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 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9.0分)
1.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党政机关人员若禁不住糖衣炮弹的考验,就会亵.渎.职责且辜负人民的重托.
B. 清风徐来,阳光暖暖,窗外的树叶婆.娑.起舞,发出簌簌的声音,树梢上仿佛
缀上了银色的小花.
C. 数不尽的离奇念头,光.怪.陆.离.的人影,一齐向她袭来,使他感到恐惧.
D. 我们在学习时应该集中精神,认准了目标就一头扎下去,而见.异.思.迁.必将
导致我们一事无成.
2.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A. 或:或许
B. 食:同“饲”喂养
C. 且:犹,尚且
D. 等:等同,一样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B. 在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使他坚定了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信心.
C. 为了避免城市供水再度紧张,市政府决定从长江水厂调水,以解燃眉之急.
D. 今年气候异常,我市防汛抗旱形势严峻,我们必须提前进行部署和研究.
4.下列对《水浒传》情节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
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B. 杨志在汴梁卖刀时不堪牛儿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到官府自首.
C. 鲁达因三拳打死镇关西,无奈到五台山出家,却屡屡喝酒滋事,后投奔了东京
相国寺.
D. 李逵听说宋江被藏在枯井中不知生死,便脱得赤条条,手拿两把板斧下井解救.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5.诗文默写: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 。
(韩愈《马说》)
②淮南秋雨夜,______ 。
(韦应物《闻雁》)
③______ ?怅望青田云水遥。
(白居易《池鹤》)
④______ ,泥香带落花。
(葛天明《迎燕》)
⑤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 。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 。
(范仲淹《渔家傲》)
⑦夕阳西下,______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⑧______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三、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6.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锤liàn ______
②狭ài ______
③海市shèn楼______ 。
四、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7.下面是某位同学阅读《西游记》后的感受。
请你仿照示例另写一段话写出你阅读《水
浒传》的收获。
示例:吴承恩的《西游记》滋养了我,从孙悟空身上我看到了爱憎分明,从沙和尚身上我看到了吃苦耐劳,从猪八戒身上我体悟到了憨厚的可爱。
答:______ 。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8.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结合诗句体会“乱烟笼碧砌”一句中“乱”字的含义。
答: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 。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9.辛毗①引裾帝②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
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
而帝意甚盛。
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
毗
曰:“陛下欲徙士卒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
以为非也。
”帝曰:“吾不与卿议也。
”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
③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
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
”帝乃徙其半。
【注】①辛毗:字佐治,三国时魏国侍中。
②帝:魏文帝曹丕。
③厕:安置。
(1)下列句中的“以”与“作色以待之”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不以千里称也
B.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C.能以径寸之木
D.以亿万计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魏文帝计划迁移冀州的士卒家十万户前往河南,但因遇到天旱蝗灾,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B.面对魏文帝的坚持,许多大臣都不敢劝谏,表明他们都是一味媚上、趋炎附势、立场不坚定的奸邪之人。
C.对于魏文帝的决定,辛毗坚持劝谏,甚至不顾臣子的礼节,拉住了魏文帝的衣服,表明他是一位以国事为重的大臣。
D.辛毗的力争,虽然令魏文帝恼怒,但他能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更改了原来的决定。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实.河南实:______
②作色.以待之色:______
③卿谓.我徙之非谓:______
④诚.以为非也诚: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译:______ 。
七、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3.0分)
10.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
王晓刚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发帖、跟帖、评论、围观、“吐槽”等已经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仅成了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主要渠道,也成了我们自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言论的大解放如影随形的是,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也随着“潘多拉盒”的打开而成泛滥之势。
②互联网无疑为人类的言论自由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使
人类言论自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对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十分必要。
进入网络世界,就会发现各种极端言论、偏激言论处处可见,而且越是“出格”就越容易赢得一片“点赞”叫好;对事件的争论也往往变得简单粗暴,乃至退化成偏激的人身攻击;各种粗俗言论将“国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甚至将网络“骂战”发酵成网络“约架”。
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见到“网络版”的语言生态。
在我们最朴素的道德判
断中,也没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低俗语言,无论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还是对待陌生人,我们都希望保持基本的尊重、礼貌和教养。
几乎没有人希望低俗的网络语言从“虚拟”变成自己所处的“现实”。
然而,现实中的自律意识,一旦上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显然,人们对洁净的语言有着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标准,而且到目前为止,网民
们还没有像珍惜清洁的空气那样珍惜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共处的网络空间。
而要深刻地改变这种观念,人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如果回顾大自然的“报复”和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深化和普及过程,我们也会坚信:网络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最终将会把网络环保意识强制性地灌输到网民的头脑之中。
⑤但我们不能坐等这种后果发生之后才姗姗来迟地觉醒,而要从现在起就付出努
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
正如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所言,每一种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历经数百年心理积淀、规范的结果。
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
⑥“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如果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付出努力,或许几十年后互
联网世界将回馈给我们一片“蓝天”。
要知道,我们在“十面霾伏”面前,可以把责任推卸给“排污大户”,但在网络世界,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都是形成网络语言生态的一分子。
因此,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那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4日,有删改)(1)网络“雾霾”指什么?
答:______
(2)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______
(3)净化网络“雾霾”,我们需要保持怎样的理性?
答:______ 。
11.大先生
赵威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
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
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
头最短的时候。
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
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
到鬼。
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
”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
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
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
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
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
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
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
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
就这样,他留在了我们村,经常帮村里人做木头活,成了远近闻名的凌木匠。
③后来,村里人得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里的墨水。
嘿,正好村里小
学缺个先生。
于是,他就成了凌先生。
“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
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
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
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
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大先生
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
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
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
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
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
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
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
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
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
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
让他想不到的是,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
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
”
支书命令道:“国家的政策,拿着!”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⑧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
助一笔。
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⑨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1)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
(2)第②⑥⑦自然段共三次写到大先生眼睛的“浑浊”,请分别说出“浑浊”流露出他内心怎样的情感。
答:第一次:______
第二次:______
第三次:______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大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
(4)第⑨自然段言简义丰,独具匠心,请谈谈这一结尾的妙处。
答:______ 。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
12.色彩,演绎亮丽的阳光,点缀明媚的自然;色彩,装饰美好的生活,扮靓诗意的人
生;色彩凝聚温馨的记忆,辉映灿烂的历史……那一抹色彩,让你打开心扉;那一抹色彩,让你驻足流连。
请以“那一抹色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3)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A.正确;
B.正确;
C.“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用来指人影,对象用错;
D.正确.
故选:C.
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辨析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包括词意,语体,感情色彩等方面.
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2.【答案】A
【解析】
解析:
(1)或:有时的意思.
(2)食:通“饲养”,喂养.
(3)且:尚且,犹.
(4)等:等同,一样.
所以只有A有误,或是有时的意思.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识记.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词的解释.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一定要掌握起来,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3.【答案】C
【解析】
A.主谓搭配不当,去掉“动情的朗诵和”;
B.缺少主语,去掉“使”;
C.正确;
D.语序不当,改为“研究和部署”.
故选:C.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4.【答案】D
【解析】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水浒》李逵听说柴进被藏在枯井中不知生死,便脱得赤条条,手拿两把板斧下井解救.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
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阅读名著,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对名著中的人物,要掌握其形象特征.做本题时注意把握
名著《水浒》主要内容及人物.
5.【答案】骈死于槽枥之间;高斋闻雁来;临风一唳思何事;翅湿沾微雨;欲上青天揽明月;衡阳雁去无留意;断肠人在天涯;苔痕上阶绿
【解析】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注意“槽枥”的书写)
②高斋闻雁来
③临风一唳思何事(注意“唳”的书写)
④翅湿沾微雨
⑤欲上青天揽明月(注意“揽”的书写)
⑥衡阳雁去无留意
⑦断肠人在天涯
⑧苔痕上阶绿(注意“苔痕”的书写)
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以及现代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
添字).
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6.【答案】炼;隘;蜃
【解析】
“锤炼”不要写作“锤练”;“狭隘”不要写作“狭碍”;“海市蜃楼”不要写作“海市甚楼”.
答案:①炼②隘③蜃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形.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本题考查的字形比较容易,只要平时阅读时多留意,对形近字的异同了如指
掌即可.
7.【答案】施耐庵的《水浒传》滋养了我,从吴用身上我看到了足智多谋,从晁盖身上我看到了义薄云天,从李逵身上我体悟到了率直的可贵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水浒传》的阅读感悟,注意人物、性格、句式
答:施耐庵的《水浒传》滋养了我,从吴用身上我看到了足智多谋,从晁盖身上我看到了义薄云天,从李逵身上我体悟到了率直的可贵.
此题既是名著的考查,同时也考查到了学生的仿写能力,综合性考查较
强.但是名著的考查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仿写相对也比较宽泛,故难度不大.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8.【答案】既指夜晚烟雾弥漫,又指诗人因和友人离别而心情迷乱;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诗人送别友人后孤寂怅惘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一个乱字既写景,又抒情,表现了作者内心因为友人离别而产生的迷乱之意.
(2)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和诗人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读全诗可知,全诗中并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而是句句写景,但在景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这就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答案:
(1)(2分)既指夜晚烟雾弥漫,又指诗人因和友人离别而心情迷乱.(仅写“心乱”不给分)
(2)(2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诗人送别友人后孤寂怅惘之情.
译文: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由诗的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多年好友,心中一片愁苦,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却跃然纸上,“寒“字为本诗的诗眼.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联系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认真体会诗中的画面和
情感,即可作答.
9.【答案】B;B;充实;脸色;认为;实在,的确;我所说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为了国家考虑的,怎么能对我恼怒呢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注意结合句子分析.
例句和选项B中的“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A.介词,凭借;C.介词,用;D.介词,用.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涉及到文章的基本事件、人物的个性特征、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解答此题要采用“题文对照”的方法,即将选项与文本相应区间进行对照,核实.
B.“表明他们都是一味媚上、趋炎附势、立场不坚定的奸邪之人”错,只能说明他们胆小,畏惧曹丕的权势.
(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实河南.实:充实;
②于是便把脸色一沉.色:脸色;
③你以为朕迁民不对吗?谓:认为;
④我确实以为是不对的.诚:实在,的确.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乃:是;社稷:国家;安:怎么;得:能.句子翻译为:我所说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为了国家考虑的,怎么能对我恼怒呢!
答案:
(1)B
(2)B
(3)①充实②脸色③认为④实在,的确
(4)我所说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为了国家考虑的,怎么能对我恼怒呢!
参考译文:
魏文帝曹丕想迁十万户将士家属以充实河南,当时正值大旱之年,蝗虫遍地,百姓忍饥挨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中百官都认为曹丕在这种时候做出这
种决定,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顾,是逆天而行,万万做不得的.可是曹丕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坚决要迁移冀州的百姓.这一天,侍中辛毗与朝中百官上殿求见曹丕,据理力争,以便使他回心转意,收回成命.可曹丕一见这阵势,
就知道是来劝谏的.于是便把脸色一沉,一屁股坐在龙椅上.一些胆小的官
员见曹丕那气呼呼的样子,吓的话到嘴边又使劲咽了下去.而耿直的辛毗,
却朝前迈了一步,跪在龙案前,对曹丕说:“陛下,如今久旱不雨,蝗虫成灾.真是赤地千里,饿殍遍地.您怎么会在这种时候忍心迁移百姓呢?”曹丕
唬着脸责问辛毗:“怎么,你以为朕迁民不对吗?”辛毗说:“我以为是不对的.”曹丕见辛毗敢当众指责自己,直气得脸色发紫.但由于辛毗是朝中元老,又
是父亲曹操的功臣,不敢对他发脾气,便把脸一扭,说:“朕不和你谈这些.”
辛毗没有因曹丕不理而罢休,反而进一步对曹丕说:“陛下把我安排在您身边,为的是为您出谋划策,商量治国大事,可您为什么在这样一件重大事情上不
与微臣商量呢?再说微臣对陛下所说的不是个人私事,而是社稷大事呀.为
什么还要怪罪于老臣呢?”一席话直说的曹丕在龙椅上坐立不安,一甩龙袖,气冲冲地向后宫走去.辛毗一见曹丕想一走了之,怎么会行,便提衣撩带,紧撵几步,一把抓住曹丕的衣裳角,死死的不松手.曹丕拿他没办法,叹了口气,对辛毗说:“爱卿帮朕治理国家,也不能这么急迫呀”.辛毗说:“在这灾荒之年,强迫移民,既失民心,又失道义,所以老臣不得不力争.”曹丕见辛毗态度如
此坚决,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做了妥协让步.把原计划的迁移十万户改为
五万户.
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0.【答案】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举例论证,具体形象论证了“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或从现在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观点;强化网络言论自律意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一段,可以明确网络雾霾意思是“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根据第二段内容,即可提取原文进行解答.(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阅读全文,根据“因此,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那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即可用原文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
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这里第五段举了事例,是举例论证,作用是“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答案:
(1)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
(2)举例论证(1分),具体形象论证了“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或从现在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观点.(1分)
(3分)强化网络言论自律意识(或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2分)
这篇文章首先由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后言论的解放与不文明引出论题,接着阐述了互联网不文明网络用语的具体表现,然后分析了网络环境污染的危害,最后发出号召,总结全文,深化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