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构造成因观点剖析

合集下载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在剖面结构上包括两个层序 ! 即沉积 作用明显受同生断层控制的古近系和沉积作用基本上不受断 层影响的新近系 " 第四系 # 古近纪的断层作用还伴随有大量 的火山作用 ! 且以玄武岩系列为主 ! 新近纪 " 第四纪时期的火 山作用强度明显减弱 !"!#$# 大量的地壳测深资料表明盆地区的 地壳明显薄于周边山区 $ 或隆起区 %! 且盆地 内 部 的 上 地 幔 隆 起与盆地基底面呈镜像反映 # 这些宏观的地质 " 地球物理现
!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断构造基本格局
在石油勘探中 ! 通常将渤海湾新生代盆地 划 分 为 . !/ 个
收稿日期 &055%+5’+5( ( 改回日期 &055%+"5+%" 基金项目 & 国家 )’.% * 项目 $7"’’’5&%%5% % 资助 # 作者简介 & 漆家福 ! 男 !"’(. 年生 ! 博士 ! 教授 ! 从事构造地质学 ’ 盆地分析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 *+289: & ;<9=>;?@AB@CABDE #
第 %4 卷第 4 期




./01%4!(/24 F@>B !,--&
,--& 年 # 月
"#$%$"& ’( )*’(+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 及其成因解释
漆家福
! 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 45##&’#
提要 & 渤海湾古近纪盆地可以划分为 % 个裂陷带和 4 个裂陷区 ! 都分布在上地幔隆起部位 # 盆地构造变形可以分为 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两个相对独立 ’ 相互关联的新生代构造系统 # 伸展构造由不同尺度的伸展断层和与伸展断层垂 直或斜交的变换断层构成连锁断层系统 ! 在盆地区具有分散的透入性特点 ! 并控制着古近纪断陷的分布和演化 # 在 伸展构造变 形 基 础 上 叠 加 了 % 条 北 北 东 向 " 北 东 向 右 旋 走 滑 断 裂 $ 带 %! 后 者 及 其 伴 生 构 造 组 成 盆 地 中 的 呈 带 状 展 布的新生代走滑构造系统 # 伸展构造是一种 ) 水平层状的 * 薄皮构造 # 正断层向深部收敛或终止于中地壳内的拆离断 层面上 # 走滑构造是一种 ) 垂直带状的 * 厚皮构造 # 浅层的走滑断层以多种方式并入到深断裂带中 # 这两种构造系统 是盆地区新生代时期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两种作用机制的具体表现 # 关 键 词 & 裂陷盆地 ( 伸展构造 ( 走滑构造 ( 渤海湾 文献标识码 &6 文章编号 &"555+%,(. $055& %5"+55"(+5/ 中图分类号 !"#$%&’

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

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

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对渤海湾盆地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构造及沉积过程与郯庐断裂带有着密切的联系。

构造转换带与油气聚集存在密切关系,目前已成为含油气盆地,特别是裂陷盆地断裂构造分析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而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裂陷盆地,针对渤海地区的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作用。

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式、帚状等多种构造体系类型且空间分布复杂,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内油气聚集与分布。

各油气区的油气聚集量及油气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区的基本地质条件。

标签:渤海湾盆地;郯庐断裂带;构造;油气区1 区域地质背景渤海湾盆地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朝准地台经古生代沉积并在印支、燕山期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内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構造转换带。

1.1 区域构造特征渤海湾盆地根据断层活动性质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带。

1.1.1 正向构造”带和“负向构造”带呈北西向相间排列盆地东部及鲁西隆起区“正向构造”带和“负向构造”带都呈北西向相间排列。

济阳坳陷东北部的“正负向构造”带及其相邻的无棣凸起—滨县凸起“正向构造带”、渤中凸起—渤南凸起“正向构造带”都呈北西向相间排列。

1.1.2 正、负向构造”带之间或“正向构造”带上的逆断层性质相同并存在褶皱发育在济阳坳陷东北部埋北低凸起与沙南凹陷之间的逆断层同桩西潜山、孤西低潜山、孤岛凸起上发现的逆断层走向(北西)、冲向(北东)、切割地层(古生界)相同,为同一时期成因形成。

1.1.3 北北东走向的西傾断层南部转向西南济阳坳陷东北部切害少“正负向构造”带的北北东走向的西倾断层南部都转向西南。

2 构造转换带几何学特征及其演化渤海湾盆地位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裂陷盆地,内部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

2.1 构造转换带研究概况构造转换带不仅在区域挤压作用下会形成,在拉张或裂谷的区域构造条件下同样会发育构造转换带。

渤海湾沙北地区盆地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分析

渤海湾沙北地区盆地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分析

渤海湾沙北地区盆地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分析陈树光;任建业;辛云路;张建丽;吴峰【摘要】本文以覆盖全区的3D 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追踪并闭合了盆内重要的层序界面,精细解释了盆内主要构造和地震反射特征,新识别出了中生代逆冲构造体系,包括逆冲反转构造和逆冲未反转构造两种型式,它们分别形成了中生代的半地堑盆地和古潜山。

分析了新生代不同时期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和古构造格架,发现在E2s3-E3s1时期,盆地受到NW-SE向伸展作用,到Ed3-Ed1时期盆地应力场转变成了近SN向伸展,表明东营组底界面是古近纪应力场发生变化的重要构造变革界面,反映了盆地由沙河街时期走滑伸展到东营时期斜向走滑拉分的演化过程。

研究了不同时期控盆断裂体系特征,认为盆地中、新生代主要经历了四期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为中生代的挤压剥蚀,沙河街时期NW-SE向伸展,东营时期近SN向伸展以及新近纪的热沉降和共轭走滑阶段。

根据以上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分析,结合区域动力学背景,认为地幔物质上拱导致的地壳减薄是盆地发生裂陷作用的直接因素,周缘板块重组事件是控制并影响断陷盆地演化和不同期次断裂体系展布方向不同的重要因素。

%Based on the 3D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of the Shabei area of the Bohai Gulf Basin, we tracked the important basin sequence boundaries and interpreted the structure styles and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Two types of Mesozoic thrust structures, i.e., the negative inversion and non-negative inversion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in the study area, 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Mesozoic half-grabens and buried hills, respectively. Analyzing the basin-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framework of different period, we found that the basin was influenced by the NW-SE trending stretching in E2s3-E3s1 and the nearlySN trending stretching forces in Ed3-Ed1. The change of the Paleogene stress field suggests that the bottom of the Dongying Formation is the essential tectonic boundar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witch of transtensional (E2s3-E3s1) to oblique strike-slip pull-apart (Ed3-Ed1) of the bas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from Mesozoic to Cenozoic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which are the Mesozoic compression and denudation, NW-SE trending stretching (E2s3-E3s1), nearly SN trending stretching (Ed3-Ed1), and thermal subsidence and conjugate strike-slip period (Neogene). The basin structur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regional dynamics background, demonstrated that the mantle upwelling may be the direct cause for the basin rift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periphery plates controlled the evolution of the fault basin and the directions of the fault systems.【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12页(P816-827)【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沙北地区;逆冲构造;共轭走滑;斜向走滑拉分【作者】陈树光;任建业;辛云路;张建丽;吴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河北任丘 06255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P54卷(Volume)39,期(Number)5,总(SUM)148页(Pages)816~827,2015,10(October,2015)渤海湾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其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备受关注(陈发景和汪新文,1997; 侯贵廷等,1998,2001; Allen et al.,1997,1998; 任建业等,2010; Qi and Yang,2010; 童亨茂等,2013)。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裂系统成因的构造解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裂系统成因的构造解析

的 变 形 叠 加 模 式 可 以合 理 地 解 释 南 堡 凹 陷 新 生 代 的构 造 变 形 : E 。 期 的 构 造 变 形 是 以 中 生 代 形 成 的 先 存 构 造 为 基
础, 北西 南 东 方 向 伸 展 作 用 的结 果 ; E S 以来 的变形 是 以 E s 。 期 形成 的 断裂为 先存 构造 , 南 北 向 伸 展 作 用 的 结
1 )中国石 油大 学油 气 资源与 探测 国家 重 点实验 室 , 北京 , 1 0 2 2 4 9 ; 2 )中国石油 冀东 油 田分公 司勘 探 开发研 究 院 , 河 北唐 山 , 0 6 3 0 0 4
内容 提 要 : 本 文 在 对 南 堡 凹 陷 三维 联 片 地 震 资 料 构 造 解 析 的基 础 上 , 应用先存 构造条件 下的断层作用模 式 , 结 合构造物理模 拟实验成果 , 系 统 分 析 了 南 堡 凹 陷 的 断 裂 系 统 和 构 造 样 式 。表 明 , 南 堡 凹 陷 是 典 型 的 斜 向 伸 展 变 形 样式 , 其 中受铲式和( 或) 坡 坪 式 边 界 正 断 层 及 先 存 断 裂 共 同控 制 的 复 式 “ Y ” 形 样 式 是 南 堡 凹陷 基 本 的构 造 样 式 , 其 次是复式“ x ” 形、 “ 多 米诺 式 ” 、 “ 阶梯 式 ” 和“ 铲式扇 ” 断 块 构 造 样 式 。平 面 上 划 分 出 4个 断 裂 系 统 : 北 堡一 老 爷 庙 断 裂 系统 , 高柳 断 裂 系 统 , 柏 各 庄 断 裂 系 统 和 南 堡 断 裂 系统 , 其 中高 柳 断 裂 系统 和 南 堡 断 裂 系 统 进 一 步 分 别 划 分 为 2个 和 3个 子 断 裂 系 统 ; 纵向上划分出下部 ( E z 构造层 ) 和上部 ( E 一 Q地层 ) 两 个 断 裂 系统 , E 。 是上 下 两个 断 裂 系 统 的过渡层 , 断层 不 发 育 。断 层 的平 面 组 合 形 式 有 4 种, 分别为 : 平行状 、 平行交 织状 、 “ 梳 状” 和“ 帚 状” 。“ 两 期 伸展 ”

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_新近系地质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

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_新近系地质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

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_新近系地质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7卷第6期2010年12月Vol.37,No.6Dec.,20101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地质结构特征1.1古近系地质结构特征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地质结构在海域大体上可划分为NNE 向和近东西向略偏NWW 向以及NE 向3类构造体系。

1.1.1NNE 向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展布于辽东湾坳陷内,其地质结构为箕状断陷夹凸起的构造格局(图1)。

辽西箕状断陷与辽中箕状断陷夹辽西低凸起,两箕状断陷均为东断西超(剥)的单断构造格局(图2),说明辽西凸起为单断结构;以及辽中箕状断陷与辽东箕状断陷夹辽东凸起,而辽东箕状断陷为西断东超(剥)的构造格局,说明辽东凸起为双断结构,其可延至渤中坳陷的渤东低凸起。

1.1.2渤南东西向略偏北西西向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展布在海域南半部,其地质结构也为箕状断陷夹凸起的构造格局。

从北向南为秦南断陷与南堡箕状断陷、渤中箕状断陷夹石臼坨凸起构造格局,南堡箕状断陷、渤中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剥)的构造格局。

沙垒田凸起北有南堡、渤中两箕状断陷,南有歧口、沙南箕状断陷所夹,歧口、沙南两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剥)的构造格局。

埕北低凸起北有沙南箕状断陷,南有埕北箕状断陷所夹,两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剥)的构造格局。

渤南凸起北有渤中箕状断陷、渤东箕状断陷、庙西箕状断陷,南有黄河口箕状断陷所夹,这种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剥)的单断构造格局。

垦东凸起—莱北低凸起,北有黄河口箕状断陷,南有莱州湾、青东箕状断陷所夹,这3个断陷也都为北断南超(剥)的单断构造格局。

昌北凸起北有莱州湾—青东箕状断陷,南有潍北箕状断陷所夹,潍北箕状断陷同样是北断南超(剥)的构造格局(图1,3)。

1.1.3北东向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体系在海域只有庙西凸起为NE 向,受渤东箕状断陷和庙西箕状断陷所夹的双断结构。

1.1.4渤海海域古近系东西向隐蔽横断裂是不同方向构造体系的调节带(传递带)渤海海域南半部古近系构造格局是近东西向凹凸相间北断南超(剥)箕状断陷构造带与渤中坳陷的渤中低凸起呈相互垂直拉张构造样式,其分界从庙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地质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刘春成1戴福贵2杨津2杨克绳3(1.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2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3.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研中心,河北涿州072751)提要:本文以地震信息为基础,应用多旋回先张后压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史理论[1,2],系统阐述了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地质结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演化历程及展布规律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演化历程及展布规律

矿产资源潜力
黄骅坳陷的矿产资源潜力较小,但仍然存在一些有价值 的矿床和矿点,如金、铜、铁等。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 利用有助于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成果
01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生代至中生代早 期,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02
潜山主要受控于板块构造运动和地壳隆升,具有明显的分区性
要点二
水质状况
黄骅坳陷的地下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但存在不同程度的 污染。其中,平原地区的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而丘陵 地区的地下水污染较轻。针对不同地区的水质状况,需 要采取相应的水处理措施,以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利 用。
其他资源潜力评价
地热资源潜力
黄骅坳陷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潜力,主要分布在多个构 造单元和沉积盆地中。这些地热田具有良好的热储条件 和开发利用前景,为该区域的能源利用提供了新的选择 。
潜山形成时期与背景
形成时期
黄骅坳陷潜山形成时期主要集中在晚第三 纪和第四纪,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期间。
VS
背景
在地质历史长期演化过程中,渤海湾盆地 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 复杂的构造形迹和地层序列。
潜山演化过程与机制
演化过程
黄骅坳陷潜山的演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阶段:原形形成、坳陷沉降、构造抬升 和外力侵蚀。
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是影响潜山展布的主 要因素之一,包括板块运动、
断裂活动等。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对潜山展布也有重要 影响,不同地层岩石的力学性 质和热学性质等会影响潜山的
形成和分布。
气候与环境
气候和环境因素也会对潜山展 布产生影响,如气候变化引起 的海平面升降、河流冲刷等。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构造—沉积分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构造—沉积分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构造—沉积分析
断陷盆地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活动和配置样式控制着构造古地貌、沉积过程和沉积相展布等,随着三维地震资料的广泛应用,精细的构造-沉积分析成为了近年来沉积盆地分析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大量实际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南堡凹陷的构造发育史、沉积充填史和层序地层格架等研究为基础,选取老爷庙、高柳和蛤坨三个地区解剖同沉积构造样式、形成机制和发育演化,并重点探讨了同沉积构造对沉积物入口、沉积物输送路径、沉积相展布控制以及这些沉积作用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响应,即分析构造活动对同时期沉积过程的控制和构造演化控制的沉积演化。
3.建立了老爷庙构造—沉积—成藏模式结合横向背斜的沉积相展布和前人对该区储层物性的刻画,提出老爷庙地区有利储层扇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主体分布于庙南的横向背斜转折端。走滑断裂切割横向背斜形成的背斜圈闭、断块、断层圈闭,构成了该区最有利的圈闭—构造圈闭。
综合构造性质解剖、构造—沉积控制和成藏条件分析,提出老爷庙构造—沉积—成藏模式:背斜控制沉积储层分布,走断裂提供油气运移通道,背斜叠加走滑断裂控制了有利含油气圈闭的发育。4.刻画了高柳地区的构造样式;并解剖边界断层的“跷跷板”式活动、演化特征高柳地区受西南庄、柏各庄边界断层和高柳断层限制,保存和记录了Es时期的构造变形,是研究南堡凹陷边界断层特征和成盆机制的“构造金三角形”。
总结了南堡凹陷Es1构造变革早晚期的构造坡折带、断层活动性强弱、构造样式和构造古地貌对典型构造带的沉积过程和沉积演化控制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预测该区有利圈闭主要是与帚状断裂系统相关的圈闭,如断层圈闭、断块圈闭、断层—岩性圈闭等类型,主要分布在帚状断裂系统的断阶内。9.探讨了构造对沉积作用控制的机理和南堡凹陷的形成机制,并总结了盆地演化不同阶段在各个地区表现出的构造-沉积响应。

渤海湾盆地与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和成因对比

渤海湾盆地与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和成因对比

渤海湾盆地与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和成因对比刘寅;陈清华;胡凯;王玺;高峰【摘要】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所处的构造背景不同,导致石油地质条件相差很大,对比两者在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上的异同对于探讨两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际资料并分析大量研究成果认为:两盆地均为陆相断陷盆地,内部凹陷受生长断层控制而呈“箕状”,在断裂特征、活动性等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盆地结构、断裂展布等方面差异明显;盆地浅部构造的形成是深部物质活动的响应,深部热隆升对渤海湾盆地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引起苏北-南黄海盆地裂陷的原因,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对两盆地基底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滨太平洋构造域板块多次转向、俯冲是两盆地裂陷和内部构造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大量深部物质向东、东南逃逸而影响两盆地的演化过程。

结合盆地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区域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分六个阶段解释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的形成演化。

%The Bohai Bay Basin and the Subei-South Yellow Sea Basin are important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China and often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se two basins, the differences in aspects such as the abundance of the resources, the scale of the oil and gas field and the hydrocarbon evolution degree are significant. The primary cause of these differences is the different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we make a comparison of the two basins i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basin architecture, internal structure, fault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he basin formation. We suggest thatfour main factors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basins:(1)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North China Plate, which happened during the Indosinian, provided the evolution foundation of the Subei-North Yellow Sea Basin. The Bohai Bay Basin evolution history may start earlier than the Subei-North Yellow Sea Basin, at Late Paleozoic. (2) The subduction of the plates in the Marginal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be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basins. (3) Deep earth thermal activit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of the Bohai Bay Basin, while that was not the reason for the Subei-South Yellow Sea Basin rift. (4)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Plate and Eurasian Plate caused continuous mass injection over the past ~50 Ma, led to the diffuse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and rifting of the two basins. Combined with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we set up the evolution models of the two basins.【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14页(P38-51)【关键词】渤海湾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对比;成因机制【作者】刘寅;陈清华;胡凯;王玺;高峰【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成都理工大学构造成矿成藏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 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为中国东部两个重要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断陷盆地, 多年勘探实践表明, 两盆地虽然在盆地结构、构造特征、沉积充填、地层发育、含油层位等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 也常用来类比分析, 但无论在资源丰度、油气田规模, 还是在成烃演化、油气成熟度等石油地质条件方面却差异很大(钱基, 2001), 而导致这两个盆地差异的最根本原因是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不同。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形成与勘探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形成与勘探

成藏具有“盖控”பைடு நூலகம்特点。
凸起上上第三系油气富集程度还与邻近凹陷的聚烃条件有关。若凹陷内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好, 凹陷内
生成的油气则优先在凹陷内聚集, 只有少量油气运移至周围凸起, 东营凹陷、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就是例证; 若
凹陷内储盖及圈闭条件较差, 凹陷内生成的油气则沿不整合面和断层运移至凸起上富集, 沾化凹陷、渤中凹
凸起是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分布的主要构造单元, 上第三系油藏的地质储量约 80% 分布在凸起上
( 如孤岛、孤东、埕岛、埕东、港西、孔店、秦皇岛 32-6、南堡 35-2 等上第三系大中型油田都位于凸起上) 。凸起
上 的上第三系油藏埋藏较浅( 900~1600m) , 油稠( 原油密度为 0. 93~0. 99g / cm3) , 气油比低( 10~30m3/
盖层是控制盆地内上第三系油气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区域展布而言, 已发现的上第三系油藏主要分 布在远离物源区的坳陷内。
渤海湾盆地断层非常发育, 继承性活动的大断层控制了凸起、凹陷的形成与演化, 烃源岩以凹陷为单元 分布, 因此, 上第三系油藏又主要分布在凹陷边界大断层下降盘及邻近凹陷的凸起上。
2 凸起上上第三系油藏成因分析
第 14 卷 第 3 期 邓运华: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 藏形成与勘探
1 65
陷属于这种类型。
2. 2 断鼻型油藏 在凸起边缘大断层上升盘发育一种晚期断鼻油藏( 如南堡 35-2 油田南高点油藏) , 这
种油藏的成因机制与披覆背斜型明显不同。南堡 35-2 油田分南、北两个高点, 北高点是继承性披覆背斜( 北 东走向) , 南高点是晚期形成的断鼻( 北西走向) ; 北高点对应基底高, 南高点对应基底斜坡( 图 3) 。在明化镇

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

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

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摘要:在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东部歧南断裂带下盘发育了一系列典型的深湖相滑塌浊积扇,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根据岩相、测井相以及粒度特征,将研究区浊积扇划分为内扇、中扇、外扇亚相。

断层的幕式活动、洪水事件、古地形是影响浊积扇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单个浊积扇体分布面积小,但沿同生断层下降盘会形成一系列的浊积扇群;单期砂体厚度薄,但继承性好,多期叠置,累计砂层厚度大;生、储、盖配置关系好,油气充满度高。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浊积岩;成因模式;鲍玛序列渤海湾盆地西部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在歧口凹陷东部歧南断裂带海四断层下降盘的深湖相中形成的一系列呈扇状分布的砂体中,油气储量比较丰富。

但是对其沉积体系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是扇三角洲,也有人认为是水下冲积扇。

本文充分利用岩心资料,结合测井相、粒度分析和地震等资料的研究,认为是属于比较典型的阵发型滑塌浊积扇。

1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区位于渤海西部海域,构造上处于渤海湾盆地西部歧口凹陷南侧的歧南断裂带海四断层的下降盘。

从区域构造特征上看,整个歧口凹陷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构造格局,东西向断裂构造带是南北隆凹相间分布的基础。

凹陷南部4条近东西向断层(海一断层、海四断层、赵家堡断层、徐家堡断层)构成舒缓的逐级北掉的歧南断裂带,中部为歧口深凹。

海四断层位于歧南断阶带的斜坡上,北东向延伸,向北倾,断层面为犁形,断距下大上小,具有同生断层的性质。

断层由东、西两段组成,东段相对靠近海一断裂带,活动较早,在沙三段沉积中期明显活动;西段活动相对晚,在沙三段沉积中期开始有明显活动,东营组沉积期活动减弱。

前人对歧口凹陷及周缘新生代构造成因和演化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在新生界沉积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大演化阶段,即沙河街组—东营组下段沉积期的断陷阶段和东营组上段沉积期—第四纪的拗陷阶段。

整个盆地的发育、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拉张、沉降、翘倾3种作用,断裂及局部构造是上述3种地质作用的直接产物。

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

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

盆地分析读书报告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序号:时间: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引言:渤海湾盆地为我国东部的一大型重要产油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和力学机制演变的影响,渤海湾盆地产生了众多类型的断裂构造样式和被切割的大小断块,而不同的构造圈闭样式和断块体系形成了该盆地内主要的油气聚集单元,如济阳坳陷、东濮坳陷、黄骅坳陷、辽河坳陷和临清坳陷等。

本文将从盆地的形成机制、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热演化历史等方面对新生代时期渤海湾盆地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一、构造背景:在古生代结晶基底之上,中国东部大陆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作用旋回。

渤海湾盆地在中生代末由于区域抬升剥蚀而经历了准平原化作用,其新生代盆地为典型断陷一凹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是在太古界、下元古界褶皱变质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多层结构含油气盆地。

从早元古代末起到晚第三纪大致经历了五个地质历史演化阶段:(1)地台发育期。

根据沉积发育和构造运动背景又可将该期分为三个亚期即中、晚元古代箕状断陷期、早古生代海侵期、晚古生代海陆交互发育期;(2)三叠纪持续沉积期、(3)侏罗-白垩纪褶皱充填期;(4)早第三纪拉张倾翘期;(5)晚第三纪挤压坳陷期。

中生代华北地台进入地质活动强烈的时期,位于华北地台东部的渤海湾盆地也进入了相对活跃的地质时期。

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侏罗世,渤海湾盆地基本发育北东向和东西向的褶皱和逆冲断层,这与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挤压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向北推挤华北板块及郯庐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的剪压构造机制是相吻合的。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分布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三个北西向断堑系,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

同时,郯庐断裂带本身在中生代晚期就是一个剪张性的“两堑一垒”的断堑盆地。

根据中生界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渤海坳陷中生代盆地范围较大,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范围也较广;而鲁西南断堑系是由五个雁列的北西向狭窄断堑组成,即益都、沂源、莱芜、蒙阴和平邑五个断堑(自北向南雁列),指示中生代郯庐断裂带是左旋走滑平移运动。

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1)

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1)
1 伸展地区变换构造基本类型
Moustafa 曾用 “枢 纽 带” 指 称 断块 翘 倾 的转 换 区[ 13] ;Bo sw ort h 以“ 调节带” 概念限定反 倾正断层和 拆离断层的横向终止部位[ 14] 。 Rosendahl 认为 , 调节 带的几何样式依赖两个正断层之间的叠覆程度 , 并称 对倾正断层叠覆之间的背斜区为“低地”调节带[ 15] ;而
图 1 经典的变换构造分类 Fig.1 Class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transfer structures
显然 , 伸展地区变换构造的样式和组合是多种多 样的 , 但其作用不变 , 即保持区域应变或位移量守恒 。 在理论上 , 变换构造的核心问题是转换位移 、保持应变 不变 , 因此其内涵体现在断层分段类型与连接样式上 , 如断层是否 叠覆 ?是否 软连接 、硬 连接 ?而在 实践方
摘要 :依据前人对变换构造的分类研究 , 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 的特征 。 将渤 海湾盆 地变换构 造分为 变换带 和变换 断层两 种 类型 :一般表现为变换带样式 , 尤其是在盆地或坳陷层次 ;而变换 断层仅在局部的控凹层次上有所体现 。 高 级别的变 换带大多数 是 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传递斜坡横向串联而成 , 间或发育 变换断层 。 北西西 — 北西向的变换构造是渤海湾盆 地“南 北分块” 构造格 局 的主控构造样式 , 而渤海湾盆地油气储量的差 异与变换构造控制的富生烃凹陷及洼陷分布有关 。 变换构造 控制的古 地形和富砂 水 系通道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 变换构造邻区 的高部位则是发现(潜山)构造油气藏的重要地区 。 关键词 :变换带 ;变换断层 ;变换构造 ;油气成藏 ;渤海湾盆地 中图分类号 :T E111.2 文献标识码 :A

渤海湾盆地构造及沉积演化探讨——以济阳坳陷为例

渤海湾盆地构造及沉积演化探讨——以济阳坳陷为例

成 起着 重要作 用 。近年 来 的研 究 表 明 , 断裂 带 起 该 源 于 华北 与 华 南板 块 印 支 期 的 陆一陆 碰 撞过 程 , 但 是 其起 源 的模 式仍 存 在 着较 大 的争 议 , 转换 断 层 有 模 式 、 入碰撞 边 界模 式 、 转 碰撞边 界模 式和撕 裂 嵌 旋 断 裂模 式等 。济 阳坳 陷东 北 部 靠 近 郯庐 断 裂 带 , ] 其 构造 发育 和沉 积变 化更 能反 映郯 庐断 裂带活 动 的
运 动 、 马 拉 雅 运 动 。 其 中, 支运 动 主 要 表 现 为挤 压 褶 皱 ; 山运 动 I、 喜 印 燕 Ⅱ幕 主 要 表 现 为 右 旋 剪 切 走 滑 ; 山运 动 燕 Ⅲ 幕 主要 表 现 为 左 旋 剪 切 走 滑 , 马拉 雅 运 动 主 要 表 现 为 右旋 剪切 走 滑及 拉 张 块 断 。 最后 得 出 盆地 新 生 代 早 期 形 喜

20 0 8年
第 3期
元古界 在渤 海湾 盆地 靠 近 燕 山褶皱 带 、 太行 山隆 起
四组 为北西 向 ( 包括 正 断 层 、 断层 ) 逆 。根 据盆 地东
区的下辽 河坳 陷北 部 、 骅 坳 陷西 北 部 、 中坳 陷 、 黄 冀
临清坳 陷西 北部 及沧 县隆 起 、 邢衡 隆起 上都有 分布 , 沉积厚度 变化 较大 , 斜 方 向 不 同构 造部 位 变 化都 倾 较大 。总体上 由盆 地 西 北 部 向东 南 方 向逐 渐变 薄 , 位于盆地 东南 部 的埕 宁 隆 起 、 中坳 陷 、 阳坳 陷 、 渤 济 昌潍坳 陷 以及 鲁西 隆起 区全 部缺失 。处于盆 地东边 郯庐 断裂带上 升盘 的胶 辽隆起 区蓬 莱一长 岛地 区残 存中、 上元古 界海 相砂泥 岩 地层 , 为郯庐断 裂带右旋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研究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研究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研究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其沉积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盆地形成背景、沉积相变化和构造演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盆地形成背景渤海湾盆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处华北兴陇构造带和东北三角洲构造带的交汇处。

在构造背景方面,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华北兴陇构造带的活动关系密切。

华北兴陇构造带是古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的一部分,其构造演化历史非常悠久。

盆地的形成与该构造带的持续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沉积相变化渤海湾盆地具有多种沉积相类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地质环境变化。

在晚中生代至早新生代,盆地发育有一个大范围的浅海相沉积体系,主要以碳酸盐岩和凝灰岩为主,这表明当时该地区处于较为稳定的海洋环境。

中新世至晚新生代,盆地沉积相逐渐转变为陆相沉积,主要是以河流冲积扇和湖泊相为主。

这表明该地区逐渐演化为陆地环境,可能与构造抬升有关。

构造演化渤海湾盆地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活动,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格局。

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盆地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抬升,形成了东北向的樊哙断裂带。

这一断裂带在盆地内部切割,使得盆地的构造格局更为复杂。

新生代以来,渤海湾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隆升和沉降过程,形成了现今的沉积盆地。

总结通过对渤海湾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化过程。

从盆地形成背景、沉积相变化以及构造演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该地区的地质环境有更加详细的了解。

这对于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对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简要描绘,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以推动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研究进展,为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3月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第15卷 第1期 渤海湾盆地构造成因观点剖析吴兴宁 周建勋(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系,北京 102200)摘 要:目前有关渤海湾盆地构造形成机制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伸展+走滑观点和伸展+拉分观点.这些观点从现有的断层成因模式或应力分析原理出发,强调多种应力方式或多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动力学机制的解释比较复杂.研究表明,盆地边界几何条件(包括裂陷边界几何形态、边界断层的剖面几何形态及性质)和裂陷伸展方向是决定裂陷盆地伸展构造形成特征的关键因素,而砂箱模拟实验是研究裂陷盆地构造形成过程和机制的重要方法.关键词:伸展构造;拉分盆地;走滑断层;裂陷盆地;砂箱实验;渤海湾中图分类号:P5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03(2000)0098-101 引 言渤海湾盆是地位于中国东部的新生代裂陷盆地,包括华北平原北部、渤海海域和下辽河平原3个区域单元,面积约20万km2,发育有几百米至近万米的新生代陆相沉积层,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东部主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同时亦是现代大陆地震比较活跃的区域之一.多年来,我国各部门的地学工作者对这一盆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就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动力学过程展开了讨论,如盆地伸展的动力来源及其过程,犁式正断层的成因,基底断块掀斜的动力,断陷向拗陷转化的机制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认识,但是仍有分歧意见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对目前有关渤海湾盆地构造成因主要观点作简要介绍和剖析,希望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2 渤海湾盆地构造基本格架渤海湾盆地位于华北地区的东北部,是在古生代华北地台基底上发育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至晚第三纪转化为拗陷盆地.盆地东临胶辽隆起区,西接山西隆起区,南北分别被秦岭和燕山褶皱带所围限.其大地构造位置如图1所示.收稿日期:1999年4月22日图1 渤海湾地区构造格架图(据漆家福,1995)11隆起;21盆地中的凸起构造带;31盆地中的凹陷构造带;41盆地之间边界线;51主干伸展断层;61主干走滑断层;71海岸线在平面上,渤海湾盆地主要由翼中、黄骅等8个断陷盆地和沧县、埕宁等隆起相间排列组成,呈现出似菱形的轮廓.根据近年来油气勘探资料及已有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场资料,渤海湾盆地具有以下主要构造地质特征:(1)渤海湾盆地四周被深大断裂带所限.东有郯庐断裂带,西有紫荆关及太行山东麓断裂带,北为昌黎-宝坻断裂带,南为广饶-齐河断裂带,这些深大断裂带把整个渤海湾盆地区分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断块,从西向东排列的翼中断块、黄骅断块和辽河-渤海-济阳断块是最大一级的断块,而每一断块又被次一级断裂带分割成许多小断块,且由于掀斜活动而多成翘倾状态.这些深大断裂带对盆地的形成和发育,以及盆地的分布和沉积相带等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2)渤海湾盆地内断裂系特别发育.根据资料显示主要有四组断裂系统,其中占主体的是一组走向呈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延伸的基底断裂系,并具有左行雁列的展布形式,其中由各段断裂组成的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沧东断裂带和聊城-兰考断裂带为最大一级的雁・99・ 第15卷 第1期吴兴宁等:渤海湾盆地构造成因观点剖析 列断层,而如翼中拗陷东部由河西务、牛东、任丘、马西、河间、留路、沧西等断层组成的雁列断层则为次一级;同时盆地内还存在着许多走向呈北西向和近东西延伸的断裂系,如翼中拗陷中的七里庄、南王庄和衡水等断层以及黄骅拗陷中的海河和羊三木断层等.(3)渤海湾盆地构造表现为“断陷”-“坳陷”结构,既在8个相对独立的早第三系断陷盆地之上叠覆晚第三系至第四系拗陷盆地.每一个早第三系断陷盆地又包括若干由基底正断层控制的凹陷和凸起,盆地的主边界断层常只在一侧发育,致使盆地在结构上表现为不对称性的萁状或垒堑结构,盆地内的凹陷亦多表现为由旋转平面式、铲式或坡坪式正断层所控制的半地堑结构.(4)渤海湾盆地区地壳具有层状特性,可分为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中地壳主要表现为低速高导层,位于15~20km 的范围内.地壳内不同层位的物质明显不同,上地壳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中地壳主要为中性角闪岩相,下地壳则为基性麻粒岩相.在构造伸展过程中,在不同物质成分层或不同流变层之间将产生一个低强度带,并且在较高的大地热流情况下,低速带将集中出现在上地壳与中地壳和中地壳与下地壳之间.3 主要成因观点311 伸展+走滑观点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认为渤海湾盆地是在伸展作用的同时叠加了后期走滑构造作用而形成的.但对渤海湾盆地的伸展机制和动力来源仍存在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31111 主动裂陷机制马杏垣〔1〕早期根据槽台学说的观点研究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作用和伸展构造,认为中国东部伸展作用的机制为地幔热作用即软流圈的热脉动,同时考虑到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的碰撞以及太平洋的俯冲作用等.陈国达〔2〕根据地洼学说对中国东部新生代伸展盆地进行研究后认为,中国东部拉伸盆地形成于中国华北古地台活化解体所成的地洼区发展的晚期,即后地台造山的主要活动期之后,属于山间构造盆地,这时由于大地热流值相对降低,地壳相对收缩,遂产生或改造旧断层成为众多的张性或张剪性断裂及拉伸性盆地.盆地内北东、北北东向走滑断层系则是由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部岩石圈自新生代以来的应力场的特点所决定,而后者又受控于它下面的地幔应力场.地幔重力差造成地幔蠕动流所产生的右旋剪力托动上伏板块相向运移剪切形成盆地内目前这一走滑断裂组合景观.根据已有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场资料及对渤海湾盆地的祥细研究,吴振明、王同和、田在艺、漆家福等〔3-6,10〕认为渤海湾盆地为一新生代主动裂陷盆地.地幔上涌、板块俯冲引起的蠕动为渤海湾盆地的扩展提供拉张力环境,而盆地中存在的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的走滑构造带则是由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以及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所形成并叠加在伸展构造系统之上且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和统一性,同时对伸展构造系统具有一些轻微的改造作用;后期地幔的冷缩、下地壳的韧性颈缩、上地壳的构造滑移和沉积负荷等使渤海湾盆地由断陷盆地转化为统一的拗陷盆地.・001・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2000年 对于渤海湾盆地的伸展机制和动力来源,田在艺、漆家福等综合分析大陆岩石圈结构及盆地的构造特征,提出渤海湾盆地岩石圈伸展变形机制为上部以简单剪切伸展变形为主,下部以纯剪切伸展变形为主的“双层分层伸展模式”.在黎式正断层的水平剪切面以上的地壳内,以断裂变形方式为主,岩层的性质主要表现为脆性,地壳的伸展是通过正断层的水平拉开实现的;在拆离面以下的岩石圈部分,变形方式以黏性伸展为主,类似于塑性体在张力作用下拉薄,为岩石圈的黏性减薄作用.上层地壳以简单剪切伸展造成不对称且具有掀斜结构的断块构造系统,它控制着早第三纪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中层地壳构成上层地壳简单剪切伸展的拆离滑脱面;下层地壳及壳下岩石圈则以韧性的纯剪切为主.地幔的热作用是控制渤海湾盆地新生代裂陷作用动力学过程的主要因素,由于渤海湾盆地区的早第三纪裂陷盆地在演化历史上经历了穹窿作用→火山作用→裂陷伸展作用→热沉降作用,说明“主动”裂陷机制在渤海湾裂陷盆地的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板块间的碰撞和俯冲作用则控制了渤海湾地区深断裂的走滑活动及规律性的构造组合.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大陆东侧的库拉板块及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的俯冲作用,控制了不同时期的构造分布与盆地演化.印支阶段,在华北地区主要形成一些北东、北北东向的压性褶皱;燕山运动早期,太平洋板块向北扩张及向北移动,推动库拉板块强烈向亚洲大陆边缘消减,本区受北西向挤压应力,形成北东、北北东向压性左旋平移构造;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库拉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间的洋脊消减,洋脊附近的热板块以低角度伸入亚洲大陆内部,形成这一时期北东、北北东向的张性构造;晚第三纪,太平洋板块由北北西向运动转为北西西向运动,亚洲东部边缘外洋壳中的北北西向转换断层转变为新的俯冲消减带,中国东部构造性质转为压扭性右旋剪切.上述板块边界作用力传递到盆地内的区域应力场是盆地内断裂发生走滑活动的动力源.而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渤海湾盆地构造应力场发生转变的直接地球动力过程主要来自深部地幔穹起.此外,渤海湾盆地由断陷向拗陷的转化,其原因在于深部热动力作用的变化,亦即上地幔及岩石圈热衰减作用是断陷盆地向拗陷盆地转化的主导因素,其实质是由于热散失,岩石圈发生热收缩,上地幔体部分转变为固相岩石圈以及上地幔内矿物相变引起纵向收缩〔4,6,10,20〕.31112 被动裂陷机制胡朝元等〔21〕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及岩石圈层结构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区莫霍面隆起进行几何图解,认为渤海湾盆地是岩石隆起与裂开的结果,而后者又是由板块活动引起的区域应力场而产生的.即由区域性引张应力场所产生的被动展盆地.根据渤海湾地区凹陷的沉降幅度大致与结晶基底断裂拉开的水平距离相等这一认识,通过对北京-东营经过五凸六凹46条正断层和唐山-潍坊经过五凸六凹30条正断层两条剖面的计算,由断裂拉开的水平距离分别约为57km 和30km ,这与幔隆引起拉张相比相差近20倍.所以渤海湾断陷盆地的形成单纯用幔隆上升、底辟作用进行解释值得商议,渤海湾较低的地隆起,即使再加上地幔柱引起的热膨胀拱起,也不足以导致现今渤海湾盆地的形成,如此大幅度拉开诱发的断陷盆地,不可能在单纯的地幔柱的底辟作用与热膨胀作用中找到真正的形成动力,而只能是岩石隆起与裂开的结果,后者又是由板块活动引起的区域引张应力而产生的.此外,我国许多盆地的实例也说明拉张盆地与地幔隆起间并无必然・101・ 第15卷 第1期吴兴宁等:渤海湾盆地构造成因观点剖析 的因果关系,地幔隆起上面并非必然出现水平拉张断陷盆地,如塔里木,四川盆地等.并提出下面适合于中国东部及渤海湾盆地区的地应力模式:印度板块以北东30°向欧亚大陆碰撞,太平洋板块以南西50°方向、菲律宾板块以北西290°方向并以印度板块向北压力之一半朝欧亚大陆俯冲.赵重远、刘池洋等也认为由于渤海湾盆地的形成受前后两期不同性质应力的作用,所以在形成机制上同世界典型的裂谷盆地相比有所不同,为一被动性的裂谷盆地〔8,9〕.首先,渤海湾盆地先是在左旋剪切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复式背斜隆起,后在拉张和右旋剪切应力作用下沿原先的破裂面滑移拉开,生成许多不对称箕状拗陷,使早期盆地形态呈现出严重分割局面,并不象典型裂谷盆地的形成那样先是地壳被拉伸变薄产生拗曲,进而发生引张断陷成盆地;其次,渤海湾盆地的形成并没有经过象典型裂谷盆地那样起源于地幔垫的隆起,最后导致地壳拱张破裂生成裂谷盆地,而目前渤海湾盆地下面的地幔隆起现象可能是后生的,即当华北地区在左旋剪切挤压应力作用下成为一个复式背斜隆起时,由于隆起本身的支撑减小了地壳对地幔的压力,地幔便局部向上拱升,后来当渤海湾盆地沿着先期断裂滑离,地壳因而被拉伸变薄时,地幔便进一步向上隆升;再次,因为渤海湾盆地的中生代基底断裂大部已切穿岩石圈,所以当其拉开时,岩石圈断块会很快具有较自由的边界,从而可较充分地进行均衡调整,并进而达到在均衡作用支配下的全面下沉.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所形成的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渤海湾盆地在由左旋剪切作用生成的中生代构造基础上,经由第三纪的拉张和右旋剪张作用将地壳沿先已存在的断裂拉开,下陷而成.此外,陈发景等〔17〕也认为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并非大西洋型主动裂谷,而是与板块俯冲、碰撞作用有关的被动裂谷.312 伸展+拉分观点李鹏举等〔7〕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构造特征及拉分盆地的研究与比较,认为渤海湾盆地是在早期伸展的背景上叠加了后期的走滑拉分作用而形成的伸展-拉分型复合盆地.渤海湾盆地四周被深大断裂所围限,位于其东西两侧的郯庐断裂带和太行山东麓断裂带对渤海湾盆地的形成和发育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生代晚期,由于库拉板块向东亚边缘俯冲带进行了北西向的斜向俯冲,产生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断裂,俯冲的应力传递导致郯庐断裂及一系列与其近平行的北北东向断裂具有左行平移的性质(徐嘉伟,1980).郯庐断裂带及太行山带(紫荆关断裂、太行山东麓山前断裂)受北西-南东向近水平挤压,断裂带具有压剪性质,表现为左行平移-逆断活动〔19〕,其中郯庐断裂带错距最大可达740公里〔8〕.在接受俯冲挤压作用的同时,中国东部陆壳也普遍经受伸展作用,沿着上述北北东向断裂产生一系列早期断陷,至始新世,太平洋板块由北北东向俯冲转为北西西向俯冲,此间,中国东部陆壳伸展、减薄作用也逐步加强,受北西-南东向近水平拉张和北东-南西向挤压作用,郯庐断裂带呈张剪性质,表现为右行平移-正断活动〔19〕,渤海湾盆地开始呈现出拉分盆地的特征.由于印藏碰撞滑移线效应和日本海扩张所产生的压应力至太行山已大大衰减,所以渤海湾盆地西界太行山东麓断裂的平移特征不明显,但在总体・201・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2000年 上渤海湾盆地仍表现为明显的拉分盆地的构造形态特征〔7〕.以上是目前对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所提出的两种基本观点.此外,王伟锋等提出区域帚状构造应力场作用的观点,认为渤海湾地区在区域帚状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巨型翼鲁帚状构造体系,且其不同级序的构造成分均具有帚状构造体系特征,帚状构造的生成和发展不仅控制了该区的构造格局,而且控制了沉积发育、油气生成和分布(王伟锋,1996).张抗〔16〕提出大陆扩张和蠕散的观点,认为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不是起因于太平洋板块向大陆的俯冲挤压,而是其向洋的扩张和蠕散,有着“主动的”和独特的构造演化规律.4 讨 论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盆地具有“N ”形的边界轮廓,内部断层走向变化复杂.盆地北部、西部和南部以N E ~NN E 向断层占优势,盆地中部以近EW 向断层为主导,同时还明显存在NW 向断层组合.根据盆地NN E 向的总体展布特点,目前多数学者比较普遍地支持渤海湾盆地主体NW -SE 向伸展作用形成裂陷盆地的解释(马杏垣等1983,赵重远1984,Hellinger 等1985,陈国达1988,孟庆任等1993,漆家福等1995,李鹏举等1995),但这一观点难以解释其中的近EW 向的和近NW 向的断层组合.于是对于这些难以用NW ~SE 向伸展作用解释的构造组合,同时根据盆地的外形轮廓特点,用右行走滑变形叠加(胡朝元,1982,赵重远,1984,漆家福等,1995)、或拉分作用叠加(李鹏举等,1995)加以解释,这样使得盆地构造的动力学机理分析变得比较复杂,同时也缺乏有力实际资料的支持.首先,盆地内部除了紧邻东侧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剖面上发现有可靠证据的断层外,其余部位很少发现有可靠证据支持的走滑断层或走滑带〔26〕,目前解释的走滑带多是根据雁列断裂带加以推测,而事实表明走滑带可以形成雁列断层,但雁列断层的成因并非限于走滑变形一种,故它并非是走滑带存在的确凿证据.其次,盆地东侧的郯庐断裂带只是一条中生代的大型左行走滑带,最大走滑量达740km 之多,但其新生代的右行走滑量却很小,仅十公里左右,而盆地西侧边界的紫荆关断裂的右行走滑量更是很小,故两者产生右行走滑拉分对渤海湾盆地的构造形成不会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由于裂陷盆地构造通常具有复杂的平面展布特征和剖面组合形式,导致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构造几何学研究和运动学机制分析方面具有较大的难度.对于渤海湾盆地这种复杂构造面貌的成因机制,上述学者多是强调是多种应力作用方式、或多期构造应力场作用的结果,未能重视盆地边界几何形态的重要影响作用,这种解释大多是基于断层形成的Anderson 模式、或小变形条件下所获得的岩石变形知识的一种推测,与之有关的实验研究方面的工作很少,动力学机制的解释也不够简洁.自6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用砂箱实验方法研究裂陷盆地构造的形成过程和机制,而且近年来的研究〔27-32〕表明,盆地边界几何条件(包括裂陷边界几何形态、边界断层的剖面几何形态及性质)和裂陷伸展方向是决定裂陷盆地伸展构造形成特征的关键因素,而不同岩性地层的岩石力学性质差异所起的作用・301・ 第15卷 第1期吴兴宁等:渤海湾盆地构造成因观点剖析 十分次要.边界几何条件不仅决定了构造的剖面样式,而且控制构造的平面展布特征,复杂的边界几何条件可以导致裂陷伸展盆地内部复杂的构造变形面貌.图2 膝状刚性边界裂陷均匀伸展砂箱实验模型(a )模型底面装置示意图,(b )模型侧面装置示意图,(c )模型顶面变形面貌,(d )模型侧面变形面貌・401・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2000年 根据一些砂箱实验研究结果,有迹象表明渤海湾盆地内部复杂的构造面貌可能与其复杂的边界几何形态有很大关系,同时渤海湾盆地裂陷伸展的方向并非一定就是NW ~SE向〔27-28〕.膝状刚性边界裂陷均匀伸展模型显示(图2),同一伸展变形过程可因盆地伸展边界方向的变化,在裂陷盆地内部形成不同走向的正断层,断层走向随着盆地伸展边界方向的改变而转向,这些不同走向的正断层并非是不同期次构造变形的产物.由此可见,如能深入开展针对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的砂箱实验研究,可望能为其构造成因和动力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新的启示和依据.参 考 文 献〔1〕马杏垣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作用与伸展构造,地质学报,1983,57(1):22~321〔2〕陈国达,中国东部后地台造山带新生代盆地成因一解,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8,12(1),1~41〔3〕李德生,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李德生石油地质论文集,19921〔4〕田在艺等,渤海湾盆地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拗陷机制,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1,14(1):1~181〔5〕田在艺等,渤海断陷盆地拉张量分析与油气潜力,石油学报,1990,11(2):1~121〔6〕漆家福等,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伸展模式及其动力学过程,石油实验地质,1995,17(4):316~3231〔7〕李鹏举等,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形成及断裂构造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5,31(1):128~1391〔8〕赵重远,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石油学报,1984,5(1):1~181〔9〕刘池洋,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及其特点,《西北大学地质系成立四十五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19871〔10〕王同和,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应力场的演化与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6,7(3):273~2801〔11〕冯锐等,华北地区地壳构造与地震活动,地质学报,1989,63(2):111~1241〔12〕余钦范,华北地区航磁图象处理结果和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质,1989,11(4):5~141〔13〕孙继源等,华北地区板内构造与深部过程初探,地质科技情报,1992,11(1):4~131〔14〕徐锡伟等,华北及其领区块体转动模式和动力来源,地球科学,1994,19(2):129~1381〔15〕徐杰等,关于我国东部大陆NWW 向华北-东海新生代裂陷盆地系雏议,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1994,187~1931〔16〕张抗,亚洲东部新生代的扩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8(3):25~341〔17〕陈发景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特征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21(4):357~3651〔18〕刘国栋等,华北北部地区上地幔构造及其与新生代构造活动的关系,中国科学(B 辑),1982,(12):22~321〔19〕庄培仁等,华北盆地(北部)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及盆地形成发展机制分析,石油实验地质,1985,(3).・501・ 第15卷 第1期吴兴宁等:渤海湾盆地构造成因观点剖析 〔20〕吴振明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主要裂谷盆地的演化及评议,石油实验地质,1985,7(1):60~691〔21〕胡朝元,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机理与分布特点新议,石油实验地质,1982,4(3).〔22〕万天丰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及其应用,地质出版社,19931〔23〕陆克政等,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石油大学(北京)构造地质研究室,19981〔24〕周建勋等,黄骅盆地屺东-白东新生代构造形成演化过程的物理模拟,石油大学(北京)构造地质研究室,19981〔25〕刘桂群等,郯庐断裂带的断裂活动对渤海东部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88,18(2):96~1041〔26〕王平,拉张型盆地内的压性剪切断层———渤海湾盆地第三系断层力学性质小议,石油勘探与开发,1986,(3).〔27〕周建勋,基于平面砂箱实验对黄骅盆地新生代构造成因的新解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9印刷中).〔28〕周建勋,漆家福,陆克政,边界方向对伸展盆地正断层走向的影响———来自砂箱实验的启示,地质科学(1999印刷中).〔29〕Braun.J.,Att.G.E ,Scott. D.L.,McQueen.H.,Beasley. A.R.,A simple kinematicmodel for crustal deformation along two -and three -demensional listric normal faults derived form sca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Jour.Struct.G eol.,1994,16(10):1477~14901〔30〕McClay.K.R.,White.M.J.,Analogue modelling of orthogonal and oblique rifting ,Marine andPetroleum ,1995,12(2):137~1511〔31〕Saltzer.S. D.,Boundary conditions in sandbox models of crustal extension :an analysis using distinctelements ,Tectonophysics ,1992,215(3~4):349~3621〔32〕K eep.M.,McClay.K.R.,Analogue modelling of multiphase rift systems ,Tectonophysics ,1997,273(3~4):239~2701・601・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2000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