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铜蓝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铜蓝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临床意义
林小钦;林清标;卓海燕;林太顺;柯坤宇;陈丽芳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80例患者为肝衰组,纳入同期入住同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80例患者为慢乙肝组,及同时期的健康人40名作为健康组,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肝功能、凝血功能、血肌酐、甲胎蛋白,并计算肝衰组MELD分值.结果共纳入肝衰组80例,慢乙肝组80例,健康组40名.肝衰组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170.1±27.6)mg∕L,低于健康组(225.4±21.8)mg∕L和慢乙肝为
(251.4±29.5)mg∕L(均P=0.000).肝衰组血清铜蓝蛋白与白蛋白、总胆固醇呈正相关(r=0.289、0.312,均P<0.05),与MELD分值及肝性脑病呈负相关(r=-0.222、-0.238,P<0.05),而与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及肺炎、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年(卷),期】2017(036)013
【总页数】3页(P41-43)
【关键词】铜蓝蛋白;乙型肝炎;肝衰竭
【作者】林小钦;林清标;卓海燕;林太顺;柯坤宇;陈丽芳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
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
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孟超
肝胆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往往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较差[1-2]。
其
主要表现为广泛的肝细胞坏死,肝脏损伤程度严重,肝脏合成功能明显下降[3]。
铜蓝蛋白是一种急相性反应蛋白,在肝脏合成,当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时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发生下降[4]。
该文主要通过对照分析研究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在慢性乙型肝
炎肝衰竭患者中临床意义。
1.1 研究对象
方便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80例患者为肝衰组,肝衰竭诊断标准参照《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5]。
排除标准:①合并肝癌;②合并肝豆状核变性及其他病因引起的肝衰竭;③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④伴有严重呼吸、循环功能衰竭;⑤妊娠;
⑥其他恶性肿瘤。
纳入同时期入住同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80例患者为慢乙肝
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6]。
纳入同
时期的健康人40名为健康组。
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并被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观察及试验方法
收集3组的年龄、性别,检测其血清铜蓝蛋白、肝功能、凝血功能、血肌酐、甲
胎蛋白,观察肝衰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状况(肺部感染、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
铜蓝蛋白由美国贝克曼IMMAGE800特定
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使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正常参考范围为220~580 mg/L。
计算肝衰组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分值。
MELD评分公式:MELD分值=3.8×ln(总胆红素mg/dL)+11.20×ln (INR)+9.6×ln(肌酐
mg/dL)+6.4×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为0,其他为1)。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情况
共纳入肝衰组80例,男性6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3.1±11.4)岁;慢乙肝组80例,男性6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9.9±10.7)岁;健康组40名,男性31名,女性9名,平均年龄(40.6±10.7)岁。
3组间性别比、年龄具有可
比性(P>0.05)。
2.2 肝衰组、慢乙肝组和健康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比较
肝衰组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170.1±27.6)mg/L,健康组为(225.4±21.8)mg/L,慢乙肝为(251.4±29.5)mg/L,3组间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F=181.4,P=0.000)。
肝衰组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慢乙肝组和健
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2,11.93,均P= 0.000);而慢乙肝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最高,健康组居中。
2.3 肝衰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与生化指标、MELD分值、肝衰竭并发症相关性
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铜蓝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呈正
相关(r=0.289、0.312,均P<0.05),与MELD分值及肝性脑病呈负相关(r=-0.222、-0.238,P<0.05),而与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及肺炎、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均无相关性,见表1。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损害,表现为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及生物转化等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是肝衰竭的主要病因。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衰竭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铜蓝蛋白是在肝脏合成,存在于所有脊椎动物血清中的一种携带铜的α2糖蛋白,铜蓝蛋白在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中有重要意义[7]。
另外,有研究表明,肝功能受损,尤其是肝衰竭时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
杨波等[8]学者研究发
现没有肝衰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几乎正常,为(0.197±0.038)g/L(血清铜蓝蛋白正常值范围0.2~0.6 g/L,慢加急性肝衰竭极期的患者铜蓝蛋
白水平轻度下降,为(0.176± 0.037)g/L,随着肝功能恢复,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恢复正常(0.210±0.056)g/L。
与杨波等的研究结果相似,该研究结果发现,乙
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170.1±27.6)mg/L,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
该研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
铜蓝蛋白最高,明显高于健康人和肝衰竭患者,可能与铜蓝蛋白是一种急相性反应蛋白[9]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炎活动有关。
因此可见,血清铜蓝蛋白可作为一个
间接指标反应肝功能状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血清白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可反应肝脏的合成功能,在肝衰竭患者中出现下降。
该研究提示,在肝衰竭患者中,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下降,并与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
呈正相关,提示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可以反应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脏合成功能。
在国内外,广大学者认可MELD分值在肝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有重要价值,MELD分值越高,预后越差,另外有研究发现,合并肝性脑病的肝衰竭患者预后
相对较差。
该研究提示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与MELD分值、肝性脑病发生率呈负相关,因此考虑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该研究尚需进一步随访肝衰组患者的远期预后来评估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在肝衰竭患者中的预测价值。
【相关文献】
[1]王晓霖,李玲.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诱因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J].肝脏,2016,21(1):39-42.
[2]Reuben A,Tillman H,Fontana RJ,et al.Outcomes in adults with acute liver failure between 1998 and 2013: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J].Ann Intern Med,2016,164(11):724-732.
[3]刘海霞,朱跃科,孟庆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病理生理学基础和临床管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9):1684-1687.
[4]Ananthakrishnan AN,MCGinley EL,Saeian K.M1868 uninsured and medicaid patients have higher mortality in acute liver failure[J].Gastroenterology,2008,134(4 Suppl 1):
A799-A800.
[5]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
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3):177-183.
[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 and 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3-24.
[7]Beinhardt S,Leiss W,Stattermayer AF,et al.Long-term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Wilson disease in a large Austrain cohort[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4(12):683-689. [8]杨波,吴元凯,曹红.血浆铜蓝蛋白在乙型肝炎不同肝功能状态的水平及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杂志,2012(9):841-843.
[9]Tapper EB,Sengupta N,Lai M,et al.Understanding and reducing ceruloplasmin overuse with a decision support intervention for liver disease[J].Am J Med,2016,129(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