于其数量少,在群落中不重要
C.群落中优势种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D.稀有种在群落中的物种数少,个体也少
24.大气中最多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氢气
25.群落常规速度的特点是()。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C.演替越来越慢
D.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6.欧洲的石楠群落演替属于( )。
A.世纪演替
B.长期演替
C.快速演替
D.周期性演替
27.确定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的综合指标是()。
A.密度
B.盖度
C.频度
D.重要值
2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土壤水分与土壤养分有关,并能调节土壤的温度
B.土壤水分主要来自于地下水
C.土壤水分过少,使土壤内的好氧性细菌氧化作用减弱,造成土壤贫瘠
D.土壤水分过多,使土壤内生物的还原反应减慢,对生物有毒害作用
29. 队群落角度看,多样性的含义是( )。
A.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说明了种的数目或丰富度
B.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说明了种的均匀度
C.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可以反映各个物种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D.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可以反映各个物种需要的面积
30.落叶阔叶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区域是( )。
A.寒温带
B.热带
C.亚热带
D.暖温带
二、填空题(20题)
31.我国天然淡水水域中常见的鲤鱼、鲫鱼,每年产卵和孵化的时间,从南方地区到北方地区逐渐后退。
这是由于鱼类的产卵期受______的显著影响。
32.草甸是一类生长在______条件下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类型。
33. 从生态学的发展史上看,______生态学的发展比较快。
34.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______。
35.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为______。
36.高原上的太阳直接辐射相对较强,天空散射辐射相对较弱,紫外线辐射较强,可以______微生物的活动和树木的生长高度。
37.物种均匀性越大,则多样性越_______。
38.食物链是指自然界中,物种与物种之间______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序列。
39.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又可称为______。
40.靠风传播花粉和种籽的植物是______。
41.单元顶级学说又叫______,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
42.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三类。
43.李比希(Liebig)定律又称为______定律。
44. 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长期超载放牧,使某些优质草类大大减少,有毒的、带刺的劣质草类增加,草原生态系统草的种类改变,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载畜量下降,这是生态平衡的失调在其______上的表现。
45.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
46. 动物失水的主要途径是皮肤蒸发、呼吸失水和______。
47. 我国在植物群落分类上采用______原则和方法。
48.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主要有两条:改进能源结构和提高_______。
49. 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生产所需的最小光照度是______。
50.除太阳以外的为生态系统补加的一切能量称为______。
三、判断题(10题)
51. 生态学指的环境是生物体以外的非生物环境。
( )
A.正确
B.错误
52.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成分的不同而划分的类群,就是植物的生态型。
()
53.在光、温、水和地形等生态因子中,地形是直接因子。
()
54. 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比称为盖度比。
( )
A.正确
B.错误
55. 香蕉不能在北方栽种主要是因为降水量少。
[ ]
A.正确
B.错误
56. 硫(S)属于气相型循环。
A.正确
B.错误
57. 荒漠生态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水分非常稀少,因此没有植物的分布,只有极少数鸟类飞过。
()
A.正确
B.错误
58.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
A.正确
B.错误
59. 热带草原中典型的食草动物是长颈鹿、斑马等。
()
A.正确
B.错误
60.植物群落所处的环境温暖湿润,群落中的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就较高。
( )
四、简答题(5题)
61. 简述温度与生物分布的关系。
62. 什么是光周期现象?试举例说明光周期现象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63. 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
64.简述有关群落演替顶极学说中,单元顶极论和多元顶极论有何异同点。
65. 生态系统及其共同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5题)
66.试述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
67.论述人工选择在种群进化与适应中的作用。
68.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与转化的规律。
69. 论述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70.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影响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论述分解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六、单选题(0题)
71. 莲藕花托形成“莲蓬”,由疏松的海绵状通气组织组成,以适应于( )
A.风传播
B.人传播
C.水传播
D.动物传播
参考答案
1.B
2.A
3.A
4.B
5.B
6.A
7.B
8.B
9.B
10.C
11.A
12.A
13.C
14.B
15.C
16.D
17.A
18.C
19.A
20.C
21.A
r对策者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竞争力强,但一般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入侵新的栖息地,并通过高增长率而迅速繁殖。
22.A
23.A
24.A
25.D
26.D
27.D
28.A
29.A
30.D
落叶阔叶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区域是暖温带,在中纬度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是8~14℃。
31.水温
32.中度湿润
33.植物植物
34.内禀增长率
35.0.5%
36.抑制
37.大大
38.取食与被取食
39.生殖潜能
40.风媒植物
41.气候顶极理论
42.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43.最小因子
44.结构结构
45.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
46.排泄失水排泄失水
47.群落生态群落生态
48.能源效率能源效率
49.光补偿点光补偿点
50.辅助能
51.B
52.N
53.N
54.A
55.B
56.B
57.B
58.A
59.A
60.Y
61.(1)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
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
(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度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
(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
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
(1)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
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
(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度,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
(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
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
62.光周期是指每天光照(理论是指日照加上曙、暮光)和黑夜的交替一个交替称一个光周期。
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上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各自的光周期环境中在自然选择和进化中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方式这就是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园艺工作者利用控制照光时间来满足某些花卉的需要达到控制开花时间的目的;养鸡场利用增加光照来增加产蛋量。
光周期是指每天光照(理论是指日照加上曙、暮光)和黑夜的交替,一个交替称一个光周期。
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上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各自的光周期环境中,在自然选择和进化中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方式,这就是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
期现象。
园艺工作者利用控制照光时间来满足某些花卉的需要,达到控制开花时间的目的;养鸡场利用增加光照来增加产蛋量。
63.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光。
海洋浮游植物、根生沉水植物等的净初级生产力决定于太阳的日辐射量水中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含量与光的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密切相关。
除光强以外水中营养物质主要是N和P有时还有Fe其多寡是限制浮游植物叶绿素和生物量多少的重要资源。
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限制因素主要是营养物质、光的强度和草食动物的采食。
营养物质中重要的是N、P。
有研究数据表明世界湖泊的初生产量与P的浓度关系密切。
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光。
海洋浮游植物、根生沉水植物等的净初级生产力决定于太阳的日辐射量,水中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含量与光的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密切相关。
除光强以外,水中营养物质,主要是N和P,有时还有Fe,其多寡是限制浮游植物叶绿素和生物量多少的重要资源。
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限制因素,主要是营养物质、光的强度和草食动物的采食。
营养物质中,重要的是N、P。
有研究数据表明,世界湖泊的初生产量与P的浓度关系密切。
64.相同点:
(1)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2)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与生境相适应。
不同点:
(1)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第二位的;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
(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认为,所有群落最后不会趋
于一个顶极。
65.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能力。
具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营养级的数目有限是一个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能力。
具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营养级的数目有限,是一个动态系统。
66.(1)微管组成纺锤体,参与染色体在赤道板处的排列以及向两极的运动。
(2)微丝组成的收缩环,参与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
(3)核骨架和核纤层也是广义细胞骨架的一部分,它们在细胞周期中周期性地破碎和重建,也是细胞分裂重要的环节。
67.人工选择是人为定向地使生物发生遗传变异,即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人为手段(定向培育、杂交选育、基因嫁接、克隆技术等)来改变生物的遗传性,或者通过改变和影响环境等环境胁迫的作用来影响生物生长和繁殖等。
人工选择已经成为种群进化适应的强大动力之一,因此,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种群的进化与适应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遗传变异的结果。
人工选择不可避免地会有有害类型的产生,如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导致农药越用越多,而害虫种群越来越大。
68.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严格服从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
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而一小部分保留在生物体内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如下:植物固化的日光能=植物组织的化学能+植物呼吸消耗的能动物摄取的食物能=动物组织的化学能+动物呼吸消耗能+排泄物能(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能量衰变定律或熵定律。
作为衰变定律可描述为:“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存在衰变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从浓缩的较有序的形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经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时其利用转化效率也不可能是
百分之百如植物的太阳能利用率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动物同化植物能的效率也只有10%~20%其余未被利用的能则散逸到环境中不能再被生物所利用也就是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也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作为熵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可描述为:“世界及其任一部分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无序状态或最大的熵。
”对一个封闭系统来讲总是趋向于使有效能即自由能减少而使熵增加最后导致一切过程的终止。
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低温物体扩散等等。
但是对于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来说可以通过自身复杂的生物结构而保持有序状态同时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排除无效能即热能因而排除了无序只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输入生物体就会通过自组织和建立新结构保持系统处于一种低熵的稳定和平衡状态。
如果生态系统的熵能增加过大组织失调系统就要受到影响。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严格服从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
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而一小部分保留在生物体内,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如下:植物固化的日光能=植物组织的化学能+植物呼吸消耗的能动物摄取的食物能=动物组织的化学能+动物呼吸消耗能+排泄物能(2)热力学第二
定律:又称能量衰变定律或熵定律。
作为衰变定律,可描述为:“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存在衰变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从浓缩的较有序的形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经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时,其利用转化效率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如植物的太阳能利用率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动物同化植物能的效率也只有10%~20%,其余未被利用的能则散逸到环境中不能再被生物所利用,也就是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也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作为熵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可描述为:“世界及其任一部分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无序状态或最大的熵。
”对一个封闭系统来讲总是趋向于使有效能即自由能减少,而使熵增加,最后导致一切过程的终止。
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低温物体扩散等等。
但是对于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来说,可以通过自身复杂的生物结构而保持有序状态,同时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排除无效能即热能,因而排除了无序,只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输入,生物体就会通过自组织和建立新结构,保持系统处于一种低熵的稳定和平衡状态。
如果生态系统的熵能增加过大,组织失调,系统就要受到影响。
69.(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能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
(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
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威胁。
(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导致(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能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
(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威胁。
(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导致
70.(1)分解作用: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在分解者的作用下,逐渐降解为无机物的过程。
(3分)
(2)主要影响因素:
①分解者种类和数量;(2分)
②待分解物质性质(或资源质量);(2分)
③理化环境。
(2分)
(3)生态学意义:
①分解作用使得物质得以再循环;(3分)
②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3分)
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分)
④净化生态环境。
(2分)
评分说明:生态学意义的各要点需加以论述,没有论述的扣1分。
7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