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探究-让初中生物课堂更精彩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手探究, 让初中生物课堂更精彩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观念, 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学理论。

它反对被动地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 提倡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学生主动地创新知识、掌握知识, 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一种, 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 课堂就是“教堂”,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反。

探究性学习, 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究, 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主动权,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和科学的方式。

探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对学生是一种尊重, 是对学生爱好兴趣的尊重。

它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兴趣, 把相关学科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 把兴趣转化为问题, 将问题引向深入, 探究的问题自然产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让学生合作探究, 让学生充满对知识的渴求, 获得学习的快乐。

一、从思想上重视探究性学习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是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主动积极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而进行的多项活动。

教材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如观察与思考、调查、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资料分析、探究等。

教师应准确领悟新课标要求, 从思想上重视探究活动的教学。

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现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明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各方面
的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要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去看待探究性学习, 而不单单是为了应试, 从思想上认识到探究活动对教学的重要性, 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进而认真对待探究性学习。

二、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学生的学习愿望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触发。

探究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还能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启发、引导和定向的作用。

例如, 在“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一节中有一个环节叫“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带学生走出校园去观察真正的池塘并不现实, 但仅观察书中图片也显得死板无趣, 这时作者有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把池塘带进课堂呢?”有了制作小型池塘生态缸的想法, 作者利用休息日去学校周边的池塘里收集泥沙、石子、小鱼、小虾和各种水草, 制作了几个简单的池塘生态缸, 当学生们进入课堂, 发现桌上这些精致的“池塘”时,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连平时一向不积极、不配合的学生都专心致志地观察起来了, 进入了自主学习的忘我状态, 而教师只需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即可。

可见, 设置一个好的探究情景,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

”探究活动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
如果没有问题, 探究什么呢?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越小, 问题越多;上了初中, 问题却渐渐少了, 甚至于教师让学生提问, 学生都提不出问题了。

学生真的都没有问题了?恐怕不是。

他们是怕问题提得不好, 怕自己表述不清, 被同学耻笑, 被教师责备。

鉴于此,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首先, 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变“威严”为“微笑”, 走下讲台, 走近学生, 甚至可以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 学生才能敞开心扉, 活跃思维, 才敢于提出问题。

教师更应该呵护学生的提问之心, 发现学生想表达就要给予充分的鼓励, 即使一次的提问脱离主题或者表述不清, 教师也应有一颗包容的心, 给予一定的鼓励, 教师的鼓励就是学生的动力。

其次, 要抓住机会适时引导, 如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活动中,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 作者引导他们来思考问题, 除温度、水等条件外,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种子萌发还需要阳光、土壤等条件, 顿时引发了课堂上的争论, 作者因势利导, 就以这些条件作为探究的问题吧!学生根据问题做出相应的假设, 自行制订计划, 实施实验, 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观察, 得出结论:原来阳光、土壤并不是种子萌发必需的条件。

学生们尝到了提问的甜头, 又拿出霉变损坏的种子问:“这样的种子能不能萌发呢?”还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吃的大米也是种子, 能不能萌发呢?”只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激发起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作者对探究实验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符合新课标要
求。

学生的主体地位尽管重要, 但是教师应该起主导作用, 对学生不能撒手不管。

教师应以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 在实验室来回走动、观察,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摸清是共同性的还是个别性的, 要及时进行点拨和提示。

教师要加强对整个实验进程的控制,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尤其是探究过程中变量的把握和控制要对照实验的设置。

有时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需要进行重复实验, 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活动中, 学生要注意种子不同, 萌发的情况也不同, 种子萌发过程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不同。

这样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的细致性、敏捷性等品质, 培养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此外, 学生依据自己制订的实验方案, 体验从器材的准备、种子选取、清除发霉和发黑的种子到实验过程记录的实验过程, 学生自己动手,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五、课外开展生物探究活动
将生物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校园绿地等区域, 组织生物社团或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生物课外活动的兴趣, 可以向学生介绍先进科技成就如转基因、克隆等, 也可以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如法布尔、孟德尔、达尔文、袁隆平、巴甫洛夫等,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探究性问题要在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寻找, 如“探究酸雨(或烟草浸出液)对生物的危害”、“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的吸热本领”等, 把探究性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探究现实生活中的生物问题可以利用在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 还可以根据学校的
周边环境和物质条件, 以合适的形式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活动。

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而有序地进行更多的探究活动, 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课内外探究成果的平台, 拓展课堂知识, 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施展, 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在教师尽力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氛围与条件之后, 就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吧, 放手也是一种爱, 相信学生们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探究的天地里勤于思考, 大胆创新, 自由翱翔, 让他们体会探究的乐趣, 享受探究的成果, 他们才能在探究之路上走得更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