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土木本科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大土木本科毕业论文
是根据会计专业教学的要求,对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运
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创造性得以发挥,从而达到培养会计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下面是电大土木
本科毕业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第一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实践
1土木工程创新史的简要回顾
现代土木科技的发展肇始于现代经典力学理论的建立。

在这之前,古代的
工程师是基于直觉的经验与实践的摸索来进行土木工程建设。

直觉的经验来自
于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与模仿,比如金字塔模仿了沙堆,使人直觉地意识到类似
的三角结构是安全和稳定的。

在精致的科学理论出现之前,实践的摸索是人类
建设活动的主旋律,不仅创造了人类辉煌的建筑史,也凝聚了古代工匠或者说
古代工程师创新的智慧。

近代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科技飞速的进步,同时土
木工程科技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新的理论、材料、工具的大量涌现,
使土木工程的面目出现了巨大变化。

可以说,土木工程创新大大推动了社会的
发展,使人类真正地进入到城市化时代。

土木工程中划时代的创新包括混凝土
的发明、钢铁的发明、玻璃的发明以及以电力和石油作为能源催动的各种机械
的发明等;包括工程力学理论的发现和建立;包括计算机的出现所带来的计算
革命;包括以悬索桥、斜拉桥、钢结构、预应力体系为代表的工程结构形式的
创新等等。

所有这些伟大的创新构筑了当代社会的全部面貌,深刻地改变了人
类生活。

2工程项目创新方法与创新实践
2.1创新的分类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分成了5种,即:
1)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
2)使用新的生产方式;
3)发现新的市场;
4)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
5)创建新的产业组织。

按照此分类,工程技术创新包括了前4种。

笔者认为,如果从需求来源分类,创新可以分成2种,即主动创新和被动创新。

主动创新以需求为导向,如
人类产生了更加方便的跨越江河的需求时,人们开始检索人类的知识库,并尝
试建立新的知识,通过知识的组合以及创意来实现上述目的,从而实现了创新(如现代的悬索桥、斜拉桥等跨越能力强的结构形式的创新);被动创新是以
问题为导向的创新。

与主动创新所不同的是,被动创新往往是在时间、资源以
及现有方法的约束下,实现更加经济、安全或更高质量等诸目标,或其中一个
目标。

如笔者在北京市中关村西区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有1棵红牌古银杏树
处于地下结构的正上方,在经过了几轮关于异地移植、就地移栽等方案研讨后,决定采取就地保护的方式,并经过多种施工方案的比选,最终确定采取暗挖隧
道的方式实现结构的穿越(见图1,暗挖长度16m),最终顺利完成了对古树的保护任务。

2.2创新方法与创新实践工程
实践中很难说有真正科学而高效的创新方法,因为创新的边界是十分模糊的,对有些人,某些方法是新的,对另一些人则是使用过的。

但就狭义的创新
意义上来讲,如果你不知道,而通过学习和应用,实现了某种目的那就是创新。

如果某种技术对某个行业是陌生的,而对另一个行业是成熟的,那么将其应用
于陌生的行业也属于创新。

因此,创新又是司空见惯的。

创新实质上就是一个
增值的过程,它将创造出比因循传统更多的价值。

笔者通过若干工程技术实践,尝试梳理和总结出实现技术创新的若干方法。

2.2.1新理论应用型创新方法
以现代斜拉桥为例。

第1座现代斜拉桥是1955年德国DEMAG公司在瑞典修建的主跨为182.6m的斯特伦松德(Stromsund)桥。

如果没有20世纪初建立的非线性力学作为理论基础,该桥的建设是无法想象的。

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
末有限元法的提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极大地解决了困扰工程设计人员
多时的受力计算繁重的难题,才使斜拉桥的设计施工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并
逐步取代悬索桥(因其需要巨大的锚碇和优良的地质构造而有诸多限制)而成
为大跨径桥梁的首选结构形式。

新理论应用型创新是在新的理论基本成熟后,
通过将其应用在实际工程设计或施工中而产生的重大创新。

这种创新具有基础性、重要性和高度可复制性,一般都属于重大创新。

2.2.2新技术应用型创新方法
该创新方法有大量的应用机会,并随着社会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种
新技术也层出不穷。

在20世纪90年代,微型计算机技术开始大量使用,并成
为了施工人员的办公工具。

以笔者在山海关路面工程项目中的实践为例,通过
研究微软办公软件EXCEL的各种功能,发现了其优越的计算功能。

笔者应用其“公式”的功能,计算道路各个结构层的标高,再把图纸中相关设计参数按要
求输入后,计算机就能够很快计算出相应结果,复核后完全正确。

由于应用了
该软件的这项功能,大大降低了原来人工计算的劳动量且提高了准确性,并能
完整地输出结果,成为过程控制的重要文件。

该功能的使用虽然与现在的办公
软件应用比起来,非常简单,但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创新,也能创造价值。


以计算机技术为例,我们就能开发出许多实际的功能应用,从而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精确性与效率,解决人工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在北京永定门南广场项
目中,笔者和项目技术团队应用MIDAS有限元分析软件,准确分析了桥梁顶推
过程中各个工况的`受力状态,确保了顶推过程的安全可靠。

同时还应用该软件模拟分析了该项目桁架式节段导梁体系的受力状况,借以指导导梁的设计和安装。

2.2.3类比借鉴型创新方法
该方法还可以称为“他山之石”的创新方法。

如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地下交
通联系通道工程项目中,对于大量开挖过程中遇到的地下管线悬吊等问题,笔
者借鉴了大量的桥梁结构形式来解决大跨度的悬吊难题。

例如:
1)针对10kV地下电缆跨越(85+25)m沟槽,笔者借鉴了悬索桥的结构优点,确定了悬索悬吊的方式;
2)跨越25m沟槽的2根现况雨水管线的悬吊,笔者借鉴了拱桥的结构优点,创新性地确定了三角拱桥的悬吊方案;
3)对于一般小型的、跨径不大的管线,笔者确定了钢管桁架拱的悬吊方案(钢管为废弃材料)等。

类比借鉴型创新方法在行业融合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应用也十分广泛。

许多房屋设计中大量地引进悬索、斜拉、预应力等技术实现
了大空间的设想,而桥梁结构装饰引入房屋建筑的装饰技术又极大地美化了桥
梁的外观,因此该创新方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要想正确运用好该方法,最
重要的是增强学习、开阔视野,不能以所谓专业的背景知识而画地为牢。

2.2.4技术组合型创新方法
技术组合型创新方法也是在工程中经常用到的,可以称之为工艺组合型创
新方法。

维基百科关于工艺的定义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
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制成品的方法与过程。

比如建筑工程
中最为常见的混凝土,其成型工艺非常常见,即利用某种支撑体系的结构构架
来完成模板(模壳)的定型,在其中灌注流塑态的混凝土,通过振捣密实的方
式形成设计所要求的形状,并通过适当的养生方法来保证其强度的增长。

混凝
土成型工艺涉及到种类繁多的支撑体系、龙骨体系、模板种类、振捣方式和养
生方法,而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就可以产生许多创新。

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地下
交通联系通道项目中,笔者将房建大钢模、三角钢架单侧支模、液压技术以及
整体移动等施工工艺重新组合,形成了应用于明挖大断面隧道结构的整体移动
式模架施工体系,取消了常规的穿墙螺栓,减少了模架安装与拆除的重复过程,提高了地下结构整体的防水性能和表观质量,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功效。

2.2.5功能改进型创新方法
以TRIZ创新理论为代表的创新方法是典型的功能改进型创新方法,也是当今主流的应用创新方法。

TRIZ创新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普遍的技术进化系统法则,许多问题在不同行业有着相同的解决办法,
反之,一种解决办法可以应用于不同的行业。

这就意味着,在方法上可以在不同行业间引用,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可靠办法。

如在永定门南中轴广场桥梁顶推项目中,由于设计中钢箱梁的节段间采用了栓接的方法(设计考虑焊接的可靠性差,而栓接可靠性更高),如采用传统的四氟乙烯滑块作为滑动体系将很难解决栓接凸起处过支墩的问题,因此笔者引用了适应性更强的滚轮式滑道设计思路,设计出了固定滚轮式滑道,解决了施工中的矛盾。

2.2.6模仿与仿生型创新方法
尽管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之后,特别是信息化革命的今天,土木科技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关于自然世界的许多奥秘仍然不为我们所知,因此在许多工程实践过程中,我们仍然会以自然为师,借鉴和模仿自然界中存在的精妙的结构形式、功能特性等来实现对工程的创新。

如:1947—1949年意大利结构工程师奈尔维和建筑师巴托利(NerviandBartoli)设计的意大利都灵展览馆的巨形拱顶就是仿叶脉肌理而建造起来的;美国结构工程师富勒(BuckminsterFuller)是另一位有创造性的人物,他从自然界中的结晶体与蜂窝的棱形结构中获得启示,创造了一系列惊人的大空间结构作品(1958年他在美国巴吞鲁日建造的联合油罐车公司大楼的巨大弯顶,直径达115.2m)。

悬索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热带原始人利用森林中的藤、竹、树茎做成悬式桥以渡过小溪。

有文字记载的悬索桥雏形最早的要属中国,直到今天,仍在影响着世界吊桥形式的发展。

显然,悬索桥的发明就是早期仿生创新的典型案例。

3结语
据相关文献记载,创新的方法有300余种,而笔者仅就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方法加以总结,主要目的是希望笔者的初步工作能够给广大的土木工程师提供一些方法上的借鉴。

人类的发展是生生不息的永恒进程,而土木工程的发展也必将日新月异。

笔者在文中总结出的6个创新方法尚不足以概括全部的土木工程创新方法,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同时也应该用科学的思维来武装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来统领自己的知识宝库,打破常规,养成兼容并包的气度,形成宽广无涯的视野,以科技创新为己任,才能成为改变世界、推动世界向前发展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第二篇: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1混凝土施工中出现裂缝的原因
土木工程建筑对施工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并且过程复杂,涉及设备使用和维修、勘测与设计等,混凝土是土木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

混凝土受材质和设计规则等因素的影响,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纹,包括表面裂纹、深度裂纹和贯穿裂纹等,造成混凝土裂纹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的变化、混凝土自缩、腐蚀和热化等。

2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2.1混凝土温度应力的控制
混凝土温度应力的控制包括三个方面:
1)减少施工中水泥的用量。

温度变化是导致混凝土裂纹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泥的水化过程产生的热量无法释放从而出现温度应力。

因此,采取其他材料
代替水泥,或者减少水泥的用量是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力的主要方法之一。

另外,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多种低热水泥,还可选择相对热量较低的水泥作为施工材料。

2)施工过程应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以防止出现温度应力。

基于此,混凝土施工时一般避免在夏天施工或者在正午时刻施工。

若一定要施工则要采
取必要的降温措施。

3)对于温度过高的混凝土要实施强制降温,降低混凝土出现裂纹的几率,
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可在施工的混凝土中安装冷水管,以防止混凝土在施工
过程中出现温度过高的问题。

2.2降低地基对混凝土的约束力
降低地基对混凝土的约束力的主要措施为降低混凝土自身内部约束力和外
部地基的约束力。

混凝土结构自身的内部应力来源于内部温度的变化,因此应
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来防止内部约束力过大。

除了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外,还应对其采取保温措施,如包括覆盖法、暖棚法等。

保温措施可以防止混
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过大,实现温度应力的降低。

降低外部地基约束力的主要原
因在于短时间、大面积的混凝土浇筑会对地基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出现约束力。

施工中,常在地基周围设置滑动层,以降低外部约束力,确保混凝土浇筑的稳
固性。

2.3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是控制混凝土结构施工裂缝的重要手段,具体可按以
下方式进行:首先,可在混凝土中掺进适量的添加剂,将混凝土的自缩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当然,在添加剂的选择上要符合相关标准,以达到降低自缩值的目的。

其次,可添加合适的增强材料,包括有机纤维、金属纤维或者无机纤维,
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些纤维产品提高混凝土的抗拉能力,从而降低其产生裂纹的
概率,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性能。

最后,合理设计配合比,混凝土自身的材料配
比将影响其质量和性能,因此在其配比设计时,应根据施工需求进行准确计算,并采用先进的手段获取有效值,以确保施工混凝土的质量。

总之,土木工程建
筑施工离不开混凝土结构。

在建筑施工中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纹,控制混凝土材
料的质量是提高施工质量的关键。

这要求施工人员深入了解出现裂纹的原因,
只有严把施工中混凝土这一关,才能为施工安全和建筑物的质量提供保障。

3总结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想要保证施工质量,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掌握十分重要。

在建筑施工中,控制混凝土裂纹、降低温度应力是施工的重点项目。

施工人员应合理利用混凝土施工技术,确保混凝土施工在监督管理下运行,从而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